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各题型提分策略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各题型提分策略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各题型提分策略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各题型提分策略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各题型提分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各题型提分策略

1.信息性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1、两种文本的考查点目前逐渐合流,都集中到了:筛选,整

合信息;分析论证思路;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2、训练方案:

(1)怎样快速读准文本:借助标题,出处读懂论题和论点中

心词。如2020年全国卷1的论述类文本的出处为“汤一介《“孝”

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由此可以判定本文的论述范围和论述

的中心话题。

借助特定文体的结构方式来分析:如非连文本常涉及到新闻类

文体,可以将这类材料分割成背景、内涵、前景、反响四大部分。

(2)对概念的理解:遵循三个等级,句内整合,跨句整合,

跨段整合。比对概念的等级关系。例如孝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相

当于家庭伦理,但如果将孝直接理解为家庭伦理就是错误的。

(3)分析选项对语段内容的转述是否正确,首先要对选项进

行处理:将选项分段,先判断是转述原文信息还是基于原文信息

的推断,然后回归原文语段比对分析;

其次,由于这种思路与文言文的概括分析题类似,所以可以和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题结合起来训练。

(4)将训练点具体细化为:分析型的训练,包括分析和评价

“观点与材料”,“主次信息的关系”,“作者意图”,“信息

来源”,“评判文中观点”;推断型的训练,结合文章信息推断

作者论证问题的角度。

(5)简答题:强化审题指导,读懂指令,建立多个文本间的

内在联系。

(6)将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情境类作文的写作训练打通:仿照

SAT的测试方式,先读一篇实用类文本,然后评估作者的写作意

图,读者意识,信息来源,然后设置任务情境,请学生基于不同

文本信息的关联,评判文中的观点。

2.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1、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全卷得分最低的几个题型之一,重点要

处理好答题套路,传统阅读习惯(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与

特定作品风格特色的具体化阅读之间的关系。

2、训练方案:

(1)选择题:2020年全国卷1的第7题的B项,错选率非常

高。该项的难点在:“对比”点很隐晦,容易误判为不是对比手

法。因此选择题的分析不仅仅是基于原文信息的比对,更需要拓

展到文学鉴赏层面,先读懂小说营造的氛围,再判断表现手法。

(2)理解原文内容的简答题(第8题):依据文中提供的,

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动态地认识人物的特点,从多元立体的角

度看到短篇小说中人物心理,情绪的复杂变化。

(3)基于文学理论的简答题(第9题):这种题型类似于古

诗词鉴赏中的评述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因此可以将这类题型的

训练与古诗词同类题型打通。这种问题,实质上是依据小说的内

容,对题目所给的论点,如“冰山理论”进行“证明”。这个问

题的实质已经不仅仅是小说的鉴赏,而是议论文的举例论证,以

小说的内容为例证,以所给的论断为论点,自己加上论证分析语

句。同类题型,可以结合2019年全国卷1小说阅读第9题。

3.现代文阅读:

首先是要抓住我们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吃透概念。

1.紧扣概念,厘清认识

可以说,概念是抵达事物本质,区分"彼"和"此"

的一把钥匙。有些考生之所以这也搞不清,那也搞不清,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概念不清。比如说表达方式、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技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一系列对

文学类文本阅读来说至关重要的概念,学生从一开始就迷

糊,到高中毕业还是迷迷糊糊,怎么去考?再比如,文体

是怎么回事?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记叙文,

什么是议论文?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文学体裁和文章体

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在考纲表述中分

为5个层级(识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实际上也很重要,

但因为确实很基础,在此不列入),分别是理解(B)、

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探究

(F),实际上,后四个层级都是以理解为基础,为依托,

没有理解,谈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就

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以文体为抓手,依托文体特征,系统复习,掌握答题

规律,有的放矢。

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同一样东

西从不同维度看,有不同的呈现。文章体裁就必须扣住表

达方式这个抓手。文学体裁就必须扣住其形式和内容的美

与感情效果,它的社会功用。再比如,小说与散文。小说

阅读,就要抓住小说的概念,紧扣小说三大要素:环境、

人物、情节,以及它的意义,即主题;要综合考虑情节、

人物、环境、手法、主题等多个要素。又有散文化小说,

就要充分把握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

突出情调这四大基本特征。散文则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

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又分为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我们平时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主

要是从文章体裁角度来界定的,从文学体裁角度来看,一

般也可归于散文之列。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与小说区别很

大,不必螯述。叙事散文与小说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

它们的叙事性,但散文一般是讲述真人真事,抒发亲身感

悟。所以阅读散文,必须要有一个"我",即作者的意识,

要把读文与读人紧密结合。抓住文本体裁特征来答题,则

可顺藤摸瓜,迎刃而解。只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有的

放矢,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3、要养成"三个人"意识,即出题人意识、阅卷人意识、

