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音乐上册教案_第1页
初一音乐上册教案_第2页
初一音乐上册教案_第3页
初一音乐上册教案_第4页
初一音乐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音乐上册教案【篇一: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歌唱祖国》第一课时《彩色的中国》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绪特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2、能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和连音,用适当的力度处理歌曲。3、培养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二、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三、教学难点:准确而巧妙的唱好休止符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请学生打开地图册,仔细观察中国版图,当看到“碧绿的平原”与“金黄的沙漠”两种颜色时。师: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继续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地图上这两种颜色会如何变化?生:地图上“黄”色面积会越来越多,“绿”色会越来越少,干旱、沙漠化现象会加剧,耕地面积会减少,沙尘暴会更猛烈、更频繁的发生。师:同学们该怎么做呢?生:植树造林、保护大自然2、学唱歌曲《彩色的中国》(1)初听音乐,回答问题师:碧绿的是什么,金黄的是什么,长长的是什么,弯弯的是什么,还有一座小船一样的岛是什么地方?(平原、沙漠、长江、黄河,台湾岛)(2)再听音乐,体会歌曲的情绪?(轻松、愉悦地)(3)跟琴学唱歌曲(4)处理歌曲,房子2的第一句要渐强,最后一句要渐弱,有小眼睛的地方要延长一半的时值。(5)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3、拓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1)了解少数民族(壮族、侗族、瑶族、苗族、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民俗风情。(2)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欣赏,帮助学生熟悉这几种民族乐器(芦笙、伽椰琴、冬不拉、马头琴等)芦笙是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的;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伽耶琴是朝鲜族的;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巴乌是彝族的。(3)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五、小结下课第二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目标: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教学过程:(一)唱歌1.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2.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4、复习三拍子击拍图式,学习新图式,用右手为《青年友谊圆舞曲》击拍,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四、学唱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1、学唱谱:(1)学生击3/4拍子视唱二次,教师辅以琴声。(2)结构:共六个乐句,前四句节奏一样,五、六两句有小的变化。(3)提出要求进行随琴视唱:注意断和连。2、学唱词:(1)朗读理解词义,教育学生珍惜友谊。(2)学生进行填词演唱。教师辅以琴声伴奏。五、小结:学生畅谈学习感受。第二课时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溜冰圆舞曲》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理解力,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2.能从完整的《溜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中,听出此曲的主旋律.3.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二、重点难点:能较好的掌握圆舞曲的特点。三、教学进程:1.导入.师:设计情景.(出示溜冰场面.播放《溜冰圆舞曲》2.初听乐曲:听的过程中,教师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a:你听到了什么b:有哪些很有规律的声音3.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生:听到了??有??很有规律的声音.师:在多媒体中依次播放出有规律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师启发:溜冰的心情是怎样的——它们是怎样来表达它们的心情的——生:活泼欢快的??师:溜冰时的愉快心情,乐曲中是用哪一种风格的音乐来表现的生:活泼富于动感.4.欣赏主旋律.5.人声打击乐伴奏(用拍手,踏脚)用的节奏模仿溜冰,为主旋律伴奏.7.复听乐曲,集体表演.a:电子琴表演.b:听到特殊的声音拍打桌子.c:活泼的轻轻跺脚.d:抒情的轻轻晃动身体.三:总结1.请学生谈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2.鼓励学生课后,试着弹一弹本课的乐曲.【篇二: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教案第1节课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2、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3、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4、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5、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二、歌曲演唱与处理1、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2、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3、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如:上行中的大跳53,下行中的32165。(2)节奏中的休止符。(3)速度、力度变化。(4)演唱状态。4、如歌的朗诵歌词。5、演唱歌曲;和伴奏带。