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1汇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1.gif)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1汇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2.gif)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1汇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3.gif)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1汇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4.gif)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1汇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5ec2669c4e6bc437a7b09ba05716adf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本章内容1.投入产出法概念2.投入产出表的设计3.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矩阵、直接增加值系数、完全增加值系数、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4.投入产出模型中进口的处理5.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和求解条件本章内容6.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直接关联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拉动系数)前向综合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完全后向关联效应(完全拉动力)完全前向关联效应(完全推动力)(其中完全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亿千瓦时,即2亿度。答案:7.5万吨煤炭?不对
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炭图
部门间消耗关系示意图发电:要用电,要用煤,要用钢材,要用电机挖煤:要用煤,用电,要用钢材,要用机械产品机械制造:要用机器、用煤、用电、用冶金中的钢筋等冶金:要用冶金材料本身、用煤、用电、用机器用煤量是以煤炭为核心需求的产业链,呈辐射状,无穷无尽。必须把产业链追踪到底,一个个加起来就是需要的煤列昂惕夫解决了这个,编制投入产出表。煤炭煤
炭冶金电力电力煤冶金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炭
..................
.........
......
...
电
力......机械制造..................
.........
.........
.....................图产业链上部门间的连锁关系示意图投入产出法:
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综合系统地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一)投入:指一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消耗。
包括:
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消耗;有形和无形产品消耗
有形: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办公用品等。
无形:劳动力、金融、保险、技术专利、服务等。
(二)产出:指生产活动的成果及分配使用去向、流向。(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实物和服务产品)
(三)投入产出表: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分配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矩阵表)
(四)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指用数学模型(方程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一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五)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因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
二、
投入产出法的特点:
(一)整体性:以国民经济为有机整体,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技术经济联系)。
(二)综合性: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三)数量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各种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
(四)先进性:
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投入产出法的产生与发展
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他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诞生时间不足80年;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列昂惕夫把具体商品归类为若干个生产和服务部,把无穷尽的商品变成了有限的,把不可解变成可解。因此投入产出既宏观也具体。
投入产出由静态到动态发展。静态应用较多,理论应用更成熟。国内投入产出法发展的一般介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上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孙冶方、科学家钱学森倡导在中科院成立投入产出法研究小组。1974-1976年编制我国第一张投入产出表,数据是1973年全国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包括61种产品。1987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并形成制度化。
现在:每逢2、7年份编制投入产出表,每逢0、5年份编制延长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的种类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种类1.按时期划分静态模型:研究某一个时期的再生产过程,其中的变量只涉及某一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是事先确定的。
