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税收筹划-基于新增值税暂行条例_第1页
增值税税收筹划-基于新增值税暂行条例_第2页
增值税税收筹划-基于新增值税暂行条例_第3页
增值税税收筹划-基于新增值税暂行条例_第4页
增值税税收筹划-基于新增值税暂行条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年我国推行增值税时,出于保证财政收入和抑制投资膨胀的双重目的考虑采用了生产型增值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突出。根据国务院的部署,2004年7月1日起,转型试点首先在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八大行业进行;2007年7月1日起,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电力业、采掘业等八大行业;2008年7月1日,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东北和中部转型试点地区新增设备进项税额总计244亿元,累计抵减欠缴增值税额和退给企业增值税额186亿元。试点工作运行顺利有力地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发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也为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此次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较以前的试点办法,在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一是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不再采用退税办法,而是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一样,按正常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二是转型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推开,取消了地区和行业限制;三是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效用,增值税改革的其他主要内容:一是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二是将现行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阵为50万元和80万元,同时。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等等;三是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四是与营业税实施细则衔接,明确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的销售额划分问题;五是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和征管需要,对部分条款进行补充或修订。[1](五)新增值税改革对税收筹划的影响2009年颁布了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改动了多个税率、税基致使原来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失效了,需要重新根据原来的方向或另外的方向重新计算得出新的筹划方案。以下开始分析在新增值税暂行条例下,各种新的税收筹划方案。二、增值税税收筹划分析(一)纳税人身份的税收筹划增值税实行凭专用发票抵扣税款的制度,客观上要求纳税人具备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能力。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国增值税纳税人众多,会计核算水平差异较大,大量的小企业和个人还不具备用发票抵扣税款的条件。为了既简化增值税计算和征收,也有利于减少税收征管漏洞,税法上将增值税纳税人按会计核算水平和经营规模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增值税计税方法。其中一般纳税人按“抵扣制”计算税金,即按销项减进项后的余额交税,税率为17%或13%;小规模纳税人按销售收入除以(1+适用税率)后的金额再乘税率计算应交税金,征收率为3%。1.税负平衡点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选择可以通过税负平衡点去判断,由于新条例更新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所以随之原有筹划方案中的税负平衡点也改变。本文从增值率①的税负平衡点角度并结合新增值税法的特点,进行重新测算,测算过程如下:增值率=增值额÷不含税销售额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不含税售价×(1-增值率)×增值税税率=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l-(1-增值率)]=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增值率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不含税售价×征收率当两者税负达到平衡时,即应纳税额相等,即得出: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17%或13%)×增值率=不含税售价×征收率(3%)约项得出:增值率=征收率(3%)÷增值税税率(17%或13%)上面是以不含税售价计算,以下运用含税售价计算看结果如何。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含税售价÷(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含税售价÷(1+增值税税率)×(1-增值率)×增值税税率=含税售价÷(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l-(1-增值率)]=含税售价÷(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增值率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含税售价÷(1+征收率)×征收率(3%)当两者税负达到平衡时,即应纳税额相等,即得出:含税售价÷(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17%或13%)×增值率=含税售价÷(1+征收率)×征收率(3%)约项得出:增值率=[1÷(1+征收率)×征收率(3%)]÷[1÷(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17%或13%)]继而得出表1-1和表1-2的结果如下:表1-1税负平衡点增值率(不含税售价)公式增值率=征收率÷增值税税率情况类型一般纳税人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税负平衡点增值率A-117%3%17.64706%A-213%3%23.07692%表1-2税负平衡点增值率(含税售价)公式增值率=[1÷(1+征收率)×征收率]÷[1÷(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情况类型一般纳税人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税负平衡点增值率B-117%3%20.04569%B-213%3%25.31740%可以得出在情况A-1中当增值率等于17.64706%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相同,选择哪个身份都一样;当增值率大于17.64706%时,优先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当增值率小于17.64706%时,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同理,在情况B-1、A-1、B-2中,当增值率等于平衡点时选择哪个身份都一样;当增值率大于平衡点时,优先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当增值率小于平衡点时,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2.