三、听赏《1997天地人》序曲2、听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不出示标题,为下节课做铺垫)。第2节课一、欣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1、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2、简介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二、复听作品1、将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庆的场面。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XxXX0,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三、播放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出示课件歌单,请同学随录音一起演唱。四、分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曲相同不同目音乐曲式结构、音乐与歌词表达的情创作手法风格高潮处理法表达方式感东方之前部抒情、细腻a:三连含表达炎黄珠分情绪平而深沉的歌曲;音的应用。蓄、富有子孙对香港的静、旋律流都是二段体结诗意无比爱恋之:连续畅;都采用构。b情。上行几个乐切分节奏音的应用,形及三拍长成乐段色彩音。后部分的变化。为音乐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a:由高倾思念台湾程和弱起到底,连续四诉、直白亲人,盼望祖拍的表现鼓组“递音”下国早日统一,手法。浪行。b:音程渴望亲人早日屿大跳,加强歌团聚的一片真之曲的动力,形情。波成歌曲的新鲜感。五、教师演唱一首自己谱曲的歌曲《消失的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台湾,孤独、病残、年逾古稀的台湾老人,歌词表现了老人对年轻时代在大陆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台湾和大陆千古一脉,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鼓浪屿之波》一、教学目标1.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深化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2.通过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3.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及风土人情。二、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三、教学难点: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真挚情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期盼之情2、自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构成的旋律。四、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六、教学过程:教学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环节1、师生问好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去了香港、澳门两个景点旅游,领略了香港和澳门的一、聆、听赏歌曲听赏歌曲美丽风光、风土人情,今天让我们整理思1听歌曲片片段《鼓浪屿之片段《鼓浪屿之绪,收拾行装继续我们的旅程,大家知道段,创设情波》波》把学生带入我们下一站到达哪里呢?境,激发学与教学内容有思考讨论问习兴趣2、小结导课:让我们出发去领略台关的情境中,让题。湾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同学们说的很学生初步感受对,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到歌曲婉转、悠2、观看介绍分。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扬的旋律。通过台湾的短片。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台湾的故事感官视觉了解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台湾的人文地一首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理等。(出示课题)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学生交流回答问题1、初听全曲,交流问题。表达了什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么样的思想情感?说说歌曲的所表旋律,让学生在达的思想情感,感熟悉、理解歌词2、师生互动小结后再学唱歌曲:情受歌曲的旋律。的同时,体会歌真意切的歌曲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曲的意境情感,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祖国统一的热2.学唱歌曲,感受音乐情绪。切情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跟着音乐用a轻带着这种情感来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共声模唱一遍歌曲让学生主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旋律动参与视、听、说、唱、律动等用a模唱旋律:跟着音乐指挥学生,3.跟着老师音乐活动,便于示范肢体语言让其融入到音乐的旋律中的钢琴伴奏唱乐学生通过多种去,让他们感受到歌曲的旋律美,提醒学谱加深旋律的印方式从学唱、演生a的发声状态象,并提出此去的唱过程中找出难点之处难点。3、学唱乐谱:教师边示范边弹钢琴让学生唱乐谱,让学生自行找出曲谱中的4.跟着钢琴难点,解决难点:学唱歌词,同时体会歌词的意境提问:你觉得歌曲中哪一乐句比较难唱?(解决问题)5.分组讨论交流歌曲的情绪4、学唱歌词: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哪些乐曲和调性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让我们加进歌应该分别倾注什二、感在视、听、词,带着思念期盼的情感演唱歌曲,唱的么情绪来演唱等。受学习歌感、唱的基础同时体会歌词的意蕴。曲,表现情上,让学生在比6.学生回答感。5、歌曲的情绪情感处理:提出问题:问题,共同解决问较宽松的氛围通过刚才的演唱,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应中学习,同时共题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体验到了一种什同解决本课难么情感?7.全体起立点。而难点由学带着期盼的真情生自己提出,并师生讨论后,师分析总结:第一部分深情演唱这首歌非教师自己预1-11小节比较抒情,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曲,让学生的表情设的“拦路虎”。