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杳。一般考杳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
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
(-)五类常考实词
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
类如下: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想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
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
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
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
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假
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
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
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
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
"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
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
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
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
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
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
"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
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的
V,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
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
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逢
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4.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
其中一个语素上,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
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翻译的时候词义偏在"入"。
5.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
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
好的事物"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的意思。
(4)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为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的意思。
数词活用为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的
J3±ziriq
o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全、满"
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
18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
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贝人
而、且、乃、之、乎、者、也。
【规律总结】
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
(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
义。如"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且有关,"系"与捆
绑有关,丝"与丝织晶有关。
2.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想推断法
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
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断词义握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
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的推
断方法。
6.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
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
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词性。
7.通假推断法
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
度考。然后根据通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
字。
二、文言虚词"推断7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
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语法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
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3.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
"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
所”等。
4.句位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
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
之志)。
5.对称推断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
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
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
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
6.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
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
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
起"。
7.词性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
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
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通过词性即可推断
二者不一样。
三、文言断句八法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
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
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
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
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
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
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
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
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
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
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
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
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
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
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虚词断句法。
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牙B)
等等;
3.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
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
面要断开)
4.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
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
故、向使、纵使等等。
5.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
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
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6.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
是故、贝人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
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
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
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2.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固定句式。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
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
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
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
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
错。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
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
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止匕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
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
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四、分析综合题(选择题)答题技巧
(-)设误类型
1.时序错乱。在概括传记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
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
2.张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说之话"嫁接”到甲人物身上;
或将甲的观点态度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3.因果混乱。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强加因果关系,或
者将原有的因果关系颠倒。
4.曲解文意。即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或者故意忽略关键词语,致
使转述背离原文。
5.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大成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
判断对象的范围。
6.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信息,致使
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7.地点不合。指将不同空间的事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
关系。
(二)解题关键点
1.准确定位信息区间
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选项。因此解答时,
考生应依照选项内容,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语段或语句,锁定比对
区间。
2.从七大角度思考比对
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
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的内容一般包括
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增删的范
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等。
比对的七大角度:
(1)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
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人物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
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
否一致。
(2)时间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
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
错误”的陷阱。
(3)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
括错误。
(4)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
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5)添加内容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
生有或于文无据。
(6)因果关系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
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7)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
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五、分析综合题(简答题)
(-)六大命题角度
1概括特点从命题实际来看,可分为人物形象特点和事物形象特点。
2.概括主要情节: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
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
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3.概括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
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
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等语气词,或批
评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4.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
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
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5.提炼作者观点: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
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
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6.探究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
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
言文本。
(二)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
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时
始终扣住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
比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关键词是“治学方面""哪些特点""简要概括",找出了关键词,也就找出
了提问方向及答题注意点,就是"简要概括治学特点”。
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
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答题的区间。有的题目给出
答题的区间,有的没有给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锁定区间,它可能是
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几段。无论是某段还是某几段,都要找准,
不要遗漏。
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
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赋分猜测有几个要点,比如赋分4分,
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3分,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
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摘录法
这是选摘原文词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
语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
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考生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
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考生要通过阅读
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出来。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
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
六、文言文翻译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
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
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
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
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
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
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册广,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
"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
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
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
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
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
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
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
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
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三)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次'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高考演练】
(2021•新高考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
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
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
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布三千匹,
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
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
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
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
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戌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
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
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
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
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
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
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
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
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
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
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
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
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
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
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
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
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
布檄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
