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_第1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_第2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_第3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_第4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回眸历史:工业文明催发长沙现代文明长沙——湖南省省会,长沙——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长沙素以屈贾之乡、潇湘洙泗、革命摇篮著称于世,在许多人的眼里,长沙似乎只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与现代经济尤其与工业文明有点格格不入。然而,翻阅历史的斑驳记载,我们却为长沙与时俱进散发的时代气息所感染。长沙正走在工业化的大路上。第一节长沙工业及工业文明之起由一、饮誉华夏的手工业文明——长沙工业文明的起由长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以刺绣、纺织、陶瓷、刀剪、漆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饮誉华夏,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手工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追根溯源,长沙手工文明始于新石器时代。根据地下遗址考证,距今约7000年前,华夏先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开拓,4500年前进化到原始农业社会,这个时期,长沙地域的氏族部落已能制作石器生产工具和陶器生活用具。从出土的商代、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的大量文物,反映当时长沙的刺绣、雕刻、编织、漆画、缝纫等制作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东汉末年,长沙北郊瓦渣坪一带建起了长沙窑,有的产品烧有“天下有名”、“天下第一”字样。隋唐时期,铜官陶窑兴起,成为当时全国四大名窑之一。后来的各个朝代,手工业不断发展,清乾隆五年(1740)长沙董同兴刀剪铺生产的优质刀剪畅销湖南各县,逐渐取代“北王(北京王麻子)南张(杭州张小泉)”在长沙的刀剪市场。清乾隆十五年(1750)浏阳人欧阳藩取永和河中之菊花石制砚,后邀集木雕艺人以菊花石制作工艺品,逐渐形成浏阳菊花石工艺。新中国建立后,长沙地区先后发掘多处古遗址和2000多座古墓,出土有兵器、铁器、青铜器、漆器、竹木雕刻、陶器、玉器、丝织、刺绣等手工业品,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有我国商代最大的乐器铜铙(重221.5公斤);有我国最早的中碳钢(含碳0.5%)钢剑;有我国第一枝毛笔;还有一把长23.4厘米的铜尺,每寸格内铸有浮雕的青龙、白虎、朱雀纹饰,是当时计量标准的重要依据。举世瞩目的马王堆西汉1、2、3号墓出土的大量手工业品,更属稀世珍品。其中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重仅49克,相当近代纺织产品的精细纤度。绢、缣、纱、绮、罗、锦等品种,反映当时的机制提花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在织物印染技术方面,使用的色谱多达20余种,且使用套版印花技术,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三版套印的印花纱。出土服饰中的刺绣,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方棋纹绣、锦绒绣等7类。绣品精美,针法上基本上是楚绣传统,出土的700余件漆器,漆质好,光亮如新。在装饰工艺方面,有彩绘、油彩、针刻、堆漆、平脱铜扣、螺钿镶嵌等。重达千斤的彩绘漆棺,构图雄伟,色极瑰丽,是古代艺术之瑰宝。出土的乐器有竽、瑟琴、笛以及竽律、磬、筑、钟等。出土的生活用品有贮酒器和钦酒器以及随葬的白酒、朱酒、温酒、肋酒和养生方酒,在世界酿酒史上有特殊地位。此外,西晋、东晋、南朝的青铜器,隋唐的铜官陶器,元代的印章,明、清的金银玉器,均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历经沧桑的近代工业文明——手工作坊的兴盛与衰落长沙近代工业文明始于19世纪末叶,是长沙手工业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一部长沙近代工业文明史,其实就是手工作坊兴盛与衰落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国门,1899年岳州(今岳阳)的开埠,成为帝国主义经济入侵湖南之开端。1904年长沙又被开为商埠,这是帝国主义经济直接侵入长沙之始。日、美、英、德等国商人在长沙开设洋行17家,从此长沙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商品倾销和原料供应市场。洋行经营的产品无所不包,大至轮船、机器,小至火柴、衣针。外国商品不断输入,既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也促进了长沙商品经济的某些发展。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熊希龄等人在湖南倡导实业,提出“富强的捷径就是工业化”,并开始筹办近代工业。是年10月,陈宝箴委派张祖同等创办湘善记和丰火柴公司,次年生产红头、黑头火柴10种,其中以双狮红头、龙牌黑头两种火柴最为畅销。有职工七八百人,火柴企业之规模居当时国内第二位。长沙的近代机器工业也开始产生和发展,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先谦、黄自元、张雨姗等集股银5000两,创办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标志着近代工业文明的电力工业也应时而生,1897年、1898年两年先后在营盘街和南门口创办两个发电厂,两厂开灯照明共800余盏,开长沙“点灯不用油”之先河。1898年9月“戊戌政变”后,因清廷下令停止一切维新事业而先后停办。但一些有识之士,敢与清廷对抗,1909年湖南商会总理陈文玮与李达璋、饶祖荣等集股银50万两,筹建湖南电灯有限公司,于中六铺街建立发电厂,设16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组3台,容量480千瓦,1911年五月发电,供照明电灯2000余盏。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宣统三年(1911),长沙先后创办机械、冶金、电力、火柴、玻璃、印刷等近代企业十多家;与此同时,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98—1900),陆续创办陈万利机器厂、裕湘荣机器厂等小厂,是最早的私营资本企业。主要修造印刷机器、矿山机械。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印刷工业也随之兴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湘报》购置印刷机,铅印报纸;光绪二十八年(1902),文长生集资5000元,创办乐中堂,铅印学校教材;继而华兴石印局开办,印刷名片及清政府布告。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文经纬、肖仲祁、肖利生等集资20万元,,在六铺街创办麓山玻璃公司,以倒焰炉生产煤油灯罩及灯座,其产品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同年创办民立实验社,生产油墨、酒精、花露水、樟脑、香油等化工产品。