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5全册学案_第1页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5全册学案_第2页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5全册学案_第3页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5全册学案_第4页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5全册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及形成条件。2.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

小及其造成的影响。

知识清单•]

一、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①—造成的②—、财产损失、

③、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诱因:④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

承受灾害的客体: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灾情大小的

[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

影响因素(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受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衡量灾情的标准:⑥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灾害表现

(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能造成人体死亡、伤残等⑦一伤害以及恐慌、忧愁、痛

苦等⑧________________伤害。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财产的影响分为⑨经济损失和⑩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与其他损失相比,

具有⑪和⑫,但影响深远。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⑬,不同地

区、不同国家、不同大洲,自然灾害的⑭____________。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大旱②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③山洪爆发冲毁桥梁

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量强辐射物质外泄,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考查点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2.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

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

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纳海沟

考查点3自然灾害的影响

3.下列现象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

A.人体伤残、死亡的生理伤害

B.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人的心理伤害

C.导致商贸金融、物资生产流通的损失

D.对作物、牲畜、道路、机场等造成的财产损失

考查点4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4.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因素有()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②灾害强度大小③致灾因子强弱④地质构造类型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方法技巧练

方法如何判断自然灾害

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2011年4月,美国南部多州遭受数百龙卷风袭击,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严重

B.2011年7月23日,在温州路段两列火车相撞,造成重大人员死亡

C.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D.2008年6月10日,南极洲出现“冰震”

方法技巧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要看其是否由自然异变引起,如大气圈异变引起的龙卷风、台风灾害,水圈异变引

起的海洋灾害等。如果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不是由自然异变引起的,

则不属于自然灾害,如人为纵火、交通事故等,都不属于自然灾害。

二是要看其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即看其是否有受到损害

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如果自然异变现象没有对人类构成危害,如地震、

火山等现象虽然是一种自然异变,若发生在月球等地外天体上或发生在无人区,就不能称其

为灾害。只有当自然异变现象造成的影响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时才能称为自

然灾害。

叵社

会危及人类生

|自然异变属

命、财产与

性一生存条件

・教材题解

“思考”教材%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自然异常变化)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

或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判

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是看其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是否有人员、财

产的损失。

自然属性社会属I性

L自

案例(1)中的海底火山爆发属自然异变,因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所以不能算

作自然灾害,而案例(2)、(3)则应属于自然灾害。案例(4)中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人

员伤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其致灾因子不是自然异常变化而是人为原因,应称为人为事

故或人为灾害,所以不属于自然灾害。

“思考”教材P6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防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

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考虑到灾情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来

说还是较小,即灾情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所以说,防抗灾

能力强使得危害程度低,一旦受灾,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而那些经济水平低且防抗灾

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危害程度高。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自然异常变化②人员伤亡③社会失稳④自然异变⑤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

源⑥人类社会⑦生理⑧心理和精神⑨直接⑩间接⑪滞后性⑫隐蔽性⑬不

平衡⑭影响不同

基础达标练

1.C[①西南五省大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等生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念。

②中的火山喷发为自然异变,但其发生在无人荒岛,并未导致损坏发生,没有受灾体,不属

于自然灾害,仅为自然异变。③山洪这种自然异变使桥梁这财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

念。④虽导致受灾体的损害,但其致灾因子为人类异常活动,其属于人为灾害。]

2.C[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受灾客体中残障老

年女性的应急反应差,而青壮年男性的应急反应强。]

3.D[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人员伤亡包括

生理伤害和心理、精神伤害,人体伤残、死亡的生理伤害属于人员伤亡的范畴。财产损失包

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指财物在灾害中的直接损毁,间接经济

损失是指因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而导致商贸金融、物资生产流通等方面的损失。因此,

A、B两项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C项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4.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灾害强度大小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灾害强度越小,

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危害程度越低,反之也成立。]

方法技巧练

A[B、C两项的致灾因子是人为因素,属于人为灾害;D项发生在无人区,无承灾体,

不能形成灾情。]

