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运用制度研究
(课题组)
HYPERLINK
引言
1
HYPERLINK
一、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现状
3
HYPERLINK
(一)公共信用信息的界定和相关规范
3
HYPERLINK
(二)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存在的问题
8
HYPERLINK
二、公共信用信息的主体身份标识
11
HYPERLINK
(一)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身份标识的必要性
11
HYPERLINK
(二)现有的信用主体标识规范
12
HYPERLINK
(三)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身份标识代码体系
13
HYPERLINK
三、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内容与范围
15
HYPERLINK
(一)公共信用信息的主体
15
HYPERLINK
(二)公共信用信息的具体内容
16
HYPERLINK
(三)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
17
HYPERLINK
四、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
19
HYPERLINK
(一)公共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一般原则
19
HYPERLINK
(二)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
21
HYPERLINK
五、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运用
27
HYPERLINK
(一)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的要求
27
HYPERLINK
(二)行政治理领域对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和使用的机制
29
HYPERLINK
(三)行业协会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机制
33
HYPERLINK
六、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爱护
35
HYPERLINK
(一)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爱护的必要性
35
HYPERLINK
(二)公共信用信息承载主体的权利
36
HYPERLINK
(三)信用信息归集主体的义务
37
HYPERLINK
(四)信息承载主体的权益爱护
38
HYPERLINK
附件:《公共信用信息治理条例(草案)》(建议稿)
45
HYPERLINK
参考文献:
56
引言
早在古罗马法中,信用就作为人格的一部分,是衡量个人能否成为法律主体的资格。一个自由人若无力清偿其债务,即意味着丧失信用,将“人格减等”,失去主体资格。之后的法律中,一直给予信用人格属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进展,信用的属性也逐步扩展。现代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主体的信用状况对其存在及进展的阻碍越来越大。对市场主体而言,信用不仅是进入市场的资格,依旧一种无形财产。
然而,信用最终应体现为信息,并可为公众知晓,方能发挥信用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我国目前信用状况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与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信用体系的整体构建,还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进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美国的“安稳事件”、AIG“奖金门事件”,以及我国的“全国牙防组事件”、“华南虎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暴露了公共生活领域信用缺失的严峻危害,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信用危机的警钟,解决公共信用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十分明显。
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参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第(二)点的内容。
。本课题拟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与公开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规范对公共信用信息的治理,以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保障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展。
一、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现状
(一)公共信用信息的界定和相关规范
1、相关名词的界定本文中对所有名词的界定纯属行为需要,并无其他专门意义。
(1)关于信用
信用的差不多含义是老实,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对信用的内涵和形式,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信用的内涵,从伦理角度讲,信用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从经济角度讲,信用是指借和贷的关系,即在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相信受信人能实现其诺言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从法律角度讲,要紧是指当事人之间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承受的义务;从货币角度讲,信用即货币。
关于信用的形式,从历史角度看,经历了关系信用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文化时发觉,在乡土社会中,人民差不多上是按照血缘(父系家族)来决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远近的,并由此形成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和维系正式依靠信用的早期形式即关系信用。关系信用仅存在于专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既受血缘、亲缘、地缘等先天性因素的阻碍,又受情感、习俗、规则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的信任关系。
、契约信用是基于合意,并由法律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信用关系。其作用领域只存在于契约当事人之间,虽摆脱了熟人社会的限制,但不涉及公共生活领域,无法满足非契约关系当事人的需要。
到公共信用的演变过程;从受信对象看,信用的差不多形式有公共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国际信用;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信用形式要紧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等。
(2)关于公共信用
公共信用又称政府信用、国家信用。在西方国家,公共信用是指各级政府的举债能力。它是社会为关心政府实现其各种职能而给予政府的信用,要紧发生在公共生活领域,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其核心是政府公债。公共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从本质上看,公共信用是契约信用向公共生活领域的延伸。在公共生活领域日趋扩大的现代社会,公共信用的地位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与突出。对一个国家来讲,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共信用。然而,假如信用指数不理想或不稳定,将出现公共信用缺失的现象,由此所导致的危害更是难以估算。
(3)关于信用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每一主体的信用都体现为一种信息,而且越来越受到大伙儿的关注。简而言之,信用信息确实是指能反映社会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即社会主体在其各种活动中产生的与信用有关的记录及有关评价其信用状况的各项信息。其内容一般包括:差不多信息(身份识不、职业或行业、住宅地等)、经济活动信息(贷款、担保、合同履行等与信用有关的交易记录)及其他信息(所受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等)。
然而,若单独使用这些信息,并不能对主体的信用状况作出准确客观的推断。因此,有必要将各种分散的信息归集汇总,而这一归集过程也是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的过程,是信息共享与公开的基础。
(4)关于公共信用信息
本课题所研究的公共信用信息,是指政府部门和其他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的组织掌握的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为幸免引起误解,这一界定仅限于本文使用,并与前述“公共信用”的内涵有明显区不。
。从主体上看,既包括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还包括各类市场主体鉴于下文对主体部分有专门论述,在此不予展开详述。
。从内容上看,那个地点的信用信息要紧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与自身信用有关的各种记录及其他信息,并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的组织所掌握之因此如此界定,要紧是考虑到那些事实上发生的与主体有关的信用信息若不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的组织所掌握,则难以用来评价该主体的信用状况。因此,这有赖于信息归集部门的工作。
。因此,那个地点所包含的信用信息与一般意义上的信用信息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及评价市场主体的的信用状况,一方面要求信息归集主体的工作要切实到位,幸免遗漏和不实;另一方面要构建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与公开的统一机制,加强对公共信用信息的治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已有相关规范概述
从目前国内已出台的规范看,以行政法规和地点性法规为主,还没有专门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差不多法律。相关规范要紧有:
2004年11月,江苏省政府公布的《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方法》是较早的关于公共信用信息治理的地点政府规章,对信息的归集、使用、异议处理和监督治理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2008年4月,江西省政府出台的《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方法》,其内容和结构体例上与江苏省的差不多一致。
2005年3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治理试行方法》,要紧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及其相关监督治理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
2007年7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专门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使用、监督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其他行业、部门参照本条例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
2007年9月,江苏省政府公布《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治理暂行方法》,专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使用及其监督治理等行为进行规定。
2009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廊坊市公共信用监管信息归集使用治理方法》,对公共信用监管信息的归集、使用、监督及法律责任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尤其明确了各部门和治理机构对信用信息的归集责任。同年,杭州市也出台了《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方法》。
2011年11月,陕西省人大出台《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关于公共信用信息的地点性法规,内容较为全面具体,要紧包括行业信用信息建设、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和使用、异议信息处理及法律责任等。
除此之外,北京、成都、惠州、鄂尔多斯等地均有类似的地点性法规和规章公布。这些地点性法规和规章的公布实施,为当地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规范了信用信息的治理和运用,也为其他地区的诚信建设树立了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征信业治理条例》,专门对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征信业进行明确规范。该条例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与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规范的要紧对象是征信机构的业务活动即对征信机构的监督治理。《征信业治理条例》的公布与实施,解决了征信业进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为征信经营活动提供了统一的制度规范和监管依据,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信用经济进展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促进了征信业的健康进展。
(二)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存在的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建立在各种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信用对市场经济进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是应当看到,信用的作用是双面的,它在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成本,促进市场经济进展的同时,又会刺激投机,引发信用危机,加深市场经济社会的矛盾。而扬长避短的重要途径确实是要建立信用信息的有效治理机制,加强审查和监管,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使市场经济的运转进入良性循环。
在美国,有征信公司专门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加工。相比之下,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时期,有关立法还比较滞后,这些都有待于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大量的公共信用信息掌握在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组织手中,这些信息并没有充分向社会公开,使得其他单位和组织由于得不到所需的信用信息,难以开展信用信息治理和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这不仅加剧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而且由于对失信行为监管和处罚不力,又会使市场秩序紊乱,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加快相关立法的进程已是刻不容缓。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公共信用信息的规范和治理上,要紧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现有规范层次较低,难以形成统一治理和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我国对公共信用信息尚未进行统一治理和规范,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导致资源白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现有规范看,以部门规定和地点性规定为主,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行业和地点的实际情况。但由于级不较低,不仅缺少权威性,而且不利于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从整体上看,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各地制定的规范,多强调结合当地现状,忽略了与其他地区的信息共享与运用,不仅不利于打击跨地区的不诚信行为,也不符合我国信用体系建设长远进展的需要。
2、具体标准不一,不利于资源整合与组织协调
目前我国尚未公布信用信息相关的统一标准,实际上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但由于地点及行业进展存在差异,市场基础及信用需求不同,在公共信用信息的具体规范内容上也各有差不,尽管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行业和地点的现状,但往往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不仅存在重复建设、资源白费的问题,而且相互之间兼容性差,又难以实现信息的流淌和共享。同时,标准不一,封闭建设,技术、软件不能兼容等,严峻阻碍了全国公共信用信息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使这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也难以开展。
3、缺乏价值认同,对信用信息治理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没有明确的主管机构,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仅仅建立自己的阵营。占有主体视其为自有资源,往往不愿与其他主体共享,尤其是关于耗费较大成本收集整理的公共信用信息,更是如此。而公众却视公共信用信息为公共产品,迫切要求分享,以更多地了解交易相对人的信用状况,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公共信用信息的市场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已有的公共信用信息的价值也未得到专门好的体现。而且,各行业各部门对归集到的信息进行治理的手段千差万不,整体上信息化程度较低,治理手段较为落后,加上相关的监管措施不够明确,导致信息泄露现象屡见不鲜,有关主体的权益受侵犯时也得不到有效救济。
二、公共信用信息的主体身份标识
(一)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身份标识的必要性
构建信用主体标识规范,是加强对公共信用信息的治理和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后续工作无从谈起。不管谈信用也好,公共信用信息也好,都离不开一个主体,而在具体的信用信息治理规范中,必定要对相关主体有个差不多的识不标准,这不仅是对信息主体治理的需要,而且对信息的归集与共享也专门有必要,具体讲来:
1、统一信息主体身份标识,是有效利用信息,实现信息价值的前提
只有统一主体身份标识,才能在一致的技术标准上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运用。而且,公共信用信息只有得到有效利用才能为当事人带来收益,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同时这也是政府部门履行治理职能的手段,即通过向社会提供此类服务,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价值。
2、方便当事人查询,解决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市场上,信用通常是与风险成反比的,即信用越好,风险越小;信用越差,风险就越大。对市场主体而言,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风险增加的一大缘故。而要解决此问题,就要统一主体身份标识的标准和具体参数,为市场主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而且,为方便起见,对查询的程序设定也不宜复杂,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明白。
3、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身份标识体系,进而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开,不仅促进各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更有利于政府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及时防范和打击失信行为。目前我国对公共信用信息的治理和利用较为落后,要紧缘故确实是缺乏统一的开放机制,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缺乏共享的基础,许多标准和技术软件存在差异,因此,统一主体身份标识,能够强化治理,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和公开运用。
(二)现有的信用主体标识规范
2011年7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治理委员会联合公布了《信用主体标识规范》(Specificationofcreditsubjectidentifiers)。该标准规定了信用主体中组织和自然人的标识构成及标识唯一性的确定,适用于信用调查、信用治理、信用监管及相关信用交易与服务。明确了信用交易主体即参与信用交易的组织(机构)或自然人,信用主体标识即标明、识不信用主体的文字及符号。
