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_第1页
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_第2页
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_第3页
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_第4页
高三地理案例深度解读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明确考试性质和内容的前提下,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

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

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IIIIII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提炼地理信息的

(一)获取和

信息,理解试题要求有效内容和价值,并

解读地理信息

以及考查意图时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将所学地理知识准确地运用地理

(二)调动和

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知识和有关信息,认

运用地理知识

建立正确的联系识和说明地理问题

正确表述事物的把握地理事物的能从地理角度对

(三)描述和地理现象,准确描述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时政热点问题、身边

阐释地理事物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正确的阐释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

征的诠释、评价、因

运用判断、归在论证中观点明地、因时制宜地提出

(四)论证和纳、演绎、比较、概确、表述清晰、逻辑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讨地理问题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严谨与措施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

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

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上表)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

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括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

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括捕捉、

提取、加工试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辨析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

排除干扰信息。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或有缺陷,就不能有效

调用相关知识和能力,也就不能针对性地对试题做出正确解答。因此,

能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任何从试题中获取并解读有效地理信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

解:

一、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地理信息

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

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从平时的训练反馈看,读题不仔细

不全面,这是大多数考生常犯的错误。题目本身往往含有众多界定答

案方向和思路的信息,我们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要养成认真

阅读题目的习惯,并能准确地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特别是对于读图题,

题干是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同学一遇到读图题,往往不看题干就直接

进入对图像的判读,致使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丢失,导致不必要的失

分。多数题目的题干往往包含该图是哪一类型的图像、反映哪个具体

区域等重要信息。能否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对于试题的解答起重要

作用。

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后,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

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

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

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

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例题1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上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方刺

骨般的寒冷,气温约在零下四十度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

陵,乡亲们正忙这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1-3题:

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漠河B.喜马拉雅山C.北极地区D.南极地区

2.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

A.灰化土B.棕壤C.红壤D.石专红壤

3.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芒果B.荔枝C.龙眼D.柑橘

【说明】该题虚拟了“王教授”的一篇日记,以文字资料得形式传递了

信息。日记说明了当地的时间和气候状况:时间包括着时刻一早晨,

季节一中国江南收割早稻的时节;气候寒冷一达零下40度。根据这

些信息,判断“王教授”一定身在北半球夏秋相反的季节地区;又有“强

劲东风”、“天色昏暗”等条件,可以判断该地区是极地附近区域,加

之第一个小问题“南极地区”之选项,则相应作出正确选择。而后面两

个小题,实际上是对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中土壤和植被特点的认识。

考生首先应认真仔细阅读日记内容,再了解题目的要求,以对材料

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息有足够的敏感,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o

例题2(2008年全国地理卷)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

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9题。

Id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

能是(C)

A.北半球、10月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D)

A.30。〜40。B.45。〜55。

C.5°〜15。D.60。〜70°

【解析】该题的题干只有一句话,考生必须抓住要点,即Q点是

在晨昏线上的某一个点,而这个点在某一条经线上。据此把题目意思

简单化,不用太在意这里的a经线,明白Q点就在晨线或者昏线上

就可以。第8题Q点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在12点之前,只能是

晨线与该经线的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

:00-5:30)x2=13小时>12小时,昼长于夜,当地为夏半年,即

直射点与Q点在同一半球。由上图可知3月21日到9月23日之间,

应该是对应的Q点在北半球,从9月23日以后到次年3月21日,

对应的Q点应该在南半球。所以C项最符合。B、D,5月、8月为

南半球的冬半年;A项的10月虽是北半球夏半年,但离秋分(9月

23日,当天各地昼夜等长,昼夜均为12小时)只差几天,昼长不至

于增加近一个小时。

第9题Q地方时为2时30分(12点之前,Q点仍然只能是晨线

与该经线的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2

:30)x2=19小时>12小时,昼远长于夜,说明当地纬度较高是接

近极昼极夜的地方,所以D项符合。

建议考生首先应认真读题,了解题目的要求,以对题目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样的信息有足够的敏感,从而理解信息的内涵,作出正确的

