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范文10篇_第1页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10篇_第2页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10篇_第3页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10篇_第4页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10篇

(一)编制目的

为了在自然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平安等突发公共大事(以下简称突发公共大事)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求援工作有序、快速、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削减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县突发公共大事医疗救治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昭通市突发公共大事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大事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公共大事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2、属地管理、明确职责;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4、反应准时、措施坚决;

5、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6、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7、加强协作、公众参加。

二、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县卫生局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县、乡医疗机构、医疗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掌握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专家组、应急队伍、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大事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卫生医疗业务的领导任副组长,医政、疾控、规划财务、办公室等有关股室负责人、县级医疗、疾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大事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县卫生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设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县、乡医疗机构担当突发公共大事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进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送、伤病员院内救治;县疾病预防掌握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依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大事中的疾病预防掌握和卫生监督工作。

(三)专家组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由传染科、内科、外科、医技、职业病、疾控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突发公共大事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供应询问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传染病和不明缘由疾病应急队伍、中毒大事应急队伍、救灾防病队伍,负责现场抢救和伤病员转送。

(五)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县卫生局依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大事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在现场的卫生局负责人担当指挥长,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三、医疗卫生救援的大事分级

依据突发公共大事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状况将医疗卫生救援大事分为特殊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殊重大大事(Ⅰ级)

1、一次大事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

2、核事故和突发放射大事、化学品泄露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大事。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殊重大突发公共大事。

(二)重大大事(Ⅱ级)

1、一次大事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大事。

2、跨州(市)的有严峻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大事。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大事。

(三)较大大事(Ⅲ级)

1、一次大事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大事。

2、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开展医疗卫生救援的较大突发公共大事。

(四)一般大事(Ⅳ级)

1、一次大事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大事。

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大事。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启动和终止

(一)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1、县卫生局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大事的有关状况报告后,应马上向县政府分管卫生工作领导报告、请示批准,马上启动《*县突发公共卫生大事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大事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快速组织应急队伍开展突发公共大事的现场处理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状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并准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2、担当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县、乡医疗机构要常常(伤病员状况较严峻的应每日报)向县卫生局报告伤病员状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状况要随时报告。县卫生局要准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状况。

突发公共大事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状况报告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大事的性质及缘由,发生时间、地点及范围,人员的发病、伤亡状况,初步处理状况等。

(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准时赶赴现场,并依据现场状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乐观开展救治,又要注意自我防护,确保平安。县卫生局依据实际状况,成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快速将伤员转送出危急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根据国际统一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实行相应的措施。

2、转送伤员。当现场环境处于危急或在伤病员状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急的危险病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好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仔细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需在医疗仓内亲密观看伤病员状况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开造成二次损伤。

(5)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卫生局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掌握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大事发生后,县卫生局依据状况组织疾病预防掌握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实行有效的预防掌握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大事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大事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大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病情稳定,无新增病人,由原打算启动机关打算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卫生救援的保障

(一)队伍保障

有针对性地加强医疗救治人才培育和储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保持应急人员稳定。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把握相关领域的新学问、新技术,熟识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力量和水平。

(二)物资储备

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要依据实际工作需要储备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药品、医疗器械、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配备抢救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三)医疗卫生救援经费

应对突发公共大事医疗救治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发生突发公共大事的责任部门、机构或个人担当。

财政部门要负责支配应由政府担当的突发公共大事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审计部门要做好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工作。

六、附则

(一)突发公共大事应急医疗救治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救援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等不负责任行为及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二)本预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三)本预案由县卫生局定期进行评审,依据突发公共大事医疗救援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准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一、基本状况

(一)自然灾难

我旗共发生以下自然灾难:一是由于有效降雨过少,致使全旗旱灾严峻。全旗245嘎查村中,有195个受灾,重灾农牧户已达3.06万户、涉及11.3万口人。全旗严峻受灾农作物面积56.4万亩;全旗受灾草牧场1090万亩。受灾饲料地61.5万亩,有19.9万亩人工草场被旱死。受灾大小畜达到159.4万头只。二是进入汛期后全旗有8个乡镇、89个嘎查村遭受洪涝和冰雹灾难攻击。受灾18970户,65731人,受灾农作物107820.5亩,其中绝收15000亩;倒塌房屋155户,496间;损坏房屋158户、440间;死亡牲畜7078头(只);直接经济损失4402.32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452.97万元。