在《信用主体标识规范》的应用中,以适用行政区划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质量治理体系要求及信用差不多术语为基础。实际上,这些差不多上必不可少的配套规范。
从现有的《信用主体标识规范》看,差不多上确立了自然人以其身份号码、组织以其组织代码,并结合行业和行政区划代码为一体的标识体系。这跟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的信用主体标识规范大体一致。但还应注意与国外有关机构在这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怎么讲各国情况不同,对信息的治理差异专门大,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方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和共享也是必要的。因此,在对信用主体的标识规范方面应注意兼容或转化,这也是以后信息治理和进展的一个趋势。
(三)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身份标识代码体系
当前的目标是要构建以行政区划、行业类不为主线,层次分明、简洁易明白、纵横联网、公开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治理体系。而主体身份标识代码体系是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的的基础。从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文件看,目前要构建的社会信用体系,确实是要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身份标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逐步推进各行业信用建设,并实现多部门信用信息互通共享。
公民的身份证号码和组织的机构代码差不多上其唯一不变的身份识不代号,尤其是对组织而言,不管其经营范围、住宅地、名称等如何变化,其代码号是始终不变的。假如各部门各组织自行编码,将会形成信息壁垒,阻碍信息的共享,不利于信用信息体系的统一建设。
另外,就组织而言,主体身份标识代码的兼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现行的组织编码规则是国际通行的无含义码,其特点是可不能因组织机构的行政区划、性质、类型等的变化而不适应。这为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提供便利,需求者能够迅速了解组织的有关信息,也会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易的开展。
三、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内容与范围
(一)公共信用信息的主体
在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公开过程中,通常有三类主体:
第一类主体是归集信用信息的主体,简称为信息归集主体,要紧是履行公共事务治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具有公共治理职能的组织机构以及具有裁判权力的司法机关、仲裁委员会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行使行政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行政机关;二是具有公共事务治理职能的公共部门,如部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三是司法机构和仲裁机构。需要明确的是,信息归集主体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权来源于法律的规定或授权,除此之外,不无其他信息归集主体。
第二类主体,是信用信息所指向的主体,即承载信用信息的主体,简称为信息承载主体,具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我们通常所讲的信用信息主体即为此类。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境内企业和我国公民的信用信息情况。境内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一切企业组织,包括各种企业类型: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国有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我国公民是指拥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
第三类是信用信息使用主体,简称为信息使用主体,既包括查询和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组织和个人,也包括共享公共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
以上分类仅仅是为了论述方便所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实际上,三类主体之间也有交叉重合,即有些主体在某些行为中也会成为另一类主体,如作为信息承载主体的事业单位在信息归集过程中即为信息归集主体,在使用信息时又成为了信息使用主体。
(二)公共信用信息的具体内容
考虑到信息承载主体要紧是境内企业和我国公民,公共信用信息的具体内容据此要紧划分为两类:
一是企业信用信息,包括:(1)企业差不多信息,如:企业名称、企业注册资金、企业注册地、经营范围及法定代表人;(2)企业资质信息,如企业获得的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等级,开展特定业务活动的资质资格等;(3)企业涉及的诉讼、仲裁信息;(4)企业受到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的行政处罚信息;(5)企业获得的经营信用信息,包括:荣誉奖励,与信用有关的税收优惠、进出口免检、检验检疫、质量检查等方面的政策优待措施;(6)上市公司依照监管机构要求必须披露的企业经营治理方面的其他信息等。
二是个人信用信息包括:(1)差不多信息,要紧是个人姓名、性不、年龄、籍贯、学历、工作经历等;(2)经济信息,包括个人纳税情况,个人缴纳公共事业费用情况、个人开办工商业经营机构情况、个人公益或慈善事业捐款、缴纳社会保险情况,以及个人信贷信息等;(3)守法信息,包括个人有无刑事违法犯罪记录、行政违法处罚信息、民事方面的诉讼、仲裁及其承担责任信息等;(4)其他个人信息,包括学业奖惩信息、工作奖惩信息等。
(三)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
公共信用信息依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依据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能够分为:公开信息、经申请可公开的信用信息、可在一定范围内共享的信用信息、不可公开的信用信息。公开信息,一般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差不多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信息,如企业的名称、注册地、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等信用信息,个人的姓名、性不、学历、籍贯等信息等;经申请可公开的信用信息,如企业的经营信息、税务信息、个人工作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司法信息等;可在一定范围内共享的信息,如个人的行政处分、组织纪律处分、企业经营中涉及临时营业限制或资格限制的信息等;不可公开的信用信息要紧是指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如婚姻状况、财产收入状况等)、商业秘密信息、以及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相关的信用信息等。
依据信用信息的性质,能够分为:正面信息信息和负面信用信息。正面信用信息也称为良好信用信息,是指获得社会及公共治理组织正面评价的信用信息,如企业获得的各种代表经营能力和水平的资质、经营业绩,个人获得的荣誉奖励等褒奖性信用信息;负面信用信息也称为不良信用信息,比如企业受到的产品质量、税收信贷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或不良记录,公民个人信贷违约、民事违约、违纪违法受到的行政处分以及犯罪情况等信息。
依照信用信息主体不同,能够分为:企业信用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和其他组织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是指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信用信息;个人信用信息是指公民个人信用信息;其他组织信用信息是指除企业和个人外,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如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等。
依照信用信息领域不同,能够分为:经济信用信息、公共治理信用信息、司法信用信息等。经济信用信息是指与企业经营或个人经济行为有关的信用信息,比如纳税信息,信贷信息,产品质量检验检疫信息等;公共治理信用信息要紧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或授权单位在行使公共治理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如行政处罚、营业资质或专门行业资质等级降低或吊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公开通报或责备、社保公积金等的缴纳信息等。现代社会中,各种公共媒体的宣传对社会的阻碍的力越来越大,但由于其职能所限,媒体报道的新闻信息,在有权机关或授权机构确认前,不应纳入公共治理信用信息。司法信用信息,是指司法机关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中载明的与当事人有关的信用信息。
四、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
(一)公共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一般原则
目前,我国各部委、地点政府及行业协会,大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各种信用信息中心和信用资源库。由于在现有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下,缺乏统一的规划、组织、标准和规范,各信息资源库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较大,缺乏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造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导致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巨大白费。”丁敬达:《论我国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载《现代情报》,2007年第12期。