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1课时气象灾害学案

(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的概念、时空分布、成因、

危害,并进一步探讨预防措施。

知识清单•]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①的深厚的②—

.广阔的暖洋面,海水蒸发为充足的③________

(2)形成《④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分空气上升,水

汽凝结致丽

(3)分布

主要分布区⑤一_________海域

©_一北部及沿海地区

集中分布区中国⑦—、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⑧________—和美国东部海岸

(4)特殊形式——台风

a.界定: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⑨________的热带气旋。

b.结构及影响

组成天气影响

无⑩____、少⑪____

台风眼伴随着⑮_____、⑯_______,来势

和干⑫…

凶猛,是•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

⑬_―区产生最强烈降水

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⑭—

c.发生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⑰月最为频繁。

2.干旱

(D干旱

a.定义:因长期⑱—或⑲——而造成空气干燥、⑳—的一种

现象。

b.成因:由较长时间的⑥或㉒引起。

c.分布

时间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

空间地域⑥______,有时会波及整个⑥______或部分⑥―

(2)旱灾

a.概念:在某些地区较长时段内降水®),引起水分㉗,不

足以㉔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须,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b.性质:-—种⑩性的自然灾害。

c.分布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地区,

©地区旱灾最严重

3.寒潮

(1)概念:一种大范围⑥活动。

(2)成因:高纬度的冷气团向碰方向猛烈冲击。

f时间:深秋到⑱季节

(3)时空分布《

I空间:北半球⑱纬度地区

(4)影响:短期内气温0,并伴有®、雨雪、®等现象;有时

还带来暴风雪、@等恶劣天气。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热带气旋

1.影响我国夏秋季东南沿海灾害性天气成因的是()

A.气旋B.反气旋C.锋面气旋D.冷锋

考查点2干旱

2.形成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成因的是()

A.副极地低压B.反气旋

C.气旋D.赤道低压

考查点3寒潮

右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3〜4

110°

6次

5次

4次

3次

2次

3.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A.台风、寒潮

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干旱

D.干旱、寒潮

4.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为盆地②受盛行风影响小

③距离海洋较远④纬度较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方法技巧练

方法一列表法记忆台风的特征

1.下图是“我国某天气系统在某地过境时的气压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天气现象是()

A.冬季大风寒潮天气B.东南沿海台风天气

C.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D.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⑵该天气系统是()

A.快行冷锋B.反气旋

C.热带气旋D.准静止锋

方法技巧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上称台风,在大

概念

西洋和印度洋上称飓风)

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②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产生条件③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④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

水汽输入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天气特征狂风、暴雨,产生风暴潮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都有发生(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孟加

分布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

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

危害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人口、财产

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防御措施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方法二图示法分析旱灾的分布

2.下列关于自然灾害区域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

B.非洲北部的干旱灾害比南部地区严重

C.巴西虽然面积很大,但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比较少

I).日本和澳大利亚因地处板块边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都比较高

方法技巧

,降水不稳定一晟半:T常常发生h

烈—「----------戈

㈣-兰乜士洲T内陆地区H―率较上J

►教材题解

“思考”教材R

教材只讲解了三种主要气象灾害,气象灾害还有:冰雹灾害、雪灾、雾灾、风灾、雷电、低

温冷害、霜冻等。可以选择一种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气象灾害,从天气要素的变化以及对人们

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谈谈当时的感受。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热带或副热带②低气压涡旋③水汽④下热上冷⑤西北太平洋⑥孟加拉湾

⑦东南沿海⑧加勒比海⑨12级以上⑩风⑪云⑫暖⑬旋涡风雨⑭增加⑮狂

风⑯暴雨⑰7〜11⑱无降水⑲降水量少⑳土壤缺水⑥气候波动您气候异变

怎广泛⑥国家⑥大陆⑥异常偏少⑥极度缺乏㉙维持人们生产生活怎生存©

渐发®干旱、半干旱场非洲⑬强冷空气®暖气团①初春⑯中高勃骤降⑱大

风®霜冻@沙暴

基础达标练

1.A[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是台风,台风属于热带气旋,所

以选A项。]

2.B[梅雨季节过后,我国长江流域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称为伏旱,形成原因

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气压从气流状况来看属于反气旋,所以选B。]

3.B4.A[根据经纬度分析,该气象灾害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次数最高,而西北地区

受寒潮、沙尘暴影响较大,该地区降水稀少但季节变化不大,虽干旱但不易形成旱灾。甲地

为四川盆地,四周高山阻挡,冷气团不易进入,受寒潮影响较小,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

地区。]

方法技巧练

1.(l)B(2)C[从图中可看出,此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很低,而风速很大,在气压最

低时,风速陡然降低,说明为台风天气,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

展形成的。]

2.C[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是亚洲;非洲北部是沙漠,干旱灾害不严重:

澳大利亚属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低的地区。]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及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

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

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知识清单•]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一—,可以增加环境的②o

2.人类③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致使

环境更⑤,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的受灾体,也是⑧.一的受灾体。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易损性不同。

3.工程措施可以⑨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⑩”灾情;反之,会“⑪

”灾情。

2.自然灾害的⑫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不同时期⑬_—和⑭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