案例及分析假设企业购A商品一批,不含税价7900元,对外销售不含税价10000元;购B商品一批,含税价9243元,对外销售含税价为11700元。(购进商品时均获得合法抵扣发票)企业若为一般纳税人,AB商品适用增值税基本税率17%时则A商品应纳税额为:l0000×17%-7900×17%=357(元)则B商品应纳税额为:11700÷(1+17%)×17%-9243÷(1+17%)×17%=357(元)企业若为一般纳税人,AB商品适用增值税低税率13%时则A商品应纳税额为:l0000×13%-7900×13%=273(元)则B商品应纳税额为:11700÷(1+13%)×13%-9360÷(1+13%)×13%=273(元)企业若为小规模纳税人则A商品应纳税额为:l0000×3%=300(元)则B商品应纳税额为:11700÷(1+3%)×3%=340.78(元)从案例得出,A商品增值率为21%[(10000-7900)÷10000]。A-1中增值率大于平衡点,小规模纳税人比适用17%税率的一般纳税人少交增值税57元(357-300),此时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在A-2下增值率小于平衡点,小规模纳税人比适用13%税率的多交23元(300-273),此时选择一般纳税人。同理可得,B商品增值率为21%[(11000÷1.17-9243÷1.17)÷(11000÷1.17)],在B-1中大于平衡点,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会省17.78元(357-340.78);在B-2中小于平衡点,选择一般纳税人会省67.78元(340.78-273)。以上例子证明了运用增值率判别法选择纳税人身份是可行的。3.实际经营中的局限性以上筹划只是一个简单模型的分析。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还要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要具体考虑。一、根据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以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但一旦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则无法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因此选择身份是有条件的。二、要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的性质以及客户的要求。如果主要面向最终消费者,客户无需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如果企业需要扩大规模,并且绝大多数客户要求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则要创造条件争取一般纳税人资格。三、购进货物是否可以取得符合抵扣条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大部分的购进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就无法实现作为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凭票扣税或计算抵扣的优惠,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反而会增加税收负担。四、认定上税局的强制执行。当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此时,税局是以一般纳税人的计税方法计算税率,但是不能抵扣进项税,这是作为税局对于刻意逃避税的惩罚。总而言之,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理论改善成切合实际。(二)进货方面的税收筹划供应商身份不同,购货时取得的发票可抵免的税额也不尽相同,因此购货时除了考虑外在的价格因素外还要考虑内在的价格因素,就是购货对象的身份能带来的额外现金流。因为一般纳税人才能将进项税额抵扣,所以以下例子均在购货方是一般纳税人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并且由于供货单位的价格千差万别,所以本文只对两种特殊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1.货物采购含税价格一致时的税负平衡点设商品购进的含税价格均为1单位,则以下情况可抵扣税额:①从商品适用17%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1÷(1+17%)×17%=0.1452991②从商品适用13%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1÷(1+13%)×13%=0.1150442③从能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1÷(1+3%)×3%=0.0291262④从不能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从不考虑时间价值的角度,在含税价格一样的情况下,从一般纳税人手里购进货物比小规模纳税人划算很多,但缺点是造成企业运营初期的资金占用较多,因为价格里包含了进项税额。以上是没有考虑时间价值的结论,但若考虑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接下来就开始计算分析。以下计算是要寻找考虑时间价值下各购货对象税负平衡点的规律,即未来某个时间下以多少含税价格卖出去能弥补现在提前支出的进项税。表现形式:未来销项税额现值=现在进项税额 ①另外还运用到的公式如下:销项税现值=未来含税售价÷(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 ②由①②两式结合变换成如下式子:未来含税售价=销项税现值÷(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1+增值税税率)=现在进项税÷(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1+增值税税率)在计算前,为了让数据有可比性,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如下:一、销售方必定要一般纳税人,否则就没有可抵扣进项可言;二、生活中银行的平均月利率为0.03%附近,而复利现值系数最小为1%,并且找规律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参照物,所以选择1%、2%、3%利率作为数据;三、存货一般在一年内周转完毕,所以选择12个月作为折现的时间长度;四、情况④没进项税,不考虑。