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艰辛2、疏通文本,梳理字词,把握文章层次3、整体把握“我”与地坛与母亲的情感在轮椅生涯里攀登文学高峰——史铁生知人论世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1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1981年因患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己戏称“专业生病,业余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59岁。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创作风格及其作品他的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而为一的。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就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创作风格及其作品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合欢树》《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等。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________》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评价(1)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我的丁一之旅评价(2)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广州日报》(3)《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的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曹文轩整体感知1.读标题,猜文意标题中的“地坛”指明清皇帝_________之坛,在北京市区北部。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我”与“地坛”方方面面的_____。2.读正文,初思考通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祭祀地神关系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春明梦余录·地坛》:至嘉靖九年,议改诸祀。礼臣夏言因奏:“分祭天地,本是古制。况坛于南郊,坎于北郊,就阴阳,因高下,原无崇树栋宇之文。至祖宗并配,举行不于长至之日,而于孟春,俱不应古典。宜令群臣博考会议,陛下称制而裁定之,此中兴大业也。”疏入,未报。给事中王汝梅等以言说非是,而霍韬诋之尤力,上怒,皆加切则;而又自为说,以示礼部。于是建方泽坛于安定门外,坐南向北,以高皇帝配,如洪武十年以前之制。第一部分(1—7段):写地坛给作者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8—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第一层(1—4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二层(5—7段):写“我”在地坛获得的人生感悟整体感知地坛,又名方泽坛,明嘉靖年间建造,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重要场所,但《我与地坛》用“与”字联结“我”的生命经验,赋予地坛多种身份。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地坛的身份,至少写出三个。①作为园林景象的自然;②作为亲情联结的纽带;③作为世俗生活的观察点;④作为写作之地;⑤作为自我观照的处所;⑥作为不可名状的精神家园。“我”与地坛的缘分《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他思考了哪些问题?有怎样的感悟?
①关于生死。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设定的过程,任何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
②关于残缺。生命的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
③关于生命、人生。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到达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思考印记我与母亲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隐忍宽容。忍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儿子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却害怕触碰到儿子那颗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②坚忍聪慧。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运用恰当的方式呵护儿子。
③体贴关怀。心思细腻,知道儿子需要一个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每次儿子消失在视线之外,她又悄悄寻找,只为确保儿子的安全。一、研读描写景物及母亲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1.选文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我”从这些景物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完善下表。景物描写特点启示第三段
第五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古老、荒芜、冷落、沉寂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一、研读描写景物及母亲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景物描写特点启示充满生命的激情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第七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一、研读描写景物及母亲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2、体会下列语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作者在地坛经过漫长的思考而得出的关于死的认识:“死”不再令人恐惧,“死”与其说是生命的结束,倒不如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节日。正是由于获得了这种认识,作者可以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一、研读描写景物及母亲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2、体会下列语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2)“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
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儿子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对母亲深沉的爱,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厚情意,极具感染力。二、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1.试赏析下列语句及其表达效果。(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意思上有何区别,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这两句话的表达角度不同:前句是以“家”为中心,后句是以“地坛”为中心。
表达上的细微变化,表现出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残疾之前,“我”的生命以“家”为中心;残疾之后,“我”的人生急转直下,地坛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故以“地坛”为中心。二、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1.试赏析下列语句及其表达效果。(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①动词本身含有一种力度,作者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四个一起连用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②这几个短句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这里作者没有表述为“我的双腿忽地残废了”,而是说“我忽地残废了双腿”,而紧接着写它剥蚀了什么淡褪了什么,句型上就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同时也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而前面所谓的“宿命”,作者见到地坛后的“惺惺相惜”,通过这种表达也就有了着落。二、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1.试赏析下列语句及其表达效果。(3)“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连用三个“找不到”有何表达效果?运用反复手法,连用三个“找不到”,强调作者生命突然被逸出轨道的不知所措和迷茫。二、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1.试赏析下列语句及其表达效果。(4)在第一部分第7段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连用了六个“譬如”,用五个分号隔开,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或者说这些意象有何共同之处)?前后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①六个“譬如”句中所选意象都表现了生活中种种不屈服于命运、充满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存在。②这段文字从“不屈”到“活力”,再到“恒久”,最后是“坦然”。③用六个“譬如”领起,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二、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5)“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二、品读佳句,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规借款协议
- 供货合同范本条件
- 监控系统工程招标资料
- 换热机组招标项目中标
- 商务招标文件编写规范
- 技术成果转化与服务合同
- 节能减排安全合同
- 演出合同协议的个性化定制
- 绿化养护服务合同协议书
- 承担补充责任的保证书示例
- 采矿08-1设计花园煤矿说明书
- SB/T 11137-2015代驾经营服务规范
- GB/T 5237.3-2017铝合金建筑型材第3部分:电泳涂漆型材
- GB/T 3798-2021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 GB/T 2899-2017工业沉淀硫酸钡
- GB/T 18705-2002装饰用焊接不锈钢管
- 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 培智学校启智教育人教版生活数学第四册认识人民币课件
- 小学数学六年级《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优秀教学设计
- 压实度试验检测报告
- 急性中毒现场急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