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
二OO八年六月项目名称: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工作阶段:可行性研究签审人员审签人:注册咨询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审核人:注册咨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止咼职咼级工程师项目一处处长:注册咨询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项目负责人:工程师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 10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 10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名称 11.2报告编制单位 11.3报告编制依据 11.4报告编制内容 21.5项目实施单位 21.6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21.7项目建设地点 21.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31.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1.10结论 4\o"CurrentDocument"第二章项目实施单位介绍 52.1学校概况 52.2机构设置 82.3重点学科 8\o"CurrentDocument"第三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283.1是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需要.......283.2是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和建设国防科技创新基地的需要 293.3是实现某某工业大学“^一五”发展规划的需要 30\o"CurrentDocument"第四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334.1建设地址 334.2建设条件 33\o"CurrentDocument"第五章建设方案 375.1设计原则 375.2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375.3总平面布置 385.4土建工程 40\o"CurrentDocument"第六章环境保护 446.1环境状况 446.2环境保护设计标准 446.3项目建设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446.4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米取的措施 46\o"CurrentDocument"第七章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487.1设计依据及原则 487.2资源供应状况 487.3项目能耗状况 497.4节能措施 49\o"CurrentDocument"第八章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及培训 528.1组织机构 528.2人力资源配置 528.3人员培训 52\o"CurrentDocument"第九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 539.1项目管理 539.2项目招标 539.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56\o"CurrentDocument"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7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 5710.2总投资估算 5710.3资金筹措 57\o"CurrentDocument"第^一章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 5911.1项目实施经济效果分析 5911.2项目实施社会效果分析 59附件:一、 陕发改社会[2008]70号《关于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二、 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某某省人民政府、某某市人民政府科工人[2002]101号《关于重点共建某某工业大学的决定》三、 项目选址意见书四、 某某省国土资源厅陕国土资规发[2004]101号《关于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批复》附图:一、项目建设区域位置图 二、项目总平面布置示意图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1.2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名称: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工程咨询资格等级:甲 级工程咨询资格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工咨甲法定代表人:某某注册咨询工程师高级经济师上级主管单位:某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报告编制依据1、 某某工业大学与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签订的关于编制《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书。2、某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发改社会 [2008]70号《关于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3、 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试行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试用版)》。4、 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总体规划。5、 某某工业大学提供的有关资料。1.4报告编制内容包括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及培训、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等内容。1.5项目实施单位本项目实施单位是某某工业大学。具体介绍详见本报告第二章。1.6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1、 是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需要。2、 是建设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和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需要。3、 是实现某某工业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需要。1.7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某某市某某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所辖东大村、北大村和索庄交界处,高冠河西侧,秦岭北麓脚下,东临高冠河,西临东祥路,北为城市道路,南为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建设用地。项目占地面积30.0259公顷,其中代征道路及绿地1.7838公顷1.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国防科技实验室、鱼雷技术研究中心、空间动力研究中心、弹道技术研究实验室、水中兵器实验室、自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配电中心、天然气调压站及道路、管线等室外总体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8.91万平方米。具体如下: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建筑面积(m)备注1国防科技实验室250005层(3层)2鱼雷技术研究中心250003层3空间动力研究中心96003层4弹道技术研究实验室180002层5水中兵器实验室350002层6自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200004层7实验车间200004层8办公楼280005层9配电中心3000单层10天然气调压站2000单层11其它辅助用房3500单层12室外道路、管线等总体工程合计1891001.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 5036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0090万元,其他费用5898万元,预备费用4374万元。资金来源为某某工业大学自筹。1.10结论经分析,本项目建设将完善某某工业大学国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科研条件、提高国防科研质量,加速科研成果向国防专业转化。项目的建设对增强国家安全、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高某某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硬件配套设施提供保障,增强该校国防科研实力,拓宽科研面,以便为国防科技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创建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做出贡献。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符合国家、某某省和某某工业大学的“十一五”规划要求,对促进我国的航海、航空、航天事业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项目建设依据充分,建设地址落实,建设条件较好,项目实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建议有关部门对本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第二章项目实施单位介绍2.1学校概况某某工业大学老校区位于某某市友谊西路 127号,新建的某某校区规划占地3900亩。该校是我国唯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型和开放式的大学。该校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立某某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