通过这四个假设与公式,计算得出以下表格。(复利现值系数请参考附录)表2-1从一般纳税人中购的货物(适用17%)售出时的税负平衡点公式未来含税售价=现在进项税÷(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1+增值税税率)=0.1452991÷(17%×复利现值系数)×(1+17%)月数1%2%3%1个月1.0099986751.0199915221.0299718702个月1.0200955711.0403658851.0608950653个月1.0302902211.0612328221.0927764054个月1.0405824021.0824850491.1254920525个月1.0509718221.1041180171.1592855186个月1.0615707941.1261257751.1940294787个月1.0721557721.1486327681.2298606428个月1.0828366951.1716457981.2667845059个月1.0937325691.1950283081.30480126310个月1.1046058641.2190658151.34390497011个月1.1156975211.2433167831.38427420912个月1.1268871851.2682304231.425719544表2-2从一般纳税人中购的货物(适用13%)售出时的税负平衡点公式未来含税售价=现在进项税÷(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1+增值税税率)=0.1150442÷(13%×复利现值系数)×(1+13%)月数1%2%3%1个月1.0099985701.0199914161.0299717632个月1.0200954651.0403657771.0608949553个月1.0302901141.0612327121.0927762924个月1.0405822941.0824849371.1254919355个月1.0509717131.1041179031.1592853986个月1.0615706841.1261256581.1940293557个月1.0721556611.1486326491.2298605158个月1.0828365831.1716456761.2667843749个月1.0937324561.1950281841.30480112810个月1.1046057491.2190656891.34390483111个月1.1156974061.2433166541.38427406512个月1.1268870691.2682302911.425719396表2-3从能由税务机关代开票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的货物(适用13%)售出时的税负平衡点公式未来含税售价=现在进项税÷(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1+增值税税率)=0.0291262÷(13%×复利现值系数)×(1+13%)月数1%2%3%1个月0.2557053760.2582353040.2607620692个月0.2582616470.2633935630.2685910173个月0.2608426670.2686765280.276662542表2-3(续)从能由税务机关代开票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的货物(适用13%)售出时税负平衡点公式未来含税售价=现在进项税÷(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1+增值税税率)=0.0291262÷(13%×复利现值系数)×(1+13%)月数1%2%3%4个月0.2634483790.2740570390.2849452925个月0.266078710.2795339430.2935009196个月0.2687620940.2851057350.3022971857个月0.2714419340.2908039190.3113687038个月0.2741460660.2966302190.3207168649个月0.2769046180.3025500630.33034171810个月0.2796574530.3086357340.34024175811个月0.2824655720.3147754470.35046219912个月0.2852985040.3210829330.360955079表2-4从能由税务机关代开票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的货物(适用17%)售出时税负平衡点公式未来含税售价=现在进项税÷(增值税税率×复利现值系数)×(1+增值税税率)=0.0291262÷(17%×复利现值系数)×(1+17%)月数1%2%3%1个月0.2024611540.2044642880.2064649172个月0.2044851460.2085484690.2126636843个月0.2065287330.2127313890.2190545174个月0.2085918710.2169915440.2256125925个月0.2106745020.2213280210.2323867246个月0.2127991380.2257396260.2393513897个月0.2149209690.2302513070.2465339918个月0.2170620340.2348644270.2539356329个月0.2192461860.2395516110.26155635210个月0.2214258130.2443700940.26939495811个月0.2236492110.2492313670.27748724812个月0.2258922560.2542254770.285795250从以上四个表中可以看出从只考虑增值税角度看,在利率与期数一定,并且含税价格一致的情况下,从小规模纳税人手中购进的商品,将来能以比较低的含税价格就能将提前支出的进项税额补回。如从图第1个月1%利率的数据看,1.009998675>1.009998570>0.255705376>0.202461154,从最右下第12个月12%利息的数据看1.425719544>1.425719396>0.360955079>0.285795250,都证明了销项税弥补的难度是一般纳税人购货(17%商品)>一般纳税人购货(13%商品)>小规模纳税人购货(13%商品)>小规模纳税人购货(17%商品)。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因为从小规模纳税人手中进货前期占用资金就少,所以销售环节要弥补就容易。本文图表数据是为了证明,在同种条件下,以同样含税价格出售,从小规模纳税手中购买的商品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以四个表的1个月1%的数据来看,假设含税出售价格均为2元,扣除弥补进项税后余下的收入,(2-1.009998675)<(2-1.009998570)<(2-0.255705376)<(2-0.202461154)。即现金流的流入充足程度:一般纳税人购货(17%商品)<一般纳税人购货(13%商品)<小规模纳税人购货(13%商品)<小规模纳税人购货(17%商品)。2.