通常来讲,信息越充分、越集中,就越能制造更大的价值,分散化的信息难以真正转化为“信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对我国目前散乱的公共信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强信息征集主体之间的交换与共享,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要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应该注意,自然人对其信用信息的权利,在性质上属于隐私权的范畴,具有强烈的人格利益属性。而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静权、个人信息保密权和个人信息操纵权等。法人虽无所谓隐私权的问题,但对其自身信用信息的使用要紧涉及商誉权和商业秘密的爱护。因此,不管是使用自然人依旧法人的信用信息,都涉及到权利爱护的问题。各种主体在实施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时,要确保依法进行,而且相关信息可不能侵犯自然人的隐私权或者法人的商誉权、商业秘密。
2、标准一致性原则
我国现有的各级地点政府、各政府部门主导的信用数据库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而要实现不同平台或者数据库中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必须设计出信用数据库的全国统一标准,如信息采集技术标准、信用归集的格式和参数等,以规范各类信用信息数据库,从技术层面确保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实现。简单来讲,确实是对组织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实行标准化治理,制定统一的信用选项、编码格式、信息编码、数据结构、网络接口、企业和个人识不码等,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形成比较完整的信用信息记录。
3、时效性原则
对数据信息来讲,时效性专门强,要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信息尚未利用,可能专门快就会过时,丧失使用价值;二是信息只有不断更新、补充,及时反映其主体的新变化、新情况才有价值。总体来看,目前各行业和地点政府部门掌握的数据信息,要紧限于内部使用或者在特定领域部分开放,使用频率较低。假如不能及时进行交换或者更新,信息一旦陈旧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甚至发生错误,可能侵害当事人的权利。因此,信息的交换共享应当遵循时效性原则,保持一定的频率,尽可能做到实时共享。
4、补偿性原则
政府部门掌握了大多数的信用信息,然而信息的猎取是有成本的,要使各部门各行业积极提供信息,不管是直接提供给组织,依旧提供给政府建立的数据库,首先应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所在,尊重他们的权益,给予适当的激励。如依照各部门对所提供的信用信息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给予适当奖励,或者考虑到他们前期投入的成本,并以合理的方式给予补偿,或者依照各部门所需收集、整理、录入、加工、维护的信用信息量的多少,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拨付等。即使是通过立法强行规定各部门提供信息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否则执行过程中难免大打折扣。
(二)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
关于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本质上是探讨政府、行业协会等不同主体对各自掌握的信用信息进行共享的模式。针对我国信用信息进展滞后的现状,有的学者提出了“横向+纵向”的信用信息共享策略何绍华、窦艳:《我国信用信息共享策略探讨》[J],载《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横向”策略又称行业策略,即通过整合行业内部的信用信息,实现行业内信用信息高效共享,进而实现行业间乃至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共享;“纵向”策略是基于供应链的视角,从供应商、生产企业、再到客户,建立供应链节点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横向”策略和“纵向”策略相辅相成,形成覆盖全国的交叉性信用信息共享网络。以上纵横结合的视角,要紧是从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的主张,关于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各地点政府、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之间存在横向的共享需求,上下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以及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也存在类似于供应链的纵向信息共享需求,因此,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以及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也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共同推进网络化的共享模式。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地点政府、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差不多建立了一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仍然需要通盘的考虑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考虑到这一系统工程的复杂程度和相关技术因素,我们认为能够逐步分时期进行,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构建信息网络数据库,具体策略如下:
1、分时期建设
我国的信用信息归集工作这几年获得了较快进展。各地都出现了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既有地点政府支持,国有企业投资的,也有地点政府直接出资的国有征信机构,也有国内民营资本创办的私营征信企业。同时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有些机构的数据库通过几年的积存,差不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如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了上海42家行政与司法部门,以及电力、燃气、轨交、通信、公积金等8类事业单位掌握的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政府部门通过该平台形成联动参见刘锟、徐瑞哲:“一个平台集成50个部门信用信息”[N],载《解放日报》,2013年6月15日,第001版。
,在一定范围内差不多实现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
但应当看到,这些初级信息数据库还处于相对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使信息能够实现公开与共享。如何纳入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是否要建立一个全国集中的有形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对此,必须从我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使用的现状动身,分时期、分步骤逐步推进。
第一时期,实现地点政府、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内部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即基于行政区划、行政治理部门条线的视角,整合各自领域内的信用信息,实现行业内部信用信息高效共享。在那个时期,信用信息的范围有限,或者具有相似的特点,收集、处理和传递的效率都比较高。同时数据标准易于统一,更容易细化,以适应地域和行业进展需要。
第二时期,对各地点政府和行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和需求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以此为基础建立交换共享机制。一般来讲,各主体之间能够通过签署共享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需求和共享的范围、方式、类不、频次、权利义务等,通过远程打包的方式实现信息交换共享。
第三时期,在积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平台的功能要紧是实现不同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之间能够联通,相互交换,提供各部门各行业信息交换共享的渠道和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门户。
2、结合实际构建信息网络
所谓“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不是要构建唯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因为“要建立一个集中全国所有信用信息的有形数据库,从经济上看,一次性地建成如此巨大的数据库,其软硬件设施必定耗资巨大,而数据更新、补充、维护的工作也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本必定特不之高。在技术上,即便运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真刚要把全国数亿个人、上千万个组织的信用数据,而且时刻都在动态变化的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仓库中,技术要求也将特不之高。”刘骁:《信用信息共享模式与激励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4页。
目前还专门难实现。因此,建立一个集中全国所有信用信息的单中心的数据库既不经济,技术上也不可行。
统一全国公共信用信息的一大目的是使各类主体能够随时猎取全国各地有信用记录的任何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对“统一”的差不多要求是要让公共信用信息通过一个平台,建立畅通的交换共享渠道,要紧体现在确保数据集中,实现顺利交换、共享。同时,要采取统一的组织和个人身份标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以及统一的数据处理流程等。
考虑到目前地点政府、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建立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差不多有了一定基础,当前的要紧任务是将不同的平台连接起来,加以整合,对内实现政府、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对外向公众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平台或窗口。对此,能够利用功能日益强大的网络通信技术把分布各地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连接起来,纵横结合,形成公共信用信息网络。这一网络大致能够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地级市建立初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归集汇总本辖区个人和组织的差不多信用信息;二是在省会都市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和信息平台,实现省内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三是以大区为单位如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等,或以经济联系紧密的跨行政界线的区域为单位,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设分布式的地区数据交换中心,通过统一或兼容的数据输入格式,运行标准的数据处理流程等,实现信息共享和开放;四是全国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其中第一层次的数据库或交换中心,要紧任务是采集信用数据,第二、三层次的信用数据交换中心要紧负责数据交换、共享维护。而全国数据交换中心的职能在于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协调共享机制、治理全国信用信息等。