光绪三十四年(1908),梁焕奎、梁端甫兄弟集股银30万两,创办华昌炼矿公司,在西湖桥设炼厂。所练的纯锑质量好,销往欧美各国。同年,湖南巡抚岑春冥委田云生、江顺德筹办湖南黑铅炼厂,在六铺街兴建厂房,宣统二年(1910)5月投产,每月可炼50多吨,因原料供不应求,于同年10月停办。该厂购置机器设备、购地建厂,耗资美金4.4万元、银1500多两。1912年谭延闿督湘时,在留芳龄建湘军工厂;同年,湖南都督府参议院吴作霖向省财政厅代公款60万元,在河西银盆岭建经华纱厂。1917年长沙有协昌和等织布工场91家,平均每户产布2045匹。同年有针织机坊61家,平均每户年产袜1417打。由于冶金及机械工业的兴起,带动了铸造工业发展,也推动了机制面粉业的发展。1915年,在新河组建的湖南机器面粉公司,占地约30亩,有机器设备13部,年产面粉50余万包。1918年丁鹏翥发明羽绒机,1920年丁氏集资在堂皇里创办华兴羽绒公司,所制羽绒被褥、衣服、枕套,获国民政府农商部批准专利和发明奖,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1935年,长沙手工业作坊已相当发达,其有作坊483家。其中针织业54家、印刷业34家、碓坊197家、肥皂业11家、电池业8家、冶坊4家、染坊28家、丝光染纱坊5家、纺织业26家、机坊28家、笔业19家、磨坊6家、化妆品业6家、羽绒业2家、砖瓦业20家、烟业5家、伞业8家、皮革业12家、鞋帽业10家,共计资金142.4万元,职工6518人,年产值437.7万元。有独资和合股两种经营形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手工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1938年“文夕大火”损失更为惨重。1941年以后,因沿海工业品供应受阻,手工业曾一度崛起。1944年长沙市区有手工业织布(染坊)160余家,织布机3000余架,以织造花色布为主,日产各种花色土布最高达1000匹,有白布织布厂30余家,有织机600台,日产土布300余匹。有织染作坊176家,木织机4000架,铣织机100架,日产布45000码。针织厂74家,各种织机3700台,从业人员5000人。长沙卷烟奇缺,涨价达500多倍,手工卷烟应时而生,小卷烟厂达56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日产烟40余箱。1944年长沙沦陷后,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日趋衰落。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手工业恢复缓慢。至1949年8月长沙解放前夕,针织业开工仅46户,开机323部,针织工人540人,染坊能勉强维持生产的仅35家,织布业仅存65家,手工机械修理业151家。且多数处于歇业、停业状态。近代工业文明时期,尽管长沙曾有世界文明的湘绣、陶瓷、花炮、夏布等手工业产品,长沙的丁制羽绒被、董同兴刀剪、严无华发夹、彭三和毛笔、詹有乾墨锭、老元昌皮箱等传统产品亦久负盛名,但外患内忧,民不聊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留给长沙的是满目疮痍。1949年,长沙工业总产值仅为5791万元,其中轻工业(手工业)产值为4896万元,占84.5%。而当年长沙的农业产值为1.7亿元,几乎是工业产值的3倍,工业的积弱犹如极度营养不良的婴儿嗷嗷待哺。三、曲折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初期——由手工业起步到粗放型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解放初期到1978年,长沙工业由简陋的手工作坊起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粗放型的现代工业体系。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扶植发展手工业,先后将9000户手工业户组成生产合作社,1956年基本上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得到恢复与发展。1957年,全市合作社、组和个体手工业者由1950年的19.4万户调整到1.86万户,从业人员由1950年的43.28万人减少到24.98万人,而手工业总产值却由1950年的26223万元扩大到42451万元,为1950年的1.62倍。在产值构成中,合作社、组完成的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0.5%上升到72.6%。经过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市私营企业数由1950年的1776个调整为563个,而从业人员由1950年的3.3万人增加到5.7万人,完成的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10300万元扩大到27994万元,为1950年的2.72倍。在产值构成中,公私合营企业实现的产值所占比重高达99.9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全市工业经济进入百废俱兴、百业兴旺的新的发展阶段。“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为全市工业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二五”开始到1978年,长沙工业发展遭遇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大跃进”、“以钢为纲”等超现实的发展方针与追赶目标,文革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长沙工业发展比例失调,产值大起大落,经济运行极不稳定。1958—1959年长沙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74.5%和31.6%,而1961—1962年又出现了工业发展史上罕见的工业滑坡,增速分别下滑47%和16.5%;文革期间,十年动乱中竟有四年经济下滑,其中文革初期的1967—1968连续两年工业产值增速下降9.3%和10%,1975年和1977年分别下降21.3%和9.4%。从工业结构方面来看,1949年,长沙的轻重工业比例为83:17,是一个典型的轻工业(当时主要是手工业)城市。到1957年,轻工业比例调整为65:35,平均每年轻工业比重增加约2.25个百分点,这在轻工业比重严重偏高的工业结构调整来说,是比较适度的。但其后的大跃进时期,重工业的发展超乎寻常,1958年仅一年间,重工业所占比重就增大15.3个百分点,使轻重工业比例达到了超前的49.7:50.3,简直就是放了一个大大的“卫星”,到1960年比例关系达到了37.4:62.6,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其后果是蛮干加天灾,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被迫进行大的调整,1962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调整到55.3:44.7,导致连续两年的经济严重滑坡。从国家对工业的投资来看,1950—1956年,对长沙轻工业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大比重最高年份(1953年)为19.2%,最低年份(1956年)为4.8%;对重工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最高年份(1956年)为4.8%;对重工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最高年份(1951年)为44.1%,最低年份(1955年)为23.4%。而从1957年到1977年20年间,投资的比重一直偏向重工业。