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古诗阅读专题

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惜别

唐姚合

酒阑歌罢更迟留,携手思量凭翠楼。

桃李容华犹叹月,风流才器亦悲秋。

光阴不觉朝昏过,歧路无穷早晚休。

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惜别”,以“迟留”“携手”等动作表现出了惜别之意。

B.颔联化用“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表达了对佳人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的“歧路“与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中的“歧路”意思一样。

D.依依惜别、忧郁悲愁是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主题,本诗也是如此。

15.本诗尾联与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6分)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①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与《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②南服:南方较偏远地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歌首联都照应题目,直接写岳阳楼,但切入点不同,前者以岳阳楼的位置切入,后者强调其影响力。

B.两首诗歌颔联都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想。但前者借助“吴蜀”一词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

C.两首诗都融登楼、观景、抒情为一体,在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上特点鲜明,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相似。

D.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基本相同。但从颈联看,前者不远万里来游览与后者双鬓斑白相较,多了轻松闲适之情。

15.两首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永嘉别张子容①孟浩然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②倾。

【注】①永嘉,今浙江温州。张子容,孟浩然同乡好友,其时被贬乐城尉(乐城地近永嘉)。②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他因思念家乡莼菜、鲈鱼的美味,辞官回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的赠别之作,当时诗人正启程返乡,而友人也即将远行。

B.颔联中的“愁”点出了诗人归途中的心绪,“恋”则突出了二人临别的不舍。

C.颈联融情于景,诗人心中归乡的情思有如汀洲春草滋生,渲染了思乡的迫切。

D.尾联借“一杯酒”寄托诗人深情,与“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写法与情感相同。

15.本诗“重与季鹰倾”一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尽西风,季鹰归未”均用到了张翰的典故,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典上有何不同。(6分)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金陵凤凰台如今“台空”“凤去”,唯有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蕴含无限感慨。

B.颔联“吴宫”“晋代”两词,写出凤凰台作为东吴东晋兴亡的见证者,极富沧桑感。

C.颈联对仗工整,用词形象,“半落”“中分”两词巧用拟人写出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

D.尾联“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诗人以“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诗,饶有余味。15.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咏史怀古类作品,它们所运用的抒情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伶俜:漂泊,流离。③一枝安: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自己入职严府,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诗人“宿府”时的环境气氛和心理状态,其中“蜡炬残”既是写景,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

B.颔联写“宿府”所闻所见,角声悲语无人听,月色虽好无人看,景中含情,传递出悲伤难抑、孤独寂寞的心情。

C.颈联中“风尘荏苒”语义双关,既指诗人漂泊之艰辛,又指战乱延续时间之长,二者都是与亲朋音书断绝的原因。

D.末句用典抒情,委婉表达诗人身暂得安而心实不安;“一枝”又巧妙照应首句之“井梧”,体现出诗歌结构之绵密。

15.诗歌第六句中“行路难”三字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jù):狭小的高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摸鱼儿·饯黄侍郎畴若劝酒①

魏了翁

向江头、几回凝望,垂杨那畔舟才舣。江神似识东归意,故放一篙春水。却总被。三百里人家、祖帐连天起②。且行且止。便为汝迟留,三朝两日,如此只如此。

还须看,世上忧端如猬。一枰白黑棋子。肥边瘦腹③都闲事。毕竟到头何似。当此际。要默识沉思,一著惺惺地。目前谁是。料当局诸公,敛容缩手,日夜待公至。

【注】①黄侍郎畴若,即黄畴若,南宋宁宗嘉定七年黄畴若迁兵部尚书,离蜀之日,魏了翁在江边为其送行。②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③肥边瘦腹,围棋术语,指四边容易做活,中腹难以做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的朋友黄畴若将赴京任职,在他临行之际,江水也上涨起来,似乎想要以此留住他。

B.蜀地的百姓也前来江边为友人饯行,小舟只好且行且停,从中可看出友人深受百姓爱戴。

C.世事纷杂,当此之际,词人认为友人更应该认真地思考,处理事情要格外小心谨慎。

D.本词上片叙述了送别的场景,下片由叙事转向对友人的嘱托,可见二人友谊之深厚。

15.“虚写”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手法,诗人常以非当前之景来表情达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词中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古诗阅读专题

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惜别

唐姚合

酒阑歌罢更迟留,携手思量凭翠楼。

桃李容华犹叹月,风流才器亦悲秋。

光阴不觉朝昏过,歧路无穷早晚休。

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惜别”,以“迟留”“携手”等动作表现出了惜别之意。

B.颔联化用“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表达了对佳人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的“歧路“与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中的“歧路”意思一样。

D.依依惜别、忧郁悲愁是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主题,本诗也是如此。

15.本诗尾联与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6分)

14.(3分)B【解析】“喜爱之情”说法错误,颔联说佳人叹月、才子悲秋,表现光阴易逝、世事频更、人生无常的悲秋感慨,从而生发出惜别之意。

15.(6分)参考答案:

①“别恨”本为抽象的情感,姚合将之当做具体事物来写,认为可以剪裁、平分。(2分)②“离愁”也是抽象的情感,而李煜将至视为可供剪裁和清理的丝线一样的具体事物。(2分)③二人在写愁时都用拟物手法,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离愁别绪,构思新奇,富有感染力。(2分)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①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与《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②南服:南方较偏远地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歌首联都照应题目,直接写岳阳楼,但切入点不同,前者以岳阳楼的位置切入,后者强调其影响力。

B.两首诗歌颔联都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想。但前者借助“吴蜀”一词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

C.两首诗都融登楼、观景、抒情为一体,在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上特点鲜明,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相似。

D.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基本相同。但从颈联看,前者不远万里来游览与后者双鬓斑白相较,多了轻松闲适之情。

15.两首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D

15.(6分)

相同点:凭吊历史之情。“白头吊古风霜里”和“欲题文字吊古昔”都明写“吊古”,即诗人想要写诗文来凭吊往古之人事的情怀。(2分,此点如果答为“亡国之痛”,也酌情给分)

不同点:①《登岳阳楼二首(其一)》表达了年华逝去、人生迟暮(衰老)之悲。诗人以“白头”直写自己的衰老,同时以“风霜”和“老木”加以衬托。(2分)②《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表达了亡国之后漂泊流徙的前途渺茫之感。诗人借景抒情,面对风壮浪涌的长江、洞庭,想到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未卜,心绪茫然。(2分)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永嘉别张子容①孟浩然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②倾。

【注】①永嘉,今浙江温州。张子容,孟浩然同乡好友,其时被贬乐城尉(乐城地近永嘉)。②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他因思念家乡莼菜、鲈鱼的美味,辞官回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的赠别之作,当时诗人正启程返乡,而友人也即将远行。

B.颔联中的“愁”点出了诗人归途中的心绪,“恋”则突出了二人临别的不舍。

C.颈联融情于景,诗人心中归乡的情思有如汀洲春草滋生,渲染了思乡的迫切。

D.尾联借“一杯酒”寄托诗人深情,与“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写法与情感相同。

15.本诗“重与季鹰倾”一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尽西风,季鹰归未”均用到了张翰的典故,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典上有何不同。(6分)

(二)(9分)

14.(3分)D

15.(6分)①本诗以典故含蓄地告诫友人若仕途坎坷,不如同张翰一样辞官回乡,用典主要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期许。②辛词反用典故,说明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弃官还乡,用典旨在表达抗敌到底、收复中原的雄心。(答出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金陵凤凰台如今“台空”“凤去”,唯有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蕴含无限感慨。

B.颔联“吴宫”“晋代”两词,写出凤凰台作为东吴东晋兴亡的见证者,极富沧桑感。

C.颈联对仗工整,用词形象,“半落”“中分”两词巧用拟人写出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

D.尾联“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诗人以“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诗,饶有余味。15.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咏史怀古类作品,它们所运用的抒情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明确诗歌运用的抒情手法,再结合诗句中的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C.诗歌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其目的也不在描写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

故选C。

(2)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三、四句借事对比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答案:

(1)C

(2)①借景抒情。辛词上片由眼前“千古江山”和刘裕住所景象联想起孙权、刘裕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感叹英雄千古难再,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李诗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②借典抒情(用典)。辛词中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典故,借古讽今,表达对南宋当权者的警醒、正告,最后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也被朝廷弃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李诗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③对比抒情。辛词借孙权、刘裕等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英豪与怀才不遇的自己对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之志;借孙权、刘裕开创基业的历史与南宋朝廷苟安的现状对比,暗含对南宋偏安的讽刺;借刘裕与刘义略的对比,告试南宋统治者不可急功冒进;借“烽火扬州路”痛击金兵的历史与“一片神鸦社鼓”的遗民现状对比,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李诗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借当年金陵的繁华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伶俜:漂泊,流离。③一枝安: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自己入职严府,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诗人“宿府”时的环境气氛和心理状态,其中“蜡炬残”既是写景,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

B.颔联写“宿府”所闻所见,角声悲语无人听,月色虽好无人看,景中含情,传递出悲伤难抑、孤独寂寞的心情。

C.颈联中“风尘荏苒”语义双关,既指诗人漂泊之艰辛,又指战乱延续时间之长,二者都是与亲朋音书断绝的原因。

D.末句用典抒情,委婉表达诗人身暂得安而心实不安;“一枝”又巧妙照应首句之“井梧”,体现出诗歌结构之绵密。

15.诗歌第六句中“行路难”三字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A15.①关塞阻隔,归路艰难;②战乱不息,国运艰难;③强移严府,仕途艰难;④漂泊流离,生计艰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蜡炬残”只是写景,暗示诗人夜深不寐,“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关塞阻隔,归路艰难。“风尘荏苒音书绝”,“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②战乱不息,国运艰难。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国运艰难,个人又怎么可能过的安稳?

③强移严府,仕途艰难。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

④漂泊流离,生计艰难。“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并且个人仕途艰难,只能入职严府,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漂泊流离之苦,生计艰难之恨,都在言外。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jù):狭小的高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15.A

16.(1)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2)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3)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误,“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

先看“忧”的内容。

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

再看“喜”的内容。

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