判断。

二、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

判断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

示意图、统计图、结构联系图、景观图片等。如地图类的图像,所提

供的信息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

图例等,这些信息也常被称之为图形的基础语言。近儿年的全国高考

“文综”卷地理试题的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图像信息为地理试题信息的主要载体,并以教材之外图表和处理

后的图像为主;

图像取材基于地理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服务、服从于合理

的假设、推理的能力考核目标;

类型多样,创设试题情境,简练并突出主题,便于阅读;

图文、图图组合,使题目信息综合性多样化,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例题3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

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相比,该类农业区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3.该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D.河流综合整治

【说明】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不利

自然条件以及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的把握,兼有考查考生对生态环境

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了解;要求的方法是读图分析和比较分析。

试题总题干采用文字叙述和原理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的信息

有:我国西北地区,山前冲积扇的农业区,从山麓流入农业区并消失

的季节性河流,农业区中沿河分布的聚落。在分题干中逐步给出的信

息有: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农业区的优势条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比

较),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

题干所给出的图像时示意图,它突出了西北地区绿洲所在的区位特

点一位于山前冲积扇。题干通过三个方面显示农业区即干旱的绿洲,

即我国西北、山前呈扇形的农业区、季节性河流。这三条信息如果忽

视了其中任何一条,或者对任何一条信息的获取出现偏差,都可能判

断上失误。因为图示范围相对较小,如不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单从图

示来看,半湿润地区也可能符合此图的农业区。如果把图示地区判断

错了,解答就会随着出现错误,如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可能会成为水

土流失的治理,而非荒漠化的防治。

答案1A2B3C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与图像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综合试

题分值比重有所加大,而且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并年年有新意。所以,

考生要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区域分布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

图、景观图以及各类地理示意图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作出判断、

确认、解析与应用。以图为“镜”,知其工具使用程度反思与矫正偏差,

检查地理智能储备;以图为“景”,在其提供的资料中联系与结合实际,

诊断地理背景分析;以图为“境”开启思维拓展视野生成与处理信息,

考核地理思维品质。另外,”能够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能

够完成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是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要求。此项

要求体现在试题中是对具有地理特色技能的考核,考核的方法一般是

要求考生对某地理事物进行确认或根据题目要求填绘图表等。所以,

考生对该项技能也不容忽视。地理试题信息的内容构成可用下图示

思:

考生在读取地理试题信息时可以尝试下列步骤:

①看到了什么?题目在问什么?将文字与图示内容全

面的浏览一遍,可在草稿纸上将看到的地理事物简单地列出。看到的

地理图像与题目的设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O

②想到了哪些?看到的和想到的建立联系,信息梳理、归类,对信

息进行甄别、筛选。整合信息,确定思路,明确设问要求。

③表达什么?要所问所答,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提取到的

图像等信息合理地转化与使用。

认真审视题目,获取信息:既要审清题干中的问题要求,也要审清

题干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有效提取:常由题目问题要求入手探寻。与题目问题紧密联系、相互

卬证的地理信息,或是虽未直接与问题相关,但由其进一步推导的过

程中所涉及的与题目问题内在联系紧密的间接地理信息,均为有效信

息。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就把握了解题的关键,就有了开启解题之门

的“金钥匙”。

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

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考生往往由于读图思路不清、步骤

不全,获取的信息不够充分,导致失分。考生在平时练习时,要注重

分步读图,一步一步地对图表进行分析,充分获取图表中的各种有效

信息,以达到对图表有清晰的认识。

(1).读图名、图例,明确图像类别

通过图表名了解图表所反映的内容,通过图例了解图表的种类,

获取图示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分布状况的信息。有些图表往往有关于图

像类别、区域范围、事物分布等方面的说明,读图时一定要留意。当

然有些图像的图名信息和题干信息相互重叠,但也不应该被忽视。只

有明确了图像的类别,才能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而准确地

分析作答。

(2).有坐标的读坐标、数据

通过坐标了解图表的数值大小和数据性质,这一般可以从单位反

映出来。读数据时、不但要读出数据的大小,还要注意读全,且注意

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题4(2008年江苏地理卷)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

分布一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上述“某月”是(C)

A.1月B.4月C.7月D.10月

11.该月份甲地盛行(A)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12.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D)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解析】根据图名,此图是沿。。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接着要