对重工业投资最大高峰期是1957—1961年,逐渐五年对重工业的投资分别达到1.42、5.18、6.7、8.19和2.45亿元,这与前7年对重工业的投资从未超过1亿元、后3年投资没有过2亿元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从轻重工业投资比重来看,这五年对轻工业投资的比重年均仅为6.2%,面对重工业投资的比重年均达到60%。投资比例的严重失调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这一时期长沙工业在艰难曲折中奋力发展,初步形成粗放型的现代工业体系。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达1452家,其中全民企业278家,集体企业1174家。全市工业企业人数达25.01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85亿元(1970年不变价格),实现利润2.22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01亿元。在工业体系中,初步形成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食品、纺织与皮革、造纸与文教、其他日用品等十二大类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机械(产值占总量30%)、化工(产值占总量16.4%)、食品(产值占总量16%)、纺织(产值占总量7.9%)四大支柱产业;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调整到55:45。矿通机器厂的矿山设备、起重机厂的电动葫芦、长沙水泵厂的工业泵、长沙鼓风机厂的风机、湖南机床以及长沙机床和二机床厂的金属切削机床、动力机厂的柴油机、船舶厂的民用钢质船舶等企业和产品已经成为全国的知名厂家和品牌。四、改革开放中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期——以体制创新与技术进步推进的工业化之路越走越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长沙工业发展深刻变化的一个时期,在工业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长沙工业的产出能力大大增加,产业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体制变革,要素转移,技术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长沙工业增长的三个基本要素。重点企业的成长,非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是长沙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通过对近20年长沙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研究分析,可以初步判定这一时期长沙工业化之路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长期以来偏倚重工业发展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经济总体进入轻工产品短缺时期,工业经济结构首次进行重大的调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所需工业品严重不足,长期凭票供应少量工业品的格局一经打开,强烈地刺激了人们消费及为满足消费而生产的欲望。从占工业生产绝大多数的乡及乡以上工业生产情况看,1978年到1979两年,我市工业增加值的年增长水平都在20%以上;这一阶段的工业产值平均增幅为8.8%,工业增加值增幅为12.13%,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作用下比产出增幅高出3个多百分点。在产出结构上,机械、食品、化工、纺织业产品是构成这一阶段工业经济的产业主骨架,在发展方向上主要是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的需要,因而以食品、纺织品为代表的初级轻工业加工产品是我市发展较快的主要产品。1978—1983年期间,轻工业所占比重由55%调整为61.4%,其中1981年和1982年,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甚至达到62%。到80年代中初期,单纯追求产品数量所造成的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的矛盾逐步反映出来,加上基数逐步放大,使工业增速逐步回落,1984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落到5.6%的低谷。第二阶段:(1985—1990年)投资过度扩张,物价大幅上扬,经济总体明显过热,工业经济出现生产能力过度扩张而质量效益不高的虚涨,工业经济结构进行第二次重大调整。随着1982年前后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逐步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扩大,工业部门在抓企业基础整顿的同时,不断发展向农村,向外地的经济联合,大规模扩张生产能力布点。1985—1990年期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增加25.1%,是20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期中单位数增长最快的一个阶段。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41.7%上升到1986年51%的高水平,工业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05%。但由于这一阶段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出能力布点的扩张上,大多生产能力的产出水平偏低,因而其经济增长质量并不高,同一阶段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只有11.26%,比产出增长速度慢近3个百分点,在产出结构上,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纺织、食品工业产品是构成这一时期工业经济的支柱。从工业经济的总体发展取向上看,主要是重工业企业和农村乡镇工业。这一期间的轻重工业结构差距比第一阶段有明显缩小,重工业占总体的比重上升到44%—47%之间。一批对今后一阶段工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如长沙汽车电器厂、浦沅工程机械厂、长沙重型机器厂、长沙机床厂、长沙水泵厂、长沙电冰箱厂等轻工业企业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短缺经济逐步缓解,生产、供应计划逐步取消,产品的进口替代、区域替代作用加大,加上从1989年起我市工业投资规模连续出现较大回落,使1990年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回落到3.6%的低谷。第三阶段(1991年—1995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成长,支柱产业与支柱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大作用,工业经济初步实现产品数量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市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总体进入较快发展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综合素质的提高,长沙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向高加工度化发展的新台阶,依靠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使长沙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1年到1995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达15.46%,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达15.67%,形成了20年间工业发展最快的一个增长阶段。