也不尽相同。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

下列各题。

Hf低t

(□■较

■高

甲乙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原因

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方法技巧

⑥教材题解

“思考”教材P21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

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

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

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作物资源

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

鼠害。

“思考”教材P22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

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

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

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有更多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

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

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

海水入侵等。

“活动”教材P22

配合“世界防灾II”,出一期板报,首先要了解“世界防灾II”。“世界防灾日"即“国

际减灾日”。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

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991年到2010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依次是:

1991年:减灾、发展、环境

1992年:减轻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防灾与媒体一一预防从信息开始

1999年:防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

2005年:利用小额贷款和保险手段,增强抗灾能力

2006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7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8年: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

2009年:让灾害远离医院

2010年: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

在明确了“国际减灾II”的来龙去脉后,充分理解每个主题的内涵,并围绕着主题写出

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择优登在板报上。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良性循环②稳定性③超强度④恶化⑤不稳定

⑥频发⑦最脆弱⑧最活跃⑨改变⑩缩小⑪放大⑫高风险区⑬社会经济

活动⑭发展水平

基础达标练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

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解析第(1)题,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

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B地区处

于丘陵地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

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并且要相互结合。

方法技巧练

(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

(2)甲乙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

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

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

水土流失,洪涝灾害。(2)城巾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

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

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2.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1课时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

灾情学案(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L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分析我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2.理解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3.理解我国成灾

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知识清单•]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灾害种类多样

「特殊的①____________

多山的地貌

(1)原因《

强烈的②____________

〔不稳定的③____________

(2)表现: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④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

2.灾害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⑤—

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旱灾——黄淮海平原、⑥____________。

洪涝一©、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震一®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

低温冷害一⑨地区。

台风——⑩地区。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人员伤亡损失大

'人口⑪________

(1)原因,全国90%以上的人口集中区黑龙江黑河一云南

.腾冲一线东南与⑫—等自然灾害多发区重合

(2)表现:成灾人口集中在山东、⑬、河北、⑭、湖北、⑮、湖

南和江西等省。

2.农业灾情严重

f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

(1)原因|

,脆弱的⑯____________

(2)农业灾情的地域差异

地区农业部门灾害灾情集中区

洪涝、⑰——、冷冻、⑱一

东部种植业⑲__、⑳__、江苏等省

内蒙古、®__、®_

西部0_____®______、旱灾、®______等

四川等省、自治区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类型多样,全球各种自然灾害都有发生

B.成灾人口和农业灾情严重

C.自然灾害分布广泛,地域分异不明显

D.空间上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灾害带

读“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图”,回答2〜3题。

2.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沿边境线分布

B.沿海岸线分布

C.沿纬线分布

D.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处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点位密集的原因是()

A.地形复杂B.气候多变

C.自然灾害多发1).人口密集

考查点2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4.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点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

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

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

B.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C.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D.灾害防御能力有限,灾害监测系统不健全

方法技巧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与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

如下:

特殊的地

理位置

强烈的地

壳运动

多山的

地貌

,教材题解

“思考”教材p2s

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征:自然灾害的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自然灾害的点位以黑河

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原因:(1)我国东南部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高,受灾体密度大;(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

因子的影响,东南部季风强劲,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灾害频发。

“思考”教材P设

我国灾情的地域差异显著,以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受灾体多,受洪涝、干旱等自然

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西北部人口稀少,且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风灾、旱灾的影响,

灾情主要表现为畜牧业灾情。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地理位置②地壳运动③季风环流④火山⑤8起⑥东北平原⑦黄淮海平

原⑧台湾省⑨东北⑩东南沿海⑪众多⑫水旱⑬河南⑭四川⑮安徽⑯农

业受灾体⑰干旱⑱风雹⑲山东⑳河南

®畜牧业⑥雪灾怎虫灾㉔青海妗西藏

基础达标练

1.B[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受我国自然条件复

杂的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分异明显。]

2.D[该题的图示明显,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分布特点。]

3.C[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点位密集说明此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

4.D[黄淮海平原主要为旱灾和洪涝灾害严重。]

方法技巧练

C[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与我国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有关。]

2.2中国的地质灾害第1课时地震、滑坡、泥石流学案

(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L掌握中国地震形成的原因、分布及造成的危害。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

