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复习资料(全国、云南适用)_第1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复习资料(全国、云南适用)_第2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复习资料(全国、云南适用)_第3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复习资料(全国、云南适用)_第4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复习资料(全国、云南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4729-大学语文笔记依据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孟轲秋水(节选)…………………庄周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论毅力………梁启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容忍与自由…………………胡适咬文嚼字……朱光潜吃饭…………钱钟书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如何防止愚蠢的见识………罗素冯谩客孟尝君………………《战国策》垓下之围……司马迁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前赤壁赋……苏轼先蚍事略……归有光马伶传………侯方域西湖七月半…………………张岱秋夜…………鲁迅香市…………茅盾爱尔克的灯光………………巴金纪念傅雷……施蛰存苎小弟………宗璞都江堰………余秋雨我与地坛……史铁生蚂蚁大战……亨利•梭罗诗歌蒹葭…………《诗经》湘夫人………屈原陌上桑………汉乐府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长恨歌………白居易早雁…………杜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一句话………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小说婴宁…………蒲松龄宝黛吵架……曹雪芹断魂枪………老舍哦,香雪……铁凝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苦恼…………契诃夫麦琪的礼物…………………欧•亨利〔1〕寡人之于国也孟轲一、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分的气势,《孟子》共七篇。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三、主旨。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四、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局部。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方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说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开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提醒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构造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五、学习要点。第一点、本文表达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开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到达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爱民,表达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六、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有三点: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挖苦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运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异。〔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第三个特点,文中的排比句: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七、疑难词句。〔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就是凶年,灾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3〕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这里指逃跑。〔4〕直不百步耳。直,仅,只。〔5〕数罟不入夸池。数,细密的意思。〔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就是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死。〔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须发花白。〔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怪罪。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斯,是这样。焉,代词,指梁惠王。八、将以下各句译成现代汉语。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翻译:丢弃了盔甲,托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饥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翻译: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翻开仓廪加以拯救。〔2〕秋水(节选)庄周一、作家作品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二、文体知识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四、层次和段落本文分两大局部。第一局部是第一自然段。即河伯所想所说。先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错误的。会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二局部是第二个自然段。即写‘海神’北海假设的谈话。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满。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分几个层次。第一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不安全的。第二段分为四层。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假设阐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第二段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通过一系列的类力,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场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本文的构造特色:本文的构造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缺乏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五、本文的写作特点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假设对话的寓言故事,海假设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说明观点。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比照,来衬托河伯与海假设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场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本文的构造特色:本文的构造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缺乏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3〕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一、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北宋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强调内容重于形式,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而文章想写得好,即要道胜文致,也就是说要道德修养好。只有道德修养好的人文章才会到达高的境界。欧阳修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的作品是《新唐书》。二、文体知识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表达或失之于烦冗。《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历,警世未来。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三、主旨本文阐述了盛衰取决于人事,不取决于天命,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为人“事〞上的成败之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四、层次段落全文三段,紧扣盛衰两字展开议论。第一段高层建瓴的提出自己观点,说明一个国家的盛衰归根结底是由人事决定的,而且指出这可以由庄宗的“得天下〞与“失之者〞的事实中得到印证。第二段用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和正反比照的议论归结出江山难得而易失,成败全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这第二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及“凯旋而纳之〞。记叙庄宗承受父命,忍辱负重,为国忧劳,胜利凯旋而归得天下的事实,证明事在人为。第二层由此发出议论,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到这段的结尾。写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所向无敌;失天下时“士卒离散,不知所归〞,用比照论证的方法得出结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第三段是最后一段。转入精辟的阐释,说明人事的含义,前面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国家的兴亡盛衰确实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要重点进展分析,作者对此的分析既是总结,又是对现实状况的警世,他先引入《尚书》上的警句“满招损,谦得益〞作论据,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庄宗的历史事实说明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包藏着祸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日常不注意这些细微小事,沉溺于自己所偏爱的事物,灾祸就会到来了。而这作为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也不仅仅表现在伶人这一件事上,至此作者写文警世人的目的也就完成了。五、本文的写作特点一、论点鲜明。本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而且满怀激情,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二、论据确凿,论据非常有力。第一种论据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怎样接过晋王临终的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取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后又写出如何“仓皇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样一个由盛而很快又衰败的历史事实。作者紧紧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第二种论据就是理论论据,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说明庄宗之事就是例证,所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洁有力,确凿无疑。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本文开头结尾都是议论,中间举了事实采用记叙的笔法,但记叙完了也发了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四、比照强烈,效果鲜明。