看坐标,在这里横坐标很重要,代表的是南北纬0。〜60。之间。从图

中可以看出,在北纬15。到30。之间的气压比南北两侧低,结合经度0。

的实际海陆分布情况,可知此处为大陆,大陆气压低应该是在夏季,

第10题选C。甲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处于东南信风带的位置,第11

题选A。乙地位于非洲大陆西岸,纬度在3(TN〜4CTN之间,判断气

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因此月份为7月,所以其特征是炎热干燥。第

12题选D。

(3).有经纬网的读经纬网,准确定位区域空间

经纬网地图,特别是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地图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

点之一。只有在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该区域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

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

例题5(2008年四川地理卷)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

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1)

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0分)。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12

分)。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10

分)。

【解析•】首先根据经纬度进行空间定位,判断该国为尼泊尔,再结合

河流分布状况以及等高线特征即可判断出该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根据

经纬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可知给国为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地形的影

响即可得出降水多的原因;结合该国人口、经济、地势、降水可分析

出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通过该国的人口、经济、森林覆盖、内陆山

国的自然特征可分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人为原因。

答案:(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低悬

殊。

(2)降水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量丰富,集中于夏季。

成因:夏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

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

能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多地

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和生活能源需求,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4.有比例尺的读比例尺,判定区域大小和范围

比例尺是地图三要素之一,是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图像的

比例尺往往成为作答十特定的条件。在近年大比例尺热点高考背景

下,备考复习中大家要重视。

三、能够准确并完整地解读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审题时一,需要对图表所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

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

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

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

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

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试题的要求如:

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

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

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例题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I—太平洋

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

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

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

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说明】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及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为背景,以太

平洋赤道地区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以绘图说明和看图分析为方法,

以大气热力环流为基本原理,考查考生对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

理解。

本题设计只是厄尔尼诺现象(没有出现概念)的发生作为一种现象,

用学过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题干图像形式给出信息:太平洋赤道地区

附近海域及其剖面图上暖水、冷水分布、洋流。解读此图还需要结合

全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知识,并对图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

合。根据大洋环流,图示地区赤道南部的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大洋东

岸的洋流为秘鲁寒流;根据大气环流知识,赤道南部顺行东南信风(南

赤道暖流的驱动力);根据剖面上的水温分布,赤道附近东部为冷水,

西部为热水。这样可以提炼出图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在大气环流、大

洋环流等综合影响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存在着热力差异(东

冷西暖)。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绘出洋面上的大气环流方

向(题中隐含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进一步,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降水知识,下垫面热的地方为

上升气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容易形成对流雨;下垫面冷的地方为

下沉气流,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容易形成干旱少雨。将这些原理同图

中地区相对应,太平洋赤道地区附近西侧多雨,东岸少雨(东岸还叠

加了寒流的影响),这同印度尼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秘鲁沿海为热

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地理知识是一致的。对第(2)题文字信息(如果

-)提炼得出的有效信息是:太平洋赤道附近地区洋面东西向的热力

差异减小或不存在(东部异常增温)。下垫面热力差异的减小导致图

示的热力环流减弱或消失;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东部的

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

答案:(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

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

(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

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洋

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

例题7:读“我国98个附近某地气温、降水量和海拔高度关系示意

图”分析并回答。

山区,判断依据

(2)气温垂直递减率夏季比冬季大还是小?

(3)分析此地降水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及其水源地。

【解析】本题对图的判读,除了搞清楚图名、图例和坐标之外,很重

要的一点是要读全数据,并对数据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所学

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答案:(1)横断山区。依据: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山终年气温都在0

℃以上,山麓气温更是在10C以上,加之图名中的信息——该地区

在98空附近,推断此山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再从图中的三条曲线

的数值都在4.6千米处终止,说明该地区海拔在4.6千米左右。

(2)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和7月两条气温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

度,并加以分析比较,得出夏季比冬季大。

(3)重在对降水量曲线变化趋势的分析,因为曲线有起伏,所以答

题时要分段描述,把数据说全,随高度的增加先增加,然后随高度的

增加而减少。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

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

及其分布、地理原来与规律等知识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

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

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

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

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

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受到的地理信息迅

速同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并自如或驾驭有关地理

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能检测

考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备程

度。

在中学教学和高考中,通常把运用知识和基本能力理解为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例如综合题往往由