动态模型:引入时间因素,用以反映随时间变化的投入产出关系。2.按计量单位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的计量单位是产品的实物量单位。比如:千克、公斤、吨、米等。
优点:简单、明了,其应用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可操作性强。
缺点:由于实物量计量单位的局限性,在表现领域只限于物质产品,不能反映全部经济活动。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的计量单位是价值量计量单位,如:元、万元、亿元等。
优点:扩大了模型描述空间,增强了模型的表现力。可以反映物质的、非物质生产流通过程,使经济系统的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有机地融为一体。缺点:也来自于价值量计量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劳动型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的计量单位是劳动单位,比如:“人年”3.按资料范围划分世界模型:创始人列昂惕夫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中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试图建立世界性的投入产出表。全国模型:通常所说的模型是以一国的国民经济为表现对象的全国模型。地区模型:就某一个地区而言,需结合若干地区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联系。地区间模型:考查重点是若干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联系。部门模型:这里的部门指的是生产性质相近产品的行业或产业。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部门内部结构和产品联系,二是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地位、重要性。企业模型:适用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内部结构复杂的超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集团、联合公司等。主要研究企业内部联系、产品结构、产品价格、成本核算以及企业发展规划等重要问题。如20世纪60年代,中科院研制过“鞍钢”模型。4.按编制投入产出表的时间划分报告期模型是用过去年份的实际统计资料编制的。计划期模型是根据计划计算或预测,说明今后某一时期的投入产出状况的模型。
我国每逢尾数2和7的年份编制的投入产出基本表和延长表都是属于报告期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的设计投入产出表的设计投入产出表是一张行列交织的棋盘式平衡表,其描述对象是一个相对独立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基本设计原则:行的方向表示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用作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其中最终使用去向有: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列的方向表示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投入及其来源产出横向;根据产品使用方向之不同,可将产品分为两大类:中间产品,指在当期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产品,是为生产最终产品所消耗的产品。最终产品,指离开当期生产过程进入最终需求领域满足消费、投资以及出口需要的产品,体现了一时期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最终的成果。投入纵向在投入方向,根据投入品价值转移方式的差别分为中间投入,其价值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上,原有实物形态消失,各种原材料、能源等都属于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其价值根据生产中的消耗而逐步转移,其实物形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所以最初投入主要指固定资产以及劳动力的投入,此外利润与税收也列在最初投入中。
nj=1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研究他们之间的平衡,分成四个象限,把国民经济分成N个部门(我国120多个部门)所有的生产活动和服务都包括进去了。31第一象限:表示n个部门相互间的消耗关系第二象限:表示退出生产活动的产品,变成消费、投资、出口。即最终使用的数量和构成第三象限:为初始投入第四象限:为产品的收入的再分配,目前未研究清楚Ⅰ.中间流量(中间消耗关系矩阵)Ⅱ.最终产品(最终需求矩阵)Ⅲ.最初投入(增加值矩阵)(Ⅳ)再分配象限
nj=1第一象限:中间消耗关系矩阵(最重要的象限)假定经济系统分为n个部门,则第Ⅰ象限为一个n×n的矩阵,反映货物和服务在部门间的流量。,i为行号,j为列号:1.从纵列看,表j部门生产中消耗的i产品数量;2.从横行看,表i产品分配给j部门作生产使用的数量。解释数字含义?第二象限:最终需求矩阵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行方向上的延伸,Yi表示i部门产品用作最终使用的数量。横向看投入产出表表示了产品的分配和使用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合计即为总产品。第三象限:增加值矩阵最初投入一般分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每一列都表示各部门在报告期增加值的量,即GDP对应这块。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合计即为总投入。纵向看:该表反映了报告期各部门间的生产和消耗过程如第一列为报告期部门1整个的中间投入、增加值构成,是第一个部门的投入消耗过程第四象限:再分配象限实际是一个再分配过程。再分配过程本身是复杂的。如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政府财政变成低保、政府投资等;劳动者报酬形成投资、消费39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方向横向:Ⅰ+Ⅱ,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即“产品分配”过程;竖向:Ⅰ+Ⅲ,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及其提供来源,即“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
价值表的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反映产品的分配使用去向。横看为第i个部门的中间使用,最终使用,即为它的产出总和行平衡方程中间产品(使用)+最终产品(使用)=总产品1、行平衡关系:
数学表达式:
一般表达式:i=1,2…n2、列平衡关系:纵向:把价值表的第一、三象限联系起来,反映产品部门的各种投入来源:第j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可以描述为n个部门对第j个部门投入量的多少。整列都相加(价值表可相加)即为总投入列平衡方程: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数学表达式:一般表达式:j=1.2….n
3.各行列(横表和竖表)的对应平衡:45
在总产出与总投入之间具有平衡关系,不仅一个经济总体的总投入等于其总产出,而且在单个部门层次上总投入也等于其总产出。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所有部门的中间消耗,即从而有: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注意尽管第Ⅱ象限和第Ⅲ象限在总计上具有平衡关系,即最终产品总量等于最初投入价值总量,却不能在单个部门层次建立这样的平衡关系即i部门的最初投入一般不等于i部门的最终使用。因为:
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因此,每个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创造的增加值通常也不等,即:从公式能否得出“劳动者收入提高,产出就会增加”的结论?直接提高劳动者收入只会通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最根本的,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供最终使用,降低价格。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52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几种中间消耗概念(一)直接消耗: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有关产品的第一轮消耗。(二)间接消耗:通过被消耗品的媒介关系而形成的对有关产品的消耗。(三)完全消耗: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耗与所有各次间接消耗之总和。53例:例中:炼钢过程直接消耗生铁和电力通过生铁间接消耗焦炭和电力(第一次间接消耗)通过焦炭间接消耗原煤和电力(第二次间接消耗)通过原煤间接消耗坑木和电力(第三次间接消耗)
……注意两点:当一个部门对某种产品没有直接消耗时,却仍然对它有间接消耗,因而完全消耗通常不为零。完全消耗总是大于直接消耗总量多并不标志技术先进、潜力大,因此引入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技术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技术系数)
在实物模型中则是指: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时对相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在价值模型中则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价值量的产品时对相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额
(以同样的价值单位计量)。品的直接消耗量将其称为第
j个部门对第
i个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第
j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
i个部门产直接消耗系数
aij
表示一定技术水平下第
j
个部门与第
i
个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直接消耗系数大小由技术决定。因此也叫技术系数例:P73,计算、解释数据其取值大小由技术决定。如1度电用多少煤由技术决定。通常aij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是否数据越小说明技术水平越高
?其数据大小在不同情况含义不同:如生产农产品时使用电少,直接消耗系数低,因为主要是活劳动而发电中的耗煤量,直接消耗系数低则标志技术先进另外该数据不但有技术本身的作用,还有管理的作用。直接消耗系数可以按照与投入产出表完全相同的方式用一张表表示出来,称为直接消耗系数表该表与一象限的中间消耗完全对应2007中国直接消耗系数表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竞争状态下,任何部门的增加值都该是正的,直接消耗系数不可能是负的,没有实际经济意义价值模型中任何一列直接消耗系数求和都小于1,任何一项也都一定小于1。即任何一项投入都不可能达到产出的水平如衣服的任何用料都不可能超过他本身的价值。70例
已知某经济系统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投入产出情况,试求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解释含义产出投入中间消耗最终需求总产出123中间投入1231002530805030402560400250300净产值总投入400250300解由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给出了最终使用量Y和总产出量X之间的关系A已知,给定最终使用量Y,可解总产出量Xbij:j(电)部门提供单位产品对i(煤)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
如生产单位量电时对煤的完全需求量单位阵非负,A非负,所以A点A等后面都非负,所以B非负
I对应消费、最终使用;
A为直接消耗,A.Y这么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剩下无穷多项为间接消耗之和,所以B为完全需求系数。
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反映为了获得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总产出的需求量,包括直接需求量A、间接需求量A2
+A3
+…、最终需求量I可见,完全需求系数不仅包括为了得到单位最终使用产品对各部门的直接和间接消耗,还包括了最终产品本身完全需求系数反映的是为了获得单位最终产品各部门所需要生产的产品总量对角线元素为第i部门要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
发(单位产品)电j一次性间接消耗的煤i,
一次性间接消耗一共有多少路径,穷举所有路径
生产单位产品对第一个部门的直接消耗量a1j,第一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i个部门产品的消耗量ai1,所以第一个部门产出的一次性间接消耗ai1*a1j
其余类似,全部求和,即生产单位产品j对i的一次性间接消耗量
电煤电钢煤即为一次性间接消耗系数矩阵
第j部门对第i个部门的一次性间接消耗系数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还是用n路径去研究