文中先记叙庄宗劳记父亲的遗志,消灭仇敌,连连告捷,竭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比照中,以事实证明满与逸豫之非,使文章开头就昭示的中心论点得到有力的证明。六、疑难词句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关系可以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的〞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释成一定、必须这种命令式的语气。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牢:祭祀时所用的牲畜。请:取出。4.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到仓皇东出。及是等到,仇雠就是仇敌,仓皇就是仓促,惊慌。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无〞或者“不〞的意思。〔4〕论毅力梁启超一、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变法维新派康有为的学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与康有力一致,号称“康梁〞。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维新,宣传立宪保皇,抨击专制主义,提倡民权。在文学方面,把散文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又是最早评价和创作小说的人。他论著甚丰,变法前主办《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主要著作是《饮冰室合集》。1.总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2.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证论文,做为变法维新当时新文体的代表作家,梁启超自己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上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议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他的议论文写得平意流畅,清晰自然,气势恢宏。3.说理方法:采用正反比照的写作方法。4.层递句式、其表达作用:第二段五种人用层递法中的递进法。第三段中“操舟〞的比喻,写“我〞几种不同情况用层递法中的递进法。5.比喻意义:作者用“操舟〞做喻,说明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孟子用“掘井〞之喻,说明没有至强的毅力,事业就可能半途而废,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才能到达最终成功。四、层次段落全文分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说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第二段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人生有顺境有逆境,事情不分大小都有阻力,从人生历史的一般规律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说明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这段首先从纵向的方面来说明一个规律,人生历程,顺逆相间,人的一生大抵说来,大概是逆境居十分之六七,顺境只居十分之三四,而且每件事情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的阻力,这就为中心论点提供了理论根据。既然人人都要遇到逆境和阻力,所以就必须要有毅力。然后又从横的方面来分析人们对待逆境和阻力的不同态度,作者论说了四种人,有“志力薄弱之士〞,“次强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逆境和阻力的态度不同,他们都是“非至强者〞,只有至强的人才能善终。这就用分析论证了毅力的重要性。第三段从顺境和逆境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第一,作者认为小逆之后会向小顺转化,大逆之后会向大顺转化,而关键是要有毅力去抑制困难。批评看见人家成功就认为是幸运儿的错误态度。从而得出结论顺、逆、幸、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就看是否有毅力。二,作者又以操舟为比喻,操舟都会碰到顺逆两种情况,遇到逆境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艰辛忍耐之力,冒其逆突过;一种是遇逆而返,终不达此岸。比照之下,进一步说明要使逆境转为顺境关键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转为顺境。第四段引用孔孟名言,以堆山者和堆土者正反对举总结论证毅力的重要,以此完毕全文。这段用孔孟之言总结说明做事重在坚持,也就是说所谓的毅力也就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做事,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五、写作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个特点是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构造严谨。文章一起笔就说天下古今成败之林,横贯天下,纵观古今,大开大合,接着论顺、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证明,或理论或现实依据,思路开阔,论证非常周密,而构造集中严谨。第三个特点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说明的道理具体形象,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别强调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比照,这几种情况的比照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一、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二、本文的构造特点在构造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构造。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清楚,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三、本文语言特点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演说主要采用比照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行文有破有立,观点鲜明,加强论证力度。文中强调的几件事,都含有匡正时弊的目的。当时北京大学校风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文中列举之各种腐败现象在校中确实存在。演讲中虽说对“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但实际上却是对这类现象痛加针砭,大有催人猛醒之势。四、演说所阐发的“三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表达了他的办学理念。“三事〞的内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亲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开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以上三事表达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对道德品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五、本文说理不仅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演说中有痛心的指陈,有激越的阐发,也有设身处地的忠告。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最后都用一个反问句来引出结语,可谓语重情长。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诚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第六课:《容忍与自由》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1、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基本〞;2、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提醒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3、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基本不存在。显然,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二、论证方法: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第七课:《咬文嚼字》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二、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1、归纳法关于史记中李广射虎和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用的是归纳的方法。2、演绎法作者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法。3、比喻法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月晕。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三、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2、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准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3、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因此易用,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因此难用。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模糊甚至于支离。第八课:《吃饭》一、作者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1、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批判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2、同时,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本文由“吃饭〞而引发的议题广泛,涉及社会人情世态诸相,在针砭时弊中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二、使用了类比的方法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三、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第九课:《我的世界观》一、爱因斯坦提出自己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宗教情感的内容各是什么。1、“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他的人生基本理念,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则是这一人生理念的具体表达。2、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这主要表达在他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的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和对“罪恶渊薮〞的战争的深恶痛绝。3、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第一局部可作为选择题考试大家。二、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1、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2、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3、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上面三点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表达。第十课:《如何防止愚蠢的见识》一、文章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防止愚蠢的见识。