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
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
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
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
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
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
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
新陷入了骚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②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分析:(1)本题考杳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
判断。
(2)本题考杳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
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
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解)"少"表示时间,修饰“有大志",作它的状语,"少"后不可
断,排除B、D;"中夜"是"半夜"的意思,修饰"闻”,其后不可断,排
除A。故选:聂句子翻译为: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
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
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2)C.”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原文为"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
江",这里"将"是"率领"的意思,那么"部曲"应该是指"军队",因此也就
是前者。
(3)A."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错,原文为"给千人)1,
布三千ZE,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人的布
匹,军队而已没有,由此可以看出并没有"尽力支持",且"这坚定了祖
逖的斗志"无中生有。
(4)①报:回复;听:听任;互市:互相贸易。句子翻译为:祖逖不
回复他的信,但是听任双方来往贸易,因而获取了十倍的利润
②遂:成功;感激:情绪激动。句子翻译为:知道统一北方的大业难
以成功,受到很大刺激,引发了重病。
(5)原文为"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
逖者甚多,境渐蹙。……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
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由此可以概括出:祖逖多次拦
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
要求通使及互市。
原文为"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由此可以概括出: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
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答案:
(1)c
(2)C
(3)A
(4)①祖逖不回复他的信,但是听任双方来往贸易,因而获取了十倍
的利润
②知道统一北方的大业难以成功,受到很大刺激,引发了重病。
(5)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
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
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
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
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
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
"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由皇亲宗室之间
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
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
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
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
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
他干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
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于是到准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
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
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
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褒等九军、精锐士
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
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
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
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患,勉励
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
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
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
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
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
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
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
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
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
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
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粱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
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
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
乱不安了。
(2021•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
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
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
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
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日:"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
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
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
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
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
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
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
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
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
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原,密使左右试赂之。有
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
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
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
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
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
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
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
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
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
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
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
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
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
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
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
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
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i争,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患吏多受冰,密使左右试赂之。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
判断。
(2库题考杳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
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
"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杳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先要理解评价语,阐述这句
话说明的道理,再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分析这样说的目的。
解答:(1)"故"解释为"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前面"上皇欲强宗室以
镇天下"大意是"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句意完整,
其后断句,排除AD。"虽"表转折,其前断句,"虽童孺皆为王"大意是
"即使童孺幼子都封为王",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Co
故选:Bo
译文: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
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都封为
王,封为王的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
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2)D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有误,庶务
没有这一层含义。庶务:古时指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故选:Do
(3)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表述有误,原文为"安用重法邪",
意为不需要用重法,但并不能说明严刑峻法不能达到目的,选项表述
过于绝对。
故选:B。
(4)①患:担心;受赚:接受贿赂;密:暗地里,秘密地;左右:身
边的人。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
赂官员进行试探。
②恶:厌恶,讨厌;乐:喜爱,喜欢。译文: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
错,忠臣就会变成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
臣。
(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说明的道理是君主要做好表率,因为做臣
子的会像影子那样效仿君主的行为。文中的唐太宗就是群臣的榜样。
比如他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
将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他还减轻百姓赋税,选
用廉吏治理百姓,宽刑法。他赞同张玄的意见,不独断专行,任贤能
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他还接受裴矩谏言,当众表扬谏言。这
些事迹足以证明他是后世君王学习的榜样,正因太宗能做好表率,才
能上行下效,促成“贞观之治"。司马光借写唐太宗,意在告诫告诫后世
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答案:
(1)B
(2)D
(3)B
(4)①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
行试探。
②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成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
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是说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
主的好恶而行动。司马光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
起表率作用。
(2021•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
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
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
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
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
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
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
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
"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
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
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
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皆及保州,复为州晋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
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
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
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广朕岂欲穷兵,
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
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
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
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
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
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周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
/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周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
/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周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
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商州人/请幸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
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
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碧及保州,
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
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②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分析:(1)本题考壹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
判断。
(2)本题考杳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
比较。
(4)本题考杳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时"为时间状语,不可位于句尾,排除A、D;"请幸金陵"
的主语是"王钦若",而不是"临江人",其前断句,排除B。故选:Co
句子翻译为:九月,契丹大举进攻。当时因为敌人进入深远,朝廷上
下震动。皇帝召见群臣询问对策。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到金
陵。陈尧叟,是周州人,请求皇帝到成都。
(2)C.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3)D."宋朝皇帝……主动提出议和"错,原文为"契丹以为然,遣李兴
议和"错,是契丹主动提出议和。
(4)①每:常常;纵:纵使;辄:就;徜徉:来回游荡。句子翻译为:
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②故事:先例;宜:应该。句子翻译为: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
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答案:
(1)C
(2)C
(3)D
(4)①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
斗志。
②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
他们。
(2021•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
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
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日:"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
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郁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
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
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
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
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
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
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
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
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
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
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
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
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
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
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
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
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
着态度。
B才氐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
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
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
的官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商品混凝土购销居间配合合同2篇
- 2024年度商场场地消防管理合同2篇
- 2024年资金链结:融资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声乐教练聘用spec3篇
- 2024合作摄制:商业摄影合同3篇
- 湖州学院《社区护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数智化时代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策略
- 2024年商业地产转让协议样本2篇
- 2024年度软件定制开发合同属性分析3篇
- 2024年度品牌授权合同(2024版)2篇
- 2024新《公司法》亮点全面解读课件
- 聚焦高质量+探索新高度+-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备考策略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体育跳跃与游戏(作业设计)
- 2023年温泉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开票税点自动计算器
- 实践报告南京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 2024年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考核试题
- 水工程施工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青岛理工大学
- 土木工程案例分析
- 起重机维护保养记录表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示范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