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八篇_第1页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八篇_第2页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八篇_第3页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八篇_第4页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八篇《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水质的不同标准,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2.进一步从宏伟和微观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3.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珍惜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4.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27~129页。教学准备1.教师就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准备一些资料,尤其是关于污染程度和原因的。2.教师就本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做具体调查,以了解按照国家标准,本地区的水质属于哪个类别,便于在学习七大水系及水的质量标准时,帮助学生理解类别的实际意义。3.准备一份较大的全国地图。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可以以朗读“地球属于谁”第一课时的优秀作业开始,然后说明,今天主要讨论关于水的内容。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的照片和文字,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照片和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教师要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即水资源的危机不仅局限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而是整个地球和全人类都面临的危机。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代表教科书第54页的七大水系显示图中的一各水系。然后各小组分别研究自己的水系,参与显示图下方的标准和全国地图,明确该水系的状况,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强调,介绍时要能够详细具体地加以说明。例如:我是海河,发源与太行山和燕山,流入渤海,在我地流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像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石家庄……一共有25座!可是今天,在我的整个流域中,之有3.1%是洁净的'I类水,10.7%是Ⅱ类水,7.7%是Ⅲ类水——这样的水还可以做人类用水的水源。可是,这三类水加起来才是我的总水量的21.5%!还不到四分之一。其余的呢,有12.3%是V类水,要知道,这些水不仅不能喝,连游泳都不行。更可怕的是,Ⅵ类的劣质水已经占到53.9%!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是说,我的一半以上的水已经属于没有任何用途的臭水!我曾经养育了许多代的人,养育了这么多繁华的城市,难道人类就要让我的水全部变成臭水,让我变成一条没有用处的河流吗?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们人类,你们那些城市,又该怎么办呢?4.表演与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本小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5.总结。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对本课题的学习给予总结,强调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实。强调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就教科书第55页倡议书与学生简单交换看法,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自己创作一条(幅)宣传节约水、珍惜水的标语或图画。给教师的建议1.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教科书第55页的倡议书及制作标语、宣传画的活动扩展到第二课时,或者与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协商,作为少先队或者班级活动。2.水源质量标准的学习对于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态度和价值观影响深远,教师要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引导,使他们真正理解每种标准的含义。3.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活动。家庭作业完成节约水、爱护水的宣传标语或者图画。评价建议1.对每个小组的表演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主要针对介绍的正确性。2.对每个学生创作的宣传标语或图画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选择其中优秀的在校园的有关地方展示。《品德与社会》教案篇2教学目标:1.结合本地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2.通过对本区的观察,发现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3.通过会让学生知道汽车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节约上。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师: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的同时,也的确带来了不少问题。课前同学们就交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谁愿意汇报你的调查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二、活动一交通问题——堵车1、师:你说的问题是堵车。(板书)(1.)堵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方便呢?学生举例说明。(课件出示图片)(2.)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谁有补充?2、师:造成堵车的原因你找到了吗?师板书3、师: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总可以解决了吧!学生讨论发言。三、本课小结第二课时一、上节回顾二、组织教学三、活动二交通问题——车祸1.师:你们课前找的资料真齐全,其他的同学你们还找到了什么交通问题呢?2.师:车祸(板书)多么可怕的交通问题。在你的周围发生过什么车祸吗?3.学生举例讲述。师:当时你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心理是什么感受?4.师出示图片及相关数据。5、师:造成车祸的原因你找到了吗?师板书6、师: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总可以解决了吧!学生讨论发言。四、活动三交通问题——汽车污染1.师: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噪声污染尾气污染汽车污染是交通的一大问题,其中噪声污染、尾气污染更是影响我们的生活。说说它对你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面对带给你的影响你想如何解决?2.学生汇报,师出示数据(出示课件)3.小实验:我们来做个噪音实验好吗?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4.全班汇报交流感受,找原因及解决的'方法。五、活动四:交通督察员1、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了解到现在的交通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祝贺你们!面对交通出现的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要依靠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一解决,有没有信心!请做一回交通督察员,在小组内和你的伙伴交流,把出现的交通问题想办法解决,在纸上写出你的金点子吧!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汇报。4、师小结。《品德与社会》教案篇3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口号。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74~175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做介绍。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1.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画板或厚纸,以便同意全班作品的规格。2.鼓励学生为普通人、平凡人画像,不一定局限与英雄人物。3.