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4依文推断观点——吃透观点,合理推断复习任务1.继续强化用圈点勾画法整体把握全文的阅读技法。2.掌握观点推断题的推断步骤和“三看”之法。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第3题)命题特点2019—2022年所有全国卷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主要考查是否真正把握观点及依据文本迁移推断的能力。②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文字,有的选项是对文本观点或结论的再分析论证,需要根据文意来推断;有的选项是跳出文本,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判断。③选项设误手段主要是于文无据与结论绝对化等。④题目难度稍大。知识图要活动一体验真题,整体把握(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眼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约5分钟)在圈点勾画批注的基础上,填出全文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答案①三体交融②由外向内聚焦③跳跃式或台阶式(约5分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答案B解析“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于文无据。由第2段可知,“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西方小说在叙事时“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没有谈及西方语言是否有“省略主语”的句式,更谈不上“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优于定点透视。B.文章第2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答案D解析A项“优于”错。作者引用西方定点透视,只是在比较中阐述中国传统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并没有对两者进行高下优劣的判定。B项“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文章举“大闹快活林”一例,只是为了说明流动视角的含义及其“三体交融”效果。“人物性格的塑造”只是其作用之一,并不是举例的根本目的。此项在归纳举例的作用中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错误。C项对内容要点的概括偏离了文段中心,与B项在思维上是一致的。作者举纪昀小故事一例,也是为了说明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含义,并不是为了论证视角的差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答案C解析C项由最后一段可知,《阅微草堂笔记》运用了复眼映视式视角,“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阅微草堂笔记》只是一个笔记小说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并不能说明“笔记小说”“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活动二掌握第3题答题步骤和方法(一)答题步骤——“三步走”第一步:确定选项区域这种题型的选项都很难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匹配的文字,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第二步:吃透原文观点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每段的首句或尾句,这些语句中蕴含着观点或结论;要区分文本中的观点句与论据句;还要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有时文本中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有的赞同,有的反对,要注意区分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观点是作者的。吃透文本,还要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第三步:比对两方观点把原文观点与选项观点进行比对,看推断是否有据,推断是否合乎逻辑,推断结论是否合理。(二)答题方法——“三看”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断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则在原文之外。推断题的每个选项,大致由前提、结论及联结两者的关联词语组成。要判断选项的正误,就要做到“三看”,即看其前提是否有据,看其过程是否符合逻辑,看其结论是否合理。一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警惕“于文无据”或“无中生有”陷阱)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1.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看看是否“于文无据”或“无中生有”。(1)选项:与其他史学著述相比,《中国社会史》既能详其流变,又能提纲挈领,所以更为客观、严谨。原文:《中国社会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的一部史学论著。其编写目的主要是使读者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以及各种制度的源流和演变,这与当时缺乏这一类历史著述有关。当时通行的中国通史著述,虽在各个时代夹叙了一些社会、文化和典章制度,但大都缺乏条理,且不能连贯,故不能给人以系统的历史知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更为客观、严谨”于文无据。原文“当时通行的中国通史著述,虽在各个时代夹叙了一些社会、文化和典章制度,但大都缺乏条理,且不能连贯,故不能给人以系统的历史知识”强调其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2)选项:在中华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伦理派别,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责”强调的是责任和担当,表达了国家治理中个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在中华历史文明中,有许多与此类似的文化伦理。这些文化伦理的初创期基本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后的国家治理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伦理派别。就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而言,主要有以德治国、诚信爱国、家国同构三大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于文无据。“以德治国、诚信爱国和家国同构”应是各派别都关注的内容。