总体看来,通过统一组织和个人身份标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统一数据处理流程等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高效联通的多层次的信用信息共享网络,应是目前我国建设统一信用信息体系的可行选择。
五、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运用
“信用信息公开是指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向社会公众或者特定主体披露的活动。”石新中:《论信用信息公开》[J],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64页。
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的过程,同时涉及到公共信用信息相关的三方主体,即信用信息归集主体、信用信息承载主体和信用信息使用主体,公开的内容要紧是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
(一)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的要求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市场主体的交易愈加不受时空的局限。为促成交易,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亟需相互交换和共享。那些传统上属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内容,如财产收入状况、司法信息等“就不再是单纯的私事,而是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履约能力、关系到他人预期利益的实现程度、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正常运转的问题。”同上,第66页。
一定程度上讲,信用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必定要求。然而,由于信用信息依附于承载主体,与承载主体的人格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对信用信息的公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尤其是对个人和企业而言,要注意对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的爱护,关于公开的方式、范围等,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具体而言,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内容真实全面。信用由信息构成,充分的信息量,才能全面、准确反映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状况。公共信用信息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由能够公开的信息和必须保密的信息组成的相对固定的量。假如保密信息太多,就会使得公开的信息减少,从而难以反映信息对象的完整信用状况。因此,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应当是全面、准确、完整的,既要包括正面信息,也要包括负面信息,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会对每个主体产生较强的信用约束力。
第二是把握时效。信息从搜集、整理、交换、共享再到公开,整个过程要耗费相应的时刻。公开实际上是最后的环节。在那个环节中,与交换、共享等环节一致,也要保证时效性。在公共信用信息的有效期间内,及时公开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信用信息的作用。为了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有必要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公开信息的时刻。
第三是明确权益爱护和救济措施。由于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会涉及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爱护等问题,在公开的环节必须设计细致的规则,划定权利爱护的底线,幸免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导致侵害相关主体的民事权利的现象发生。特不是必须给予信息承载主体纠错权和救济权。一旦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会对信息承载主体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畅通的纠错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假如是因信息归集者的过错导致,还应明确信息承载主体的权利救济途径。
(二)行政治理领域对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和使用的机制
各国家机关、地点政府目前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开展了信用信息的归集、使用、公开等相关工作,公布有关制度,实施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合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以来,进一步加快了各部委在公共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目前许多部门已建立初步的规范治理系统,要紧有:
1、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探究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差不多建立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公布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行为信息,并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2013年,还在平台首页建立与全国31个省级信用信息平台的链接,细化诚信行为信息上报程序和公示期限,并明确行政处罚决定之外的不良行为信息(如通报性文件等)的公开公示要求。
2、商务部建立了商务领域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目前,系统已录入19个行业、92万家有经营资质的商贸流通企业、近100万条差不多信息,并正在整合录入行业信用等级评价信息、违法违规处罚信息(包括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执法信息)、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内商户不良信用信息、医药购销领域不良单位信用信息等。2013年底前,企业信用信息扩展至28个商贸流通行业,增加至300万条。
3、公安部于2001年成立了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目前已在金融、通信、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招聘、租赁等领域对外提供实名制认证服务。2013年,公安部向有关部委提供公民身份信息核实服务,向银行机构提供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服务;牵头开展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权威性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5个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建立实名制信息快速查询协作执法机制的实施意见》,与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中航信、全国机构代码治理中心、铁路总公司等单位开展了数据交换与共享工作。
4、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90%以上的县级以上政府基于政府网站设立了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公开工作。
5、税务总局在门户网站提供了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查询,目前能够查询到全国121838户A级纳税人名单;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治理试行方法》的修订工作,力争使纳税信用评定指标更加科学合理,真实反映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同意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服务和治理的情况。
6、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公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开通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社会公众可直接查阅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凡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都将受到信用惩戒,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受到限制或者禁止,失信被执行人的社会生存空间将大幅度缩小。
7、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导下,通过多年进展,中国的征信体系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服务网络,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多元化的征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包括政府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社会征信机构及信用评级机构。人民银行建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已差不多涵盖金融市场所有授信机构类型。总体上,差不多形成各类征信机构并存,信用信息基础服务与增值服务等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征信市场。