提醒学生无论所选择的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要说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品德与社会》教案篇4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对生活的探究、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无数探险者以他们坚定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在探险者队伍之中有很多人的身影,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科书分析参见第72~75页。教学准备地球仪、世界政治区、两半球图和反映从事地球科学探究人员光辉事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人类生活的地球时丰富多彩的,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有很多不够,还有很多未知,所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阅读教科书第32页第一段的文字。2.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课文,并欣赏图片。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和交流阅读。要求:(1)了解我国北极探险的重要事件。(2)了解北极地区的概况。(3)了解科学考察工作的特殊与艰苦。3.阅读与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加以讲解。教师强调:“科考队员是执着、无畏的勇敢探索者。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思考与讨论要点:(1)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因纽特人的生活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家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4.教师。第二课时1.导入。“上节课,我们循着探险者在北极的足迹了解了我国科学家的勇敢和无畏。那么,在地球的另一极是什么样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随着两名中学生一起到南极去看一看吧。”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查找与我国的距离。3.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南极长城站的图片。自由讨论。要点:(1)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我国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3)“雪龙”号为什么要把科考站的垃圾装运回国呢?4.讲解与讨论。教师提问:除了南极、北极,地球上还有一个第三极,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的探险者在那里有什么作为吗?”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珠穆朗玛峰和登山英雄的图片。教师讲述登山英雄攀登珠峰的光辉事迹。5.教师本课,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1.要准备好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和资料。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3.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家庭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35页介绍的两位探险家。2.完成教科书第35页“我最佩服的探险家”。建议1.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并记录下来。2.对学生的书面作业给予,并且可以择其优秀者在后面的课上宣读。《品德与社会》教案篇5教学目标:1、感受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2、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3、思考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教学准备:了解学生上次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学活动:一、导入请几个学生发言,谈谈对上一节课家庭作业中“进一步的思考”的想法。二、阅读与讨论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课文。说明:前面两个课题中所学的内容,毕竟在生活中不是经常发生,而是比较特殊的事情。实际上,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信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的。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几幅插图及说明文字,展开自由讨论。3、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遇到过这样的或类似的事情吗?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三、阅读与思考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思考教科书第8—9页中的内容,然后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结合第8—9页中的一项内容。思考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题目展开: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2、这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3、这样的做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4、这样的做法,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什么?四、教师教师用教科书上“诚信是做人的核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进行,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品德与社会》教案篇6教学目标: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3.了解和欣赏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小组交流自己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3.出示小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第二课时古人的歌谣1.出示课前农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调查表天气的农谚节气的农谚自然的农谚其他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今天我们来谈谈的食文化P31——P32。1.你们了解了什么?(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习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5.: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以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品德与社会》教案篇7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中外民间进行交流的活动。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吸引众多外国人的原因。3、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准备1、教师在课前应对中外民间友好来往的`情况和活动有大致的了解。2、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搜集相关的内容,在课上汇报展示。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外国人“大山”引入本课题的学习。看教科书第85~87页的图片,了解一下中外民间友好往来的情况。2、观察与讨论。(1)阅读书上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请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中外民间友好往来都有哪些形式?(2)针对某一幅图片展开教学,让学生想想图中的对话。(3)思考:作为一名小学生,可以为中外交流做点什么。3、汇报展示。(1)小组交流。(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可以介绍、表演等形式)(3)谈体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能够吸引众多的外国人的理由。4、教师。肯定学生的搜集情况和课堂表现。家庭作业完成走进学习广场。《品德与社会》教案篇8〖教学目标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教科书分析参见第34~35页。〖教学准备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