即为A3第i行第j列的元素完全需求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两者就差了单位阵,即最终使用完全消耗,是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了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及总进口123合计其中:出口本国1200206010100210300601510030101030050进口11000102101002030055增加值505015其中:工资201510总投入10010050例:对如下投入产出表,计算:对本国产品的直耗系数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间消耗高好?还是低好?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中间消耗越低越好。不同技术则不一定。如农业附加价值是所有产业最高的,中间消耗低,生产技术太落后。108
车间
直耗系数车间ⅠⅡⅢ最终需求ⅠⅡⅢ0.250.10.10.20.20.10.10.10.2235125210例
设某工厂有三个车间,在某一个生产周期内各车间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及最终需求如表,求各车间的总产值。109解110即三个车间的总产值分别为400,300,350。111例
假设某公司三个生产部门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产出投入中间消耗最终需求总产出123中间投入123150006000610600250152536004001840625250030506000求各部门间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112解依次用各部门的总产值去除中间消耗栏中各列,得到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113故所求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由此例可知,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值比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值要大的多。例给定报告期价值型投入产出表1,预先确定计划期各部门最终需求如表2。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算出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假定计划期同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是相同的,因此把A作为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再按公式算出计划期的总产出向量X。计划期各部门间应提出多少产品作为中间需求?114
表1报告期投入产出表(单位:万元)中间需求消费积累合计总产出123456中间投入123456201035515500650010302090101510101025555101525555520155551104015060258522580305155201782510515240160480809070
表2计划期各部门最终需求(单位:万元)部门123456消费积累1156224015181150281007106合计16590340222817116解通过数值计算得到117由得出总产出向量118这样得到各部门在计划期的总产出依次是(万元):如果各部都能完成计划期的上述总产出值,那么就能保证完成各部门最终需求的计划任务。
在求出了各部门总产出之后,根据公式可计算各部门间应提多少中间需求。具体数值如表。119部门123456合计123456合计表3
例
某地有三个产业,一个煤矿,一个发电厂和一条铁路:开采一元钱的煤,煤矿要支付0.25元的电费及0.25元的运输费;生产一元钱的电力,发电厂要支付0.65元的煤费,0.05元的电费及0.05元的运输费;创收一元钱的运输费,铁路要支付0.55元的煤费和0.10元的电费在某一周内煤矿接到外地金额50000元定货,发电厂接到外地金额25000元定货,外界对地方铁路没有需求。问三个企业间一周内总产值多少才能满足自身及外界需求?三个企业各创造多少新价值?三个企业间相互支付多少金额?121解这是一个投入产出分析问题。设x1为本周内煤矿总产值,x2为电厂总产值,x3为铁路总产值,则总产值-中间消耗=最终使用122设产出向量为,外界需求向量为,直接消耗矩阵为。则原方程为其中E-A为列昂剔夫矩阵。投入产出矩阵为,中间消耗由此解得总产值。124中间投入为初始投入(新创造价值向量)为表
投入产出分析表(单位:元)
消耗部门外界需求总产出煤矿电厂铁路生产部门煤矿0365061558250000102088电厂25522280828332500056163铁路2552228080028330新创造价值51044140419915
总产出1020885616328330问三个企业间一周内总产值多少才能满足自身及外界需求?三个企业各创造多少新价值?三个企业间相互支付多少金额?完全增加值系数表示每单位产出要直接支付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值系数(复习)表示每单位产出要直接缴纳的生产税直接增加值系数(复习)以上均为直接的系数直接增加值系数(复习)完全增加值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bij直接增加值系数--——完全增加值系数
图即为第j个部门对第i种增加值(如劳动者报酬)的拉动第j个部门对第i种(共四种)增加值的完全增加值系数
j对增加值的拉动,不是一个部门增加值的增加,因为拉动了n个部门生产的增加,所以是n个部门的贡献
m=4,四种增加值系数,n个部门例:计算P73页完全增加值系数bvj:第j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引起的增加值中间消耗向量+增加值向量=单位向量任何一个部门的完全增加值系数都是1是由于二、三象限平衡,给第i个部门一个最终使用是1,则对应增加值也是1。结论:
任何一个部门,他的最终使用拉动的增加值,一定和最终使用是相等的直接分配系数它是指某产品部门产品分配到某个消耗部门或某种最终用途的数量与该部门总产品量的比值。分配系数包括中间产品分配系数和最终产品分配系数。中间产品分配系数:第i部门产品分配到第j消耗部门作中间使用的产品数量占第i部门总产品量的比重最终产品分配系数:某产出部门的产品分配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数量占总产品数量的比重。rij含义:第j个部门所分配到的第i种产品的比例
列向上,短时期内,技术稳定情况下,任何一个部门的消耗基本稳定行向看,产品提供给各部门的数量要看部门的规模情况。因此从分配关系看,不稳定。如建房多,则钢材用得多。例:计算以下内容并解释其含义:
1.直接增加值系数;2.完全增加值系数
3.部门完全消耗系数;4.直接分配系数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123合计其中:出口
1200206010100
2103006015100
30101030050固定资产折旧10252
工资201510
生产税净额1052
营业盈余30156
增加值706020
总投入10010050
进口的产品会被消费或参与生产过程,只会拉动系统外部的生产或服务,不会拉动系统内部生产。而完全需求系数bij包括了对内部、外部产品的需求,实际只希望算出该部门对本国产品的拉动,因此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
局限:进口产品去向不明
仅仅是把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单独列块
上面列出的是我们能生产的那些,下面列出的是我们不能生产的那部分
