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大学校训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我校的启示孟渊应望江摘要:本文通过对与我校校史上有较深渊源的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校训的研究,得出其对我校未来校训制定工作的几点启示。关键词: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启示校训是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在思想行为上努力的目标,它包含了在学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学校精神;授业、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的学风;以及教学上、工作上、生活上、纪律上的教化和风气的校风。每所学校的校训应有其自身特色,且随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有所调整。南京大学与我校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南大校训的发展对我校未来制定校训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南京大学肇端于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上述各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大致可概括如下: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戊戌变法失败后,废书院、兴学堂、立私塾、设师范的改革之风迅猛地冲击着封建教育制度。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在南京鸡笼山下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江宁提学使李瑞清被委任两江师范监督。李瑞清办教育的宗旨有三: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他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独立思考、崇本务实的学风,并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宗旨。他聘请日本饱学之士到校任教,提高师资水准;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增设科目,添置设备。主政六年期间,他锐意革新,悉心治校,将一个草创不久、仅为初级师范程度的学堂,治理成一所较具现代性的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江苏的最高学府,南方各省师范学堂的模范”。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乃至后来办学者的影响至为深远。他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教育前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建校伊始,就开展了制定校训的活动。经过校内师生的广泛讨论后,确定校训只用一个“诚”字。这里的“诚”是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知识上的明达物理。使用“诚”作为南高校训的主张,出自于南高的创办人兼校长江谦。作为著名的教育家,江谦提倡以诚为训,以诚为本,崇尚俭朴,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有始有终,自然日长日化。他提倡三育并重,认为诚涵智仁勇,诚育德智体,诚不仅为德育之本,同时更是智育、体育之本。江谦校长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贯彻“诚”字,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身,以诚处世,以诚待人。由此形成了南高“诚实、朴茂”的学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南高校风。
南高以“诚”为校训,是对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以及“俭朴、勤奋、诚笃”校风的继承和创新。而“诚朴”二字,由此也成为以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继承者的学风传统的基本内涵,出现在南大各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校训、校风中,成为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质的内核。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主张一所综合大学可以设立偏重学理的学科,同时又设立偏重应用的学科,两者互补,相得益彰。东南大学当时设有文理、 工、农、商、教育五科,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冠。在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继承和发展了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为办学的标准,勉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此,郭秉文校长提出了“三育并举”和“四平衡”①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兼顾文理、沟通中西,努力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国士风范”。为制定校训和校徽,东南大学特地设立了“制定校训委员会”和“制定校徽委员会”两个临时委员会。经过认真评选,东南大学确立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校徽是银质圆形,以“国立东南大学”六字为周纹,“止于至善”四字直立于中。“止于至善”四字缘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寓有东大的学风校风及师生的学行均求臻于至善的新意。这一校训为现在的东南大学所继承。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1932年9月5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到 1941年8月13日辞职,前后十年。罗家伦是中大历史上任期最长,在校期间建树甚多,对学校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一位校长。他在就职后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发表了“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说, 宣布治校方略,提出以“诚、朴、雄、伟”的学风作为中大的理想。“诚、朴、雄、伟”从此成为中大的校训。1937年,中国对日本抗战,全国总动员。罗家伦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难深重到如此,中华民族已临到生死关头,作为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当然要对民族和国家,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罗家伦校长提出了“诚、朴、雄、伟”四个字的学风,也可以说是他主张的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的风气。 “伟”是指伟大崇高的意思,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有偏狭纤巧,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诚朴”二字,是自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以来,多年形成的传统学风的基本内涵。罗家伦校长针对时弊,加以阐述,便有了新意。罗家伦校长又加添了“雄伟”二字,无疑是针对当时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形势,有感而发的。“诚、朴、雄、伟”四字雄浑厚重,气势磅礴,对中央大学及其继承者南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产生深远影响。南京大学新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在南京大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校训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广大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南大决定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经过广泛,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南京大学新校训的特征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上下求索和焦灼企盼的历程。而一旦落地生根,迅即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归结其原因如下:1.新校训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诚朴雄伟”四字取自中央大学时期的学风和校训,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是结合南大办学实践的创新。“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 ,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 ,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2.新校训立意高远、文字优美,体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既各自独立成意 ,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在文字表述中是一个成功的典范。3.新校训的顺利诞生是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广泛动员、积极推行的结果南大对校训征集工作极为重视,蒋树声校长亲自为这一工作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训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二是校训要能概括南大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南大特色和个性;三是征集工作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这三条原则,是在“南大传统与学校精神”大讨论后提出的,是深入研究和反复斟酌的产物,为确定校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 ,学校最终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校训征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而在确定校训后,南京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主要方式有: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上铭刻校训; 蒋树声校长带头撰写《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等文章,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 网络、报刊等媒体广为宣扬;新校训宣传与百年校庆宣传结合同步,使其迅速在校友和师生中传播,并深入人心。