二看:句间逻辑关系(警惕“逻辑失当”陷阱)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思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现象。关系类型意义解说关注关键词设误方式因果关系原因产生结果“因为……所以”“因此”等因果颠倒、强加因果、遗漏多因条件关系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只要……就……”“只有……才”等把充分条件换成必要条件,或者相反假设关系两者之间是假想的情况“如果……就……”等把假设当事实或把事实当假设并列关系句与句之间是横向存在的“同时”“既……又……”等把并列关系变成其他关系选择关系按照目的进行选择“不是……就是……”等把选择关系变成并列关系承接关系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然后”“于是”等把选择关系变成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但是……”“可……”等把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其他关系2.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看看是否“逻辑失当”。(1)选项: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原文: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原因概括不全。从原文来看,原因有两点,“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且二者无主次之分。(2)选项: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原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逻辑失当。原文结尾表达的是必要条件,且原文意思不是“在建设之余”,而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而选项“如果……就……”的表述,表明建设之余的人文保护是不会留下“乡痛”的充分条件,因此选项逻辑失当。三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警惕“说法绝对化”陷阱)A.推断的结论要避免绝对化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这个结论要避免绝对化。如在选项中出现“都”“无论”“任何”“一定”“必将”“独有”等绝对化的词语,一要看它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匹配的信息,二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常理及人的认识规律。3.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看看是否“说法绝对化”。(1)选项:在治国理政上只要做到道德和法律共同治理,国家就会长治久安,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原文: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关键在于针对社会成员,引导其思想,规范其行为。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方式,就是紧紧抓住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举止两大着力点,以道德抚慰人的情感、引导人的思想,以法律规范人的行为。同时,注重道德法律相互配合、相向而行,共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方式,就是紧紧抓住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举止两大着力点,以道德抚慰人的情感、引导人的思想,以法律规范人的行为。同时,注重道德法律相互配合、相向而行,共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但就此不能推断出: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长治久安,社会就会和谐稳定。(2)选项:“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原文:“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有条件限制,即“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B.迁移推断要保持一致迁移推断是运用文本中的认知去推断一种事物的特点。这种命题拓展了命题的视野,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题时既要对文本中的概念、观点有精准的把握,又要精准理解文外材料,做到用文本的理论去分析、评断文外材料的一致性。4.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看看迁移推断是否保持一致。(1)选项:屠呦呦与路遥在科学和文学之路上进行的探索,均是以美为路标去探寻真理,致力于追求研究成果或语言工具的实用性。原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地感受到最高超的种种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无论如何,一切寻找真理的道路,都必须以美为路标。……科学应用的真正前景,也在于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文学与科学的最重要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都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它们在许多方面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一致。“致力于追求研究成果或语言工具的实用性”错。由“科学应用的真正前景,也在于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文学与科学的最重要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都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它们在许多方面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可知,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的探索,追求实用性都不是其终极目的。(2)选项:“轼”,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瞻”,源自《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名字里蕴含着长辈的训诫之意。原文: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纹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致。(说明:学案2“活动二”所举的六种设题陷阱在观点推断题中也常出现,同样需要警惕。)对点练案论述类阅读(一)一、(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答案C解析A项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一段,可得出“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的结论。