实际问题引入,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来设问,试题

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

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

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

题。

例8.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图中纵坐标表示各地

方气温的年变化幅度,横坐标为各地相应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读图回

答1-4题。

A.①②⑥B.②④⑤C.④⑥⑦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

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

【说明】该组题目的设计,选用了地理教学中很少使用但又非常简

单的资料“集群”定性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

出地理区域类型划分过程中,相邻区域的过渡性、交错性的特征。

每个区域性的中心部分一定是这个类型所独有的特征资料。因此考

生要能够从这样的图表资料中确定每个区域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图表

中用不同代号所代表的气候资料得每一个“集群区域”只能代表一种

唯一的气候类型,这是求取该组题目中每个小题目的唯一解得前提。

代号①的区域,表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的资料。这个资料区的范围

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无数的小垂线“线段”集合而成。每一个线段是一

个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其上端表示该地年最高气温,下端表

示其年内最低气温,也就是说气温的变化一定在这个线段的范围之

内。线段所示位置的横坐标是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据每一曲线的最上端对应的最高温和最下端对应的最低温,计算出

的年温差由小到大排列的是:①12℃、②15℃、③16℃、⑤20

℃、④27℃、⑦30℃、⑥31℃o①最低月气温大于15℃,年降水

量在1500〜3000mm以上,可以判断为热带雨林气候。⑦最低月气

温在-20C以下,最高月气温不到10℃,年降水量不足300mm,可以

确定为苔原气候。同法可判断出各线气候类型:②一热带草原气候,

③一热带沙漠气候,④一温带季风气候,⑤一亚热带季风气候,⑥一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代号②区域表示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资料。热带草原气候区域分布在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其低纬度部分靠近热带雨林气候区,其纬

度偏高的地区毗邻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该气候年降水量变化的范围

是高值接近甚至超过热带雨林的少雨地区,低值则与热带沙漠的高值

区差不多,即图中所示的区域范围。

这个范围为什么不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区呢?如果以单独的气象

站资料来考察,热带季风区域和热带草原区域确实有许多很难区分的

单站资料。图示集群的资料则能够很好地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全

世界只有一片,那就是南亚和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至印度

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其年降雨量从西向东快速增加,从西部每

年500-600毫米,增加到东部恒河流域和印度东北部山区2000-3000

毫米甚至更多。这说明热带季风气候一定有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

的区域,而热带草原气候区却基本没有这种气候特征。因此,图中②

区域表示的绝对不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资料。

第1题,正确判读坐标资料图集是解题的关键。图①所示的区域

性比较“孤立”,所以容易看出表示的气候类型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的

热带雨林气候。

第2题,题目中已经明确纵坐标表示的是月平均气温,横坐标是

年降水量。该题进一步检查考生对第1题进行选择是否是在真正明

白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此类来增加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即最大限度

地争取客观性试题能适度检查学考的主观能力,同时对于没有看懂第

1题的考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因为一个比较新颖的资料表示方

法,有些考生可能一看就懂,有些考生可能要多看一下,也会有些考

生由于紧张等诸多因素,可能怎么也看不明白。后者不一定就是能力

最不理想的考生,但一定是没有将题目的形式同所学的地理数据、地

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建立联系的考生。该题立意就是要求

考生就是要求考生通过正向选择,或者排除完全不可能的选项方法,

在进行选择的同时看懂横坐标的表示方法。

第3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逆向选择,因为该题选择了一个非重点

的气候类型作为正确选项,这样的题目实际上扩大了考查的知识范

围,对多数考生也增加了公平性。从图中的资料范围看,要求判断的

气候类型是年降雨量较小,年内气温在10℃以下,年温差也非常大。

显然从日常记忆的基础知识中去搜寻它属于,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

偏难了,可是若果采取逆向思维来看这道题目,立即就可以先排除两

个温带气候类型,然后剩下要判断的该气候类型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那么根据已有知识,首先应该想到亚寒带针叶林是世界上面积