(二)事故灾难

我旗平安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较大生产平安事故。全年共发生生产平安事故41起,死亡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起,下降了2.4%,死亡人数上升4人,去年同期未发生伤亡事故。其中工矿商贸企业事故4起,死亡4人。

(三)公共卫生大事

我旗未发生公共卫生大事。

(四)社会平安大事

全旗道路交通事故311起,死亡20人,伤201人,经济损失8.19万元,较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8%,死亡人数下降4.8%,受伤人数上升2%,经济损失下降7.2%。13起,分别为村务管理,土地、林地、草牧场使用权、边界纠纷,村委会选举遗留问题及水库移民资金使用等,较下降2.3%。各类突发公共大事均得到妥当处置,社会治安大局平稳。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

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平安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旗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旗政府办明确了一名副主任详细负责此项工作,并抽调专(兼)职工作人员,协调办理应急管理日常事务。旗公安、民政、卫生、安监、国土、训练、水务、农牧业等部门明确担当应急管理工作的详细办事机构。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二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旗政府建立了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工作人员加强学习,熟识预案内容和管理规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二)加强应急演练和队伍建设

建立了以公安、消防、抗洪抢险、民兵预备役为应急救援的骨干力气,进一步加强地震、森林防火、卫生、交通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大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相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增加了应急意识,提高了避险和应急自救力量。

(三)做好突发公共大事的预防和处置

一是强化信息报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根据要求,准时上报信息。二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责任制。定期组织力气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把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各类风险隐患状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

(四)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扬工作

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扬应急救援工作,增加公共平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力量。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各级领导、技术人员和广阔群众,提高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的力量,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应对突发公共大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案体系还不够完善

预案体系尚不完备,一些部门尤其是工矿企业还没有制定突发公共大事应急预案;部分预案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存在着操作规程不完善等问题。

(二)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建设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救援与群众自救相结合的救援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保障力量建设有待强化,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宣扬训练等还没有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四、下一步工作准备

(一)加强预案体系建设

连续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注意提高预案质量,不断补充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加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用性。

(二)加强预案的宣扬、训练、培训和演练

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应急管理建设,开展应急管理宣扬训练、人员培训、预案演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指挥水平和管理人员、应急救援的专业技能。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作,落实到位。重点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宣扬、训练与培训工作,通过宣扬、训练与培训,让企业各方面人员尤其是岗位操作人员了解预案内容,懂得应急程序,把握相关学问,提高应急力量。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应急体系建设

从加强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和后勤保障系统建设入手,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一是从加强应急管理体制、人员、通讯、物资、装备、救援队伍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信息库,强化基础,为应急管理工作供应组织、物资、装备保障;二是建立和完善具有快速反应力量的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增加应急反应和抢险救援力量。

五、典型案例分析

突发公共大事;政府;管理

张译尹,广西民族高校管理学院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讨论生,广西南宁530006

D630.1

A

1672―2728(2024)09―0040―04

2024年春节前夕,一场大范围的雨雪横扫半个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消失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面对罕见雪灾,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赴灾区视察和指挥,空军和几个大军区全面“应战”,大批军、警出动;同时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强降温降雪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削减灾难造成的损失。这次雪灾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也暴露出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大事的管理力量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一、突发公共大事及其界定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进展中国家,各种突发大事层出不穷,不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进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危害到国家平安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妥当处理,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必需面对的问题,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考验着政府应急管理力量。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平安等突发大事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所谓突发公共大事,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峻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平安的紧急大事。突发公共大事对经济进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给社会生产和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对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同时也会严峻威逼人民的生命财产平安,以致引发社会动荡和公共危机。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依据,突发大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依据突发大事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大事主要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大事和社会平安大事四类。自然灾难是由于自然现象的特别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进展的大事。2024年1月,我国消失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的自然灾难对交通运输、电力设施、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严峻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自然灾难作为突发公共大事的一类,经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实行措施乐观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雪灾暴露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