但文中并没有将“家庭伦理规范”与“社会伦理制度”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无中生有。B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孝”成为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而与“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无直接关系;且文中没有“‘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的相关信息。D项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只说了“‘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孝’的形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答案A解析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各异。原文第二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在中国古代,“孝”在家庭伦理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意义;原文第三段的引用,是为了阐述“‘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原文第五段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论证“‘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答案C解析C项说法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论述了“孝”以孔子的“仁学”为哲理根据,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并未论述选项所述观点;且“历史实践”证明,“孝”并非“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即技术上的变化,则是次要的;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华文明主要体现为连续性,其他非西方文明也大致如此;以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则主要以技术手段来突破自然的束缚,开辟了“断裂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在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茅山遗址水稻田遗迹和良渚文化精制的石犁、石镰,都展示着良渚人以技术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努力。在距今4000年前后,羊、牛和小麦的相继传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相互认同,这也在早期王朝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和“断裂”文明的形成道路二分法,其实尚可商榷,但这样的理论探索,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研究表明,中国史前文化在距今8000年前后即形成以天极为宇宙核心和运行枢纽的“天极宇宙观”。在距今6000年前后,各地区史前文化蓬勃发展,聚落数量也明显增多,“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将此原始信仰系统化,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在距今4000年前后,陶寺文化蓬勃发展,从“天极宇宙观”发展为“天下政治观”。“天极宇宙观”强调以“天极”为枢纽的宇宙秩序,成为推进构建“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有力依托。夏商时期,“天极之神”演变为“帝”,宇宙观与政治观的结合更加紧密,周人则完成了“帝”向道德化之“天”的转变和“天下政治观”的人文化。因此,真正有可能“丰富一般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方向之一,应该是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的基石,考古资料和古史文献记载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创新的源泉。考古发现与古史记载多有契合,绝非偶然,是古史记载自有“真实的素地”的明证。“古国”概念的提出、“天极宇宙观”“天下政治观”的讨论,均得益于古史记载的启发。但有学者通过摒弃考古资料以维护古史记载,存在深陷大一统“怪圈”而不能自拔的茫然。因此,文明起源研究只有以考古资料为基础,才能激发切实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构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前提。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实践中,须不断丰富和完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中国考古学理论建设仍路漫漫而修远,在世界文明研究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也需持续上下求索。(李新伟《构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B.“连续”与“断裂”这两种文明形态的交流互动对早期王朝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良渚文化将“天极宇宙观”这一原始信仰系统化,构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D.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古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二者缺一不可,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答案A解析B项说法错误。根据“‘连续’和‘断裂’文明的形成道路二分法,其实尚可商榷,但这样的理论探索,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可知,文章是说“连续”与“断裂”这两种文明形态,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而选项是说“对早期王朝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原文不符。C项说法错误。根据“‘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将此原始信仰系统化,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可知,文章是说“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而选项是说“构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与原文不符。D项“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错。根据“中国考古学理论建设仍路漫漫而修远,在世界文明研究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也需持续上下求索”可知,“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于文无据。