货物采购不含税价格一致时的税负平衡点设商品购进的不含税价格均为1单位,则以下情况的可抵扣税额为:从商品适用17%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1×17%=0.17从商品适用13%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1×13%=0.13从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1×3%=0.03从不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情况①:设该商品适用17%税率,不含税售价为2单位,则:增值税销项税均为2×17%=0.34(因为前提假设主体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为:从商品适用17%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0.34-0.17=0.17从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34-0.03=0.31从不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34-0=0.34前后纳税总额为:从商品适用17%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0.17+0.17=0.34从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03+0.31=0.34从不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03+0.34=0.37情况②:设该商品适用13%税率,不含税售价为2单位,则:增值税销项税均为2×13%=0.26(道理同上情况①)应纳税额为从商品适用13%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0.26-0.13=0.13从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26-0.03=0.23从不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26-0=0.26前后纳税总额为从商品适用17%的一般纳税人中购货:0.13+0.13=0.26从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03+0.23=0.26从不能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的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货:0.03+0.26=0.29根据情况①②可得出货物采购不含税价格一致时,将前后期交纳的进销项税加起来,无论从哪个进货单位进货,企业负担的增值税同样也是一致的。因为取决于增值税的销项税,进项税从销项税弥补,但不能开专用发票的小规模纳税人除外。通过上面两种特殊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可抵扣情况下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不论从哪里进货,价格是多少,它所负担的增值税额实际上是一致的,要么采购时进项税额高,销售完成后应纳税额少;要么采购时进项税额低,销售完成后应纳税额高。所以企业在此情况下不能从增值税额负担的多少的角度,判断应该选择哪个供货单位,因为不管从哪里进货增值税负担都一样。3.实际经营中的局限性以上筹划只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企业在进货过程中的税负平衡点,但实际生活中还有也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一、合作关系保证质量。长期合作的伙伴,即使对方身份改变了,一般也不会改变进货渠道。因为质量保证企业的信用,信用而往往是影响企业的一生;二、现金折扣的存在。它根据企业的资金情况而决定是否采用,这不定因素就影响了进货方面的对比。在进货方面总的来说,还是要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三)销售方面的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采购是成本的决定环节,但是销售就是一个企业盈利的决定环节。销售环节中增值税的税收筹划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从销售具有多样性的性质上看,销售是最能进行税收筹划的环节,以下就对此方面进行讨论。1.价外费用税法规定销售额包括卖方向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价外费用指售价以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归属于价外费用的资金,要交17%的销项税,所以,销售中如果涉及包装物押金,应尽量变成专业性的包装物租赁并单独核算租赁收入,由17%增值税变为交纳5%的营业税。如果涉及运输费。则应创造条件成立独立核算的运输队运输并收取运作费,则缴纳3%的营业税。总的来说是要把销售额中各样费用分离,就能达到节税的作用。[2]2.行政区域销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移送环节视同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这一视同销售的规定,是以县(市)区划为界限的,因此,统一核算的机构间的货物调拨就有税务筹划的可能。随着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的行政级别往往被提升。比较普遍的是县改市(如阜阳颍泉区)、县改区(如广州番禺区、佛山顺德区)、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如广东中山市)等。有时,相邻两个地区会发生行政区划的合并或分立,从而导致行政区划的变更。行政区划的变动便为增值税的税务筹划提供了空间。假设X县的Z企业是一家电脑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其产品主要通过在Y市的各个区设立的统一核算的商业企业销售。Z企业预计销售成本为100万元,进项税额为5万元,销售总额为200万元。运送给各分支机构的产品,市场销售总额为300万元(单一机构未超80万元)。后经批准Y市将邻近地区的X县划入其管辖范围。并将X县升格为Y市的X区。X县行政区划的变更对Z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有多大的影响?理解示意图:X县Z企业(生产&销售)—→产品—→Y市各分支机构(只销售)X县在划入Y市前,企业调拨给Y市的各分支机构产品尽管未销售,还在分支机构,但都要作销售处理。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是总分支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其总机构年应销售额超过小规模企业标准,但分支机构是商业企业,并且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小规模标准的,其分支机构不能申请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所以本题分支机构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要按小规模纳税人处理,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要按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便形成了“双重”征税。Z企业移送商品到各机构时视同销售,各分支机构是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进项税,并且按征收率3%交税,所以总体企业应纳增值税额=(200×17%-5)+300×17%+300×3%=89(万元)。