2024年的SARS使我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自此之后中国开头加速突发公共大事的应急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大事和社会平安大事的应急预案。2024年11月1日,国家突发大事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此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假如说“九八抗洪”,中国面对单一大事时尚可应付,此次面对简单大事,我们的应急体制,包括治理模式都有值得反思之处。比如说灾情发生后,相关应急预案好像没有准时启动,不少应急管理机构在灾情消失几十个小时后还不能把握基本状况,灾难现场的公共服务非常有限。而五个关于自然灾难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中,又不包括雪灾。这次雪灾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问题,除了雪灾超出常规外,还包括遇到春运,两者叠加就把消极影响扩大了。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或者是部门的各类应急预案,都只针对特定突发大事,而“复合性突发大事”很简单扩大突发大事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尽管是低级别的突发大事,假如两种以上同时发生,可能就会导致预警级别的提高。目前的预案是分级的,部级预案的启动要涉及两个以上的省份,地域上划清晰了,但严峻性是简单交叉的。比如:是不是省级应急预案到了一级预警状态,才足以启动部级四级预警响应机制,这都没明文规定。

(二)地方政府应对雪灾这一突发公共大事的阅历不足,缺乏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没能对大雪成灾有预期,加上部门分割,在详细的实施和协作中又会消失许多问题。此次雪灾突袭南方,而南方只有应对暴雨、台风的阅历,以致一些地方对百年不遇的大雪有些措手不及,加上雪灾适逢春运,使交通和电力的逆境倍增。纵观各个车站的情景,部分地方的局势可以用高危来形容,广州等地车站还数度消失几乎失控的局面,这至少在肯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缺乏相对自觉的纪律性,同时也暴露出组织方面的缺陷。由于我国的各级自然灾难的预案中,并没有雪灾专项预案,不少南方地区的政府部门,在观念上认为防寒是北方地区需要考虑的事情,再加上最近几年“暖冬”之说开头流行,好像冬天真得不会冷了一样。在这样一种指导意识下,在制定当地生产方案、支配当地群众生活的时候,自然就很少会考虑“防寒”问题。而近年的冬天,却一反常态露出了它寒冬的原来面目。这对从防范意识上就预备不足的政府部门来说,更不用说实行详细的防寒措施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持续十多天的冰雪天气,各地政府部门实行的都是临时的“应急措施”,而不是常规措施。

(三)从抗击雪灾来看,突发大事应对法发挥的作用不大

此次雪灾中,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突发大事应对法所确立的应急体制应有的组织、协调和防范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真正的应急工作还是依靠目前高度统一和一元化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当然,突发性大事发生时,无论是否有预案,都需要依靠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制来加以保障。中国现有的一元化的党政决策体制和中心地方关系,很适合救灾。比如这一体制整合力气准时、有效,简单解决冲突。但是,在此次救灾中,法律和预案只起到一些补充细化的作用,给人有点“两张皮”的感觉。从法律角度看,政府总理到哪里,实际上,详细的法律就可以在那里发挥作用。总理到现场,实际上已经是国家层面的一级响应了。不过,也要总结阅历教训,能让省级政府更好地分担,不要轻易启动部级预案。

(四)信息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信息的规范上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有的地区专业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的应急机制建立信息系统,但是对该系统平台技术和业务系统数据格式标准不一,加上各部门之间通讯网络和数据传输网络缺乏联动机制,因而加大了实现信息的联动和技术的共享的难度。和2024年的SARS相比,信息建设上已有长足进步,但也消失一些问题。比如新华社记者到某省某部门采访被认为是“添乱”,而2024年1月25日京珠高速大路之所以消失严峻大堵车,也与各方通车信息混乱有关,致使很多不知情的车辆进入湖南后无法出去。

(五)政府应对突发大事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此次发生在南方各省的自然灾难表明,我国现行的以部门为龙头的突发大事应对组织机制存在很大问题。雪灾应当由应急办管,但各级政府下属的特地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大事应对工作。在许多状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但是社会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大事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应对工作中存在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部门主义倾向,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而公共服务部门的垂直管理体系造成政府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相互间协调不够,沟通不畅。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缺乏有效沟通,气象信息未能对电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在可能对电网运行稳定性造成影响的气象条件中,风、冰与最高最低气温为主要因素。然而,气象台没有覆冰的特地数据――“冰”不是一项独立的气象参数。