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良渚文化为例,论证了中国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主要体现为连续性的特点。B.文章通过分析西方文明的形成与特征,提出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C.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突出了考古资料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基础作用。答案B解析“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错。根据“以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则主要以技术手段来突破自然的束缚,开辟了‘断裂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可知,文章是说“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而选项是说“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与原文不符。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呈现“连续性”与西方文明呈现“断裂性”的原因各异。B.“古国”领导者凭借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创建了以“天极宇宙观”为基础的文化形态。C.“天极宇宙观”强调“天极”为宇宙秩序的枢纽,进而推进了“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形成。D.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其前提是要构建起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答案B解析B项说法有误。根据“‘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可知,原文是说“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而选项是说“古国”领导者创建了以“天极宇宙观”为基础的文化形态,与原文不符。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30多年前,英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他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描述了人类通过数字化身,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生活的场景,其将这种脱离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称为“元宇宙”。其概念反映了人类对于未来虚拟世界的向往,畅想能够在未来的虚拟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摆脱“肉身束缚”、自在自由的理想国。然而,目前元宇宙的产品还处在萌芽阶段,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广泛接触到与元宇宙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资本市场对于“元宇宙”的狂热似乎已降温。但与此同时,对于“元宇宙”概念的热捧却正在脱离现实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带来泡沫化的风险。首先,“元宇宙”成为技术概念的大杂烩,核心技术尚待突破。在“元宇宙”的技术构想中,以虚拟现实(VR)作为底层的技术架构,融合了人工智能、5G、分布式运算、区块链等各种热门技术,使得“元宇宙”本身成为多种热门技术概念的大杂烩。尽管这些技术在近10年中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尚未迎来重大的技术突破。市面上的VR和AR设备总体效果欠佳,硬件渗透率低、用户体验差、产品性能弱、用户黏性差,平均用户的每日使用时长仅10分钟,远远落后于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日高达8小时的使用时长,我们离进入“元宇宙”的世界尚缺乏最基本的硬件入口。其次,元宇宙应用场景缺乏,用户需求模糊。在元宇宙的概念热潮中,人们已经畅想在元宇宙中能够实现各种如科幻电影中的“永生”“自由”与“快乐”。然而现实中的相关App应用数量却相对较少,绝大多数的应用集中在游戏、3D影片等娱乐层面的内容,即目前的“元宇宙”还仅作为一种新的游戏和娱乐体验,应用场景较窄,缺乏足够的用户普及率和用户黏性。尽管近年来不少开发者在虚拟世界中尝试开发了诸如会议、办公、协作、电商等应用产品,然而这些产品体验较差,缺乏独特的产品价值,逐渐被边缘化。再次,元宇宙概念逐渐虚无化与泡沫化。人人都听说过元宇宙,但又不清楚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人类何时能够到达元宇宙的时代,甚至苹果的首席执行官库克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元宇宙,在我眼中这就是增强现实(AR)。”这种概念的虚无化不仅会带来社会中对于元宇宙认知的混乱,也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危害。如果进一步放任元宇宙概念的虚无化,将有可能引发类似郁金香泡沫[注]一般的危机。目前,投机分子和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于元宇宙概念的热衷,在虚拟世界中炒作虚拟资产,编造虚假的元宇宙投资项目,打着元宇宙、区块链等概念诈骗,以及恶意炒作元宇宙虚拟地产和虚拟币非法牟利。2021年虚拟游戏平台Sandbox上的一块虚拟土地以430万美元售出。打着元宇宙的旗号,非同质代币(NFT)数字艺术品在这两年也成为极度泡沫化的虚拟资产,一些普通的马赛克头像、图片等以数百万美金的价格成交。当下一个庞大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时代到来之时,我们需要提前界定在虚拟世界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原则,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以保证元宇宙的健康发展。首先,完善经济激励机制,防止平台对数据和算法的垄断行为,鼓励开发者和更多的企业投入到虚拟世界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其次,保护虚拟世界中个人的各项合法权利,重新审视虚拟犯罪行为的边界,探讨对元宇宙中的财产权、隐私权以及基本人权进行立法保障;再次,创新虚拟世界的道德约束形式,避免潜在的伦理和道德风险;最后,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产业标准和规范,明确产业边界、红线和禁区,将可能的社会风险降到最低。(摘编自郑满宁、喻国明《防范元宇宙泡沫化》)注郁金香泡沫:17世纪荷兰炒作郁金香导致的金融泡沫。7.下列关于“元宇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宇宙”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3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人们在其中可以摆脱“肉身束缚”、自在自由。B.