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1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2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3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4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拟物体长短的根底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根底,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理论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才能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知识只有在可以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进步学生的观察才能、动手才能。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消费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二、向学生提供数学理论活动的时机这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历,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根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根底。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根底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拟、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比照,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表达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三、数学来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学生掌握了根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展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场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到达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开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无论怎样精心设计的课,都会有问题的存在:〔1〕学生观察的才能较弱。低年级学生观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锻炼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2〕学生“估”的才能要加强。估一估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比拟接近实际长度,但估计较长的物体时,误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个范围。这应该和平时的生活实际有点关系,如今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比拟生疏,那又如何叫他估得准呢?所以数学一定要和生活紧紧联络起来,要让学生在数学中经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理论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理论活动,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拟,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拟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方说在描绘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拟,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绘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才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展估测都很有帮助。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络。《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这节课教材安排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厘米的概念,掌握一厘米的长度。老师首先介绍知道东西的长度,要用尺子来量,接着介绍各种各样的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设疑激趣,激发学生主动观察自己的学生尺,不仅为下面认识厘米与用厘米量作了孕伏,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p,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从而提醒课题,导入新课。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让学生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多种感官的参与,不仅不断激发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智力开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大有好处。在课的结尾才能拓展环节,老师故作为难,请学生帮助用破尺子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了学生灵敏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才能,逐步完善了自己的考虑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考虑,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我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经历,丰富学生的厘米表象;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己理论;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得以优化,丰富数学活动的经历,科学的、合理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最后总结回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不仅说说自己的收获,还评价其他同学的表现,通过自评、互评提升学生的综合才能。最后设疑不仅提升学生的思维才能,也为下节课认识米作了孕伏。《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我刚刚上过《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使学生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教学的的:一、创设情境激兴趣。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让孩子带着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去考虑,在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二、直观领会得新知。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历,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看一看、读一读、比一比的时机,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新知。〔一〕直观感知,认识1厘米。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分析^p、抽象的才能,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2、读一读。在孩子们互相指过1厘米以后,读一读: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3、比一比。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宽度指的是哪局部?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严密地联络起来。〔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拟、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生用尺子测量长度的:1、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拃?说一说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长度,让同桌验证。通过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贯穿自主高效的教学原那么。贯彻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精神和学习的才能。《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稳固、单元练习后,局部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理论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分析^p、抽象的才能,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理论中获得的。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理论操作才能。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局部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展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理论才能。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严密地联络起来。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间隔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二〕抓住联络,认识"米"。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络,利用"厘米"学习"米"。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接着问学生:比拟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才能,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展反应。〔三〕利用比拟,深化认识。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间隔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间隔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数学书厚1米。”“篮球场长30厘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理论活动,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拟,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拟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方说在描绘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拟,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绘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才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展估测都很有帮助。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p,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历比拟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化的。而这两堂课老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理论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进步自己的教学程度。成功之处: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的制定。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考虑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的的制定,在此根底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2、表达两个“转变”。〔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场量起、有从刻度1开场量起、有从刻度2开场量起、有从刻度4开场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老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承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开展,各方面的才能得到了进步。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局部,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才能。缺乏之处:1、在学生提出目的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展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考虑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