最大的森林之一,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区域纵贯亚欧大陆和北美洲I,

至此就可以排除图示区域是该类型的可能性了。因为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的年降水量一定会包括更大的降水量范围。

第4题,该题是在该组题目中相对难度最大的一道。它要求考生

能够把关于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和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知识快速地

集合在一起作出判断。如果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等掌握达到

融会贯通的地步,应该能够想到:世界上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气

温方面能够得到体现,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分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唯独①⑤④⑥这组冬季气温坐标是依次递减的。

答案:1C2A3C4D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地理信息,可以更明显地表现

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因为这一过程包含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

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

出新评价等思维活动。

评价考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地理信息的标准,主要

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评

价主要看考生能否对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

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能否激活所储备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

迁移到具体情境中。

例9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判断下列各题: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

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分

。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1〜4题.

II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J

A.22时-B.14时C.20时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B.14小时C.A小时D.12小时

3.该船即将进入()

A.巴拿马运河B.麦哲伦海峡C.德雷克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说明】在这一组题目中,从确定地理区域的地理情境入手,其

中第1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考核,然后根据时间基

本换算。要分析的仅仅是船舶所在地的经度,只要能根据经度值东下

西大而判出位西经,题目就迎刃而解了。第2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

难度,首先要知道船舶所在地的昼夜长短问题与第1小题同等难度

或者说非常容易。但是要将漠河同该地区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除

了漠河的纬度位置是必备的知识背景外,还必须判断出船舶所在地的

半球位置(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即从图形可以判断在北半球50。

左右的纬度上没有这样的地方。对于其他考生,该题还提供了另一种

选择,即从第3题的信息中判断图示地区属于南半球。因为在第3

小题的选项中,北半球的直布罗陀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的纬度均低于

40°,因此船舶所在地必定为南半球的某地。有了这个分析判断的结

果,下面要知道的就是南北半球同纬度的地方昼夜长短正好是相对应

的,即南半球地区这天的周长,正好就是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后面

两个小题,在分析解决第2题的基础上就不存在什么难点了。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学涉及的事实、规律和原理,往往需要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倒和说明。人文地理的内容,

则在许多方面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渗透,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例如,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和结果,气温的时间及空间

变化和分布状况,自由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

作用下的运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不同

农作物的生长同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原

理等。都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原理才能理解和进行解释。

地理综合题往往准对现实问题进行知识整合,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

际问题,如生态问题、人口及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强

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却不是以教科书原来的体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

题、新情境进行整合。选用的内容大多数跟考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

密相关,注重引导考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

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系实际等,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

合,重在考查考生所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

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和运用中学其它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首先要掌

握好同地理相关学科的主干知识,即相关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

用的知识和原理,如同环境问题有关的酸雨的成因;其次要注意同地

理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

将原有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

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10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在距离保亭县城约40千米的毛感乡境内,有一处喀斯特地貌,叫

仙安石林。仙安石林集奇石青山、悬崖洞穴、古树巨藤于一体,是数

万年以来经大自然精雕细刻而形成的。但自1992年被发现至今,该

景观区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客流量减少,景区配套设施空白。

(提示:毛感乡交通闭塞,景区不在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范围

内,目前可进入性仍然较差,景点四周没有其它著名的景观)

(1)为什么喀斯特地貌(其他如路南石林、桂林山水等)主要分

布在我国季风区的南部?

(2)请从仙安石林至今没有大规模开发的事例谈谈地形、交通对当

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请预测一下,如果仙安石林被大规模开发,会对该地区的地理

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说明】该题不仅要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而且考查考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

第一问,如果考生拥有基本的化学知识,会马上想到石灰岩所具有

的特性,即在特定环境下不可溶解的碳酸钙可转变成为可溶解的碳酸

氢钙;仙安、路南石林、桂林山水等地处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特点

是终年高温多雨,有了这样的知识整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问的要求很明了,但考生要解答此题必须掌握地形、交通对当

地经济发展影响的基本地理知识。

第三问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

度及考生的综合素质。这里要求考生基本的环境意识,能从旅游环境

容量的角度去考虑,如超容量、无科学规划的旅游活动不仅会导致环

境污染,而且会使当地生物及地表环境自然资源遭受破坏。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喝识别,不同类型地