对“元宇宙”概念的热捧正在脱离现实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泡沫化风险,这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C.用户平均每日高达8小时的使用时长,使得智能手机客观上成为进入“元宇宙”世界最合适的硬件入口。D.目前的“元宇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游戏和娱乐体验,还无法实现各种如科幻电影中的“永生”“自由”与“快乐”。答案D解析A项30多年前出现的是元宇宙概念,不是元宇宙。B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无中生有。C项曲解文意。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元宇宙”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论证了其虚无化和泡沫化的本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B.文章以历史上的郁金香泡沫为例,是为了证明在虚拟世界中炒作虚拟资产、编造虚假项目进行诈骗,有极大的危害。C.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可以使人们对当前元宇宙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D.除举例论证外,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比喻、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抽象的元宇宙概念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答案C解析A项“本质”错。B项“以历史上的郁金香泡沫为例”错,这里不是举例;“是为了证明”错;“编造虚假项目进行诈骗”和“郁金香泡沫”无关。D项文章没有采用比喻论证。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广泛接触到与元宇宙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对于“元宇宙”的狂热似乎已降温。B.元宇宙“就是增强现实(AR)”等观念反映了社会中对于元宇宙认知的混乱,任这种概念虚无化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机。C.利用人类对于虚拟世界的向往,投机分子和不法分子在其中炒作虚拟资产,引发人们对元宇宙概念逐渐泡沫化的担忧。D.元宇宙这一虚拟世界还缺乏明确界定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原则,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元宇宙的健康发展。答案A解析“对于‘元宇宙’的狂热似乎已降温”的不是“用户”,而是“资本市场”。对点练案论述类阅读(二)一、(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答案B解析A项“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错。原文第一段认为,“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因而需要质疑的是“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而非“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C项“原初状态已不可考”错。原文第四段“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强调面貌改变大,而不是“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项“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错。第五段说,“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所有这些转化……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并没有提及艺术品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答案C解析C项以偏概全。第二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第三段探讨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发生的重要变化,包括形式、空间和观赏方式三个方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答案D解析D项强加因果、偷换概念。“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说法错误。原文第三、四、五三段探讨艺术品的“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的多种情况,包括“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而“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因而,美术馆的布展方式不一定非要还原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北宋名僧惠洪在佛教历史、佛禅义旨、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然而,其别集《石门文字禅》以前却没有本土校注本。此书三十卷,收录惠洪一生的单篇诗文,其内容和佛教历史相关并涉及北宋众多僧徒与文人士大夫,写作背景难定,难解之处颇多。之前只有日本僧人廓门贯彻曾对《石门文字禅》做注,但注释粗疏,谬误较多。中国学者周裕锴教授与宋代惠洪、日本廓门贯彻展开跨时空对话,积二十多年心力,完成《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黄永年先生曾说:“要给一部书作注,一定要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对书的作者、对书的内容,以及对书的作用都得有深切的理解。”周裕锴在唐宋文学、禅文化、古代阐释学三大领域深耕多年,其著作《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等对佛禅与文学等问题皆有深入研究和精辟见解。此外,他还承担了《苏轼全集校注》一书的部分工作——对苏轼文集进行校注。就为《石门文字禅》作注而言,周裕锴教授无疑是最佳人选。从周裕锴2001年主持《石门文字禅》读书会算起,至《石门文字禅校注》出版,中间相距20年,可见本书耗时之久。《石门文字禅校注》对《石门文字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校勘和注释。每篇诗文下包含校记、注释、集评三项内容,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方便了读者阅读。本书既肯定了昔贤成果,亦订正旧说疏误,在校勘、注释、标点、编年和辑佚等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以下试从两方面进行说明。校勘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底本,以奠定文本基础。《石门文字禅》一书版本较为复杂,传世的有万历径山寺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天宁本等。本书将明万历径山寺刻本作为底本,但由于该底本是抄本翻刻,存在不少文字上的错误。