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导入:(投影)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表象后,实际上存在着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以及与政治有关的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编织的纬线。教师总结:历史发展的经线、纬线越清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我们进行这些专题复习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到对历史发展通经断纬。展示复习思路: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目录:一、综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线索、概念二、分解:第1讲先秦时期(应对高考第24题及41、42题)第2讲秦汉魏晋(应对高考第25题及41、42题)第3讲隋唐(应对高考第26题及41、42题)第4讲宋元(应对高考第26题及41、42题)第5讲明清(应对高考第27题及41、42题)投影:高考题对古代中国知识点的考查集中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体上熟悉二轮复习的思路以及基本要求,引起学生对本课将要复习的核心概念的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复习过程:(一)出示材料,学情摸底1.《资治通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2.“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立锥之地”3.《枢垣记略》: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4.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5.分大都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6.“今所以治之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7.《通典•职官》: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学生解答:材料反映的现象是什么历史阶段?教师总结:以上材料反映中国古代一个共同的历史概念,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概念的认识我们本节课将从三个方面加强认识。(以下投影)【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情情况掌控课堂上对学生基础落实的程度,也进一步为二轮复习的有效复习做好必要的铺垫。教师的总结是让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便于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二)一级体系——静态看总体特征教师展示一级体系——单元知识结构,让学生从中央与地方两个角度记忆与理解。教师总结:中央官制体现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的特征,地方官制体现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特征。实战演练:1.(2008·海南卷)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2.(2017·济宁期末)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A.澄清吏治B.推崇严刑峻法C.强化君主专制D.发挥儒学教化功能3.(2015·潍坊1月期末)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削弱B.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C.宰相权力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4.(2014·德州二模)史家评论“……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对A.西周分封制瓦解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情,让学生从整体上和总体上掌握知识是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只有对知识有了整体上和总体上有了明确的认知,才能使学生在总体上把握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的特征。而“实战演练”体现了讲练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三)二级体系——动态看阶段特征展示问题:线索1.(总问题)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君权)是怎样发展的?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线索2.(总问题)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是怎样发展的?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线索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是怎样演变的?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评价科举制。展示思路:实战演练:1.(2014·新课标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2.(2017·泰安一模)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3.材料“官舍”一词可溯至汉代,《汉书》《后汉书》多有提及。《汉书》卷93载:“上(汉哀帝)以(董)贤难归,诏令贤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贤庐,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可见,汉代中央官员不仅有自己的官舍,而且其家属也可以随居。唐代,中央职官制度渐臻完备,国家集权管理职能日趋繁复,职能部门逐渐增多,在京供职人员数量大幅上升。据《文献通考》卷47可知,唐代供职京师者已达两千多人。此外,还有数倍于此的家春、小吏、杂役、佣人等,倘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国家为官员提供免费官舍的色彩逐渐消褪,转而以有偿形式供官员租赁,同时,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导致官舍与官署相分离,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内。——田志光、杨国珍《居大不易汉唐官员住房境况》(1)根据材料,指出汉唐官员住房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情。此部分是教材重点,以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点上,现在要回归线上,集中到面上,所以一方面要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都回归到核心特征及其阶段特征上来。(四)三级体系——对比看内在特征概念内在特征1——对比(纵向看)概念内在特征2——作用(横向看)积极:①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②经:有利于组建大型工程,保护小农经济。③文:有利于科技进步。④对外: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消极:①政: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容易导致导致暴政(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②经:(后期)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③文: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进步。教师总结:君主专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君主大权独揽,直接任免中央官员和地方高级官员;为了适应这种人、事、权高度集中的需要,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最终定格为科举制,即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服务于君主专制。荀子在《荀子·君道》中说:“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古代君主又实行各种监察制度,以治理广袤的国土和控制庞大的官僚体系。以上这些制度,共同促进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够绵延两千年而不衰,首先在于它能够很好的解决政治与权力斗争中的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是两对显性的矛盾。而这个过程中,还有一对隐性的矛盾,即权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拥有自主权,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高,但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但如果过度削弱地方权力,虽可避免地方割据,但同时又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历代统治者通常会吸取前朝教训,结合本朝实际,在权力与效率之间进行调节,以取得一个较佳的效果。如(投影“真题演练”)1.(2016·新课标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2016·新课标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2017·衡水中学一模)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B.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4.(2017·衡水中学五调)钱大昕指出:“元中书省有右丞相、左丞相,有平章政事,有右丞、左丞,有参知政事,皆称宰辅。而秉政者丞相也,皆蒙古、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世家为之。”与唐宋相比,元代的中书省A.激化了民族矛盾 B.掌握着行政军事大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情,要在讲练结合中不断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通过纵向对比认识概念的内涵,通过横向对比认识概念的外延,通过教师对概念的精准解读以及学生对真题的反复演练认识概念的内在特征,从而达到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的升华。(五)再次演练——发现知识外的问题实战演练:1.(2016·海南卷)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2008·海南卷)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3.(2016·济南二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教师总结:第一与三题是史料实证题,解题主要方向在材料;第二题是历史解释题,解题的主要方向在所学知识。小结:所以在二轮复习中,要提升复习的效果,首先要掌握核心概念的总体特征,其次要掌握核心概念的阶段特征,再次要掌握核心概念的内在特征,最后还要区分题型。【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要通过悬念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情。本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解题的能力不仅仅来源于知识,更要在审题方面提高认识。陈洪义老师建议:“通过搭建体验与问题探究‘脚手架’,让历史教学在‘情与思’的相融中走向高效。”