给人以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带着期盼和和身体跟着音乐依恋思乡情感早已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让学生对的情绪变化而变二部分12-18小节充满了激昂和渴望促使化,让课堂气氛达歌曲进行情感情感的迸发,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和情绪处理,在到高潮一,12-18,最后一部分有一丝忧伤和向演唱《鼓浪屿之波》的过程中通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过多种方式的表演来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让歌曲的意境表现得更到6、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歌词。师生共同位更完美。让学演唱,提醒学生刚才训练过的难点之处要生感悟音乐、理唱准确到位。情绪情感合二为一。解音乐的同时也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趣。1、拓展创作,情感深化。观看海峡两1、用形象岸人民友好感人生动的方法激过渡:师再小结:同学们刚才演唱的的真情短片。让其发学生兴趣,让很有感情,歌为心声,谁无故园之恋,谁爱国情感得到进学生感受到台无思乡之情,《鼓浪屿之波》唱出了海峡一步的升华湾同胞和大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两岸同胞彼此都付同胞同是中华出了好多的爱和艰辛,我们也曾听到过好民族的炎黄子多两岸同胞间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感孙,心连着心,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共同来感受海峡两岸的美好瞬间。2、通过创作表演激发学2、表演活动: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台湾的朋友,看他们给我们带了什么?让学生的兴趣,们想对他们表达什么呢?请欣赏他们带生觉得音乐的来的精彩节目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让分组:大陆组:诗朗诵其从不同角度体验到音乐的分两组表演台湾组:歌舞《阿里山的姑娘》无穷乐趣。节目,大陆组表演诗歌朗诵,台湾组师:让我们手拉手共同演唱《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唱出共同的心声祖国早日统一。表演歌舞蹈《阿里山的姑娘》边唱边跳再次演唱一段歌词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台湾的美丽风光,学会了《鼓浪屿之波》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创设情境法走向准激发学这首歌曲,让我们感受了很多很多,现在备好的心愿树,贴生的思维空间,四、课台湾与祖图大陆还处于分离的状态。为了自己写的心声和让学生的爱国堂小结,升实现祖国早日统一,你会从哪些方面做呢祝愿情感得到进一华情感。起呢?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好好学习,步的升华。奋力拼搏,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你们的心愿和心声送到我们的心愿树上吧。让我们一起祈祷祝福,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聆听《喀什的春天》、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青春舞曲》《咯什的春天》的乐曲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2、通过聆听音乐,模仿节奏,创编动作等教学活动,体验新疆音乐的歌舞性的特点。3、通过对《青春舞曲》的学习演唱,能试着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三、教学重点:感受新疆音乐四、教学难点:学习歌曲《青春舞曲》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听新疆音乐进教室二、情景导入(1)播放熟悉的新疆舞曲音乐。师:刚才我欣赏到的是什么民族的音乐?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新疆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师:你们对新疆有那些了解啊?(2)播放幻灯新疆风光。(3)师:我们欣赏了新疆的风景、服装、特产、接下来我们要来聆听新疆的音乐?看看新疆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在我们中国的西部。服装有头饰。特产新疆葡萄干。三、感知新疆音乐。1.导入:师:同学们!凭你自己对新疆音乐的了解,你平时听到的歌曲,有哪些音乐是属于新疆的?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听听平时同学们不太听的到的新疆的歌曲〈咯什的春天〉2.欣赏新疆音乐〈咯什的春天〉师:聆听的过程中,你要考虑以下问题:a.这首歌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b.同桌互相讨论它使用了那种乐器?(拉弦、弹拨)它的伴奏乐器又是什么?3、图片展示。热瓦甫并再播放热瓦甫的音乐。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4.在热瓦甫的音乐中带有手鼓,介绍手鼓。5.幻灯图片展示。四、感知新疆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1.手鼓(铃鼓)节奏【篇三:71-2013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歌唱祖国》第一课时《彩色的中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歌曲《彩色的中国》,加深对中国江河海域及地形、地理位置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用不同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绘画、唱歌、朗诵、舞蹈、器乐等)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推荐自我、展示自我才华的能力,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内容分析:重点:学唱歌曲《多彩的中国》,注意其中的休止符。合唱的练习。难点:学唱歌曲《多彩的中国》。休止符,三拍子的掌握。教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示范法、欣赏教学法学法:发现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一、导入:1由地理知识切入音乐课题,应用幻灯投影仪,阅读中国政区图及地形图;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关联、结合。