初步实现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是这一阶段工业化进程的明显特征。在产出结构上,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也等重工业行业和以烟草加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行业成为长沙发展的主要行业。市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度明显增强,使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五年间,重工业产值占总体的比重最高水平达53%。远大、海利、中联、旺旺、长海、LG曙光、斯伦贝谢等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诞生并迅速成长,使全市工业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较大步伐。进入九十年代中期,过剩经济对工业产品的制约力普遍加强,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工艺简单、产品品质低的工业企业生产能力放空;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投资不足,使在1995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又回落到9.2%的低谷。第四阶段(1996—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发展成效显著,信息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进程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进入行业优胜劣汰、企业扶优扶强、产业布局全面整合的正确轨道,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九十年代中后期,长沙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继续实施结构调整,加速信息产业建设,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发展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42%,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3.42%,工业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优强产业和企业,取缔、关闭、淘汰过剩的小纺织、小玻璃、小水泥、小钢铁、小化工等落成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全面整合提升全市工业布局,优化了工业生产条件。LG曙光、湘计算机、长海视听、斯伦贝谢等一批具有高起点的信息产业的企业快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工业的实力不断加强,带动发展成效显著。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工业完成产业9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达27.76%。规模工业中烟草、电子、机械、化工成为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1998—2000年规模工业轻重比例中,重工业比例有一定提高,2000年重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44%上升到48%。受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银根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后续影响和1998年前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9年长沙工业增加值增幅又回落到9.8%的低谷。近两年,在国家连续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投资、消费、出口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影响下,我市工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第二节长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一、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总量结构中,国内生产总值(GDP)由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包括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1978—2000年,长沙历年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量(GDP)的比重最高为41.45%,最低为31.39%,年均达到的比重最高为41.45%,最低为31.39%,年均达到34.2%,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工业经济增长与GDP增长的相互关系上来看,工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1978—2000年,长沙历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年份为101.49%,最低年份为15.11%,年均达到40.9%。在三次产业构成的各个产业部门中,工业毫无疑问是拉动GDP增长的首要动力。从我市GDP增长速度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关系中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按变化对GDP增长速度变化影响极大,一方面表现出同步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表现出先于GDP增长或下滑的规律,也就是说,一旦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增长周期,则GDP则跟进进入快速增长周期,一旦工业增长处于低谷,则必然引起GDP跟进下滑,这就说明工业经济的发展快慢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牵引力。二、工业发展是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互动发展的关系,但处于主导地位和关键环节的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农业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农产品和为工业提供原料。