理解中国地震灾情的主要分布特点。3.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握

时空分布特点。

知识清单•

一、地震灾害

1.特点:①、频度高、②、危害大。

.特征:③―多④—少

2.分布,多发区:青藏、⑤、华北和⑥

.规律: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⑦的分布

3.灾情

特点原因

东部⑧______、建筑物及⑨

空间

东重西轻一等密集,西部人烟稀

差异

⑪______进步,防震、抗震设

人员伤亡有所⑩一

施逐步趋于完善

变化

经济损失呈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

⑫______趋势⑬__________加大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地形:⑭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⑮

1.成因〈地质:地质构造⑯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气候:多⑰、暴雨

2.分布

方面特征

时间泥石流与⑱______集中期相对•致

广泛且相对集中;

空间从太行山到⑲______,经⑳______、0_____、云南到藏东一带的山区;

青藏高原以东第二级阶梯,特别是⑥_____地区为重灾区

3.中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区域成因类型特点

青藏高原®__________,爆发频繁而猛

冰川泥石流

东南部山地烈

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

川滇山地0

密切相关

爆发频率、规模利强度均㉖

黄土高原®__的黄土泥流

华北和爆发频率较低,但㉔

©__________泥石流

东北山地____________且来势迅猛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我国的地质灾害

1.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地震、泥石流、滑坡

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考查点2我国的地震灾害

2.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B.火山喷发

C.滑坡D.泥石流

考查点3我国的滑坡灾害

3.受强降雨影响,2011年6月12日10时福建永定县坎市镇发生山体滑坡,导致7人

被困遇难。关于滑坡的正确叙述是()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没有任何的先兆

C.该滑坡是持续降雨导致岩体顺斜坡滑动,在重力作用卜发生的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考查点4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4.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理解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卜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

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229人遇难,374643人

受伤,失踪17923人。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61.2765万。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和伤亡的原因。

方法技巧

“思考”教材P33

我国西部虽然地震多发,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受灾体少,灾情轻。而东部地区

虽然地震少,但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所以受灾体多,灾情重。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范围广②强度大③西④东⑤新疆⑥台湾⑦活动性断裂带⑧人口⑨

城市⑩减少⑪科技⑫上升⑬资产密度⑭山区⑮陡峻⑯复杂⑰连续降雨

⑱降水⑲秦岭⑳鄂西㉑四川逾西南㉙规模巨大领降雨泥石流⑥暴雨激发

阳不及山区泥石流6暴雨引发⑥规模较大

基础达标练

1.B[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

流、滑坡。]

2.A[地震是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3.C[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质灾害发生时一般都有前兆;该滑坡的形成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A[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可知,泥石流的形成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与土壤含

水量、坡度、岩石风化程度呈正相关。]

方法技巧练

(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

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

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

结构,人口集中等。

解析第⑴题,仔细观察图中我国的地震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地震的分布具有分布广、

分布不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等特点。第(2)题,可从自然

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寻求答案。

2.2中国的地质灾害第2课时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学案

(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理解多发区的自然和人文原因,了解造成的

主要危害。

知识清单•]

地质灾害多发区

1.①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浪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

省区。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②.一、③-、④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本就不够发达的⑤地区造成了严重的

损失。该区的⑥、⑦等交通干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也相

当严重。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

《华西都市报》2011年3月2日讯:攀枝花米易“2•27”滑坡事故原因已初步确认,

共有六大原因导致此次滑坡事故发生。其中包括27天前米易县境内发生的3.2级地震。据

此回答1〜2题。

1.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无关

B.我国地震规模东部大于西部

C.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质灾害

I).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是无法作出预报的

2.有关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B.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C.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II趋频繁的主要原因

D.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与滑坡现象无联系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3〜5题。

.灾

勿II较大

3.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D.华东地区

4.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有()

A.植树造林B.开垦梯田

C.增加城市建设D.减少降水

5.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318国道”既是一条横贯中国东部、西部景观的大道,又是一条包含中国南方、北方

(1)“318国道”穿越的A、B、C三个地形区中,哪一地形区具有唐朝诗人李商隐《夜

语寄北》所写的“巴山夜雨”现象?该地区夜雨多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几乎按30。N纬线延伸的“318国道”,既包含了中国夏季南方湿热和冬

季北方寒冷的景观,又包含了中国西北半干旱的景观?

(3)“318国道”经过我国西南地区,分析此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方法技巧

“思考”教材P36

西南地区为季风区,暴雨多发,暴雨使该区的疏松岩石在重力和流水侵蚀作用下下滑,

极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季节与暴雨多发季节相一致。因此,同一区域

内,暴雨可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西南②地质③地貌④气候⑤西南⑥铁路⑦公路

基础达标练

1.C[地震多属构造地震,即地壳运动引起的天然震动。我国地震规模西部大于东部,

地震是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