(六)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

在中国现行的政府体制下,由于相关单位的职能没有划分清晰,很多事务管理上条块分割严峻,责权利关系没能理顺。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没有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加以明确,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错位。遇到突发公共大事,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需要同时向其所隶属的本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在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下,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在上报时不得不一再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是尽量“捂盖子”,“报喜不报忧”,“多报喜少报忧”,揣摩领导意图讨领导喜好。遇重大突发性危机大事,往往是有利益各部门舍命抢,有责任却相互推或往上推,对危机大事处理分析浮皮潦草。

三、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大事力量的对策

突发大事对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平安、正常生活生产带来严峻威逼。加强对突发公共大事的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进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一)完善对突发大事管理的各级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权责

我国对突发公共大事应急管理的制度框架基本建成,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要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关于自然灾难的救助体系。鉴于特定突发大事可能遇到其他状况最终演化为复合性突发大事,尽可能考虑到全部可能发生的状况,制定专项的应急管理预案。要把法律规定变成日常制度,该储备的储备,该演习的演习,使应急工作常规化,让政府和公众坦然应对突发大事。中心政府统一负责各种紧急事务的协调管理,制定应急管理政策规划,建立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强化政府的统一协调、资源整合力量;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供应指导和关心,组建常设的综合性的应急协调机构,直接处置全省范围的重大突发大事;市、县、乡镇各级政府负有直接处置本地突发大事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实施应急处置的权限。由于突发大事应急管理的重点是在大中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比较集中,突发大事易发多发。因此,大中城市政府都应当建立一个实战性的应急管理中心,主要由公安、医疗、民政、市政、新闻等有关部门组成,统一应对本地各类突发大事,直接预防和处置各种紧急事务,以提高城市政府全面应对、快速反应的力量。

(二)改革现行突发大事应对组织体制,各部门协同应对,快速反应

我国目前正在推动的“大部委制改革”思路,很适合改革现行突发大事应对组织体制的要求。可考虑成立集中统一管理突发大事应对工作的具有大部委性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或“应急部”),克服目前在突发大事应对组织体制领域过于分散、制度化水平低的弊端。由于机构改革的简单性,可以将各级应急办公室或机构改为实体性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行使各项应急指挥职权,一旦有灾,不论发生在何时、何地,依靠统一集中的应急指挥系统马上投入应急救灾活动,第一时间内将突发大事掌握在萌芽状态,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根据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协作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大事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危不乱。

(三)严格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在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大事中,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官员担当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制度。当政府公务人员不能履行或背弃责任时,必需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触犯国家法律的要根据法律规定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对重大公共危机大事瞒报、缓报、谎报的要追究相关主要领导的责任,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消失的、失职、渎职等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与处理突发大事中的法律责任,使官员问责制在我国日趋完善。

(四)完善信息应急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沟通机制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展和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加,国内民众乃至国外人士对“知情权”的诉求正快速提高,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保证信息精确     、准时地传递,以便政府快速制定突发大事应对的政策。突发大事的本身带有急速和不确定性,只有政府完善信息应急管理系统,才能把信息扭曲的情形大大削减,有助于使尽可能的信息量能够被社会各方面汲取和利用,弥补某一个部门、地方由于误判信息而导致的错误决策。在突发大事的管理中,信息往往是打算性的因素,对于灾情汇合、灾情讨论、求援指挥都是不行或缺的。大事一旦发生,政府部门应快速领先大事的过程,以防小道消息满天飞而混淆视听,政府要重视和发挥媒体在突发大事管理中的乐观作用,与媒体作深化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使媒体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介入到突发大事中,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让公众了解大事真相。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各部门信息准时沟通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协同运作。