分三个层面来讲的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历加以检验;不能用经历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第三层面: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基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抑制自高自大;而抑制狂妄自大的基本方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二、针对如何防止愚蠢的见识的三个方法1、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历加以检验;不能用经历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2、听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所持的种种看法,摆脱武断,也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要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自己设立一个假想敌反驳自己也防止自以为是。3、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时刻提醒自己,客观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而人是渺小的;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三、作者采用了议论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称“你〞通过你我对话的形式进展论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打动人。从而也成为这篇文章形式上的突出特点。四、语言中用了很多“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虚拟语气。说明作者慎重的作风,谦和的态度作者在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防止愚蠢的见识,采用这样的文风,正好使风格与主旨相协调。使人感觉非常亲切,娓娓道来。容易为人所承受。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第十一课:《冯谖客孟尝君》一、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稳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二、重点掌握冯谖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性格特征: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表现手法: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场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成心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三、重点掌握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性格特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表现手法: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稳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第十二课:《垓下之围》一、本文的中心思想《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里所节选的垓下之围局部,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注意: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大方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提醒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展符合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假设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史记》语言生动,影响深远,短短的垓下之围中就留下了“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等含义丰富的成语。第十三课:《张中丞传后叙》一、张巡、许远镇守睢阳的背景及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安史之乱初期,叛军攻势凌厉,气焰嚣张,唐军则屡遭败绩,形势危殆。在这种局面下,张巡、许远以万余部众坚守孤城睢阳,抗击强大的敌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势〞,为日后唐军的反攻争取了珍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最终英勇牺牲,但他们的气概和功绩,可歌可泣,深受人们景仰。平乱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儿子的幼稚,散布谣言,混淆视听,以为藩镇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愤慨万分。他所以写作本文,既是补李翰所为《张巡传》之缺憾,更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谬论,歌颂英雄以宏扬正气,打击邪恶以维护朝廷政权的统一。二、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严密结合前半局部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展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局部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局部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局部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三、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重点。可以用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1、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张巡忠心报国、沉着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例如给出一段描写,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能够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1〕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2〕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3〕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4〕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沉着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荣耀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四、韩愈为许远辩诬的驳论的着眼点这篇文章的前半局部就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点进展批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第十四课:《种树郭橐驼传》一、中心思想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二、文章总体上采用了类比的方法。〔1〕种树与治民相类比①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比照。种树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比照。②种树“其莳也假设子〞,类比对百姓要关心保护;种树“其置也假设弃〞,类比不要打搅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2〕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来类比当官的、长人者好烦其令。外表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三、多重的比照〔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比照。郭精于种树,其他人窥伺而不得。〔2〕他植者中特别粗心、马虎、过于疏懒者,假设不过焉则不及、与爱之过殷,忧之过勤相比照。这一系列比照,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3〕种树的道理与做官的道理相比照。四、剪裁上祥略得当和理民治国相关的详细讲,和这个关系不大的就简单讲或略去。例如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表达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穿的艺术特点。第十五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文章出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早见于《战国策》,后《史记?赵世家》中也有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了简练的描述,突出了它的重要意义。二、赵武灵王采取的改革措施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1〕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三、文章的历史文化意义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表达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第十六课:《前赤壁赋》一、文章主旨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胞弟苏辙及一些大臣的营救,方才得免死罪。获释后被贬谪到黄州,为团练副使,生活困难,行动也受到监视。在如此重大的打击面前,苏轼感到沉重的苦闷,想从山水之乐及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写于元丰五年的这篇《前赤壁赋》,就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到达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坦然,是很难得的。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二、文章表现手法文中继承并开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其次,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会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说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此外,文中关于洞箫声的描写,也颇见艺术功力。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赋,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织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第十七课:《先妣事略》一、文章中心思想《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文中记叙母亲16岁嫁到归家,短短的七年中,生了七胎〔其中有一次是双胞胎〕。为了解决“多子苦〞,喝了民间避孕偏方,留下了喑哑的后遗症。三年后去世,仅仅活了26岁。母亲去世时,儿女尚小,“犹以为母寝也〞。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单地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着极其悲哀的心情。文中还记叙母亲尽管儿女拖累,还是“手中纫缀不辍〞,让婢女团晒炉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来的珍馐糕点,大家享用;对子女教育,则极为严格。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第十八课:《马伶传》一、文章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着重记叙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比赛,马伶先大败而后大胜。马伶的经历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侯方域是复社成员,对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提醒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文章详略有度,剪裁得体。