“我”的意识。

应考首先要有出题人意识,即揣摩出题人意图。不少

学生没有出题人意识,拿到题,不管人家怎么问,题目的

核心概念是什么,提问里有没有潜台词,蒙头蒙脑就照搬

平日里背记的那些,乱贴标签。像前面提到过的2018年

全国新课标I卷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

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就是典型。这里再借用2019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6

题,即实用类阅读题来举例说明: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

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从命题

的角度来看,命题者并无意于在答题难度上设置障隘,而

是在审题上设置了一个陷阱。原题是"请结合材料,分析

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不少考生忽

视了"原因"前面的定语"受损",组织答案时,从"分

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档案文件的原因"的角度立意,自然

就是答非所问。

其次,要有阅卷人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阅卷人就

相当于代表皇帝选妃子的太监,买你黄瓜的店小二,替外

甥女选夫婿的大姨妈,你说重不重要?所以,凡在考试中

体现为书写马虎、随意,答题思路凌乱等现象的基本都属

于自找苦吃。

第三,在答题中要有"我"的意识,即主体意识。什

么叫个性化作答?不是要你展现出你展现与众不同的气

质和玉树临风的风姿,而是要你体现在认识理解上、分析

综合里、鉴赏评价中,以及探究中与众不同的认识深度、

思维跨度、情感温度、评价态度,以及表达的精准度等。

龙应台曾对文学有个解释。她说文学就好比"白杨树的湖

中倒影","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一点恰恰切中

了我们当前的高考。走在湖边的你只有贴近生活,观察生

活,并养成思考感悟的习惯,才能锤炼出这种能力,才能

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那

个"我"。其实,不仅仅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要如此,在

整张试卷的作答中均要如此。

4、把握住复习训练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能力,就是考知识。高三复习备

考,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关系,那就是知识训练与能力

培养必须正向关联。高三时间紧,谁都知道,尤其是语文

学科时间紧,但这个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个让语文老师、

学生、家长都沮丧但往往又无可奈何的事实是:语文考试

成绩似乎跟平时复习、练习,甚至考试的关联没有语文老

师说的那么大。所以,有的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是爱理不理,

有的老师也爱管不管,甚至有的家长也是别问我,我什么

都不知道。这种处境特别尴尬。问题出在哪儿?没有把握

住复习训练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不能像数学等学科那样,

做到有获得感。

事实上,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能力又为知识的获

得提供方法与动力。知识训练与能力培养是语文备考的基

本任务。以近三年的文学类阅读为例,尽管选材、命题角

度、考查重点有不同,但又保持着本质上的稳定不变:核

心素养为本,语言表达优先。因此备考中要选准知识点与

能力点,以知识训练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及时归

纳整理,学会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地推移。从某种意义上

讲,梳理归纳比单纯做题要更加重要。这样,知识与能力

相互促进,知识在能力的舞台上永生,能力在知识的支点

上闪光,才能高效推进备考复习。

举个例子来说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属于理

解(B)级,但很多学生就是抓不住。除了上面讲的学生

没有养成扣概念意识,平时疏于积累整理之外,还有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中,没有把学生的知识

训练提升为学生的能力,知识与能力是两张皮。我们如何

指导学生扣概念?理解词语含义?有一年湖南师大附中

选了朱以撒先生的《御风而行》(文章略)作为阅读材料。

其中有一个题是,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⑴其

实假古董也就骗骗那些没有眼力的人。⑵以音乐来复活远

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我们都知道,理解词语或概念的

含义有两大要素,一个是其本义,一个是具体的语境。本

义包括哪几个维度?如何结合语境具体阐述?像第(1)

题,难度不大,但不少学生答成了"仿古术",显然,题

目中的"假古董"从本义上来讲,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实实

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可感的物体,而“仿古术"则是

一种抽象的方法,显然不对。这么一讲,学生自然就更能

理解"本义"所指了。再看第(2)题,"远久之诗"则

要本义和语境义双管齐下,难度更大,得分更低。大部分

学生忽略了“远久之诗”前面还有一个动词"复活"。试

想,在一个现代城市中,如何去"复活""远久之诗"?