8、中国证监会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牵头规划的征信平台建设,与人民银行大力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征信平台系统终端、信息共享范围、查询使用机制等事宜。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证监会一方面向征信平台提供证券期货监管执法公开信息,包括行政许可决定信息、行政处罚决定、市场禁入决定信息,以及行业自律组织作出的纪律处分决定信息。另一方面在证券期货监管执法工作中使用征信平台信息,要紧是查询监管对象的信用报告,了解监管对象在履行法定义务、同意行政治理或行业自律治理等方面的遵纪守法情况。这一举措也为其他部门之间对信用信息的使用与共享提供了路径样本。
另外,国务院于2012年12月出台的《征信业治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对个人信用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区不对待。考虑到个人信用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为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爱护,防止侵犯个人隐私,同时又能适应信用经济进展对了解个人信用信息的合理需求,对设立从事个人征信业的征信机构治理相对严格,除了符合一般规定外,还需要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管部门(即央行)批准。并明确规定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过5年,超过的应予删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相对而言,对企业信用信息,则鼓舞公开透明,以便为企业征信业务的进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征信机构能够通过信息主体、企业交易对方、行业协会提供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已公开的信息,人民法院依法已公布的判决、裁定等多个渠道采集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对外提供时都不需要取得企业的同意;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治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视为企业信息,采集和使用时也不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同时规定,征信机构不得采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企业信息,不得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
此外,财政部、海关总署、司法部、国家发改委、质监总局、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外汇治理局、银监会、保监会等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都在各自的系统内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地点政府方面,全国大多数省(市、区)和部分大中型都市已建立区域企业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并正在积极进行个人征信数据库建设。其中,上海等地区差不多建立了个人征信数据库。
总的来看,国家机关、地点政府近年来在各自领域、区域内的公共信用信息建设方面差不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多数都实施了对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汇合工作,通过一定的数据平台对外公布,促进各自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
(三)行业协会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机制
行业协会担负着实施行业自律的重要职责,目前各行业协会也在积极推动行业信用评价、行业信用资源库建设等工作。例如,2006年以来,商务部和国资委共同组织开展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推动各商会、协会开展对各自行业内企业的信用评价试点工作。评价结果在协会网站、协会期刊杂志、中国反商业欺诈网(中国市场秩序网)等大众媒体上公示,对保障行业健康进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各行业协会也在加强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上开展积极的探究,例如,向政府有关部门、驻外经商机构、驻华使领馆、部队采购机构、金融机构及行业上下游企业推举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使优秀信用企业获得更多业务进展空间。商务部等部委对获得A级以上信用评价的企业在相关优惠政策、招标、资质认证、出口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
六、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爱护
(一)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爱护的必要性
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与公开,对社会诚信建设来讲是一个基础工程,没有信用信息的公开,信用信息对个人和企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专门难发挥。让诚信者在公共治理和市场活动中享有一定的优待,让失信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更多的代价,是诚信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规则。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开,是征信制度存在的基础和灵魂,对社会诚信意识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已述及,信用信息关于公民个人和企业来讲,必定涉及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的爱护,这与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不可幸免会产生冲突。隐私权和商业秘密属于私权范围,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与公开实质上反映的是信息自由问题,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冲突,是对公共信用信息进行治理的关键问题。
“个人信用信息由封闭、秘密走向适度公开、共享的过程,实际上是私法主体的个人利益适当让步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冯江菊:个人信用征信与爱护的冲突与平衡[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总第82期)
为了公共利益和诚信社会之需要,将个人利益适度让步于社会公共利益,并给予公共治理者对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治理的权力。为防止权力滥用,应依法明确公共治理者行使该权力的内容和范围。关于行政机关来讲,“法无授权即禁止”,假如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行政机关或其他单位就没有权力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共享和公开。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信用信息的治理进行了立法。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英国的《个人数据爱护法》,欧盟的《个人数据爱护指令》,我国台湾地区的《电脑处理个人资料爱护法》,香港地区的《个人资料条例》等。以上这些法令或条例,关于个人信息,尤其是隐私信息进行爱护的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以及适度公开的规则,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二)公共信用信息承载主体的权利
在信用信息归集、处理、共享、公开的不同时期,涉及信用信息主体的不同权利。在信用信息的归集过程中,会涉及信息主体的隐私权和商业秘密不受侵犯的权利;在信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信息主体享有知情权、异议权以及更正权;在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开过程中,信用信息主体具有双重性,企业和公民既是这些信用信息的指向对象,同时又是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应具有查询权、使用权。随着信用信息的商业化运作,关于以提供和查询信用信息作为经营项目的中介机构,也应爱护其通过提供信用信息服务进行增值服务的权益。
隐私权和商业秘密本文有专门论述,那个地点介绍其他几种权利,包括信息承载主体的知情权、异议权和更正权,以及信用信息使用主体的查询权和使用权。知情权是在公共信用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承载主体对自身信用信息的征集及其具体内容享有的知悉权利。异议权是信息承载主体对征集信息内容认为有误时,能够向信息征集主体提出异议的权利。更正权是信息承载主体异议成立后,对错误或不完整信息有要求信息征集机关更正的权利。查询权,确实是在公共信用信息使用过程中,信息使用主体能够通过一定程序,对特定信息承载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查询,信用信息征集主体应该保证其查询信息之权利。使用权,确实是信用信息使用主体对查询到的信用信息能够应用在其治理或商务活动中,或者在公共信用信息基础上对社会公众提供增值服务。
(三)信用信息归集主体的义务
由于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的专门要求,信息归集主体对归集到的信用信息必须符合“妥善保管、合理使用、适度共享、严格公开”的要求。
所谓妥善保管,确实是指信息归集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有义务保证信用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应当采取严格的、足够的安全措施防范信用信息的安全,防止信用信息数据库被攻击、修改、泄露、窃取或者有意破坏。
所谓合理使用,是指关于这些信用信息要在合理的范围和合法目的下进行使用,包括提供给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对信用信息进行商业化应用等。
所谓适度共享,是指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范围内,按照信用信息共享的程序和内容,实现信用信息的流淌和传播。共享的实质是在一定范围内予公开,只只是这种公开是在事先确定的范围内,对确定的人员和机构实现共享。
所谓严格公开,是指信用信息向社会不特定人群公开,任何人通过申请并通过一定程序,均可获悉相关的信用信息。公开是对信用信息面向不特定人的传播,由于涉及的群体广泛,信用信息的公开对归集主体提出的要求较高,以免侵犯信息主体的隐私权或者商业秘密。同时,公开也是信用信息获得社会认可、发挥其社会效用的重要途径。
总之,要在做好信用信息归集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信用信息的及时性,严格规范信用信息公开的程序和标准,依法有序进行。
(四)信息承载主体的权益爱护