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和 1952年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由交通大学航空系、浙江大学航空系、南京大学航空系组建而成)。1957年两院合并组建某某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该校。经过70年的建设,该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又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该校拥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某某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该校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的校风,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2007年该校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251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100余人,硕士研究生6100余人,本科生147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2.1.1院系专业设置现设有航空、航海、航天等20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01个硕士点,57个博士点和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建有凝固技术、翼型叶栅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2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员工3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38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44人。2.1.3教育教学成绩“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68项,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专业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16个专业被某某省确定为某某省名牌专业,有 19门“国家精品课程”、47门“某某省精品课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已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 10篇。2.1.4科学研究成果“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780多项,其中牵头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104项。共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8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项、国防科技奖160项。此外,还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有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 200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项。科研经费连年递增, 2005年为9.07亿元,2006年为9.39亿元,均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2007年达11.93亿元。2.1.5人才培养建校以来,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 14万余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000多人,硕士15000多人。培养了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34名博士和教师获得德国洪堡基金,30多位获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位将军和6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一大批学员成为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材。2.1.6国际合作已与美、俄、德、法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是“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建设院校;为“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立了25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内的1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2.2机构设置学校党政职能部门设置齐全。设有党政办公室、发展计划处、组织部、研究生院、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科学技术处、学生处、实验室与设备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团委、财务处、机关党委、监察处、离退休工作处、审计处、工会、国际合作处、图书馆、基建处、出版社、公安处、医院、保密处、高教研究所、工程训练中心、档案馆、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后勤产业集团、基础教育中心、体育部、某某校区建设办公室、某某校区管理委员会、 365所、科技产业集团、国防科技研究院、某某工业研究院、某某西南科技协作中心等部门。2.3重点学科某某工业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其中机械电子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水声工程为2007年新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2.3.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该学科于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997年被批准为某某省重点学科,其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于1998年获一级学科学位授权。该学科现有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1986年以来,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863高技术项目4项,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重大型号项目、企业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1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2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El、ISTP收录130篇),年均科研经费622万元。该学科已建成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和4个专业实验室,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学科基地。目前,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1、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包括面向复杂控制系统的并行处理与并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复杂系统控制与信息安全,学习控制与随机模糊神经网络系统;2、 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最优化理论及应用;3、 复杂系统的动态估计与控制,包括动态系统的多模型多尺度自适应估计与控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无人机和无人作战平台控制系统设计;4、 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包括非线性系统建模,鲁棒估计与鲁棒控制,飞行管理与控制;5、 控制理论的现代数学方法,包括分布参数系统控制,非线性系统的几何理论。今后五年该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是通过教育部“ 211工程”(二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发展规划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投入,将该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将现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特聘教授”上岗等高层次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效;在网络环境下复杂系统控制与信息安全、新型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器、多尺度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做出具有自己特色、部分方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的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论文、专著和国际合作方面有比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被三大索引收录率有一个大的提高。通过五年的建设,使该学科居于国内一流学科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同类学科国际水平。232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创建于1958年,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一级学科授予权,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曾参与了60年代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系统-441B的开发与研制;以康继昌教授为首主持研究、设计、开发、定型我国第一台应用于航空火力控制的机载数字计算机-114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强5火控计算机115机,具有技术创新的导弹指挥控制计算机系统-622计算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应用于红2乙导弹制导系统,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80年代面向领域研究应用技术,航空领域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应用软件包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基于1553总线规范的机载分布实时信息处理原型与仿真系统、626FFT实时信号处理机;90年代承担了专用并行处理技术、面向航空领域的软件技术,结合航空电子综合化和航空测试应用的分布实时计算技术,面向军事应用的 ASIC技术,基于国防应用背景的智能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等 17项国家课题,作为主要单位参与研究的“1750军标计算机及其开发环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变后掠飞机测试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改革”获国家优秀教学一等奖; PD-100并行仿真计算机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研究特色为:突出实时计算,面向国防领域。