所以在这里围绕学生的认知实际,通过创设一定情景载体,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与体验,打乱固化的一轮知识,让知识转化为一种学科素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当中,有一些教学知识看起来比较简单,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学思路。如在课程标准规定“了解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个标准的知识目标就是前面的“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这两个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已经涉及,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设计?这里涉及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历史基础知识大体是相对稳定的,初中的知识在高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复。对这些重复的知识,高中教学如何重新设计呢?就这个案例来说,它的着眼点在后面这样一句话“认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要求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进行教学。再如始皇帝的例子。这个例子很多初中生都非常清楚。“了解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情况”,这个目标设置的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处理。学生的水平如果比较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增加一些情境和史料,例如可以直接把《史记》当中秦始皇在设置中央机构中的一些内容拿出来让学生来分析,者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更深的内容,比如史学家的评论等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就复习课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统一到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上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效果分析:复习中在考纲与课标基础上充分把握了学情。如课程标准当中规定“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句话看上去非常简单,而且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知识,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学过。教科书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深入的了解,增加了一些基础知识,例如中国的传说时代、夏商早期国家政权的演变等。同时为了配合宗法制的叙述又讲了礼乐文化这样的知识点。教学中还是要回到课程标准上,要看课程目标具体的微观目标的叙述,要让学生回到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认识,而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认识又要回归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的认识。我在决定是不是要对教材进行删减或者是补充的复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和主题要求,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四课,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要注意把握一条线索: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从夏朝开始;商周时,经过了内外服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要围绕两个基调: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要知晓四大重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的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的强干弱支措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本单元的主要线索: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是指皇帝独裁,与民主对立;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与分裂割据对立。在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最后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内的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是围绕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到北宋,这一矛盾基本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变主要是围绕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而进行的,到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测练习:1.(2016•新课标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018•1滨州期末)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2.(2015•新课标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2014•新课标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4.(2016•海南卷)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5.(2017•1德州期末)商代青铜器铭文比较简单。西周灭商之后,涌现了大批铸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宣扬文王、武王的善德和天命,歌颂他们在军事上的胜利,记载诸侯对王室的贡献以及周王对其任命。据此判断,其目的是A.创造更为系统的文字体系B.区分贵族内部的不同等级C.树立周代贵族的统治权威D.弥补官方史书记载的不足6.(2017•1济宁期末)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辅政的周公人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这反映出当时A.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B.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C.分封制度已经遭到破坏D.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7.(2017•1德州期末)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8.(2017•1济宁期末)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9.(2017•济宁期末)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A.澄清吏治B.推崇严刑峻法C.强化君主专制D.发挥儒学教化功能10.(2017•衡水中学一模)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B.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11.(2017•泰安一模)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12.(2017•衡水中学五调)钱大昕指出:“元中书省有右丞相、左丞相,有平章政事,有右丞、左丞,有参知政事,皆称宰辅。而秉政者丞相也,皆蒙古、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世家为之。”与唐宋相比,元代的中书省A.激化了民族矛盾 B.掌握着行政军事大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13.(2016•德州二模)(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B.中央集权的有效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D.君主专制的弱化14.(2017•泰安一模)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13%)A.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B.清代地方督抚权力的增强C.清朝八旗制度的衰落D.适应列强侵华的需要15.(2017•德州一模)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16.(2017•德州期中)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情况下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17.(2014•德州高二下学期期末)清朝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这反映了A.军机大臣地位低下B.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C.军机大臣无决策权D.清朝选官制度混乱18.(2015•潍坊1月期末)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削弱B.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C.宰相权力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19.(2015•德州1月期末)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20.(2016•宿迁高一期末)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21.(2015•德州一模)《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22.(2014•德州二模)史家评论“……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对A.西周分封制瓦解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23.(2013•德州一模)《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其目的是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绿城公司环保技术研发合同2篇
- 2024年产小轿车长期租赁合同一
- 2024年医院护工雇佣合同3篇
- 2024年度网站建设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建设网站2篇
- 2024版特许经营合同协议格式范本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工地食堂设计与建设合同2篇
- 2024年廉洁供货及采购协议2篇
- 2024年PPP模式合作经营专项合同一
- 城市夜景照明工程灯光设计合同
- 城市副中心餐饮门面租赁合同
- 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PPT)
- DF4型内燃机车小辅修范围
- PCB使用管理规范
- 空调工程竣工验收单
-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试行)
- 《波斯市场》教学反思
- 《单反摄影技巧——曝光》PPT课件(完整版)
- 798艺术区分析
- 最新少年中国说朗诵稿
- 市政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4000万片氧化铝陶瓷覆铜板用瓷片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写作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