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

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个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学

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

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

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

际问题。

高考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

问题的阐述多借助阅读材料,通过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图片、

地理示意图、知识框架图等形式来表达。只有掌握各种地理坐标的判

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

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等技能,才能理解其所揭示的地理规

律和地理原理,进而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

例11下图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II(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米

左右。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

山侧0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毫米、

毫米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4)只考虑温度高低,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

_________米左右。

【说明】试题以坐标图形式给出四种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资料。如

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地形剖面图与气温要素曲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

不善于将气候资料得图像同地形剖面图资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不

明白对于不同性质的曲线应在不同的纵坐标上寻找其对应的数值,因

而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和完成题目要求。

答案:(1)4500(2)北(3)570西风带来的水汽从山口进

入盆地,并沿天山北坡上升产生地形雨,故北坡降水多(4)约2000

例12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说明】这组题以表格形式反映人口问题和经济问题。无论是在

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第1题主

要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当人口再生产为“现代型”时,人口出生率低、

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②总人口数不多,死亡率最低,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值,说明人口老龄

化趋势明显。第2题:从表格内容看,①总人口数最多,人口自然

增长率低,国内生产总值高,但人均产值在四个地区中为中等水平,

属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②人口总数不多,人均产值最高,

是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故判断为经济水平高的地区;③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高,人均产值也低于①②,属于经济发展水平

较低的地区。本题应综合分析各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只看某一绝

对数值,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只看国内生产总值,不看人口,不算人均

产值,容易错选成A选项。因此,仔细审题,注重试题的形式同内

容之间的联系,对应正确回答问题十分重要。

答案:IB2B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

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

解释。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或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

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一,又显示着分析、综合、

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能

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

叙述之。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一个明显表现是术语的使用。术语是定义

明确的专业名词,是专业学术体系中的知识单元。一方面,每个学科

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术语系统,学科术语展现着本学科的特色和本学科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因此对这些术语的掌握和使用也

是学习某一门学科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术语是传播知识、

技能,进行社会文化、经济等交流活动的重要工具,术语构建了交流

者双方共同的语言平台,是科学发展和交流的载体,学生准确掌握和

使用术语有利于他们在本学科领域更深入的发展。

阐释事物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所谓分析,是与综合相对的

思维过程和方法。人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重要表

现。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综合是在

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综合是辨证

的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因而分析问题的能

力实质上包含着综合的能力。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思维的品质和

质量,关系着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命题为此而作的探索

是努力设置各种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以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阐释事物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考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

维过程体现出来。

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

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主要是通过对地理概念的

理解程度来体现的。能否对地理概念作出正确的描述,则是检查考生

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

(2)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

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

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

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如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等。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的描述

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

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区位

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或相对地理区位。相对地理区位则因为地理事

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显示出来,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世界

各大洲大洋的相互关系等。非显性区位信息是指那些隐藏在题目的文

字、图表中的信息。例如,说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中非显性地理信息

就有: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油料作物是油菜、河流冬季不结冰等。

另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邀请考生用辩证法

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热

带气旋导致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地区都有不利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

季干旱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旱情。干旱

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条件,可是在我国西北地

区是干旱和风沙为保护文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

石窟。

例13海南岛南部有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庄(甲处),风景秀丽,山青

水碧,是省生态文明村。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村民大力发展种植和

养殖业,过着富足而平静的生活。最近,一个消息打破了小村的宁静,

有家大公司计划在该村所属的乙处兴建化工厂,他们将给予村民一个

不小的土地征用费,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阅

读上述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的有什么自然优势?