(五)加强突发大事应急管理的素养训练。提高社会公众的突发大事应对力量

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应对突发大事的学问和力量是政府对突发大事管理系统中一个不行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应进行突发大事的警示宣扬,使公民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其次,对一般民众开展突发大事管理学问和技能培训,增加公民自救互救力量,形成较强的社会整体危机应对力量;最终,组织开展突发大事的应对演习,提高整体防控突发大事的力量。

突发公共大事网络舆情频发的背景

网络舆情频发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由于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利益交叉,公共突发大事此起彼伏;二是由于网络技术进步,为公众供应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三是由于媒介生态环境由延时单向线性传播向即时互动循环模式的转变。

从Web1.0到Web3.0――网络麦克风时代。假如说Web1.0的本质是联合,那么Web2.0的本质就是互动,包括新闻跟帖、BBS、博客、群,特殊是微博方面,它让网民更多地参加信息产品的制造、传播和共享。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安排的一种互联网方式。

网络传播互动性和开放性强的特点,为大众供应了公平的发言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地自己所把握的信息,使人类进入了“个人传播”时代。这种传播方式转变了传统的传播话语的安排,使得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有专家指出,我们已经从“大喇叭时代”(曾经一度在中国,每个村头、每条街道、每个车间、每个人头攒动的犄角旮旯,都会直立着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大喇叭”。“大喇叭”的那头连着官府衙门,这头对着你我他。“喇叭”是中国媒介史的重要隐喻――它几乎依照政府的行政网络层层扩散分布,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向我们“喊话”)②进入了“网络麦克风时代”,形象地概括了这个群体话语权时代的特点――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就像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社会多元表达平台上,信息掌握的难度加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等是政府很难掌握的。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发声和舆论引导需要有比过去更高更强的力量。

面对突发大事,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仅仅信息还不够,还必需快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快速回应公众疑问,这需要政府尤其是宣扬部门具有快捷精确     的舆情搜集和研判力量。在当今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呈现多渠道、互动性的新状况下,政府要明白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传播内容的变化。博客、微博使文字的自我出版成为可能,图片和视频共享网站使图像的自我出版成为可能,政府无法垄断信息源;二是传播渠道的变化,信息的抓取、推送和聚合都在一系列社会性工具的创造和应用之下成为可能,政府也无法再掌握主导信息的流向。在源和流两方面,政府的掌握力度都在减弱。与此照应,政府在处理公共突发大事时应当有两种转变:一是介入大事的时机不容滞后,不仅要通过党报、电台、电视台信息,更要学会利用网络随时跟进、准时刷新大事的进展状况;二是政府要转变介入姿势,不能一味地保持高压、扭曲、遮挡   等方式,而是应当抛弃由官方独家掌控信息的意识和行为,学会让多双眼睛观看,让多种声音说话,让民众在多种信息中进行分析推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假如在突发大事和敏感问题上一味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冲突,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加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③

网络族群兴起,网民社会关怀提升。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进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24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24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④这组数据证明随着网络的崛起,一个新兴的网络族群正在悄然兴起。网民的组成更加贴近现实的社会结构。多种讨论显示,网民作为中国公民中社会参加热忱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乐观地关注和反映社会现状,为网络舆论的形成供应了浩大的人群基础。

从民意表达的角度说,网络比任何一种传媒都更开放、互动、准时,从而也就更混乱。无论是在人流穿梭的门户网站,还是在人以群分的专业争论组,互联网构筑起的电子空间中处处“众声喧哗”。正是在这种散漫无序的后现代图景中,互联网既为“新人类”在感官疆域中的个体狂欢供应了手段,也为传统意义上的“本分公民”构建起了互动与参加的新平台。

手机和互联网为实时播报最新的公共大事铺就了便利迅捷的通道。据统计,“3.84亿网民中有3.0769亿网民看网络新闻,跟帖大战经常现诸网页,而且部分网友回帖的思想深度可以与传统媒体的评论相媲美;1.17亿网民访问BBS,最新热点大事经常在这里聚集;2.21亿网民开博客且1.45亿人活跃更新,评析热点大事背后的深层意义,网络的‘意见领袖’多通过博客来传播影响力;2.7亿网民使用即时通信工具,2.33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其中有3070万人只使用手机上网”,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⑤