理解示意图:Z企业—→产品(视同销售)—→各分支机构(不能抵扣)—→产品(直接销售)—→客户当X县在划入Y市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X县变成Y市的X区,Z企业和其分支机构处在同一市内,Z企业移送给分支机构的货物不属视同销售,则不用“双重”纳税,Z企业又能将所有产品交由分支机构出售,保证较好的利润。此时总体应纳增值税额=(200×17%-5)+300×3%=38(万元)。理解示意图:Z企业—→产品(不征税)—→各分支机构—→产品(直接销售)—→客户从上述例子可知,企业只要合理运用行政区划的变动,合理设置关联机构。就能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降低税负。应当注意,虽然《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机构间移送货物视同销售是以县(市)为界限,但各地在执行中对县(市)范围的规定是有区别的,如有的直辖市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移送货物,都不作为视同销售,没有县、区的区别,所以要时刻留意当地政策。3.运输部门分配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符合规定的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这是当运费归属于增值税时的做法。当运费归属于营业税时,就属于营业税中的3%税率的交通运输业②。因此,运输部门在企业整体部门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运输部门属于企业部门之一,可按车辆可抵扣物资金额(汽油、维修费以及其他费用等等,属于运费的一部分)的17%作为可以抵扣的进项税;二、运输部门独立于企业部门,属于企业的一个子公司,此时虽然子公司要按交通运输业的3%缴纳营业税,但同时母公司也可按运费的7%作为企业的可抵扣的进项税,相当于可按运费的4%抵税。这就形成一个税负平衡点:可抵扣物资金额×17%=运费×(7%-3%)设置可抵扣物资金额占运费比重为I则运费×I×17%=运费×4%I=4%÷17%=23.52941%即当I=23.52941%时,两种情况税负相同;若(可抵扣物资金额×17%)<(运费×4%),即当I<23.52941%时,成立运输子公司,进项税会较多,所以选择第二种情况对企业有利。反之,(可抵扣物资金额×17%)>(运费×4%),即当I>23.52941%时,选择第一种情况对企业有利。[例3]X公司为工业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预计全年采购原材料共产生运费100万元(假设采购原材料时,X公司负责货物的运输),其中可抵扣物耗金额20万元,请对X公司的运费进行税收筹划。可抵扣物资金额占运费的比重I=20÷100=20%<23.52941%,此时根据上述推导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应当将运输部门分离出来设立运输子公司,外购运输子公司的运输劳务,以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实际情况请看如下计算:若采取将运输部门归为企业一部分,可抵扣税额=20×17%=3.4若将运输部门分离出来设立子公司并购买该子公司的运输劳务,可抵扣税额=100×7%-100×3%=4,比前者省了0.6万,可见理论与推导结论相符。4.折扣销售与销售折扣③折扣销售(商业折扣)是为销货方在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时,因购货方购货数量较大等原因而给与购货方的价格优惠。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销售折扣(现金折扣)是指销货方在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后,为了鼓励购货方及早偿还货款而协议承诺给购货方的一种折扣优待,属融资性质的理财费用,因此,销售折扣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销售与销售折扣的性质有着净额计税与总额计税的差别,所以也存在着一个税负的平衡点。[例]X企业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金额为100万元(不含税),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期为30天。现金折扣:2/10,1/20,n/30。即如果对方能在10天内付款,将给予对方2%的销售折扣,即2万元,同理,11-20天内付款能享受1%的销售折扣,30天内必须要付款,否则可能会受到罚款之类的,根据合同而定。(假设折扣不考虑增值税)X企业采取的是现金折扣方式,折扣额不能从销售额中扣除,企业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00×17%=17(万元)。当客户10天付款时支付财务费用2万元,从销售方面看企业整体现金流为100-2+17=115万元。改善方案:若企业仅把折扣更改为承诺给予对方2%的商业折扣,即2万元,付款时间定为10天,这样书立合同。折扣额与销售额开在同一张发票上。企业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00×(1-2%)×17%=16.66万,从销售方面看企业整体现金流为100-2+16.66=114.66万元,本方案使企业现金流增加0.34万元(115-114.66)。实际为2万元折扣产生抵税效应而得出来的效果(2×17%)。虽说改善方案能使企业增加现金流,但太苛刻的收款时间会阻碍企业的销售。原始方案则相反,总而言之,任何方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衡量改变现金折目录TOC\o"1-2"\h\z\u1总论 11.1项目摘要 11.2编制依据与研究范围 31.3建设规模 41.4主要建设内容 41.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1.6工程效益 52投资环境及建设条件分析 62.1投资环境分析 62.2建设条件分析 10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5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5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64开发区规划与交通量预测 174.1项目区总体规划 174.2项目影响范围的交通量预测 185工程建设方案 215.1设计标准及设计规范 215.2道路设计方案 225.3给排水工程设计 285.4道路照明 345.5电力综合管沟 355.6道路绿化工程 355.7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 356节能分析 376.1设计依据 376.2项目概况 376.3项目对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的影响 376.4项目用能方案、用能设备 386.5项目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费结构、效率水平和能源管理水平 386.6节能措施分析评价 386.7节能措施建议 396.8结论 397环境保护 407.1大气环境质量 407.2交通噪声 417.3振动环境质量 427.4日照环境质量 428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38.1施工组织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