目前已形成专用处理器设计技术、面向国防领域的并行与分布计算技术、嵌入计算及其应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工程数据库及其应用技术学科方向,在国内同学科中具有注重技术创新与面向国防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在专用处理器正向设计、分布实时对象计算应用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新算法、基于面向对象与关系相结合的工程数据库设计、航空分布式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承担国防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课题2项,启动10项“十五”国防先进计算及其应用技术预先研究课题和2项国家高技术重大专项的研究课题,与美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相关学科,IBM、NEC等著名IT企业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今后五年,该学科将以优势学科方向为重点,优化整合学科方向,使面向领域的高性能专用微处理器设计,嵌入实时计算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特色学科方向得以快速发展,使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相关的国防基础研究、国防高技术研究、国防预先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主体,使该学科成为国家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团队的组成部分。在高性能专用处理器设计、并行化实时图象处理、嵌入分布实时计算、基于对象 /关系的OLTP处理等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方面取得一批技术创新、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防和其他行业中得以应用;培养出一批适应国际化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IT技术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233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曾于1974年率先开展CAD/CAM方向研究;1981年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培养出本学科国内第一位博士; 1988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建成CAD/CAMg家专业实验室,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建立某某省CAD工程技术中心;1998年所在的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成立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26人(博导17人),副教授24人。1996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29项,“863”计划项目47项,国家(国防)重点项目1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教材20部,发表论文550余篇;已培养(授予学位)硕士107名,博士64名,博士后12名,留学生10人。目前,年招收博士生30-40名,硕士生90-100名。该学科掌握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核心与支撑技术,处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先导和前沿的位置,集中体现了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反映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制造全球化对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为现代制造理论技术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展示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在复杂产品大系统集成建模、基于虚拟样机的建模理论与相关算法、异地跨平台产品数据管理、快速反应制造系统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从而推动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向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虚拟化、敏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航空航天大型复杂产品制造系统总体集成技术方面,发展了多企业多层次异地协同设计制造系统集成框架;解决了复杂产品外观设计、评价、装配序列生成等问题;提出了多准则、多目标的非线性优化理论,实现了结构形状、尺寸、拓扑关系的优化设计;在基于虚拟样机和实物测量建模的虚拟制造、快速原型、高效加工及可重组集成快速反应制造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和开发了多种航空航天复杂结构件精确高效制造工艺及专用设备;研究了航空宇航重大型号项目管理及先进生产控制系统体系结构。该学科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快速反应制造技术,现代设计与产品开发技术,航空宇航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项目管理与协同产品商务技术。234固体力学学科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获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资助建设“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1996年首批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被评为国家力学教学基地建设单位和某某省重点学科,1999年设“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现有研究人员 41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长江学者”2人。先后曾获航空部专项资助项目、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等建设经费共计110万美元和850万人民币,初步建成“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各类先进的进口力学试验机、损伤检测仪器、工作站和大型工程分析软件,实验室面积达 2000多平方米,具备了一流的试验和计算条件。该学科注重基础研究,发展学科交叉,面向工程应用。在材料细观力学行为的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新材料包括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的损伤演化及破坏分析;金属材料的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与微细观结构之间的关系;有限元和边界元的非线性数值分析以及并行算法及小波方法等基础研究已形成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新型抗毁伤材料、功能梯度防护装甲的冲击动力学、新型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的本构关系、多孔非均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智能材料与结构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与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力学与材料学科交叉的特色。此外,在飞机结构耐久性、损伤容限及可靠性分析与试验;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和寿命评估;航空器战伤评估与修复分析等与航空工程结合十分紧密的力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1996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41项,经费1218万元。发表论文371篇,其中被SCI收录52篇,EI收录97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已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级力学人才,其中硕士316名、博士124名、博士后16名。该学科正进一步改善研究环境,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理论研究深度,紧密结合工程,力争在一些学科前沿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努力将其建成为国防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和科研基地。235飞行器设计学科包括飞行力学、飞机设计、无人机技术、导弹设计及空间飞行器设计5个专业,是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评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被批准为某某省重点学科,1999年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该学科不断适应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需求和推动,逐渐形成一个多学科综合,面向航空航天主战场,提供新概念新思想、先进设计手段和评价手段的学科领域。现有教师 100多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863”及总装专业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17人。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211工程”一期建设实验室2个,专业教学实验室4个,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该学科“飞行动力学和控制”及“飞行器系统工程与可靠性”两个基础性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飞机综合设计”、“导弹与空间飞行器设计”及“无人机系统设计” 3个研究开发产品已大量装备部队,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且形成了产、学、研基地。近五年来,该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数十项,承担各类基金、重点预研和重点型号项目经费超过3亿元。出版专著、教材11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篇,某某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九五”期间为国家培养博士40余名、硕士150余名。该学科已形成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其特色紧扣世界新型飞行器的发展动向,研究并解决有关前沿基础理论与应用课题,建立和完善基本理论体系、工程设计与评价方法,提出新设计概念、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系统整合等。