把所有进口产品单拿出来,不管是否竞争,本国产品中没有进口。例、中国经济分为3个部门,它们的总产出分别为3040万元、3500万元、4460万元;3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要求:(1)中间流量矩阵;(2)各部门的增加值;(3)各部门的最终使用;(4)用EXCEL编制一张投入产出表。任何模型都不是万能的,提出的方法都一定要有使用条件,必须讲清模型的适用情况及假设
投入产出模型局限性非常强
“纯”部门的划分有三点:
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假设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且只用一种生产技术方式进行生产,即所谓“纯部门假设”。(“纯部门”假定)
“纯部门”假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直接消耗系数的稳定性,而直接消耗系数的准确性又关系到线性方程组的准确性,因此“纯部门”(同质性)假定是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假定。如首钢生产钢材、半导体、还有远洋船队。投入产出则把该企业的各类数据分开填,变成纯部门。实际有很多影响因素,如规模效应、政策等。
这些假定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这就是研究宏观问题与研究微观问题的差异。
宏观问题主要把握事物的变化方向、走向。微观层面可能涉及很多技术问题,因为影响宏观的因素和影响微观的因素不同即使有这些假定,投入产出预测功能远强于其它工具。他实际把宏观的估量和微观的支持结合得很好,他划分到各个部门,是其他工具很难做到的。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内容直接依存关系直接制约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依存,直接)
前向综合关联系数(制约,直接)完全后向关联效应(完全拉动力)完全前向关联效应(完全推动力)(用完全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后向系数)---完全拉动力标准化感应度系数(前向系数)---完全推动力标准化如钢铁机械制造
则机械制造对钢铁依赖,钢铁对机械制造为制约关系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经常应用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的概念,例如在分析水利基建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如对GDP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时应用到这些概念。所谓水利基建的后向部门是指为水利基建提供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和各种劳务的部门。所谓水利基建的前向部门是指水利基建完成后的得益部门,即其使用部门。
后向部门前向部门┇┇钢材水泥电力劳务居民水利建筑业防洪除涝工业及居民供水灌溉水电内河航运淡水养殖
通过后向部门所产生的效应即水利基建投资的后向效应(后向效益)通过前向部门所产生的效应即水利基建投资的前向效应(前向效益)。如棉
布
衣
布对棉花是一种依赖关系、后向关联或者拉动关系。1农业、2工业、3建筑业、4运输邮电业、5商业饮食业、6非物质生产部门拉动和推动的角度不同化学工业对农产品有替代关系,化纤布料越来越多;
一、二行描绘了这些年原材料的变迁。整个表示了纺织业的技术进步。
原料(农业+化学工业)消耗下降了20%,附加值在提高;
电力下降了65%左右,早期国有企业浪费严重直接消耗系数的第j列相加,看直接的拉动
哪个部门中间消耗高,则增加值越低,后向综合关联系数就高。
消耗得多,对别人拉动大系数均值是根据产业规模的加权平均
一产业从87-95物耗增加,是技术进步过程。
二产业从87-95物耗下降,也体现为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有非常大的提高,物耗降低,节约了成本。
三产业增长了几乎一半。87和95的三产业差别大。如银行原来都是算盘,现在都是计算机。
一定要看清数据变化原因。后向综合关联关系、依赖关系、拉动关系
前向综合关联关系、制约关系、推动关系(接下来)
不能用拉动力判断推动力的大小后向综合关联关系、前向综合关联关系都是直接的关系
rij:第i个部门分配给第j种产品的比例,分配的越多,对j推动力越大
即这个部门中间使用占全部产出的比例。中间使用得多,推动力大。即分配系数越大,推动力越大。如钢铁比农业推动力大
对哪个部门分配得越多,对那个部门推动越大.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推动力的判断用分配系数。而
拉动力用直接消耗系数。
与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同。
该数据一般应该为循序渐进。1990年为延长表,数据有误。
农业对国民经济推动在加大。
二产业、三产业对各产业投入量加大,推动力加大计算P73的以下指标,并解释含义直接依存关系直接制约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拉动系数,依存,直接)
前向综合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制约,直接)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内容直接依存关系直接制约关系后向综合关联系数(依存,直接)
前向综合关联系数(制约,直接)完全后向关联效应(完全拉动力)完全前向关联效应(完全推动力)(用完全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拉动力系数)---完全拉动力标准化感应度系数(推动力系数)---完全推动力标准化用列昂惕夫逆的结果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独家代理手房合同
-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合作协议
- 交通网络运输承包经营合同
- 教育培训行业教学设备采购协议
- 多层次能源供应协议
- 智慧医疗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合作协议
- 摄影行业拍摄服务协议
- Unit 6 Surprising Plants Reading Actively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重大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区直管公房营业性用房店面租赁合同5篇
- 个人承包荒山合同5篇
- 呛咳患者的护理
- 物流公司软件售后服务流程方案
- 机械工程类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中国古代舞蹈史课件
- 关于水浒传的题目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一氧化碳中毒教学课件
- DB3502T 078-2022 代建工作规程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光伏发电+储能项目三期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咨询工程师(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考前冲刺必会试题库300题(含详解)
- 仓库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