诗歌保留至今,是死的还是活的?怎样才能使"远久之诗"

活过来?结合文章题旨和写作意图,就能推出这个概念在

文中的含义是"远久之诗既指《兼葭》一诗中以绝妙文字

所营造的那种安和、幽怨、平静、清丽的诗意,更指与现

代城市生活相异的自然、从容、悠闲、亲切的让人向往的

诗意生活。"

3.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作答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古今语言习惯难以贯通,

不能牢固树立阅读和翻译的意识,缺乏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背

景。

2、训练方案:

(1)断句:找出句子的动词,然后准确判断句子的主语在哪

里,要将容易混淆的语言结构作为训练材料,给学生分割判断。

如2020年全国卷1的断句,错选D项的学生就是不能判断“每摧

辱举子”的主语是“巡辅内侍”。

(2)文言文翻译:最集中的失误是近义词的词义理解偏差,

如将2020年全国卷1的第13题的第(2)题“浑涵”理解为“强

健”,近似词义的准确理解要基于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包围”。

此外就是词性推定不准确,不理解语句的结构,这一点和断句的

问题是类似,落实到具体的翻译还有一个顽固性的问题就是:习

惯于用意译,不用直译,导致疏漏关键词的翻译。将断句与文言

文翻译结合训练,着眼于:确定句意,分析句子结构,推定具体

字词的词性。

(3)概括分析:这个部分所要求的能力与论述类,实用类文

本的选择题的能力要求相通,都是基于原文信息的比对分析。但

存在着一个较大的阅读障碍,就是对转述信息前后文内容的理解,

因此要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准确理解前后文大意和人物关系”。

这里的前后文理解可以细化为:梳理局部语段的事件过程,线索,

时间顺序,以及人物间的关系。2020年全国卷1的第12题错误

率极高,可以逐项梳理,切割出原文对应的小语段让学生分析大

-i*r.

后、o

4.古诗词阅读

1、古诗词的题型越来越倾向于真实交际情境下的文本阅读,

同时又侧重比较阅读,因此大的训练方向可以是:一首诗多角度

分析,从多个角度对两首诗作对比分析,选择的文本要又真实交

际色彩。

2、训练方案:

(1)分析用典手法背后所蕴含的隐晦的情感,包括用典的目

的:达到怎样的交流意图,承载怎样的情感。2020年全国卷1第

14题的D项可以改造为用典手法分析的简答题。另外,还可以采

用两种训练方式:1、将不同诗词的典故互换,探究效果;2、用

对话的结构探究用典的目的和效果:用这个典故对()说

()O

(2)将多元复杂的情感和诗人隐晦的情感分析结合起来训练。

复杂情感的分析应当成为古诗词阅读能力的训练重点。

(3)在文言文翻译理解的基础上对古诗词中记叙的人物关系,

人的活动进行复述,对古诗词描绘的景物进行转述,也就是落实

描述性转译。

(4)在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情感,诗词意境,诗

词大意。特别要强化学生在初步理解的过程就要对诗词所展现的

特定事件有一个具体化的认识。

(5)将交际类的诗词进行分类训练,如和酬诗,应和,哭吊,

寄赠,题画,咏物,以专题形式进行分类训练。不仅仅是对诗词

理解,还要设计一些具体情境理解这些诗词的体式要求,如给一

首诗让学生判断哪一首应和诗最准确。

5.语言文字运用

1、集中训练可能失分的重难点:从2020年的高考评卷数据看,

病句的得分率最低。此外就是选填成语和标点符号。语言文字运

用的根本能力是读懂特定语境,正确用词,合理表达。

2、训练方案:

(1)成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识成语形容的对象

(2)病句的分析:熟悉六种常见病例,从句子的内在逻辑结

构的角度分析句子的病症所在,从而建立句子逻辑结构分析的思

路。逻辑结构包括:主谓搭配,动宾短语搭配,是否隐含了一个

特定的主语,例如2020年全国卷1第18题的D项,要判断这是

一个修改原文语病的正确项,需要发现“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

的创作中”隐含了一个主语,就是“作品”,而下一个分句:“增

加了人文意味”应是“增加了作品的人文意味”。这样才能顺利

排除B项,因为B项说的是增加了“技艺”的人文意味,出现搭

配不当。可见,训练不能机械地识别句子的固定结构,而要深入

到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展开分析。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分析还可

以用于文言文断句训练和文言文翻译的训练,这三个板块的能力

要求是相通的。

(3)标点符号的分析也需要立足于句子的逻辑结构关系。如

2020年全国卷1的第19题的B项和D项,两个破折号的用法看

似相同,其实在于破折号前后分句内容上的关系。

(4)压缩语段:先识别要压缩的语段属于什么文体,依据文

体的基本特征确定要保留的要点。例如新闻语段的压缩,则要立

足于新闻的基本结构来压缩。

6.作文

1、最突出的问题是对交际情境和交际功能认识不够,其次是

缺乏对材料之间关联性的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

2、训练方案:

(1)请学生分析关系复杂的材料,要求:在材料分析过程中

联系自我,基于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文体于读者进行交流。

(2)训练点1:从非连文本的角度切入,看到材料背后的内

在关联

(3)训练点2:依据要求阐述对材料的认识,重点训练材料

与论点间的对应关系

(4)训练点3:以“我”的姿态思考和参与讨论,联系自我

的现实,建立我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5)训练点4:提供规范的应用文训练模板,先看标准的应

用文,然后依据任务情境写规范的应用文,如:演讲稿,书信,

倡议书,慰问信,读书笔记,访谈录,观后感,调查报告,建议

书等。

现代文阅读考点知识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全

国卷),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

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

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

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

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

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一、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

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

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1)

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

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

(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

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

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

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

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

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

言要分析)。(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

古今等)。(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4)判断论据能否证

明论点。(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

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

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一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

散文中为比喻)(2)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

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

误解)。(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

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2)类型: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

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二、常见考点

(-)议论文的论点考点1.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

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2.注意论

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

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

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

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

底等总结性的词语。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

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4.

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

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5.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

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

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

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

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

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

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

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

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

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用作论据的

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

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1.结构有:并列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2.此考点的基

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

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

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

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

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

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

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

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

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

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

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

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

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

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

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

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

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

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

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

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

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2.要从

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3.要从修辞

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

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

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

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

生动性和说服力。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

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

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1)确定、回答词语

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

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

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

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这种考题在各种文

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①需要

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②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

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

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

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

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

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

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

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

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三、阅读方法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

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

内容。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

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

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

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

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3.用好

比对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

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

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

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

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

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

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

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

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

念之嫌。

示例1

(2013•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

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原句:它为

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

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

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

的错误。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

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

(20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

的全部内容。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

基本课题。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

围明显扩大了。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

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3

(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

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

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原句: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

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

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

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

“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

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

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

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

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

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

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2012•天津卷第6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

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对:原句是

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

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

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比对:原

句中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

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

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

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

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

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

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2012•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

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

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

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

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

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

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

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

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

亭等。

四、审题、答题

1.审题(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XXX'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

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

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②题干中出现“对

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

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

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

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

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

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

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

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2.答题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①读。通读全文,

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

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

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

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

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

渐清晰起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感知作品内容,

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

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

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

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

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合理的分析

与推断。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

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然后组织语言,简明表述。

(一)组织答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题意,选用合理句式紧扣题意,就是问什么答什

么,怎么问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选用合

理句式,就是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如比喻、拟人,

其答题模式一般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设

问,其答题模式一般是: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和思考,等等;或引述原文中的某一词语、短语或句子:

只要把原文引述下来,写在规定的答案处就行了。如填

空题。

2.紧扣原文,优化整合小说阅读题的答案一般都在原文

中,即使需要概括的题目,答案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

句子也在原文中,这就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在弄懂题意

的基础上,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再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

息,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的语言信息实施重组。

整合信息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是要根据题

目要求变换表达角度,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达方

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形成答案。

3.综合分析,分条表述有的题目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

从一定角度切入选项,从而推断出准确答案。有的题目

要根据题意,确定了答题的范围,但不宜用文中现成的

语言作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评分时一般都

是按点给分,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地

组织答案,而且对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最好用数字

标明每一点,以使要点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4.简洁用语,注意字限有些题目有字数限制对这一点要

严格遵守,不可超字。即使没有规定答案字数,也应表

达简洁、准确,当然不能遗漏要点,言而不明,说而不

透。

(二)命题特点

1.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

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

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

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

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设题方式通常有:(1)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请概括某人物形象的性格

特点;(3)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

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设题方式通常

有:(1)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2)理解情节

高潮或结尾的作用;(3)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

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4)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5)

情节的合理性探究;(6)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

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

填空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作品主题有极其重

要的关系,社会环境描写能呈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等;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起到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和

增添诗情画意等作用。命题者往往围绕这些方面设题。

环境描写设题方式通常有:(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

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找出

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

主题所起的作用;(4)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

境描写。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

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分析小说的主题,

这就要到题材中去寻找,要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要联

系作者的创作意图。要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从主

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

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

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

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看问题的

角度往往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

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同的。在阅读小说中,由于我们审

视的角度不同,因而所解读出的主题也就不同。对小说

个性化解读和个性体验的考查几乎融合在每一篇小说的

阅读题中。题型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来说,主要有以下

几种:(1)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个性看法;(2)

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3)依据具体情境补写续写人物语

言;(4)提炼从小说中获得的启示。

(二)方法技巧

1.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题目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1)

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