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只有在工业提供的技术与产品的强力支撑才能实现根本变革,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现代农业;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资源与自然资源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更为有效地实现向工业、服务业的转移,为最终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2000年,在长沙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现代工业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0.52万千瓦,比初期的增长2.54倍,年均增长6.53%;农业机械装备亩平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18增加到0.66;目前全市农业机械耕作率达到71%,农业机械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其次,第三产业中各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强力支撑,第三产业的服务层次与水平取决于第二产业发展能力。轻工业提供的产品越丰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就越兴旺;制造业提供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增多,交通运输业就越发达。没有芯片制造业生产不断更新换代的芯片,现代通讯与IT产业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没有现代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就可能停滞不前。现代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直接服务于第三产业又受第三产业发展需求的影响。我市湘计算机的专业终端产品遍及我国金融、财税、海关、邮政、铁路等第三产业领域;湖南斯伦贝谢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IC卡公用电话生产基地产品在国内已有22%以上的市场份额,为我国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等,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成长息息相关。第三产业作为全社会的服务业,对流通部门(第一层次)的服务水平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力,对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二层次)的服务水平依赖与制造业、轻工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产品质量,对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和对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的服务水平与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科学研究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密切相关。2000年我市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实现的增加值达151.14亿元,比1992年增长2.02倍;第二层次实现的增加值达77.66亿元,比1992年增长1.69倍;第三层次实现的增加值达58.01亿元,比1992年增长2.11倍;第四层次实现的增加值达27.09亿元,比1992年增长2.64倍。1992—2000年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这一阶段正是我市一大批直接决定第三产业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的快速成长阶段。三、工业技术进步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1995年以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我市工业技术进步进入黄金时代,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工业技术进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从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及R&D经费指出占GDP比重来看,2000年我市有R&D活动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等十大行业中,工业独具首位。工业有R&D活动单位数达166个,占全市的比重高达57.64%;工业R&D活动折合全时人员4141人,占全市的比重达39.44%;工业R&D经费支出4.4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51.4%。2000年我市R&D经费支出为8.7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33%,高于全国(1.0%)和全省(0.52%)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在长沙R&D活动中,工业处于全市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领头羊”地位,是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从工业高技术的引进情况来看,2000年全市高技术进口额达20315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6.89倍,年均增长51.17%。其中光电技术增长6.7倍;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增长143.4倍;电子技术增长1.3倍;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增长58.6倍;材料技术增长186.1倍;航空航天技术增长43.2倍。从工业设备与产品引进情况来看,2000年全市机械及设备进口额达17765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4.64倍,年均增长41.34%。通过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使全市主要工业部门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制造业等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长沙工业整体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坚持技术进步,加大技改投入,不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通过科技科技创新开创现代化工业是我市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功之举,目前,长沙已在生命科学、数理、工程与材料、信息、化学、农业科学等领域形成了新的研发优势,涌现了居世界科技前沿的银河计算机、C/C复合材料、磁悬浮列车、超级杂交稻等高新技术成果,长沙高新技术啊产业开发区成立10年来,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产业园区。