未来五年该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⑴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拓展现有学科方向,开展前沿领域高水平研究工作。⑵结合“211工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在硬件和软件环境方面达到国际水平,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⑶继续在产、学、研结合中发挥学科主导优势,在国家重点型号任务中解决重大理论和工程问题。⑷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开放式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力争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6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创建于1956年,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获准为全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获准建立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学科名称调整为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2000年被批准为“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权点。该学科由航海工程学院所属的测控技术及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热能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五个专业教研室组成 ,建有“水下信号处理及控制”和“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全国唯一的大型高速水洞,大型消声水池等专业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国家、部委等各类科研项目 124项,获国家科技奖3项,部级科技奖38项。同时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被SCI、El、ISTP三大索引摘引189篇次,出版专著8部,教材5部。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为:⑴水下信息处理与引信技术:主要研究复杂多变、强干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自动目标识别与分类,多目标参数估计技术 ,水下对抗与反对抗技术,末制导与引信一体化技术等。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目标信号多变,干扰背景复杂,检测可靠性要求高,功耗限制苛刻等。⑵水下航行器精确制导与控制:主要研究在噪声干扰强、载体高速运动等恶劣信息环境下的目标检测与定位技术,高精度快速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垂直命中导引律,组合制导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水下航行器制导系统具有制导参量获取手段单一,可获取的参量少、精度低,弹道复杂,命中精度要求高等特点。⑶水下航行器系统总体设计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水下航行器总体设计及优化理论,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随行波减阻降噪技术,水下航行器新概念、新原理等。多学科交叉与多系统的高度综合是该研究方向的一个突出特点。⑷水下航行器动力推进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新型高能燃料燃烧机理,点火启动关键技术,大流量旋转燃烧室优化设计,电动力推进及无级变速技术等。水下工作环境特殊,受外形及体积、重量等严格限制,为了消除水下航行器的航迹,燃料和组元也有特定要求是该研究方向的特点。⑸水下航行器系统建模理论与仿真技术:主要研究水下航行器运行过程中动力学与环境的精细建模,仿真系统精度和置信度评估,分布交互仿真、多媒体仿真技术,数字化和一体化半实物仿真技术,动力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舰船声、磁、水压场半实物仿真等。水下环境、入水弹道复杂,建模困难是该研究方向的特点。“十五”期间,该学科出色的完成了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研发任务,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狠抓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宽频带自导技术,高精度快速控制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水下航行器减阻降噪技术,新型多能燃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点上力争有较大突破。从而使该学科点的整体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居于国内领先地位。237电路与系统学科始于1958年建立的电子线路、遥控遥测和微波电路等专业, 1984年获“信号、电路与系统”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某某省重点学科,1999年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 8人,教授20人,累计招收博士生73人,硕士生232人,其中,已获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139人,目前在读博士生57人,硕士生93人。该学科长期承担大型国防项目研究(如研制出装备国产某型飞机的雷达,多个型号的无人机电子系统),形成了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网络理论及应用、微电子与电路设计、大规模系统分析 4个研究方向,建有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九五”以来,完成国防重点型号研制任务2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52项,累计经费约5800万元。目前在研项目38项,经费3400多万元。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1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2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69篇。承担了“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先进航空火力综合控制系统”和“空中交通管制”的部分建设项目以及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该学科紧密结合国防科研,长期从事国防高技术研究、无人机电子系统、网络参数测量,航空微电子技术和航空大系统分析。研究主要围绕航空和无人机需求开展。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开发了微电子设计和EDA系统,并设计和研制了的多种国防急需的芯片,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网络参数测量是电子学的基础之一,该学科在多端口网络参数测量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果曾被国际无线电联盟 (URSI)列为电磁测量进展,研制的多状态反射计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超过了 HP公司的矢量网络分析仪(航空部鉴定)。“十一五”期间该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效如下:⑴建设高水平的航空电子综合实验室,开展航空电子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⑵建立有先进水平的微电子与EDA研究室;⑶在“211工程”一期的基础上续“航空火力控制”实验,在航空武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面取得突破;⑷建立一支高水平,年龄搭配合理的学术梯队,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利用该学科将要建成的一流的试验设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增强创新能力。紧跟该学科国际发展前沿,使该学科的学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38材料学学科起源于原某某工学院热加工专业, 1957年成立材料热加工系,1962年扩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根据新的学科目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进行了结构调整,形成了材料学学科。新组建的材料学学科覆盖了原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复合材料两个博士点及铸造博士点(原国家重点学科)的一部分,包括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及碳 /碳复合材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998年被批准为首批“长江学者”设岗学科。该学科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4项,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各1项。目前的研究方向以航空航天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为特色,重点发展五个学科方向:⑴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⑵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⑶航空航天高比强、高比模金属结构材料;⑷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环境模拟与性能表征;⑸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该学科具备了如下优势:⑴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整合了原铸造重点学科的一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博士点、复合材料博士点的师资力量。拥有教师4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23名,副教授15名,其中2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约占教师总数的62%。近年来,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30名,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⑵承担着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承担着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十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多个科研项目。