(2)关于征地办厂一事,村民有人支持,也有人极力反对一,两种意

见相持不下。如果你是村民,你支持哪一方的意见?(要求:必先表

明“支持”或“发对I,然后阐明自己的理由)

【说明】该题立意是考查考生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1)通过题

干中的文字和地图综合分析可知,小山村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丘陵和沿

海平原为主的地形,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淡水资源丰富并濒临海洋。

(2)通过该山村地理区位信息的分析可知,该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

并有丘陵、沿海平原和水库,适宜发展热带水果、水稻和水产养殖。

对其发展变化的描述,要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该村村民对“征

地办厂”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就包含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不能笼统

地说那种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只要考生能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

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体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

然牵扯到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例如,对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的阐释必然要联系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学科内知识,对天气过程的理

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物理学和数学基础,对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

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等。

例14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重要文物经历千余年

保存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说明】该题立意是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且

考查考生结合学过的知识,通过判断和分析来解释问题的能力。通过

阅读图例,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题目所给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图。在大陆

内部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50毫米左右表明那里的气候是相当干旱。

这时仅仅根据平时学习和掌握的地理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干旱气候不

利于农业生产、有风沙天气等不利方面。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文物

如果处于同空气隔绝状态,则可以保存得更为长久,这是中外大量考

古事实证明了的,也是中学学习过的生物和化学常识中能够理解的。

而敦煌一带风沙的埋没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

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

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

总体把握的程度。毋庸置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问题的前提。

没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就无法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提出(或得

出)正确的观点,更无从运用知识或理论支持或说明论点。第二,答

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学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

中遴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

分明的论述,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

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探讨即是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

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见。在考试过程中,

探讨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

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

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亦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

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

学习能力,而且显示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

质。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

生在回答问题时(主要是非选择题)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

程度、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对未知甚至已知问题的探究

态度等是体现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的知识,具有

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考查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

基本途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

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如:“联系本地自然资

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联系本校实际,讨论某个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

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

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

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

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

进措施”等。

例15图中甲、乙两图分别反映工业分散和集聚的两类布局形式。

美国某汽车公司为开拓市场,在欧洲建有一种小轿车的多个零部

件厂和3个整车厂,甲图是该小轿车的生产联系网络示意图。乙图的

香水瓶生产中心,位于布雷勒河谷地。15世纪以来,在水、砂原料

和植物燃料的基础上,那里发展了玻璃香水瓶制造业。至今集聚了

43个公司,从事制模、制瓶、磨砂、涂色等专业化生产。它们协作

生产的香水瓶75%出口到世界各地。

根据图和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甲图中整车厂所在的三个国家分别是________、、

;乙图中香水瓶生产中心所在的国家是________O

(2)汽车的零部件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因此其生产可以分散到不同

的国家和地区。在以下产品中,其零部件生产布局有类似分散特征的

是()

A.服装B.飞机C.二胡D.沙发

(3)多个企业在一地集聚,协作生产香水瓶,有利于同行面对面的

知识交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以满足香水瓶生产技术快速创新的需

要。在以下产品中,其生产企业的布局有类似集聚特征的

是()

A.瓷花瓶B.洗发水C.塑料袋D.啤酒瓶

(4)关于分散:除零部件生产标准化外,接近顾客和接近原料地也

是分散布局的原因。从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

布局,有利于________生产成本,产品市场。

(5)关于集聚:发达区域往往控制某一类或儿类产品的国际市场。

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

于技术的快速________o

【说明】该题是非常公平地对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测

试的题目,因为题目的素材儿乎是所有的考生和老师事前根本想不到

的内容。没有学习过工业布局知识的人,所“看到”的要求差不多就是

没有任何对比意义的两件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道地理学

科特点非常强的题目。

世界上的工业产品种类繁多,考生身边就有大量工业产品存在。本

题从经济型小桥车和香水瓶两种产品出发,列举了一些考生接触过的

工艺品,例如计算机、瓷花瓶、肥皂、沙发、二胡等,要求考生思考

它们的生产布局是集中还是分散型的,也就是说要考虑一下两个主要

因素:(1)产品是否可以拆分,零部件是否标准化便于长途运输;

(2)产品是否需要快速创新以适应市场顾客的需求。其他因素,例

如玻璃啤酒瓶和香水瓶的技术含量差别,也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判断能

力。

总之,本题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工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变