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9.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9.6%,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12%。实践证明,工业技术进步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四、工业化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向非农产业安全转移劳动力的重大举措资金、技术、人力是工业化啊不可或缺的三大按资源。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多少、技术进步的快慢、人力资源的流向。而在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的流向与转移不仅是一个产业政策的引导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问题。因此,实现工业化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劳动者由农业领域向非农业领域安全转移的重大举措。首先,工业化进程也就是城市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的过程,它表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生产的份额的上升;在工业内部中,初级产品的份额逐渐下降,制造业产品份额逐渐上升,轻工业产品的比重持续低于重工业产品的比重;同时,社会劳动者也将由农业领域向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1990年,我市全社会劳动者人数达299.08万人,其中非农劳动者128.91万人,所占比重为43.1%;到2000年,全市全社会劳动者人数达到358.8万人,其中非农劳动者206万人,比重达到57.4%。十年间非农劳动者所占比重提高14.3个百分点,由农业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77.1万劳动者。这样大的劳动力转移,需要二、三产业的同步大力发展才能容纳。其次,通过对1990—1998年我市就业弹性的计算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我市就业弹性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率与就业人员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啊:经济的增长能够引起就业规模的扩大,经济衰退能引起就业规模的缩小。分析我市就业弹性下滑的实质,不是由于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劳动力人数下降太快。也就是说,近年来我市由农业领域向外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流向第三产业,而由工业部门也向外转移出不少的劳动力。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服务层次极不平衡,因而在较低层次的服务业(例如小商小贩、小型餐饮、理发擦鞋等)聚集了大量从农业领域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与转移结果,将为经济埋下不安全因素,为社会留下不稳定因素。综上所述,解决农业领域劳动力大量转移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工业。也就是说,把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的农村工业,大力推进农村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才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劳动者由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领域安全转移的重要途径。一句话,农业领域的劳动力不是简单地向城市转移,更重要的是向农村工业产业转移,而这将是进入21世纪和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所面临的是最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重大举措就是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建设步伐。第三节长沙工业在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贡献一、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加快调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2000年的33.4%,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以总量规模强劲增长和恩产业规模集中优势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以其高效的生产经营机制、优化的技术要素配置和效益第一的市场生存方式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市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用2000年末,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在行业分布上已经涉及31个行业大类、84个行业中类、109个行业小类,轻工业企业与重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61.2:38.8。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已经具有突出的产品结构、技术、资金上的优势,在全市工业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方式朝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变的重要引擎之一。二、高新技术工业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生力军,而高新技术工业又称得上其中的先头部队。2000年我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量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51.5%,销售收入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7.9%,实现利税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19.7%,工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20.3%,出口交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26.5%,高新技术工业增长速度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工业的带动发展地位十分突出。