⑶学科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以航空发动机及卫星、导弹为主要应用背景的超高温复合材料;以电子侦察与反侦察为主要应用背景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飞机结构等用先进金属材料;以航空航天技术为应用背景的高性能结构与功能树脂材料。“十一五”期间,该学科将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改善条件、创新教学,培育数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方向”为指导思想,目标是: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超高温复合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⑵建成以航空航天用高温吸波材料、II-VI族化合物光电转换材料、红外增透保护膜等特种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⑶以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为主导,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特种金属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基地;⑷以航空航天应用为背景,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先进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用高性能树脂的教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基地,并开拓民用;⑸围绕材料学各个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对 X射线衍射仪等常用分析测试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⑹以材料学本科生教学为对象,改革与完善教材体系和教学手段,建设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启发创新思维、便于学生实践的材料学教学基地。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拟在超高温航空发动机结构材料、高性能飞机结构材料、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并取得一批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材料科学基础的支持。239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该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的应用物理和金属物理专业基础上创立的,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的主要特色是:选择了材料科学的新兴学科生长点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以35-45岁的青年学者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以理工结合和服务国防建设为发展模式。该学科的主要优势是:1、 青年学术带头人引导发展。四位主要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一位为首批“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二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学者。一位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一位获国际著名的洪堡基金。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予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2、 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科学的新兴生长点。空间材料科学、智能材料科学和低维材料科学都是材料科学在最近十年中形成的新兴学科领域,将带动本学科点迅速发展与壮大。同时“国防大加”的良好机遇也为高温结构材料研究和材料表面与界面研究带来新契机。3、 已建立起学科结构合理的系列实验室、研究室和教研室。该学科已建成空间材料科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研究室、材料表面与界面研究室和材料物理与化学教研室。实验室、研究室和教研室拥有专业实验场地1600平方米,仪器设备200多台套,并有一个90平方米专业图书资料室。4、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 1996-2000年间,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EI收录70篇),获得专利16项,取得经省部级鉴定为国际水平成果 10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1999年,国际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美国 NASA-Lewis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对该学科发表的 30余篇系列论文进行了专题评述(见公开发表的“NASA技术备忘录TM-999-207943”),评价为该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做出了贡献。2000年,欧洲空间局(ESA正式批准本学科与德国宇航院(DLR合作提交的2005年国际空间站实验计划并给予相应资助。1998年,国际凝固理论与技术领域最高学术论坛、每十年一届而且每届仅邀请30位学者参加的“Zermatt国际凝固理论研讨会”特邀本学科带头人与会作学术报告,这是该国际权威学术论坛首次邀请中国学者参加。2001年,声悬浮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Nature杂志给予专题评论。五年来,该学科已经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材料系、德国宇航院、Max-Planek金属研究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德国IFW固体与材料研究所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5、 西部大开发为本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西部大开发世纪工程的实施,将为各个相关科技领域带来大好发展时机。该学科重点发展四个研究方向:⑴空间材料科学研究;⑵智能材料科学研究;⑶高温材料结构与相变研究;⑷材料表面与界面物理研究。将以如下四方面为建设目标:将现有的“空间材料科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现有相关研究室基础上,建成“国防新材料及其物化性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拓“隐身材料的物理特性”、“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极端条件下材料合成与表征”等三个新研究方向,培养一代更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环境,使之全面与国际接轨。2310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起源于原某某工学院机械系,1957组建某某工业大学后即成立了材料加工工程系,1962年扩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根据新的学科目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进行了结构调整,形成了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目前该学科包括原有的国家重点学科铸造博士点、金属塑性加工博士点和焊接硕士点,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某某省摩擦焊工程技术中心和摩擦焊重点实验室。1999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教授16人(博士导师8人),副教授30人。该学科具有如下优势:1、 具备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建有一批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设施。2、 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有以傅恒志、周尧和两位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黄卫东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年轻教授,形成了一支以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为主 (45岁以下的教授占教授总人数的 50%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生气勃勃又严谨求实的研究队伍。3、 过去五年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防重点型号和预研项目、“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等一大批重要科研项目;发表数百篇高水平的SCI和Ei论文,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形成了十余项专利技术,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和硕士。4、 以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的需求为背景展开材料加工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又有较宽覆盖面的研究方向。在材料加工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个方面都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形成了良性互动,持续创新的能力。该学科将分熔体电磁成形及定向凝固、材料加工过程原理与组织性能控制、液态与半固态成形、固态成形、焊接等五个研究方向来进行建设。以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前期发展的先进材料加工技术为基础,与航空航天军工厂及研究院所进行充分的产、学、研结合,建立以航空航天需求为主,面向国防工业全行业,并逐渐辐射到先进的民用产业。尽可能多地争取大型国防工程项目,发展先进新技术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相辅相成,良性循环发展;吸引高水平人才;在重大应用问题和新技术发展需求中提取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自主创新的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形成持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第三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十一五”期间,国家要继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国防科技人才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T工程,努力把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农林科技大学等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巩固某某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3.1是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某某工业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国内老牌军工院校之一,飞机、导弹、卫星、火箭、水下兵器等专业都属于我国国防支柱专业。