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6和7教学反思8篇_第1页
认识6和7教学反思8篇_第2页
认识6和7教学反思8篇_第3页
认识6和7教学反思8篇_第4页
认识6和7教学反思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6和7教学反思8篇认识6和7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学问,我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过观看、操作、演示、验证、商量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开心、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宽阔天地。

整个这节课,比较胜利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留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商量、全班汇报沟通,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商量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沟通中互相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中,发觉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思路设计清楚。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充分讨论了教参,懂得了本节课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比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画角。然后再细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教学,争取做到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会每一个学问点。

3、采纳现代教学技术。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ppt中插入了视频动画“红角与蓝角的争辩〞,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给每个学生机会,敬重每个孩子的进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画角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来画角,并一一指导,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胜利之处,但也有许多缺乏,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分析如下:

整个教学设计显得过于累赘。在情景图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还是让学生找角指角,虽然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显得过于繁琐,找角指角的部分适度即可。

在讲解角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上到讲台上指一指角,还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方情景图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我在钟表上发觉了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用手指指说那有角,只会指不会说。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角,教师拿学生做的角和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较,不够明显。可以拿出学生做的两个角去比一比谁大谁小,得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在讲解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也可以搜寻一些网上的动画演示,让一个角的边加上,再加长,缩短,再缩短,让学生观看这个角的大小是否改变,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视觉疲惫,相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可以更新颖一些。这就需要备课的时候下功夫,从网络上、各种资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设计,新颖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做题的主动性,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好玩。

5、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学习。

听了导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课设计得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觉,才会渐渐进步,所以,我会始终努力。

认识6和7教学反思篇2

学情分析:

从课前调查实际来看,对于乘法,学生听说多,但真正理解少,没有到达真正建构。从低中段儿童的认识特点来看,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弱,这给学生学习理解乘法的意义造成困难。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动手操作中,直观感悟,对比体验,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实现学问的自主建构。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44页的内容,例题从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子引出乘法运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看、探究、沟通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表内乘法,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培育学生初步观看、分析、推理、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看、探究等活动,经受乘法的抽象概括过程,体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几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问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

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对现行教材不是一般性呈现,而是进行创造性处理,旨在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和探究空间,让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自主构建,勇于创新,进展思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借助学生熟识、喜爱、现实的公园娱乐园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等数学活动中探究乘法的意义,有利于实现新课标以学生进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学生独特化的学习,让学生有所发觉,有所创新。

3、拓展练习,实践运用。通过多次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练习,增添学生应用意识,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6和7教学反思篇3

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它为我们老师的教学提供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就不应当仅仅只有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应当结合具体上课的环境、时间、目的而有机增加、修改教材,当然教材中承载的数学学问的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要求,教师不能够任意转变。

我执教的这节课,关于教材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关于主题图

1、把静态的10只鸽子转变成动态的9只鸽子,又飞来了1只鸽子,使学生经受9增加1就是10的过程。

2、把远处模糊的树木清楚化,具体成10棵数,丰富学生数数的对象。

3、借助课件,把画面中全部的物体全部动态,而且这里的交互性特别强,可以从任何物体开始数,方便学生用点数法正确数出10个物体。

4、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学习用具——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二〕关于10的分合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小组合作有序、有的小组合作无序;有的学生能够想出多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只能够想出一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能够有序想出多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不能够有序想出多种分合方法。

2、操作基础上整理:同样整理分有序和无序,还有的学生能够从一组分合想到另外一组分合。

〔三〕关于练习

1、在学习活动中处理相关练习,使学生轻松完成。

2、练习中先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练习更落实。

教材的转变,使我上课得心应手,教法和学法融和,课上学生和我成为好朋友,彼此共同就“10的认识〞进行讨论。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三点体会:

第一,教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聪慧。

大家都知道数是在数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学习10以前已经认识了1——5、0、6个7、8和9,对于数数不是生疏的,可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因为熟识就淡化了数数过程,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6、7岁,学问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我请学生先数主题图中的具体对象:9个小朋友、9只鸽子,然后借助“又飞来一只鸽子,还是9只鸽子吗?不是9只,那是几只呢?〞使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10,也渗透了“数是在数的过程中产生的〞。经过这样的转变,我发觉学生的数数能力提高了,而且知道了“遇见要了解某个事物有几个的时候,就需要去数数。〞这样教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聪慧。