因此除了用对校法勘证异同外,周裕锴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例如,用本书前后互证的本校法,以他书校本书的他校法和以理分析、断其是非的理校法,而且往往诸法交互为用,形成逻辑闭环,得出最可信的结论。如卷一之中《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一诗有两句:“□□□锦光照眼,更觉霓裳韵和雅。”其中前三字原缺,天宁本作“蟠龙衣”,而《宋诗钞》作“吴绫蜀”。孰是孰非呢?周裕锴在考证唐宋诗词用例后,指出“吴绫蜀锦对举,乃诗词之套语”,谓“吴绫蜀锦”泛指华丽奢侈的丝织品。他又据《新唐书》等史料,注明“吴绫蜀锦光照眼”系指玄宗晚年生活华丽奢靡,从而判定《宋诗钞》之补字可从。书中多处阙字和讹误,经周裕锴如此交错校勘,细微辨析后得以补正。本书注释工作包括系年系地、考索人名、引证典故、解释词义、疏通文意、阐明思想等。惠洪交游广泛,《石门文字禅》中许多篇题和正文涉及众多同时期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是简称或代称,所指难明。周裕锴曾撰《略谈唐宋僧人的法名与表字》,总结对僧人的称呼惯例,又在《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里考证出惠洪的诸多交游。这些成果被运用到本书,其中人物多已注出所指为谁。某些常用词,在惠洪作品里有特殊涵义,周裕锴亦一一考证。如“拴索”一词,常用作拴缚拘羁之义,然卷三《游南岳福岩寺》一诗“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周裕锴认为此处“拴索”就不能解作拴缚拘羁之意,而应解作“骸骨”之意,其依据是黄庭坚《枯骨颂》:“皮肤落尽露拴索,一切虚诳法现前。”经过这样的注释,惠洪诗文的文意豁然开朗,惠洪丰富而立体的文学世界就被打开了。本书虽然仍有阙文未补,一些作品系年和人物尚待确定,但体例严整,点校精审,注释明晰,善于不疑处见疑,揭示出古书撰述与校释的若干“新义例”,并提供了许多启人心智的新论题,确系一部严谨、准确、详明、完整的宋人文集点校注释本,对文学史、词汇史、佛教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皆极具价值。(摘编自李贵《评〈石门文字禅校注〉——不诬古人,不误今人》)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周裕锴之前,《石门文字禅》没有严谨准确的校注本,这增加了他校注该书的难度。B.周裕锴以天宁本《石门文字禅》为基础,耗时二十年,出色地完成了对其的校注工作。C.《石门文字禅》收录了很多诗文,为方便阅读,每篇诗文都有校记、注释和集评等内容。D.校注《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中的缺字时,周裕锴运用了本校法,确定《宋诗钞》可从。答案A解析B项“周裕锴以天宁本《石门文字禅》为基础”错。原文是说“本书将明万历径山寺刻本作为底本”,不是“天宁本”。C项说法有误。原文“每篇诗文下包含校记、注释、集评三项内容,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方便了读者阅读”没有说“收录了很多诗文”,另外,“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才是为方便阅读所做的。D项“周裕锴运用了本校法”错。结合“周裕锴在考证唐宋诗词用例后,指出……他又据《新唐书》等史料……”可知,周裕锴在校注《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中的缺字时,用的是以他书校本书的他校法,不是本校法。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肯定惠洪在诸多领域具有影响,认为对《石门文字禅》进行校注极具价值。B.文章引用黄永年的话,是为了证明周裕锴在唐宋文学和禅文化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C.文章论及了《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的优点,肯定了其价值,但是也未回避其不足。D.文章在论述校勘和注释这两方面内容时均有例证,从这些例子中可见周裕锴的严谨。答案B解析“是为了证明周裕锴在唐宋文学和禅文化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错。文章引用黄永年的话是为了强调周裕锴“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而不是为了证明周裕锴在唐宋文学和禅文化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对古书时,如遇到没有底本作为依据,或者不同注本出现矛盾的情况,可以运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B.周裕锴既对宋代僧人的法名有研究,也考证了惠洪的交游情况,这些都利于他对惠洪作品中出现的人名进行考释。C.如果能够找到更多像“皮肤落尽露拴索”这样的例证,那么用“拴索”解释“骸骨”的结论也就会更加让人信服。D.《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不仅对惠洪诗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典故等进行了考释,还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新论题。答案C解析“用‘拴索’解释‘骸骨’”错,应是“用‘骸骨’解释‘拴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所谓叙事结构,是“小说家写作时在人类经验的大流上套上的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宾馆装修翻新服务协议
-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招投标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货物采购合同(电子产品)9篇
- 2025年房产交易指南合同2篇
- 2025年度环保工程合同:工程概况、环保标准与验收条件3篇
- 玉溪云南玉溪市司法局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销售员销售策略制定与劳务合同范本3篇
- 广州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招聘工作人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杭州浙江杭州拱墅区大关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杭州2024年浙江杭州市临平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招用编外人员8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影视作品价值评估-洞察分析
- 公司员工出差车辆免责协议书
- 2023年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招聘聘用人员笔试真题
- 江苏某小区园林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口腔执业医师定期考核试题(资料)带答案
- 2024人教版高中英语语境记单词【语境记单词】新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第2册
- 能源管理总结报告
- 药店医保政策宣传与执行制度
- 勘察工作质量及保证措施
- DL∕T 1631-2016 并网风电场继电保护配置及整定技术规范
- 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工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