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与公开的过程中,应注意爱护信息承载主体的权益,尤其要平衡、协调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与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公共信用信息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有关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这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开是一个法律障碍。结合我国实际,能够考虑先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在试行一段时刻后,依照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更高级不的立法。
依照前文所述,有关信息承载主体的权益爱护,要紧涉及以下三方面:
1、商业秘密的爱护
关于商业秘密的界定,理论界的观点比较一致。依照国家工商行政治理总局公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有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猎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有用性,是指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治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然而,有些企业内部的一些专门治理制度模式,比如企业核心层的股份激励安排等,这些虽不具有有用性,也未必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但也都应属于企业商业秘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商业秘密的形式和内容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商业秘密在性质上属于知识产权,但其爱护方法与传统知识产权的爱护不同,这也决定了在公共信用信息治理过程中对待商业秘密的态度比较纠结。首先,商业秘密的爱护期是不确定的,若能永久保密,则对其爱护也是无限的,这也是商业秘密的期限优势。而一旦泄密,随即丧失爱护期,即可能成为信息征集的对象,进而能够共享与公开,因此,就事实上质内容而言,是否征集是不确定的。其次,商业秘密尽管不公开,并由权利人采取一定保密措施,但其权利人不能对抗独立开发同一秘密的第三人,事实上,任何独立获得或通过合法途径猎取相同秘密的第三人均为该秘密的权利人,但并不一定都视之为商业秘密,故有可能作为信用信息被征集,并在有关部门之间共享,这是不能完全幸免的。第三,由于商业秘密没有地域限制,因此会出现某些知识、技术在一个地区被认为是商业秘密不能征集,而在另一地区则不被认为是商业秘密能够征集,同样也存在被共享和公开的可能。
能够看出,商业秘密的爱护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公共信用信息治理的过程中,对商业秘密的爱护是比较复杂的。然而,应该明确,除非法律有明文规定,否则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归集、共享或公开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个人隐私权的爱护
隐私权作为一种差不多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静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爱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在个人私权爱护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法治环境中,关于隐私权的爱护是公共信用信息治理中的重要内容。
1995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关于隐私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白皮书中认为,隐私权至少包括以下九个方面:①关于私有财产的隐私;②关于姓名与形象利益的隐私;③关于自己之事不为他人干涉之隐私;④关于个人在组织或单位内部事务的隐私;⑤关于某些场合不便露面的隐私;⑥关于尊重他人不透露其个人信息之隐私;⑦关于性生活及其他私生活之隐私;⑧关于不被他人监视的隐私;⑨私人相关于官员的隐私。由此可见,在现行美国法律体系中,隐私已涵盖了个人及个人生活的几乎所有环节,已成为现代社会爱护个人利益之最全面、最有力的“借口”和“手段”。
相比之下,我国立法中虽没有明确界定隐私权及其内容,但在司法实务中确定对隐私权的爱护已是事实。在公共信用信息的治理中,有关自然人的公共信用信息是否为个人隐私,这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为更好地爱护个人权利,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前,应明确归集信息的种类及标准,对每一项信息进行归类治理,属于能够公开的进入公开公共信息数据库,能够在某些部门共享的,进入共享数据库,假如是必须保密的,则进入保密数据库,严格进行保密治理。总之,应确保个人隐私权在公共信用信息治理过程中不被侵犯。
随着我国对私权爱护的加强和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主体在信用信息治理过程中,将会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面临专门多困难和挑战。稍有不慎,可能会发生信用信息的泄露或者侵权事件,对公共信用信息治理工作带来负面阻碍。
应该注意,就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开而言,应以法律规定为基础,以公民自愿为原则。经书面授权同意,应该同意公民个人或企业将涉及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公共信用信息进行公开,如此做也是对私权的尊重。决定公开涉及个人隐私的公共信用信息,是权利主体行使权利的一种表现。是否选择将个人信用信息开放和共享,是公民行使权利的一种选择。放弃一定的个人隐私权利,积存良好的个人信用,通过公开个人信息,得到社会正面的积极评价和与此相关利益。同时,让守信和失信行为曝光在社会和大众的视野之中,才会对守信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对失信行为发挥抑制作用。
同时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开放,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具有不良信用信息的公民和企业,是否将其共享和公开,不仅是涉及私权,也是为诚信社会建设之需要,而给予公民和企业的特定义务。关于公民和企业严峻失信行为方面的信息,应为必须公开的内容。假如这些负面信息不能共享和公开,信用信息就专门难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澳大利亚、韩国、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只征集和公开相关的负面信息;而在美国,则全面收集信用主体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从激励和褒扬守信者的角度看,采取全面收集正面和负面信息的模式是比较好的。
3、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清单治理制度和损害救济制度
为充分保障信用信息主体的权利,规范信用信息治理行为,有必要建立信用信息清单治理制度和损害救济制度。
公共信用信息清单治理制度,是指在信用信息治理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对归集、共享和公开的信息内容,分不列出具体详细清单,并分类进行治理的制度。具体讲,确实是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过程中,关于公民或企业的哪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列出详细清单,信用信息归集主体按照列出的清单内容征集信息。没有列入清单的信息内容,不予归集。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过程中,信息归集主体归集的哪些信息可作为共享信息提供给其他部门或者社会中介机构,也分不列出项目清单,并据此在各部门或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公共信用信息在部门间的共享清单需要各部门依照情况分不制定,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主管机构统一进行协调和确定。由于公共信用信息公开面对不特定的公众,关于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的部门和公开清单需要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在全国范围内,应对具有公共信用信息公开权力的政府部门和组织进行统一治理,并对信息公开清单的内容进行审定。
那个地点所讲的损害救济制度,是指通过对侵害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行为进行惩处,明确权利主体相应的赔偿和救济途径,以实现利益平衡的制度。着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定要求,也是各国信用信息立法确立的差不多制度。一般来讲,公民和企业信用信息救济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救济,即行政主体的行为侵犯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通过行政诉讼程序予以救济;另一种民事救济。即非行政主体的行为侵犯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来救济。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对公共信用信息的治理也将越加重视。而且作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共信用信息的治理规范化对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共信用信息作为市场主体的“无形财产”和第二张“身份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也将产生越来越大的阻碍。
附件:《公共信用信息治理条例(草案)》(建议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信用信息治理条例草案(建议稿)
第一章总则
[立法目的与依据]第一条为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促使社会主体增强信用观念,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与公开,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依照宪法,制定本条例。
[权利原则和公开原则]第二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获得公共信用信息,本条例或者其他法律另有明确禁止或者限制的除外。
公共信用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合理使用与利益爱护原则]第三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合理使用公共信用信息,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社会公共利益。