随着网络言论载体的渐渐发达,相当多的网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学者认为,网络社群“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网络社群已经结成了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面对贫富冲突、劳资冲突、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训练、道德失范等问题,特殊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熟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供应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进展的宽阔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融合,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日渐形成主导地位。报纸记者、编辑和电视主持人习惯于到网上查找新闻线索;网络“意见领袖”也乐于为报刊撰写专栏,到电视台做嘉宾访谈。网上的爆料,由传统媒体接手深化采访和评论,提升了可信度,更能引起政府重视;而传统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报道,经互联网的放大,快速分散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新老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推动了不少社会问题的解决。例如河南农夫工开胸验肺大事、河南灵宝市跨省抓捕王帅案等,经传统媒体报道后,网络舆论随即沸腾,与这些大事相关的跟帖、话题、贴吧数激增,大事的进一步进展和解决无不引起网络的关注。新老媒体相互借力,扩大事态,把舆论推向高潮。

网络突发公共大事舆情管理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消失和网络媒体的进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来源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较之于传统媒体优势特别明显,特殊是对一些重大大事和突发性大事的报道。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网民就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影响大事的进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网络言论的自由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自由市场”的言论发表者是由一群来自不同地域、种族、身份和职业的网民聚集而成。他们的身份是隐匿的,道德和责任束缚相比于现实社会要小得多。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程序不如传统媒体严格,这就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供应了自然 的舞台。特殊是当突发大事发生时,一些不了解事实真相的网民无意中受到流言、谣言和心情化、偏激性的言论表达的影响,凭借网络平台进行舆情炒作,推波助澜,使政府处于被动、失信的局面。

网络舆情讨论为探讨突发公共大事的舆情引导和管理供应了一个新的视角。组织力气绽开舆情汇合与分析以作进一步的引导和掌握,因势利导,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已经成为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严厉 挑战。

注释:

①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理论界》,2024(1)。

②《展江、单光鼐、于建嵘、胡泳谈石首大事: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

⑤杜骏飞:《2024中国网络舆情报告》(卷五),中国网络社会心理报告。

(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众传媒系)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大事,保证突发公共大事发生后准时供应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政平安,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云县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临沧市《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1.3.1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行政区划内突发公共大事的预防和处置,以及发生在外县区域或境外对我县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公共大事的预防和处置的财政应急保障。

1.3.2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大事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政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峻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平安的紧急大事。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大事、突发社会平安大事等各类涉及公共平安的大事。

1.3.3依据突发公共大事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突发公共大事分为四级。详细分类标准按《云县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预案的分级标准执行。

1.4工作原则

1.4.1县乡两级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突发公共大事应急处理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常备不懈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协作、反应准时、措施坚决、保障有力的原则。

1.4.2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方法等方面。依据突发公共大事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实行相应的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大事,可同时实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方法;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大事,可实行财政收支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方法。

1.4.3加强应急保障措施和决策机制的超前讨论,提高处置效率。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机构及职责

2.1.1领导机构

在云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大事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应急委)的领导下,设立云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组织、支配全县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财政的副县长担当,副组长由与分管发生突发公共大事对应的主管部门的副县长、政府办公室主任、联系财政的副主任和县财政局局长担当,成员由县财政局、县进展局、县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云县支行、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和突发公共大事相应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县应急委的领导下,仔细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县政府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的启动,相应打算启动和实施县级财政保障预案,并组织领导财政应急保障工作。

2.1.2日常工作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财政应急保障工作,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县财政局局长兼任,成员由县财政、进展改革局、国税、地税、人民银行云县支行、审计、监察和突发公共大事相应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依据县应急委和领导小组的要求,仔细讨论应急资金保障措施和相关财政政策,并组织实施;准时支配、拨付财政应急资金,确保落实到位;做好相关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应急资金使用平安、高效。

2.2组织体系与应急联动机制

2.2.1领导小组打算启动本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后,各成员单位马上根据各自的职责,快速反应,沟通信息,亲密协作,按以下分工准时开展工作。