“两弹一星”有两个半属于该校专业。国家载人航天、新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空间作战飞行器、智能作战机器人、新一代战斗机、远程空对空导弹、激光制导炸弹、远程自航水雷等先进武器的立项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该校都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相当一部分还任总师单位。该校参与的神舟1-5号飞船运载火箭故障模拟系统、火箭故障仿真及接口系统、火箭故障模拟实时仿真等三项研制任务,研究成果已在神舟飞船发射过程中成功应用,受到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表彰,是全国受表彰的 24个单位中的两所高校之一。目前,该校承担了16个领域93个项目的研究,还承担国防基础研究、先进工业技术、军工技术基础、 APDT项目合计70项。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学校国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科研条件、提高国防科研质量,加速科研成果向国防专业转化。因此,项目的建设对增强国家安全、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2是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和建设国防科技创新基地的需要某某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的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该校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该校承担了许多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攻关任务,在关系国家安全、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就。例如:女院士张立同教授以其“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获得了连续 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轰动国内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无人机,建成全国最大的研制和生产无人机基地;航空学院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亚洲最大的低速易行风洞,为我国飞行器设计与测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条件。此外,该校还负责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已成为培养我军专业技术干部的重要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炮兵部队、空军部队、海军部队、各大军区兵种等单位签订了培养军队专业技术干部的协议;每年都承担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防生的任务。目前在校的各层次国防生人数已超过1000人。据统计,该校先后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 9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1000多人,硕士7600多人,70%以上服务于国防科工委系统和其它国防科技单位。不少人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技术骨干和杰出带头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中国航空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黄强、中国航天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培、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荣毅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三研究所所长刘郑国和中国人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李鸿均毕业于该校,先后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某某工业大学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项目的建设,将增强该校国防科研实力,拓宽科研面,以便为国防科技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创建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做出贡献。3.3是实现某某工业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需要“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家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我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等战略,为某某工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某某工业大学在编制《“^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是:通过20-30年的努力,要把某某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全面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鲜明国防科技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培养和造就学术大师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认知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重大问题的科技前沿基地,成为国家知识与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上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相互交流的重要桥梁。《纲要》要求,经过“^一五”期间的发展,到 2010年建立并不断完善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形成若干由学术大师和杰出学科带头人领军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取得一批有重大理论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落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开发利用好某某工业大学等高校优质的教学与科研资源,着眼于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具体要求,加快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和国防科技创新,使某某工业大学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加强学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教学与科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教学与科研规模,改造和升级换代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硬件。国家也高度重视和支持某某工业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根据《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某某省人民政府、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共建某某工业大学的决定》(科工人 [2002]101号),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某某省人民政府、某某市人民政府等四方决定投入建设经费总计9亿元,重点共建某某工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将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希望借助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事业建设服务,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符合国家、某某省和某某工业大学的“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对促进我国的航海、航空、航天事业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四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建设地址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某某市某某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所辖东大村、北大村和索庄交界处,高冠河西侧,秦岭北麓脚下,东临高冠河,西临东祥路,北为城市道路,南为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建设用地。项目占地面积30.0259公顷,其中代征道路及绿地1.7838公顷。场地外形呈多边形,其中南北方向最长约 720米,东西方向最宽约410米。场地内地势平坦,地面无其他建筑附属设施,无需拆迁。4.2建设条件4.2.1自然环境条件1、工程地质条件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显示,本项目建设场地区域属高冠河冲击扇二级阶地。场地内地势平坦,大部分地表为耕植土,其余为河流冲击洪积作用形成的第四纪全新世粘土、砂土及碎石土,属砂土、沙石土和部分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该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该区域地震烈度为8度。根据初步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没有发现其它不良地质现象。2、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松散孔隙水,主要接受秦岭山前水及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为丰富。浅水层属河流渗透性,水位较浅,由河边向外递减,水质对混凝土和砌体没有侵蚀性。