“轻轻打开地图册(教师的问、学生的答都是歌词)第一眼看到了什么?中国??(教师示歌单、放录音《彩色的中国》)。2讨论:结合中国地图看我国的地形有哪几类(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我国的江河、海域、岛屿??并结合歌词进行分析。3师总结:由于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进而将课题引入到对祖国的赞美。二、授新课:1、简介歌曲:《彩色的中国》轻快活泼、3/4拍子。2、教师找学生朗读歌词让学生想象一下歌词描绘的场景。3、教师通过ppt来展示碧绿的平原、金黄的沙漠、长长的长江、弯弯的黄河、宝岛台湾让学生对歌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4、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欣赏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5、教师教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①休止符后半拍出来。②向学生讲解反复记号和跳跃记号。6学生自行演唱,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视情况跟随伴奏。7、学生集体合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意境以及情感。8、小组合作,讨论歌曲做合适的合唱方式。五、延伸拓展师:现在,同学们都生活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之下,我们当然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为今天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德华的中国人。小结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这节课,我深感对这节课而言,最严重的问题还不在教具的有无,而是在教学设计得是否有可行性、科学性;我一味追求教具的制作,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活动表现方式单一;二是参与率不高;三是活动时间不够;四是制作教具难且费力不讨好。这节课暴露了这么多问题,明显是教师脱离了课堂实际,教学设计不完善所致。为调整教学,我首先走进学生中间,广泛听取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建议,明白怎样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第二课时《歌唱祖国》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2、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感情地演唱《彩色的中国》,唱出三拍子的韵律感。3、通过学唱《彩色的中国》,欣赏《多情的土地》,以及ppt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以此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地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2、了解两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三、教材分析《彩色的中国》和《多情的土地》寻选自2012年新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彩色的中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与中华文化的热爱。曲调生动流畅地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让演唱者真正感受到“神州处处好”,祖国处处好。《多情的土地》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歌曲通篇采用e小调,旋律抒情流畅、优美感人,情感真挚、耐人寻味。上下两大段旋律相同,结构为ab、a'b',每一段落的前三句都配以语言化的旋律,演唱时如同对亲人轻声地诉说。第四句旋律连续上行,并采用三连音以增加急切与激动不舍、焦灼与真切思念的情绪。歌曲在b乐段开始发出深切的感叹,感叹助词“啊”的两句旋律前部相同,只在高音处略作后句高于前句但弱于前句的处理,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我拥抱??”和“我捧起??”两句更是耐人寻味、真挚动人,其旋律的流畅如思念的河流奔涌流淌。结束句在钢琴伴奏与人声交替互补、渐行渐弱、渐行渐远中结束。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两首歌曲,让学生听一听,他的旋律、歌词主要表现了什么?是什么歌曲?(1)我的中国心(2)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回答听完后的感受。教师总结:主要表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在祖国幸福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今天我们要去学习的是另外一首表现热爱祖国的歌曲——《彩色的中国》。新课讲授2、教师找学生朗读歌词,让学生想象一下歌词描绘的场景。3、教师通过ppt来展示碧绿的平原、金黄的沙漠、长长的长江、弯弯的黄河、宝岛台湾,让学生对歌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4、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欣赏,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5、教师教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1)休止符,后半拍出来。(2)向学生讲解反复记号和跳跃记号。6、学生自行演唱,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视情况跟随伴奏)。当然,表现祖国美好,热爱家乡的歌曲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十分深情的歌曲。《彩色的中国》比较欢快、愉悦,而这首《多情的土地》就比较抒情,优美感人,表现了对家乡、对生育养育自己地方的无限眷恋和怀念之情。7、教师简介作者:施光南8、欣赏《多情的土地》。五、延伸拓展现在,同学们都生活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之下,我们当然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为今天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最后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德华的《中国人》。第三课时《歌唱祖国》一、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