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_第1页
影响青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_第2页
影响青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_第3页
影响青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_第4页
影响青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响青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第1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率在整体人群中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日益成为一种心理社会问题。且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第2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关于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几种观点

社会文化的观点:自杀与各种社会因素有关,比如职业、家庭、居住城市的规模和社会经济状况等等。

内部精神的解释: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自我毁灭性的行为被看做是直接对自己内部喜爱的事物的敌对结果。也就是说,个体自杀是真正的愤怒所致,自杀行为是对自己内部不和谐的一种反映。如果这种愤怒的感觉到达了致命的程度,就会导致自杀。他忽略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

第3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化学的观点认为,自杀行为受到生物化学因素的影响,5—羟口引哚乙酸(5HIAA)含量过低的人更可能自杀。

系统的研究指出了四种已确定的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

1、患有精神病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抑郁或药物滥用;

2、家庭成员有自杀的历史;

3、经常处于压力状态下,特别表现在成就和性方面;

4、经受过父母的拒绝、家庭分裂或家庭冲突(Wagner,1997)。

第4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影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压力;(2)不稳定的家庭气氛;(3)亲子关系的颠倒

二、个性特征(1)过度敏感;(2)受暗示性;(3)抑郁;(4)观念与信仰三、环境因素(1)压力(2)缺乏对环境的控制能力(3)社会文化因素第5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家庭因素(1)研究发现,自杀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家庭经济压力,其父母的失业率是非自杀的青少年的两倍,从而导致其父母过度地关注经济问题,不能给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帮助。有关研究发现,自杀的青少年多来自非完整家庭,其中父母双全的家庭占不到一半。而且,有自杀企图的青少年的家人医学病症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很高,自杀的人数也多。第6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家庭的不稳定性和家庭压力以及不良的家庭气氛与自杀都有关系。自杀的青少年往往在童年早期经历过创伤。父母往往以吸烟和滥用药物来缓解压力,为青少年提供了不良的榜样模型。家庭关系密切融洽时,青少年自杀的发生率相对较少。家庭状况不稳定,经历更多家庭变动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自我同一性危机,选择自杀来解除这种危机。第7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3)亲子关系的颠倒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亲子关系的颠倒是指父母与儿童之间传统角色行为的转换,即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儿童做出一些传统上类属于父母的行为(例如,照料、支持、看护、劝告),而父母则更愿意表现出本应儿童做出的行为(例如.寻求支持,无助行为,或者无力竞争)。角色颠倒往往比较频繁地出现在单亲或独生子女的家庭中。角色颠倒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痛苦、挫折和敌对情绪。青少年不能正确处理成人行为带来的负担,往往谴责自己的无能。他们可能试图去改变家庭环境,逃避这种环境,或者在压力下彻底崩溃。他们将自杀看做是摆脱孩子和成人行为这种双重身份的惟一途径。第8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个性特征

(1)过度敏感。在一定的情境中,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偶尔都会表现过分敏感性特点,但是高敏感性的青少年会在中度干扰的情境中表现出极端态度。因此,大多数青少年自杀的心理过程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模糊性,多属-一时在激情状态下心理失控而形成的冲动性自杀。第9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受暗示性。萨巴思(Sabbath)的研究发现,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多认为父母希望他们死。父母的这种希望可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说出来或没有说出来,真实的或不真实的,可能更易遵从这种感知到的希望。但是对于易受暗示性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易受暗示性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中,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洛伦德(Lorand)和施内尔(Schneer)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残酷性行为往往会使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格拉泽(Glaser)发现,与孩子的亲和力比较低的父母大多不愿意或不能够向青少年正确演示和表达他们的爱。这些父母可能对青少年有一种更深层的关爱,但是这些易受暗示性的青少年将这种情感疏离理解为父母希望他们死。88%的青少年在家中自杀,而且父母往往就在隔壁的房间内,由此可见,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影响很大。第10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

(3)抑郁。严重的抑郁往往伴随着自杀的企图,但通常很难识别出来,因为青少年很少泄露出他们的抑郁情绪。统计表明,有80%的自杀未遂者起初都患有抑郁症,抑郁与自杀行为存在高度相关。这表明抑郁在自杀行为的产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例如,有关研究发现,严重抑郁的病人很少会自杀,这些病人一般表现为动作迟缓,能量低下,这阻碍了达到自杀所需要的活动水平。在抑郁症状开始消退的时候,病人才开始重新积聚自杀所需要的能量和动力,这时自杀比较容易发生在抑郁持续阶段,自杀的发生率为1%,而在抑郁之后,自杀的发生率约为15%。第11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