3、 气象条件项目建设地址所属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特点显著,四季冷暖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春季天气多变,夏季天气炎热,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盛行偏西风。该地区气象资料为:历年平均气温13.5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7C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0.6C历年平均降水量559.5mm历年平均风速1.9m/s主导风向及频率NE/11历年平均无霜期219d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1%历年最小相对湿度1%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10.7mm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9.1m/sTOC\o"1-5"\h\z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45 cm历年最大积雪厚度 22 cm历年最多雷暴日数 32 d/y全年日照率 43%基本风压 0.35 kN/m基本雪压 0.23 kN/m4.2.2交通条件项目建设地址西临东祥路,北邻环山旅游公路,距某某市中心约30km可通过环山公路通往户县、周至县、某某县、某某市区等地。此外,该区域范围内省道、县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区,道路交通十分便捷。4.2.3基础设施配套条件1、给、排水给水:某某工业大学已与某某区水务局签订供水协议,水源由某某市某某区沣峪水厂供给。目前,某某校区一、二期工程均已建成,给水管网已敷设至项目建设场地外,可满足项目所需。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场区内雨水集中收集后直接排放至场外
道路雨水管网。污水经污水管道流入学校建成的 6000nV日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受纳水体。2、供电电源来自北面省电力公司的东大 110kV变电站。场地内建变配电室,可满足项目用电所需。3、 天然气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已建成4000nVd天然气站,并为本项目建设留有接口,可满足项目用气所需。4、 米暖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已建成集中供热站,并为本项目建设留有接口,可满足项目采暖所需。5、 通讯目前,中国电信、网通、铁通、移动及联通等网络通讯已全面覆盖至该区域,通讯实现了与国内国际的程控联网和移动通讯。通话质量清晰,网络通畅。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已建成校内电话程控交换及局域网,并为本项目建设留有接口,可满足项目建成后的网络通讯需求。第五章建设方案5.1设计原则本项目在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国防院校办学的教学特点,在满足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依据各类国防科技实验室的特点,力求做到布局合理,既满足各类科研实验室所需,又能使之相互之间联系方便,在功能设置上分区分明,布置整齐,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注意美观;土地利用系数和建筑系数应科学合理,保证正常科研和消防安全;根据场址的地形、地势、风向特点及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着意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筑与文化交相辉映。5.2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521建设规模根据省发改委陕发改社会[2008]70号《关于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8.91万平方米。5.2.2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8.91万平方米。具体建设内容见下表: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建筑面积(m2)备注1国防科技实验室250005层(3层)2鱼雷技术研究中心250003层3空间动力研究中心96003层4弹道技术研究实验室180002层5水中兵器实验室350002层6自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200004层7实验车间200004层8办公楼280005层9配电中心3000单层10天然气调压站2000单层11其它辅助用房3500单层12室外道路、管线等总体工程合计1891005.3总平面布置531布置的原则1、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达到自然、环境与功能的和谐统一;2、 根据场址的风向、地形、地势特点及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建筑造型力求简洁明快,保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5.3.2总平面布置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各国防科研实验室。考虑到专业性及保密性,各实验室采用独立分建方式。实验车间布置在该场地中央,各国防科研实验室围绕其成环状布置,依南向北,依西向东依次为自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国防科技实验室、鱼雷技术研究中心、空间动力研究中心、弹道技术研究实验室及水中兵器实验室。该布置既能满足实验车间作为全校国防生试验、日常实践教学、实习所需,又能作为各实验室试验配套,均衡并缩短各实验室与实验车间的距离,便于检测试验。办公楼布置在场地中央偏南,靠近出入口,便于人流出入及对外联系。配电中心、天然气调压站及其它辅助用房集中布置在场地东侧,便于管理,并为校区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各实验室及办公楼前均设有停车场,便于车辆停放及管理。此外,该场地东邻高冠河,在场地内东面设防洪保护区,建设临河绿化公园,既满足防洪要求,又美化校园环境。校区内某某角为省电力公司新建的东大110kV变电站,某某市供电局已与某某工业大学签署相关协议。本项目平面布置详见总平面布置示意图。533道路、门卫设计及绿化按消防规范要求布置环形道路,建筑物之间以网状道路连接。校区内道路为城市型水泥混凝土路面,主干道宽 9m,次干道宽6m步行道宽3.5m。设出入口一个,紧邻东祥路,便于对外交通。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组成校区绿化系统,各道路两侧均种植行道树及绿篱,各主要建筑物之间设休闲散步绿地,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教学、生活环境。5.3.4主要总图技术指标项目主要总图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值1征地面积公顷30.02592代征道路及绿地公顷1.78383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891004建筑系数%25.95容积率0.736绿化率%355.4土建工程541场地概况1、 建设场地区域属高冠河冲击扇二级阶地。场地内地势平坦,大部分地表为耕植土,其余为河流冲击洪积作用形成的第四纪全新世粘土、砂土及碎石土,属砂土、沙石土和部分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 场地地下水浅水层属河流渗透性,水位较浅,由河边向外递减,水质对混凝土和砌体没有侵蚀性。3、 该区域地震烈度为8度。各建筑物均按八度抗震设防。4、 根据初步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场地区内未发现其他不良工程地质现象。5.4.2设计原则1、 依据功能对建筑要求及相关资料进行设计;2、 严格执行建筑专业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3、 现场相关地质资料和技术资料。543主要建构筑物结构特征1、 国防科技实验室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主体为五层框架结构(局部三层),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墙体为空心砖,外墙面米用中等面砖饰面,内墙面刷乳胶漆涂料,楼地面铺设中档地砖,塑钢门窗。该实验室包括脉冲爆震发动机实验室、燃烧实验室、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实验室、喷气发动机实验室、 JT15D发动机试车台、中德所、热能工程、发动机滑油、压气机叶片噪声、消声混响、高温疲劳振动实验室、乘波构型实验室、涡轮叶栅实验室、叶栅重点实验室、压气机综合实验室、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陈列室、航空发动机控制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全数字仿真实、仪器及光学仪器库、航空发动机控制工程实验室、水基推进实验室、姿轨控发动机实验室、热能工程信息处理实验室、转自动平衡实验室、成果展示厅等。2、 鱼雷技术研究中心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主体为三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墙体为空心砖,外墙面米用中等面砖饰面,内墙面刷乳胶漆涂料,楼地面铺设中档地砖,塑钢门窗。3、 空间动力研究中心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主体为三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墙体为空心砖,外墙面米用中等面砖饰面,内墙面刷乳胶漆涂料,楼地面铺设中档地砖,塑钢门窗。该研究中心布置有X射线诊断研究室、高过载试验台、超燃冲压发动机试车台、火箭引射试车台、液体/固体火箭发动机实验室、高精度固体发动机试车台、固体/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流场诊断研究室、特种燃烧研究室、空间推进实验室、激光推进实验室等。4、 弹道技术研究实验室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主体为两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墙体为空心砖,外墙面米用中等面砖饰面,内墙面刷乳胶漆涂料,楼地面铺设中档地砖,塑钢门窗。5、 水中兵器实验室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主体为两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墙体为空心砖,外墙面米用中等面砖饰面,内墙面刷乳胶漆涂料,楼地面铺设中档地砖,塑钢门窗。该实验室建成后主要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水下航行器的总体与流体动力、动力与推进、导航与控制、引信与分离、声学与探测等方面的试验及测试研究,布置有水下动力推进系统实验室、水下武器系统控制实验室、振动噪声测量实验室、结构声学设计实验室、航空声纳模拟实验室等二十多个实验室。6、 自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体为四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墙体为空心砖,外墙面米用中等面砖饰面,内墙面刷乳胶漆涂料,楼地面铺设中档地砖,塑钢门窗。该研发与应用中心布置有发动机模拟化实验室、机械信息处理实验室、视算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试验中心、太阳能推进实验室、太阳能发电实验室、教学实验烟风洞实验室等。