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人形象。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培养朗读能力。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学习方法】研读探究

对话

诵读

【学习准备】

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名言,齐读理解师小结:这是孟子的一句话,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体现。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少时胸怀大志,曾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落魄时更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泣血之语。可以说,无论“穷”与“达”,“兼济天下”总是他诗歌的主旋律。这位诗人就是——杜甫。(板书作者)今天我们共同赏析他的一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2.解题题目中的“为”怎么理解?(生答:被)题目中还有一个字明确了这首诗歌的体裁,哪个字?(生答:歌)师小结:以前我们学的是“近体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属于“古体诗”。二、整体感知1.初读正音。师:请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点评的准备。推荐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同学介绍朗读经验。(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板书:字音、节奏、情感)2.指导朗读,把握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四/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边读边想象画面法。3.听读,想象画面,概括情节明确: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期盼广厦4.齐读全文三、合作探究1.交流,引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师:题目中概括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分析茅屋被秋风所破坏的原因:(生答:房子简陋;风大雨密)2.背景出示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师:从中你关注到了哪些信息?3.找出写风雨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自由朗读第1段,总结秋风的特点:秋风猛烈、无情;指名朗读,读出秋风的猛烈。师:哪些词语体现了风的猛烈?赏析第1段赏析动词的表达效果: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狂风肆虐的场景。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到了自然环境?云墨色、漠漠、雨脚如麻、长夜沾湿师小结:以上语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凄凉肃杀的秋季风雨图,令诗人的处境更为凄惨,对他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3.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诗人遭遇了那些痛苦?(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生畅所欲言,师适当引导)师:让诗人痛心的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引出对社会环境的感受)(生答)找出提示社会背景的句子: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4.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生答,师引导学生理解第四小节的内容),由此可见,是认识一个怎样的人?(生答,概括,师板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师小结:这一节诗中,诗人已不再单纯地描写自身“吾庐独破”的痛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此外,诗人还于大声疾呼之中,投射出了他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5.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一节,体会“诗圣”的情怀!四、材料连接师:关于这场战乱,诗人在他的诗作中屡有体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2.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2.《春望》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诗人写战后的长安乱草丛生、残破不堪的景象,控诉战争给城市带来的巨大破坏。《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3.出示《旧唐书》中的内容对比,总结“安史之乱”的危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教师补充总结:“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更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这个一生秉承“儒家思想”担着“穷年忧黎元”使命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备受生活的碾压和荼毒,可这也是杜甫诗篇现实主义风格形成的根源。4.出示名言,深化主题。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五、课堂总结通过这首诗歌,杜甫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大厦,这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厦,而是一座精神的大厦。他的这种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不仅温暖着当时的每一位寒士,也必将光耀千古,永载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六、布置作业1.写一段文字,遥寄对杜甫的敬意。2.举一反三,说一说其他爱国奉献的诗句。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被字音推己及人节奏忧国忧民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如果班级气氛活跃,我会鼓励有主见的学生个别发言,由他们去带动课堂;如果班级气氛沉闷,则多由我来对课堂进行整体性的启发和点拨。如此,学生都能围绕课堂积极地进行思考,尽最大可能完成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效果分析这节课整体效果不错。整体感知环节,学生描述画面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在指导朗读方面,学生领悟神速,调整较快,很好的诠释了作者的情感,做到了声情并茂;在分析诗歌内容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极为到位,表达流畅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进程紧张而有序,活泼而深入,对文本的解读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节课也有不仅完美之处:课堂评价相对单一,激励性评价起到了一定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但也有个别同学表现沉闷,没有回答问题;朗读指导还不够深入。通过这一节课的教授,我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智慧,使我的教育之路更加的宽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唐诗二首》,都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①字词(略)②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③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④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测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从诗中找出描写的诗句,并对其分析。2.从诗中找出叙事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3.从诗中找出抒情的诗句,并对其分析。4.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附答案:1.描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眼睁睁看着自己所建的浣花草堂为风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独无助,自己也变得像飘忽不定的茅草了。2.叙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叙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叹息天不如意,叹息人也不体贴。3.抒情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4.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反思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的教学途径。鉴于此,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设计的重点是:教学准备、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内容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新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设计好导学案,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避免课堂上老师的满堂灌,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从课堂效果看,这一措施还是有成效的。教学设计的最重点部分是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无论是为了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训练。经过考虑,我设计了4个环节。读的形式有推荐朗读、听录音朗读、生齐读、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每次读要完成的任务的设计也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听读时注重把握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感情基调,做到读好诗歌;齐读后让学生复述画面内容,为概括情节做准备。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四部分的内容,再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后面的一个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再给予评价。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能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当然,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对诗歌中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理解要达到深层次,还是有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创设情境、补充相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经历,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识、新问题的提出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背景”,努力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教学时,我还设计了搜集关于杜甫的相关诗歌,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最后,我还强调这首诗的名句,这样既能加深对整首诗地理解,又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

总之,教学这首诗时,我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