(4)观念与信仰。许多青少年对死亡概念的理解不够成熟,将自杀看做是完全转换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是以此方式与自己喜欢的但早已死去的人会面。这种不合理的想法通常会在媒体的影响下得到强化和美化。另外,一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认为上帝是全能和全知的,他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企图通过自杀离开这个世界而去找上帝。如同在中世纪通过马上枪术比赛解决冲突一样,极端信仰宗教的青少年希望上帝去解救他们,如果上帝认为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上帝就会把他们从死亡中挽救过来,这些不合理的想法都会使青少年产生自杀念头。第12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环境因素

(1)压力。在多数情况下,青少年环境中的特定问题对他们的不成熟提出了挑战,并导致了情感的波动。大多数压力是来自家庭的,塔克曼和康农(Tuckman&Connon)发现几乎1/3的自杀者,都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自杀并不总是压力直接导致的结果,而是不能得到社会支持所致。自杀并不是因为不被人们关心或爱戴,而是不能成为别人“需要”的“重要他人”,比如办公室里惟一的秘书,家庭中惟一挣钱养家糊口的人。另一个主要的压力源是来自学校适应方面的,从整体上看,这些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在学校里称得上是优秀的学生,当学业失败引发自杀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学业失败本身,而是由于自我评价(自尊)丧失,认为没能达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压力,表现为学习兴趣的减退以及抑郁和退缩。另外,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大多在学校里不能建立一种亲密的同伴关系,容易遭受同伴拒斥和忽视,这种人际关系的破裂,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第13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缺乏对环境的控制能力。科德(Corder)研究指出,感到无力改变环境是自杀的主要原因。根据人们控制自己生活的方式把个体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类。“内控型”的人将控制看做是自发产生的,并认为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影响所发生的事情。“外控型”的人将控制看做是外界因素强加的,认为生命带有偶然性或意外性。一些外部的东西确实不容易控制,而另外一些只是人们假想它不能控制。外控型的个体与内控型的个体相比,更可能做出自杀行为。第14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

(3)社会文化因素。达克海因(Durkhein)将自杀分为自私自利(egas-tic)、反常状态(anomic)、宿命论(fatalistic)、利他主义(altruistic)四种类型,并认为前两种适合于现代西方社会,而后两种适合于工业化之前(preindustrial)的社会。虽然,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类自杀行为的心理特征有截然的区别,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杀的心理仍有一定的特点。匈牙利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每10万人中就有33.1人,自杀率相对较低的国家(少于每10万人中有9人)有:希腊、意大利、以色列、荷兰等。而在某些社区中,自杀率几乎等于零,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死亡的极端恐惧所致。有关自杀的宗教禁忌以及社会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决定自杀率的重要因素。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都强烈谴责自杀行为,因此,天主教徒和阿拉伯国家中自杀率很低。日本是在特殊情景下对自杀持赞许态度的少数国家之一,特别是切腹自杀被认为是日本人特有的忠诚方式,带有浓厚的宗教与道德色彩。基特穆拉(Kitamura)比较了西德和日本青少年自杀的情况,发现由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无论在流行病学、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学方面都存在特征性的差异。第15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互联网与青少年自杀的关系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上网的一些基本情况;

(2)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动机和网上行为;

(3)青少年掌握网络知识的途径和目前上网的主要困难;

(4)青少年对互联网的态度。随着网络的发展,加强网络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第16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1)互联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格拉尼克和拉梅(Granic&Lamey,2000)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组织的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出现五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境化的批判思维技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效能感的发展。更为具体地说,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以线性的要素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人的思想模式可能转化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奥尔森(Olson,1994)认为,这种转变可能类似于那些在中学阶段由于大量知识的学习而导致的认知过程出现的大量的变化,如抽象思维的发展、普遍道理的学习。也有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的时间感、空间感、现实感的知觉(perceptionOfreality)、自我感(sense“self)会在互联网中发生改变。第17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互联网对行为过程的影响杨(Yong,1996)发现互联网成瘾者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存在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人则使用互联网来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也有的研究表明,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而在我国也有不少上网成瘾的报道,尤其中学生由上网所引起的自杀、出走、猝死事件值得引起关注。第18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3)互联网对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影响首先,互联网可能会给用户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互联网的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也会给用户的情绪情感带来消极影响。其次,互联网较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最后,某些网上活动可能会给具有较好计算机技巧的人赢得尊重与地位,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第19页,课件共2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睡眠与青少年自杀的关系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与那些充分睡眠的同龄人相比,那些长期缺觉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轻生自杀念头。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每天至少需要9个小时的睡眠,但是,很多中国的中学生睡眠时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