[合理收费原则]第四条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时能够向申请方收取预先确定标准的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成本费用的收取标准,由国家或省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确定。关于经济特不困难的申请人,能够规定减免收费。
[主管部门及机构]第五条国家发改委是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工作的主管部门,省级政府进展和改革行政部门是本辖区公共信用信息工作的主管部门,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立本辖区公共信用信息工作的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在管辖范围内负责指导、治理、监督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公开与共享等。
省、市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在本级公共信用信息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具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依法开展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公开与共享及相关工作。
[适用范围]第六条本条例适用于政府部门和其他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的组织对社会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公开、共享等活动。除本条例另有明确规定外:
信息是指以文书、图片、照片、存储器、视听资料、计算机等载体形式记录的内容或事项。
公共信用信息,是指政府部门和其他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的组织掌握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有关信用的记录及其他评价信用的信息。
第二章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第七条国家发改委对公共信用信息工作制定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
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在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细化,但不得自行制定另类标准和其他技术规范。
没有国家标准和统一技术规范的,经国家发改委同意,省级主管部门能够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按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征集公共信用信息,做好整理、保存和加工等工作。
[信息提供]第八条政府部门和其他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的组织应当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向公共信用信息主管部门及时提供公共信用信息,并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实时或者至少每月更新一次。
[分类]第九条公共信用信息分为差不多信息、良好信息、一般失信信息和严峻失信信息。
[差不多信息]第十条差不多信息包括:
(一)企业登记注册的差不多情况;
(二)企业取得的专项行政许可或行政审批、资质信息;
(三)企业的认证认可信息和商标注册信息;
(四)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或者个人进行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的结果;
(五)据以识不个人身份、职业等情况的个人差不多信息;
(六)个人的执业资质(资格)情况;
(七)行政机关依法登记的其他有关企业或个人身份的情况。
前款规定的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销的内容。
[良好信息]第十一条良好信息包括:
(一)企业或者个人受到的政府表彰或其他荣誉;
(二)主管部门认为应该记入的有关企业或者个人信用的其他良好信息。
[一般失信信息]第十二条一般失信信息包括:
(一)企业或者个人未通过各类专项或周期性检验的;
(二)企业或者个人欠缴税款、行政性事业收费等;
(三)企业或者个人的荣誉丧失信息;
(四)个人受到行业组织惩戒或者受到行政机关处理的一般违法违规行为;
(五)个人承担与执业行为相关的民事赔偿的;
(六)企业受到行政机关处理的一般违法行为;
(七)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未依法支付劳动者酬劳、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
(八)企业违反资格、资质治理,从事经营活动的;
(九)信息主管部门认为应当通报的企业或者个人的其他一般违法行为。
[严峻失信信息]第十三条严峻失信信息包括:
(一)有能力而不自觉履行法院生效裁决的;
(二)个人因违法行为被取消执业资质(资格)的;
(三)企业因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给予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企业资质、营业执照处罚的;
(四)企业因违法行为受到5万元及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的;
(五)企业一年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罚款或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两次以上的;
(六)企业因违法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七)企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交易安全和造成环境污染及其他被有关部门认为应当记入的严峻违法行为。
[其他严峻失信信息]第十四条企业法定代表人、要紧负责人有如下行为之一的,记入严峻失信信息:
(一)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二)正在被执行刑罚的;
(三)因犯有贪污贿赂罪、侵犯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者因犯有其他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的;
(四)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经理,并对该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五)个人负债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
(六)未在规定期限内纠正侵犯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要紧负责人的其他情形。
[征集个人信用信息的限制]第十五条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征集个人信用信息的具体内容由国家发改委统一确定,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不得征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未经本人书面同意,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不得征集个人收入、存款、纳税数额、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
[自愿约定的征集]第十六条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除依照本条例规定从有关机关和组织征集公共信用信息外,还能够按照自愿原则,依照双方约定,向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征集信用信息。提供者应对其提供的信用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记录期限]第十七条公共信用信息的记录期限设定如下:
(一)差不多信息,记录期限至企业终止或者个人死亡为止;
(二)良好信息有有效期的,记录期限与有效期一致;良好信息无有效期的,记录期限至被取消之日止;
(三)一般失信信息,记录期限为3年;
(四)严峻失信信息,记录期限为7年,但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记录期限届满后,系统自动解除记录并转为永久保存信息。
[信息安全保障]第十八条各级信用信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安全治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公共信用信息治理系统的安全。
第三章信用信息的共享、公开与使用
[方式]第二十条企业信用信息通过公开、共享和查询的方式猎取和使用,个人信用信息不予公开和共享,只通过查询方式猎取和使用。
各级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及其设立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服务,各级信用信息主管部门通过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第二十一条查询主体能够通过各级信用信息平台或者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查询企业的非公开信用信息,应当通过被查询企业的书面同意后,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
行政主体因履行职责需要查询企业的非公开信用信息,应当经查询单位负责人批准,并按规定程序查询。
[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第二十二条个人查询本人的信用信息,应出具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食品检测服务合同
- 2024版专利许可合同具体条款及附属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服务提供商与某公司就2024年度技术支持服务签订的合同
- 二零二四年体育场馆窗帘设计与供应合同
- 2024年度崇明区危化品配送合同范本
- 2024年度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合同
- 链家租房合同标准版电子版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转让合同:新能源电池核心技术转让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度设备租赁合同:医疗设备租赁与维护协议
- 《复杂背景下车牌抗噪检测识别算法研究》
- 采购订单英文模板适合外企 purchase order
- 中医操作流程图.
- 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器产品技术要求
- 第一章体能训练概述PPT
- 工程移交单表格1页
-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SOP文件
- 《建筑力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 优秀记叙文范文《突围》
- 临时用电申请表.doc
-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版)
- 缠师心法荟萃(摘自悟多整理的缠中说禅博客回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