三、南大校训沿革对我校的几点启示上海财经大学源远流长:1917年孕育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杨杏佛任主任)1921年设立东南大学时,决定将南高商业专修科扩充改组成上海商科大学(与暨南大学合办),是为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郭秉文兼任校长,马寅初为教务主任,主持校务); 1922年,上海商科大学由东南大学独立承办,定名为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其后,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7)、江苏大学商学院(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 1928),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其后,又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日之上海财经大学。可以说,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南高、东大一脉相承的。因此,我校与南大不仅有历史上的关连,更应有现实上的互动。充分认识校训的重要性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它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换言之,一条好的校训能充分体现出办学主体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并且还能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欢迎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复旦大学的致辞中,强调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奋斗不止”。这是对校训的重要作用所作的现实诠释。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优秀校训早已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校训的重要性。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校训征集活动南京大学在校庆100周年前夕,发动全校师生,从百年办学思想中梳理、挖掘出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填补 1949年以后的历史空白,令人鼓舞。我校与南京大学在历史上具有较深渊源,都经历过南高、东大、中央大学等特定的发展历程,江谦、郭秉文等校长的办学思想对我校办学历程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南京大学成功征集校训的做法,对我校而言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经过80多年的风雨,我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在2007年迎来90周年校庆。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加快启动校训征集工作,以具备“财大人”高度认同度的校训向90周年校庆献礼。校训征集过程中要发动师生踊跃参与校训并不一定出于学校领导之手,但须经一定程序由学校领导认可,上升为学校提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师生行为的准则,并大力宣扬和推行,最终被大多数师生了解和实行。如广泛流传的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即是一例,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也是如此。一条好的校训,一般是寥寥数字,但要做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谈何容易。这必定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未来的校训应坚持财大特色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校训的比较,可以发现,目前一些大学的校训很是精当、贴切,催人奋进,回味深长,很受教益。南大校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确有相当部分学校的校训严重雷同,诸校一词,缺乏个性,鲜有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校办学特色。还有部分高校,校训不明确,有时称为“办学理念”、有时称为“校风”,等等,表述方式也较随意。我校未来的校训一定要体现财大自身的特色,真正做到“度身定制”。未来的校训要体现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历史上,江谦、郭秉文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对我校的创建和迅速崛起,影响甚巨。学校独立之后,上海商学院的办学者,继承和坚持了上海商科大学创办后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期间有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在这个舞台上活动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训作为学校的表征,是学校长期办学理念的结晶。因此,在注重传统的同时,更要赋予时代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方向。要将历史办学传统和现实办学目标有机结合,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还要高度概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彰显个性,对我校而言,即要彰显财经学科“经世济国”的价值追求。未来的校训应意蕴高远而雅俗共赏为使未来的校训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应努力在文字上实践如下目标:一是立意高远、寄托遥深。未来的校训应具有高度概括性,在立意上从大局着眼,做到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二是文字优美、具有张力。努力采用文采斐然、内涵丰富和具有张力的文字,易于大家传记和作进一步深入的阐释;三是引经据典,雅俗共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的校训应能充分、恰当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富于文化意蕴而使其雅俗共赏,流传久远。注释:①张次博郭秉文的办学思想与上海商科大学财经高教研究,2003(4).参考文献: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孟渊(1974-),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应望江(1963-),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南京大学校训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我校的启示孟渊应望江摘要:本文通过对与我校校史上有较深渊源的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校训的研究,得出其对我校未来校训制定工作的几点启示。关键词: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启示校训是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在思想行为上努力的目标,它包含了在学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学校精神;授业、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的学风;以及教学上、工作上、生活上、纪律上的教化和风气的校风。每所学校的校训应有其自身特色,且随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有所调整。南京大学与我校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南大校训的发展对我校未来制定校训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南京大学肇端于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上述各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大致可概括如下: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戊戌变法失败后,废书院、兴学堂、立私塾、设师范的改革之风迅猛地冲击着封建教育制度。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在南京鸡笼山下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江宁提学使李瑞清被委任两江师范监督。李瑞清办教育的宗旨有三: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他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独立思考、崇本务实的学风,并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宗旨。他聘请日本饱学之士到校任教,提高师资水准;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增设科目,添置设备。主政六年期间,他锐意革新,悉心治校,将一个草创不久、仅为初级师范程度的学堂,治理成一所较具现代性的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江苏的最高学府,南方各省师范学堂的模范”。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乃至后来办学者的影响至为深远。他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教育前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建校伊始,就开展了制定校训的活动。经过校内师生的广泛讨论后,确定校训只用一个“诚”字。这里的“诚”是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知识上的明达物理。使用“诚”作为南高校训的主张,出自于南高的创办人兼校长江谦。作为著名的教育家,江谦提倡以诚为训,以诚为本,崇尚俭朴,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有始有终,自然日长日化。他提倡三育并重,认为诚涵智仁勇,诚育德智体,诚不仅为德育之本,同时更是智育、体育之本。