(1)资金保障组

由县财政局、进展改革局、人民银行云县支行、突发公共大事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平安和筹措应急保障资金;紧急调拨资金并落实到位;支配对征用的设备、物资和场地等进行补偿的资金;向上级财政提出重大突发公共大事的资金补助申请。

(2)政策拟定

由县财政、发改局、国税、地税、人民银行云县支行、突发公共大事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依据突发公共大事造成的影响,对受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处置突发公共大事的机构,在财权范围内讨论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的调整,并组织落实;对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大事,报请县政府或市政府作相应的政策调整。

(3)监督检查组

由县财政、审计、监察、突发公共大事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对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2各成员单位处理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的内部运作流程由各单位另行制定。

2.2.3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县人民政府应急预案框架下设置相应的财政应急保障组织指挥体系,并明确各自的职责。

3、应急预备

3.1为了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爱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平安,保证突发公共大事发生后准时供应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财政保障应急机构在突发公共大事应急预案启动后,准时协调各相关部门,筹集与应急工作相相宜的应急资金,供应相关的政策支持。

3.2应急资金的来源

3.2.1设置应急专项经费。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在当年的预算编制中,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的预备费,优先用于处置当年预算执行中的突发公共大事。

3.2.2年度预算调整。在必要时,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的前提下,协调预算单位调整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应急支出。

3.2.3申请上级补助。重大突发公共大事发生时,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要乐观向上级财政部门和对口管理部门申请,获得资金支持。

3.2.4社会捐助资金。社会各界对重大突发公共大事的捐助资金应当用于处置突发公共大事。捐助者有捐助意愿的,严格按捐助者意愿支配;捐助者无捐助意愿的,由接收捐助的同级民政、财政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报政府批准后统一支配。

3.2.5其他资金来源。必要时,突发大事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要优先动用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款、历年结余、临时贷款和其他单位自有资金参加突发公共大事的处置。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县内发生突发公共大事: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据本预案的规定分级响应。

(1)发生一般(iv级)突发公共大事,由县(乡)人民政府启动本级预案负责处理,县(乡)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启动。县财政应急保障指挥机构可依据工作需要对乡镇的处理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进行指导和关心。

(2)发生较大(iii)突发公共大事,经县应急委批准启动县级突发公共大事预案时,县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启动。在接受县级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县处理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指导的同时,依据县应急委和县政府领导批示,由领导小组领导和成员随县应急委领导率领的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处理工作。同时,恳求市财政局赐予关心、支持。

(3)发生重大(ii级)突发公共大事,经县应急委批准启动县级突发公共大事预案时,县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启动。在接受市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对本县处理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进行指导的同时,依据县应急委和市政府批示,由领导小组或成员随市应急委领导率领的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处理工作。同时恳求市财政局赐予关心、支持。

(4)发生特殊重大(i级)突发公共大事,经县应急委批准启动县级突发公共大事预案时,县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启动。在市县应急委的统一指挥下,由领导小组领导和成员随市应急委领导率领的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处理工作。同时恳求市财政局、省财政厅赐予关心、支持。

4.1.2上级财政保障预案启动,下级财政保障预案随之启动。

4.2财政收入政策

4.2.1对突发公共大事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公民,领导小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准时讨论提出税收优待政策,按审批权根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

4.2.2对受突发公共大事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领导小组准时拟定临时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按相关审批权限报批后执行。

4.2.3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待(减免)政策到期后,突发公共大事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仍旧较大的,按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优待(减免政策)期限。

4.2.4因执行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待(减免)政策而削减的财政收入,原则上根据现行财政体制负担。对减收影响重大而地方财政特殊困难的,按程序乐观向上级反映,争取上级财政赐予适当补助。

4.3财政支出政策

4.3.1对突发公共大事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公民以及处置突发公共大事的机构,由领导小组准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报县政府批准执行。

4.3.2财政支出政策包括:对受突发公共大事影响较大的公民个人、行业、企业、单位的损失,由相关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赐予补偿,没有直接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担当的,政府可依据状况赐予适当救助和支持;在肯定时期内对受突发公共大事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流淌资金贷款赐予贴息;对处置突发公共大事工作赐予经费支持;其他财政支出政策。