高新技术工业带动发展的地位还突出表现在拥有一大批成长起点高、技术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其中,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1993年底批量生产直燃机,产品技术可靠性、耐用性、智能化程度具世界领先水平;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995年批量生产,产品残杀威为国际品牌卫生用药;中联重科成立于1992年,的1995年产值规模过亿元,高、中压混凝土输送泵等主要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湖南旺旺成立于1993年,利用我省农业资源优势,采用90年代世界最先进的食品深精加工技术和工艺生产旺旺系列食品;长海视听成立于1993年,自行研发的系列电子教育产品在中国电子教育界具有主导地位;LG曙光成立于1994年,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彩管等系列电子产品;湘计算机1997年重组,是国内最大的计算机终端科研开发制造服务基地;斯伦贝谢成立1995年,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IC卡电话机生产线和制卡生产线;三一重工成立于1994年,混凝土输送泵等拥有高科技电液压一体化核心技术。这些龙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国际认证、核心技术、一流的生产线等现代企业所具备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实力,代表我市工业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是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头羊”。可以说,拥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群是我市工业对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三、信息产业加快了全市支柱产业在较高起点上的重新配置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我市信息产业(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000年全市信息产业以增长速度最快、资产增量最大、出口产量最多而跃居全市工业各行业之首。从2000年反映产业发展情况的7项主要指标来看,信息产业完成产值40.66亿元,增长21.3%;销售收入40.2亿元;利税总额4.75亿元;资产增量18.19亿元;出口交货之值6.1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76亿元。在以上述七项指标为基础,对全市36个行业大类进行的综合评估排序中,电子信息、烟草加工、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化学工业进入前五位,成为全市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其中信息产业以综合评估分34.06分跃居首位,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从而改变了我市长期以来烟草加工业独霸支柱产业榜首的局面。信息产业具有高渗透性、高倍增性,是现代经济的首要增长源泉。信息产业以其对其它产业的高关联度和对技术进步的高感应度而成为对工业经济乃至整个经济产生强大效应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有效地推动农业、制造业以及其它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我市信息产业1997年尚未进入五大支柱产业行列,而1998年就一悦跻身于五大支柱产业第二位,2000年又跃居支柱产业首位。可以说,信息产业是我市第一个以速度和效益同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它在全市工业行业中位次的跳跃前进表明,我市工业化进程开始进入以信息化、高技术、高效益啊为内涵的现代工业发展轨道。四、工业化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化是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经济长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式转变,经济总量以较短的周期实现跳跃式增长,产业结构在逐步上升的发展阶段中不断优化,经济运行机制不断突破传统的市场机制,而这个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工业化才能真正实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长沙宏观经济进入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增长的新的发展周期,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这种增长方式的明显转变,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工业经济运行方式有了新的转变,包括高新技术工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对全市经济运行机制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工业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不只是表现在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工业化需要政府对产业政策与投资方向进行引导,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工业化既需要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的强力支撑,又需要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的足够供给;工业化更是一个关系到城市发展、市场建设、农村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化、社会劳动力的再转移和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再分配的社会大系统工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大变革、大发展,也是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大解放、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给了我们崭新的视野、崭新的观念,崭新的变化和崭新的生活,工业化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古老的星城注以无穷的活力。第二章聚焦现实:工业化是加快长沙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于长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我们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长途跋涉,历经沧桑,却对前方的路时有反复,心存迷惘。要推进长沙工业化进程,就必须抛弃幼稚的冲动与沮丧,审时度势,深刻反思,清醒地认识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白差在哪里?优在何处?