第二,分层教学解放了学生和老师。

在进行10的分合教学时,我设计的学生分组进行,可是对学生讨论的成果不做统一的要求,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小组是完好的;有的小组是不完好的;有的小组是无序的;有的小组是有序的。因为我自己头脑中没有对学生肯定要到达什么样的讨论结果的界定,在上课中我真正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做个参加者,同时学生也放开手脚自我探究,这样解放了学生和老师,使得课堂真实呈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操作结果,我现场选择两个小组的结果全班沟通,使学生既明白了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又了解了同伴的操作结果,最终提炼成为完好的、有序的五组10的分合,即书本第65页出现的填空部分。

尤其是第一小组的讨论结果出现了0和10,我依据创设的情景启发学生思索:“小明要把这10瓶牛奶放在两个带子里,你这样是放在两个带子里吗?〞该学生摇头。我又说:“那你能够自己改改你的分法吗?〞该学生想了想点点头,然后动手把他摆在右边的学具一个个往左边挪。我静静地看着他挪,他挪完了望着我的时候,我才问他:如今你是怎么放的〞他说:“一个带子放8瓶,一个带子放2瓶。〞我表扬他:“不错,这样改一改就很好地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这样,我借助辅导该学生的过程也使全体学生体会到“数的分合是要把数分成为两个数,一般不含零。〞

第三,老师多一份情感,学生就多一堆表现。

新课程提倡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可是教师带着职业性的微笑对着学生,学生的心怎么能够热起来呢?本节课,我真心投入,为每个学生的发言贺彩,为每个学生的操作捧场,自己都上得热血沸腾,你说课堂里学生会不动吗?因为学生不是天天和我见面,在短短40分钟里,我要靠我的热情去感染、吸引他们,我能职业性的微笑吗?在细心设计的教学中,我用我的语言不断鼓舞学生,用我的手势启发学生,学生表现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精彩,真是老师多一份情感,学生就多一堆表现啊!

认识6和7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出发,应用了生动好玩、直观形象的熟识活动。在一开始,利用故事引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索:用什么方法不让9这么傲慢,帮一帮难过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日要学习的新数字朋友“10〞。

在数数的时候,创设大量的情境:数人物,数鸽子,数珠子。数刻度等内容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和多媒体技术,努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运用观看,比较和数数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经受10的认识过程,在此基础上,逐层推动,让学生用这些方法比较10和9的大小。

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提出问题“把1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握的不是很好,首先我没有引导学生要有序的分,可以在黑板上示范一下。其次,10可以分成9和1,学生大叫这样分不公平,我没有马上强调“这节课我们不去考虑是否公平,而是讨论10的组成有多少种。〞或者我可以把话锋一转:那么不公平的分法还有哪些呢?这样过渡就比较自然了,也稳定了学生的心情。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机灵还有待提高。

总结出10的组成以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10的组成,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稚嫩天真,却极富独特,这是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理解数学的最好表达。同时也让他们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得到肯定的进展。我总结的方法是《凑十歌》,把方法编成口诀,特别简单把握。学生拍手读《凑十歌》是本节课的亮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充满乐趣的。

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0的组成,但是由于前面的内容节奏比较慢,所以讲完10的组成以后,剩下的时间就不够做练习了,以至于有两道10的组成练习题没有当堂做完。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是很满意,还有许多详情的问题需要改正和加强。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认识6和7教学反思篇5

一大早开学第一节课上了圆柱的认识,发觉教完后啥都没输送下去的感觉。

一、入题太慢,圆柱的认识时间浪费太多。该如何精简一些呢?从正方体、长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引入到圆柱的特点,纠结太久,应当略微快一些。我却还在纠结他们圆是不是立体图形上,这里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不解决总归又是不好的,还是学生基础太差吗?还是自己的结论下太慢各个需要学生商量呢?