江谦校长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贯彻“诚”字,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身,以诚处世,以诚待人。由此形成了南高“诚实、朴茂”的学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南高校风。南高以“诚”为校训,是对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以及“俭朴、勤奋、诚笃”校风的继承和创新。而“诚朴”二字,由此也成为以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继承者的学风传统的基本内涵,出现在南大各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校训、校风中,成为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质的内核。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主张一所综合大学可以设立偏重学理的学科,同时又设立偏重应用的学科,两者互补,相得益彰。东南大学当时设有文理、 工、农、商、教育五科,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冠。在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继承和发展了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为办学的标准,勉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此,郭秉文校长提出了“三育并举”和“四平衡”①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兼顾文理、沟通中西,努力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国士风范”。为制定校训和校徽,东南大学特地设立了“制定校训委员会”和“制定校徽委员会”两个临时委员会。经过认真评选,东南大学确立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校徽是银质圆形,以“国立东南大学”六字为周纹,“止于至善”四字直立于中。“止于至善”四字缘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寓有东大的学风校风及师生的学行均求臻于至善的新意。这一校训为现在的东南大学所继承。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1932年9月5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到1941年8月13日辞职,前后十年。罗家伦是中大历史上任期最长,在校期间建树甚多,对学校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一位校长。他在就职后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发表了“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说, 宣布治校方略,提出以“诚、朴、雄、伟”的学风作为中大的理想。“诚、朴、雄、伟”从此成为中大的校训。1937年,中国对日本抗战,全国总动员。罗家伦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难深重到如此,中华民族已临到生死关头,作为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当然要对民族和国家,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罗家伦校长提出了“诚、朴、雄、伟”四个字的学风,也可以说是他主张的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的风气。 “伟”是指伟大崇高的意思,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有偏狭纤巧,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诚朴”二字,是自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以来,多年形成的传统学风的基本内涵。罗家伦校长针对时弊,加以阐述,便有了新意。罗家伦校长又加添了“雄伟”二字,无疑是针对当时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形势,有感而发的。“诚、朴、雄、伟”四字雄浑厚重,气势磅礴,对中央大学及其继承者南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产生深远影响。南京大学新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在南京大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校训。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广大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南大决定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特征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上下求索和焦灼企盼的历程。而一旦落地生根,迅即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归结其原因如下:1.新校训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诚朴雄伟”四字取自中央大学时期的学风和校训,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是结合南大办学实践的创新。“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 ,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 ,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2.新校训立意高远、文字优美,体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既各自独立成意 ,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在文字表述中是一个成功的典范。3.新校训的顺利诞生是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广泛动员、积极推行的结果南大对校训征集工作极为重视,蒋树声校长亲自为这一工作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训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二是校训要能概括南大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南大特色和个性;三是征集工作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这三条原则,是在“南大传统与学校精神”大讨论后提出的,是深入研究和反复斟酌的产物,为确定校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 ,学校最终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校训征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而在确定校训后,南京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主要方式有: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上铭刻校训; 蒋树声校长带头撰写《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等文章,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 网络、报刊等媒体广为宣扬;新校训宣传与百年校庆宣传结合同步,使其迅速在校友和师生中传播,并深入人心。三、南大校训沿革对我校的几点启示上海财经大学源远流长:1917年孕育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杨杏佛任主任)1921年设立东南大学时,决定将南高商业专修科扩充改组成上海商科大学(与暨南大学合办),是为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郭秉文兼任校长,马寅初为教务主任,主持校务); 1922年,上海商科大学由东南大学独立承办,定名为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其后,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7)、江苏大学商学院(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 1928),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其后,又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日之上海财经大学。可以说,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南高、东大一脉相承的。因此,我校与南大不仅有历史上的关连,更应有现实上的互动。1.充分认识校训的重要性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它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换言之,一条好的校训能充分体现出办学主体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并且还能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欢迎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复旦大学的致辞中,强调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奋斗不止”。这是对校训的重要作用所作的现实诠释。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优秀校训早已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校训的重要性。2.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校训征集活动南京大学在校庆100周年前夕,发动全校师生,从百年办学思想中梳理、挖掘出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填补 1949年以后的历史空白,令人鼓舞。我校与南京大学在历史上具有较深渊源,都经历过南高、东大、中央大学等特定的发展历程,江谦、郭秉文等校长的办学思想对我校办学历程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南京大学成功征集校训的做法,对我校而言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经过80多年的风雨,我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在2007年迎来90周年校庆。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加快启动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