4.3.3处置突发公共大事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根据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属于中心政府事权的,按程序乐观向中心反映,经费由中心财政负担;属于省政府事权的,按程序乐观向省政府反映,经费由省财政负担;属于市政府事权的,按程序乐观向市政府反映,经费由市财政负担;属县(乡)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县(乡)财政负担。对受突发公共大事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地区,上级财政从财力和资金调度上适当赐予关心、支持。

4.3.4处置突发公共大事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已在年度预算中专项支配的,财政部门应准时拨付资金。需要由部门预算进行调剂的,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外,应准时协调各预算单位调整预算支出结构。预算调整工作根据规定程序办理。

4.3.5年度预算支配和调整不能满意处置突发公共大事工作需要时,财政部门可提出动支预备费、超收使用支配等方案。特别状况下,经领导小组批准,可先支配资金,再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4.4资金拨付

4.4.1财政部门对处置突发公共大事的资金拨付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

4.4.2对县本级部门或预算单位突发公共大事的拨款,由县级财政部门以文件形式下达应急资金预算后,用款单位接到有效通知,即可从本单位现有账户中支用资金;财政部门应在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或下达“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准时拨付用款单位。

4.4.3对乡级财政部门突发公共大事的拨款,由县级财政部门将应急资金预算准时下达相关乡(镇)。乡(镇)财政部门在接到有关预算执行依据后于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准时拨付。

4.4.4乡(镇)财政部门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应急资金预算后,如国库存款不足以支付的,要确保应急资金到位,并准时向县级财政部门申请增加资金调度额度,县级财政部门在两个工作日内,办妥下级财政的专项资金调度工作,补足库款,保障应急资金的预算执行。

4.4.5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要乐观支持和协作财政部门、用款单位做好应急资金调度和款项拨付工作,建立健全特殊是节假日的应急资金调拨保障机制,保障用款单位对应急资金的支付,提现等工作。

4.5应急选购

4.5.1因严峻自然灾难和其他不行抗力大事导致的突发公共大事的紧急选购,可以不适用《政府选购法》的有关程序和规定。

4.5.2除严峻自然灾难和其他不行抗力大事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大事的紧急选购,经政府选购管理部门批准,可实行竞争性谈判方式和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选购。

4.6应急结束

4.6.1突发公共大事应急处理结束,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相应结束。由领导小组宣布解除应急措施,恢复正常工作。

4.6.2财政部门应准时将本地区支持突发公共大事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拨付状况等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5、应急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5.1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2各级财政部门和突发大事主管部门要依据突发大事的处置特点及应急资金管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资金管理方法,规范资金管理。

5.3应急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保障资金的平安、有效。

5.4县(乡)财政部门、县级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县财政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状况报告;县级各相关部门要定期向上级对口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状况报告。上级各相关部门对下级对口部门应急资金使用进度和执行状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准时订正。

5.5突发公共大事应急处置结束后,各级财政部门应准时对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资金进行清算,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5.6对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依据实际状况进展变化,由县财政局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6.2各乡(镇)财政所,应依据本预案并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制定本乡(镇)突发公共大事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实施细则,并报县财政局备案。

6.3本预案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关键词]突发公共大事严峻程度简单程度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进展,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整个人类社会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下。但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序的人类社会对突发公共大事的冲击付出的代价也日益昂扬。如何应对这些冲击,最大可能地削减这些突发大事的影响以及如何快速地恢复与重建,是人类社会必需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但是,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突发公共大事进行合适地分类。只有分类合适,在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大事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实行应对手段,快速响应。

二、突发公共大事的一般分类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关法律条文对突发公共大事的定义大多注意大事的外延,总体而言,对突发公共大事有两种分类思路:基于来源属性的分类思路和基于特征属性的分类思路。

1.基于来源属性的分类思路

这种分类思路从大事产生的源头将突发公共大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引起的突发公共大事,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暴雨、雪灾、洪水、干旱等;其次类是人类引起的突发公共大事,如恐怖攻击,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事故等。我国202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大事应对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大事,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峻社会危害,需要实行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大事和社会平安大事”,这就明确地按大事来源界定了突发公共大事的四种类型。

2.基于大事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