二、环节把握不好。通过去年的教学,我知道孩子们对于面旋转成体其实很难理解,所以第二个环节我把教学定在面旋转成体上,让学生多感受,可是没有形象的课件,有课件放不出来,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稍欠缺,导致这部分又没落实好,却又花去了许多时间。

三、圆柱侧面积的渗透不够。看了作业本发觉,第二题是有关侧面的,第三题已经是侧面积的计算了。好晕。我只是利用了最终5分钟,简洁地带过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长和宽和圆柱的关系这个学问点。对于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这些都没涉及,可是作业本里有。

于是又困惑了,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课的学问内容呢?侧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该不该进行呢?这样一节课的内容有多少呢?进行多少是合适的呢?哎。估计下一次我还是会纠结这些问题。

认识6和7教学反思篇6

昨天,江苏省小学珠心算教育试验20xx年春季教材培训会在开发区实小进行。我们学校全体一年级数学老师都参与了这次活动。

丰富的活动中,最打动我的,是黄为良老师所做的关于一下教材修订的讲座.黄老师逐个逐个单元为老师讲解修订的目的,缘由,内容,依托的数学思想等。

其中,讲到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黄老师讲到一点:“要依据事物数量特点,引导学生选择不同数数方法。〞

我联想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有意识地支配让学生数课桌、椅子、数5个一把的香蕉。:

看得出教材有意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数数方法去数。尤其是第2题直接标上了指向性明确的要求:5根5根地数,一共有多少根香蕉〞

在学生学完新知,进行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看到要求按部就班地数,缺少了自己思索选择何种数数方法的过程,反而不利于对不同类数数方法的体悟。

于是,我这样处理了教材:

师: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如今来数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谁来作代表带着大家数?

一生上台,边走边数,其余学生跟着一起数,教室里好有动感。

师:请你来完好地说说,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生:教室里一共有28张桌子!

师:刚刚xxx带着大家是怎么数的?

生:1个1个数的!

师:桌子可以一个一个的数,如今我们再来数数椅子——

有学生忍不住嚷嚷:2、4、6、8……

老师作嘘的动作——

一生作代表来数,他选择一个一个地数椅子。

当他数完时,师:刚刚我听到有人有不同的数法。

又一生作代表,两个两个地数。

师请学生评价,你喜爱那种数法?为什么?

学生认为2个2个地数比较好。因为简洁。

师帮助学生总结,因为刚刚桌子是一张一张单独排下去的,我们可以1个1个数,如今椅子是两张两张一起放的,我们可以2个2个地数,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数法去数。

接着,出示书本上香蕉题,我没有用光盘,而是用实物投影把题目放到屏幕上,把题目要求“5根5根地数,一共有多少根香蕉〞给遮住了。学生代表上台,他想了想,数的时候,根据一共有几把来数,数成了一共有5根。其余孩子忙纠正,问的是一共有多少根!我也乘机打趣:明明有好多,你却说只有5根,是不是想偷偷藏起来一个人吃掉呀!接着又有孩子代表上台,5、10、15、20、25、30、35。他流畅地数出了一共有35根香蕉。其余孩子也立即发觉,他是5根5根数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他会选择5根5根的数?

学生说出自己朦胧中感受的事物排列特点:因为这里的香蕉正好是5个5个放的。我们数的时候就可以正好5个5个地数。

认识6和7教学反思篇7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加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受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学问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主动的学习看法,培育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假如没有调动学生的参加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进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后,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加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从区分阴影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相互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主动动脑探究,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加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

3、提供数学沟通的环境,培育合作意识。

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沟通环境。比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沟通,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育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进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我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直接操作认识理解分数。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一开始我用小兔子分西瓜的故事对如何表示半块西瓜这一新的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猜测。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学问积累和阅历储备,重视了生活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力,敬重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意识,使课堂成为多层面、交互式活动的窗口,探究成果异彩纷呈,学习热情高涨。

5、主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留意敬重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商量,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慧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问的获得过程中得到进展,在进展过程中习得学问。把学习数学变成做数学,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