7、实验车间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体为四层框排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外墙面涂料粉刷,内墙面米用中等涂料粉刷,水泥混凝土地面,塑钢门窗。该实验车间主要作为各国防专业实验室试验配套,为其提供检测试验。&办公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主体为五层框架结构,层高3.6米,墙体为空心砖,室外贴瓷砖。室内铺石质地砖,内墙刷乳胶漆涂料,铝合金门窗。9、其它用房包括配电中心、天然气调压站、其它辅助用房等,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均为单层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外墙面涂料粉刷,内墙面采用中等涂料粉刷,水泥混凝土地面,塑钢门窗。544地基处理各建筑物地基处理大多采用大开挖,回填一定厚度 3:7灰土,以降低黄土湿陷性并提咼地基承载力。个别建筑考虑米用混凝土灌注桩。第六章环境保护6.1环境状况本项目地址位于某某市某某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某某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发展带的西部,周围主要是农田及村庄农户,无大型工矿企业及较大废气、废水、工业噪音等污染源,空气清新,自然环境状况良好。6.2环境保护设计标准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5、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5-1990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3项目建设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6.3.1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 粉尘:施工期的主要污染源为平整土地、开挖、打桩、道路铺浇、材料和取弃土运输、装卸和搅拌等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扬尘污染会较为严重。2、 废水:施工期对地表水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污染,施工土方等随雨水流失进入水体;施工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等,如果直接排放将造成局部污染。3、 固体废弃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弃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施工期间需要填挖土方,在运输各种建筑材料过程中以及在工程完成后,会残留废建筑材料,若处置不当,乱堆乱放将会严重影响环境;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理,均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4、 噪声污染: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土方开挖、地基处理打夯机、车辆运输、砼搅拌、钢筋切割等机械噪声。6.3.2防治措施1、粉尘在工程建设期间通过加强施工管理,文明施工,以减轻扬尘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应配置工地细目滞尘防护网,采取围栏施工;施工场地应每天定期清扫洒水,防止浮尘产生,避免在大风天气施工;避免起尘原材料的露天堆放,多尘物料堆放应用帆布覆盖,混凝土搅拌站应设于工棚内或使用商品混凝土;车辆进入施工场地应低速行驶,装运物料用帆布覆盖,车辆出工地前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以减少扬尘的产生;弃土应及时清运至当地政府指定的低洼场地填筑处置,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恢复植被,防止裸露地面产生扬尘。2、 废水应选择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和优良的施工机械,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避免跑、冒、滴、漏发生;雨季施工机械建棚存放或采用遮雨布覆盖;生活污水必须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严禁随地泼洒。3、 固体废弃物禁止露天焚烧垃圾、沥青、橡胶、塑料等严重污染环境空气的废弃物。建筑垃圾、弃土、弃渣、生活垃圾及时清运至市政部门指定地点处置。4、 噪声加强施工期设备的运行管理,按照《国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采取必要的隔声降噪措施,严格控制夜间高噪声设备的运行及其运行时段,机动车辆不得在施工范围内鸣高音喇叭、重型车辆应限速行驶。6.4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米取的措施6.4.1对周围环境影响1、 废水: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及少量实验废水。2、 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等。3、 噪声:主要来主要来源于泵房以及部分生活、娱乐噪声。642防治措施1、 废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经雨水管网排入城市市政管网,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受纳水体,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应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2、 固体废弃物:日常生活垃圾统一进行回收和清运,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3、 噪声:泵房等设备设置减震装置,以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固体传声。4、 绿化: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将在建筑物四周空地覆盖草坪,道路两旁种植灌乔木,美化环境,防尘降噪,同时增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第七章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7.1设计依据及原则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3、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6、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20037、 《某某省建筑节能设计导则》。&《某某省节约能源条例》和《某某省建筑节能条例》。9、 陕政办发(2005)86号《某某省人民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10、 《某某省建设项目资源节约管理规定》(某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发改投资[2006]352号《关于印发〈某某省建设项目资源节约管理规定〉的通知》)。7.2资源供应状况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电源源自某某市供电局建设的东大 110kV变电站。该变电站位于新校区总体规划范围内,主要为解决校区建设施工、日常生活教学及附近城镇居民用电。该变电站接入方式为“n”入南~户110kVI回线。主变近期为2x31.5MVA有载调压变压器,110kV出线4回,10kV出线24回;远期配2x50MVA有载调压变压器,110kV出线4回,10kV出线30回。抽头电压为110士8x1.25%/10.5kV。某某市供电局已与某某工业大学签订建设协议,并取得了建设用地预审批复。目前该变电站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行。7.3项目能耗状况本项目建成后主要消耗资源量为照明和部分动力用电和采暖锅炉用天然气。本项目年用电量约363万kwh,年用天然气约145万mt7.4节能措施高校建设项目是一般的公共建筑设施,不属高能耗行业。项目在建设和运行中节能降耗工作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规范、标准,采取高效的节能产品,重点抓好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系统的节能以及办公设备节能。同时应建立节能激励机制,在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资金的安排上应考虑节能降耗的内容,使资源节约在组织工作和资金使用上得到落实。采取的具体节能措施为:1、本项目根据《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某某省建筑节能设计导则》的相关要求,在土建、公用及总图等方面严格按国家及行业节能标准、规范进行设计。2、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某某地区建筑物较佳朝向,主体建筑的主朝向选择南北朝向,主要房间的朝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利于夏季自然通风。3、 建筑的体形系数应满足规定要求,建筑设计采用简洁的造型,避免外立面不必要的凹凸变化,以较小表面积达到节能的目的。4、 米用新型节能墙体和隔热、保温材料。窗墙面积均控制在《某某省建筑节能设计导则》的要求范围内,门窗尽可能采用密闭性能好的单框双玻塑钢窗或双层塑钢窗;对于砖混结构的建筑物,外墙采用370mm粘土空心砖墙,屋面保温材料选用 35mm厚挤塑泡沫保温隔热板;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外墙采用240mm厚粘土空心砖墙,外墙和屋面皆设35mn挤塑泡沫保温隔板保温层。5、 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节能要求在建设中应采用国家推荐的建筑照明节能技术和材料,选用节能建筑材料、灯具和节水型暖通器材设备、卫生洁具,经济合理地选择与配置各种管道的管径、阀门和管件。管道的保温材料的选用以及保温效果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采暖管道采用离心玻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消防安全责任协议书编写规范
- 2024年紧急消火栓施工及安装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新能源充电桩充电站设计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库
- 2024年高端技术研发与转让合同具体条款
- 2025-2031年中国爽肤水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2024年运动会场地租借合同
- 2024版二手住宅买卖合同(简约版)3篇
- 2025年度小额贷款合同书(资产保全)2篇
- 2024-2025学年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第11章 全等三角形单元试卷(含答案)
- 蜜雪冰城合作加盟合同
-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外科的工作计划和建议外科工作计划
- 陪诊培训课件
- 医疗行业销售内勤工作汇报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政治试题 含解析
- 人力资源规划
- 夜泊牛渚怀古
- 毕业设计范本
- 26化学物的致突变、致癌变及致畸作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