化:一方面出现了新国际劳动分工;另一方面,一些区域由于具有其

他区域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以及深深扎根于本地社会文化的独特创

新环境,形成本地生产系统,即所谓本地化趋势。当今世界上最发达

的区域,例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德国巴登-

符腾堡,以及本题法国的“玻璃谷”布雷勒,就是这样一些创新的区域。

它们所在地区的区位是其他地区难以替代的,这些区域是可持续发展

的,有很强的竞争力。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

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交流和

协作,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

效益。而另一些相互协作的工厂之间,如零部件厂与总厂之间相隔距

离较远,形成工业分散。这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

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以达到

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答案】(1)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2)B(3)A(4)降

低扩大(5)创新

2.能够提出必要地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体现正确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论证和解决许多地理问题都必然地要运用相关学科的

原理和方法。该项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及相关学科

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所谓学习要达到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

界,对于地理学科来讲自然就是指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论证问题基

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认识等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

未知、高层次问题。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

的坚实基础。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

就越充足,否则就无从作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

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就是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

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使其

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

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要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

际合作的价值,具有正确的全球意识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

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

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它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会涌现

许多新的地理观念。例如,在环境问题上就是如此,人们在一定的历

史阶段上把草原大量开发为耕地,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类日益认

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看待地理环境的观念也随着变化,在许多地

方开始采取退耕还草的措施。因此创新性思维在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理

问题中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考试中,非选择题有时会涉及该

方面的要求。有些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从

理论上说,人文地理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对复杂

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没有唯一的最优模式可以参照

的,实际上也只是选取那些“非劣模式”。因此学生在学习和应对考试

的问题时,不仅可能,而且也应该有独立的创新的见解。(摘后张亚

楠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解读)

例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代号是__________

(2)A.B、C、D四个科学考察站中,离北京最近的是

(3)E地夏季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F地冬季的气候特点是

【说明】该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

及是否掌握某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第(1)题考查基本知识,即

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位置。此类基本知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第(2)

题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北

京的大致经度基本知识。(3)题实际考查是对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

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E地位于40。-60”,应为温带海洋

性气候;F地位于30--40。5纬度,又在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

这样,它们某些季节的气候特征就能答出了。因此,除(1)题外,

主要考查建立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的推理能力和读图能力。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

题的过程和结果

在我国高考以笔试为主,因此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考生的真实

能力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书面语言中,观点明确主要靠用词妥帖、

层次逻辑关系清晰紧凑、语言简洁来实现。

对于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帖,主要表现在

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

的前提。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不仅必须有大量的地理练

习做基础,同时也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该

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

理解是描述概括的前提,描述和概括则是是理解的表现和证明。

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示的方式,描述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

的垂直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地球的内部圈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地壳的演变及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水的循环和各

种天气现象、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和地理环

境的演变等。

例17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

Q:太阳辐射收入口0焦耳/(厘米•年)]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II根据上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用沈阳数据)

A.1101.6千克B.11016千克C.31016千克D.110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

据)、;

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然环境中能量流动的理解,以及根据数

据进行多因素的分析的能力。

第(1)题通过理解,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最终转化为生物能(粮

食)的公式,根据科学公式判断自然生产的潜力,使考生进一步树立

人地协调、在自然规律下共同发展的观念。

第(2)(3)题考查多因素分析,要求考生对我国不同区域影响粮

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有所认识,并能用地域差异的观点解释问题。

第(4)题落实到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人类活动。

答案.(1)B(2)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S小(土壤肥力

差,土质不好)W小(降水较少,较干燥)T小(气温较低、无霜

期较短)(3)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蓄水源;

发展节水农业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要

求教育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公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

必须依赖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

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到相关地区乃至全球。"保

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

育”(引自《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这是需要考生关注的。《课程标准

》在内容部分提出“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举例说明某一

区域生态环境的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

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举例说明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与国际行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

则;等内容,均要求考生掌握、运用。还有”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

要原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子,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

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当前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要求,而在活动建议部分相应提出“运

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特点"、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展开研究性学习,交流

学习成果"、"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

文,并展示交流”等建议,目的就是要求考生把确立正确地理观念与关

注现实地理替结合起来。对此,考生要适当重视。

例18读图,在下表填写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特点及

原因:

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共同主要

特点原因

不同主要

特点原因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气候形成因

素和原来,以及考生读图和分析能力。本题给出温带海洋气候在亚欧

大陆和北美洲的分布图,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