从而坚定信念,真正把工业化作为加快长沙发展的战略抉择,大刀阔斧,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化进程。第一节对接全国——长沙发展的差距在工业一、长沙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长沙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是很小的。2000年长沙实现GDP656.41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0.73%,在全国31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排位在第18位。而长沙工业在全国中所占的比重就更小,从工业经济总量来看,2000年长沙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39%,在31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排位第21位。从上述两个总量的比较来看,长沙工业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比经济总量所占比重要滞后3个位次,长沙工业的“弱”势地位十分明显。(表格)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来看,上表列出的工业产品中,除了卷烟、中成药、合成洗涤剂、家用电冰箱四个产品在全国的比重大于1%外,其余产品的比重均在1%以下。二、长沙工业在全国部分城市比较中的位次1、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在全国主要工业城市中的比较差距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2000年长沙的比重仅为53.87%,比西安、昆明的比重都要小,与厦门、深圳、南京、无锡、苏州、广州等工业经济强市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从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长沙比重仅为31.39%,与下表所列城市相比相差悬殊。(表格)2、长沙工业化进程与昆明、西安的比较差距从工业化进程情况来看,长沙与昆明、西安的有着明显的差距。(表格)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00年,长沙的工业化程度指数比昆明少2.5个百分点,比西安少9.9个百分点。从表中可以看出,长沙的工业化进程是比较慢的,这种慢在以下分析中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见证。追溯1981—2000年长沙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划分四个周期。第一周期:区间为1981—1988年。这一周期GDP年均增长为11.97%,增幅最高为14.2%,最低为9.7%,波动系数为11%,经济增长总体趋势表现为平稳。在这一周期工业化程度指数平均为71.2%。第二周期:区间为1988—1991年。这一周期GDP年均增长仅为5.52%,增幅最高为13.6%,最低为4%,波动系数高达52.71%,经济增长总体趋势表现为大幅度滑落。在这一周期工业化程度指数平均为72.17%。第三周期:区间为1991—1994年,这一周期GDP年均增长高达15.56%,增幅最高为17.3%,最低为8.3%,波动系数高达33.33%,经济增长总体趋势表现为快速扩张。在这一周期工业化程度指数平均为76.96%。第四周期:区间为1994—2000年。这一周期GDP人均增长12.49%,增幅最高为14.5%,最低为10.1%,波动系数为12.68%,经济增长总体趋势表现为稳定健康。在这一周期工业化程度指数平均为78.71%。从工业化发展程度来看,1981—2000年这20年间长沙的工业化程度指数由第一周期的71.2%到第四周期的78.71%,仅上升7.5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指数还没有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突破80%的标志性大关,而与此同时,实力与长沙相仿的西安、昆明等市,其工业化程度指数实现了历史的突破。3、长沙主要工业经济发展指标与昆明市的差距昆明经济总量在全国31个省会与副省级城市的排位中仅次于长沙排在第19位。两市的GDP总量和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31个城市中是最接近的,因而有着较大的可比性。比较两市的工业发展指标,显然,昆明是一个相对于长沙来说重工业比重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表格)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昆明市重工业所占比重高出轻工业4.2个百分点,长沙市重工业所占比重低于轻工业5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沙轻工业增长速度较快,而昆明重工业增速较快。两市的主要差距在于恩规模工业。长沙规模工业所占比重比昆明要少4个百分点。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昆明比长沙大约要快3—4年。从表中可以分析出两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差距的内因是对工业的投入。2000年昆明对工业的投资达36.9亿元,比长沙多出7.6亿元,对工业的投资占投资的比重比长沙高出3.7个百分点。纵观长沙工业发展历程,1981—2000年20年中,从长沙的第二经济周期开始,长沙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就呈不断波动趋势,其中第四周期中工业站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四个周期中的最低点32.2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最高的第二周期的61.45%下降到第四周期的41.15%,下降20.3个百分点;从工业经济下滑的内在原因看,最突出的就是对工业的投资20年来连续下降,对工业的投资占投资的比重由第一周期的70.38%下降到第四周期的17.8%,下降幅度高达52.58个百分点。4、长沙的优强产业与昆明市的差别和差距优强企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比2000年长沙与昆明销售收入前10名的企业,可以看出长沙与昆明的工业经济有较大的差别和差距:一是轻重工业的差别。长沙工业以“轻”为主,位于销售前10强企业中仅有两家属于重工业:昆明工业以“重”为主,位于销售前10强企业中重工业多达6家。二是企业销售规模上的差距。昆明工业销售前10强企业合计销售收入达171.61亿元,比长沙高出30.17亿元。很显然,大型企业偏少是长沙规模工业总体实力偏弱的主要原因。(表格)三、长沙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优势行业整体实力不强从支柱产业的形成看,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产业布局的影响,长沙一直没有在全国挂得上号的钢铁、石油、汽车、电力、化工等大型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大型企业,由于没有主导产业的牵引,长沙工业的发展长期处在半自发状态,工业行业门类繁多,投入资金分散,中小型企业偏多而且发展缓慢。在长沙支柱行业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了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特征。现以乡及乡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