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第十一讲_第1页
中外民俗第十一讲_第2页
中外民俗第十一讲_第3页
中外民俗第十一讲_第4页
中外民俗第十一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民俗文化第十一讲主讲:赵永义(交通学院)2019年8月河北东方学院HebeiOrientalUniversity第三章西南少数民族民俗学习目标:1、了解藏族、纳西族、傣族、白族和彝族的民族概况和特色民俗;2、熟悉所在分布区的著名旅游景点;3、重点掌握这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饮食禁忌和社交礼仪。难点:这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交礼仪。第三节傣族民俗一、民族概况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第三节傣族民俗1、历史渊源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另一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傣族先民为古越人。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第三节傣族民俗2、人口分布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总人口6000万以上。201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第三节傣族民俗3、语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分布而分别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等,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全球约有6600万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语。在类型上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中国境内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第三节傣族民俗二、服饰民俗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傣族男子的服饰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第三节傣族民俗男子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第三节傣族民俗在西双版纳,傣族纹身是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互相依附,共同发展的结果。①男子纹身既为表示勇敢,又非常好看。而染齿和纹文手是傣族女子成人的重要标志。正如傣族老人言:“花纹中间隐藏刀工咒语,能防刀枪,能化险为夷”。第三节傣族民俗②在过去,傣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要文身,如果没有文身,会被人嘲弄,会被视为懦夫和胆小鬼,遭女人嫌弃。没有哪个女人会爱上没有文身的男人,没有文身的男人死后投胎就会变成别的民族。文身成了傣族男子美的象征,文身的人是真正的男人,是有本事、勇敢的人,是受人尊敬之人。第三节傣族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的传统纹身正走向消亡。年轻的一代已不再相信纹身的作用和功能,加之传统的文身是一种残酷的“艺术”要纹身必须经受“苦行”的磨练,还会有生命之危。纹身者要使所文图案发挥作用,还得严格遵守各种禁忌,否则,纹身上的符录咒语会失效,甚至起反作用。这些都不是一般常人能承受的。傣族纹身,是百越族群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是傣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意义。第三节傣族民俗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欢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第三节傣族民俗第三节傣族民俗三、饮食特点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傣族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化,还可以消暑解热;吃甜,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第三节傣族民俗籼米,又称长米、仙米,是用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米。它属于米的一个特殊种类,米细长形,米色较白,透明度比其他种类差一些。煮食籼米时,因为它吸水性强,膨胀程度较大,所以出饭率相对较高,比较适合做米粉、萝卜糕或炒饭。第三节傣族民俗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第三节傣族民俗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第三节傣族民俗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味美无比。第三节傣族民俗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第三节傣族民俗四、宗教信仰与禁忌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按照传统的宗教习俗,傣族男子一生中都应出家为僧一次,只有这样才算有教化。没有当过和尚的人被视为没有教化的人,一辈子都会被人瞧不起。傣族男孩长到七八岁便要送入佛寺削发为僧,称为“帕囡”(小和尚)。第三节傣族民俗小和尚在佛寺内学习傣文、天文、历史、佛教经典等多方面的知识,并随着年龄增长和所掌握的经文程度晋升为大和尚、二佛爷、大佛爷……历史上,佛寺是傣文化的传承地,傣族的知识分子都是从佛寺里走出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佛寺实际上就是傣族男子接受文化教育的学堂。如今傣族青少年的教育已经由现代学校承担,出家学佛只是一种偶尔的短期体验。第三节傣族民俗第三节傣族民俗生活禁忌第一,到傣家做客,不要进入主人家的卧室;第二,太阳出来前,妇女不能进入别人家,有事只能在屋外说,否则被视为不吉利;第三,忌在家里高声喊叫、唱歌和吹口哨;第四,忌把生树枝拿进堂屋,否则会触怒地方鬼第五,陌生人不能触摸别人头部;特别是小和尚第六,年幼者在长者面前不能跷二郎腿。第三节傣族民俗五、特色民俗镶牙套、染齿是傣族的习俗。尤其男女青年喜欢用金片、银片等作成套子,套在牙上。姑娘们从十几岁就开始染齿,用锅底灰或中草药把牙齿染黑,认为牙齿越黑越美丽。经过漆齿后的人,才算进入了成年,从此获得了恋爱、结婚的权利。现在的傣族青年女性已经以牙齿洁白为美了。第三节傣族民俗六、岁时节日“关门节”和“开门节”开门节,也称“出夏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奉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与关门节(入夏节)相对应,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开门节以后,傣族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多起来了。因为在举行关门节时禁止人们外出,禁止青年谈情说爱,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第三节傣族民俗相传,每年傣历9月(7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第三节傣族民俗七、著名旅游景点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景区内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自然村寨,占地面积3.36平方公里,于1999年8月1日开门迎客。(一期)傣族园是西双版纳之魂,是西双版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