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比赛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表达,使两次比赛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文中写第一次技艺比赛马伶大败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比赛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之中凸现出来。第十九课:《西湖七月半》一、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以简练的文笔,重现了当时的西湖风光和世风民情。并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褒贬不尽妥当,但立意颇为别致。二、文章的写作特色本文在写作上颇有特色:1.是语言生动传神。写人如“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装假醉,唱无腔曲〞。写场面如“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2.是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如写第一类人“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明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写杭人游湖,“避月如仇〞;写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3.是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比照。如杭人游湖与“吾辈〞游湖,场面不同,气氛不同,情趣各异,通过比照,情景更为生动逼真。第二十课:《秋夜》一、文章的艺术表现特点《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统治进展着坚韧的战斗。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运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清楚,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清楚确的。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展铺垫。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得意、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照应。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注意〕二、文章的另一个艺术表现特点《秋夜》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境营造。作者用冷隽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远清寂的秋夜气氛。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蕴藉又强烈地表达了一个既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绪。第二十一课:《香市》一、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开展和繁荣。二、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主要采用今昔比照的写作方法。全文分为两大局部:第一局部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局部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比照来表现主旨。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内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第二十二课:《爱乐克的灯光》一、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抒写了作者见到故居时的复杂心情和联翩思绪。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阔的世界中去〞,才是一条光明之路。这里所表现的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认,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姐姐悲剧的回忆,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二、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文中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表达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逐层推进,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由看到旧家庭、旧礼教的败落,到揭露和抨击它的罪恶,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开展脉络。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充满动人力量。第二十三课:《纪念傅雷》一、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表达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通过这种交往,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二、有关“怒〞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是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但傅雷直率的性格已经跃然纸上。写这两次傅雷之“怒〞,都是为第三次“怒〞作铺垫。在文革中间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最后一‘怒’〞导致轻生,却是傅雷刚直性格的臻于极致的表现,令人扼腕,也令人尊敬。写两个人的交往,通过三次发怒。三、叙后评议的内涵文章前面表达两人的交往,文章的最后两段,是作者因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个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极为难得的刚直品德。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思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四、文章的记叙顺序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进展记叙的。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假设干片断,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在回忆傅雷时,又突出了他的个性,将傅雷的性格写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有时还显出机趣和幽默。第二十四课:《哭小弟》一、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辛的条件下发奋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深沉悲哀。二、写作手法及细节描写作者将抒情与叙事、写人相结合,用真挚缠绵、哀婉动人的笔触,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致描述,使读者了解了小弟的为人,了解了这位“好党员〞、“好干部〞“丹心一片向将来〞的优秀事迹,从而痛感他的早逝确是壮志未酬,千古遗恨,于国于家,都是一大损失。文中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他活泼、得意而憨实的性格;也有出色的概述和议论,如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既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对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总结。作者还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思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小弟的信,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文章构造文章构思别致,构造新颖。以“哭〞为线索,围绕着小弟的病逝,作者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融一体,分成块状,交织展现:文章开头借小弟的名片抒情,随即跳到对小弟幼年、童年的回忆,接着写小弟病重和治病的困难,然后又转写小弟的工作经历,随后再回过来诉说小弟逝世时的悲哀情景,接下去又续写小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这种将多方面的材料穿插垒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构造错落有致,防止了单调刻板。第二十五课:《都江堰》一、文章梗概这篇游记重在阐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充满现代人文理念。全文分为四局部:第一局部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照;第二局部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第三局部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局部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作者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饱含着“壮丽的驯顺〞深刻寓意,发人深思。与单纯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但描写自然景物,而且立足现代,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进展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二、写作手法文中多处运用了比照手法。如作者在评价都江堰时,一开场就与长城作比照,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在第三节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比照,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文章语言洗练,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第二十六课:《我与地坛》一、文章梗概文章分三个局部:第一个局部写地坛,围绕着地坛写自己和地坛的不解之缘。第二个局部写自己对母亲的爱。母亲对自己的爱。写母亲对自己那种毫不张扬、意志坚韧的爱。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第三局部是用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作者对自己经历酸甜苦辣多变命运的感受。二、本文中心全文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母爱、人生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发奋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要求我们应该理解作者用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一是无声的行动描写。二是借“我〞之口进展直接心理描写。三是侧面衬托。〔重点可出选择或者问答题〕三、象征手法作品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2.表达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3.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芒、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4.对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第二十七课:《蚂蚁大战》一、文章中心思想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是寻求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生活,一种更贴近大自然的生活。用梭罗自己的话来说,幽居森林之中,是因为“只想去面对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自己能否学会生活必定会传授于我的东西〞。于是,他回归自然,回归森林,回归原始的质朴生活。本文写森林中的一场蚂蚁大战,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联想丰富,议论精彩。梭罗保持着一颗童心,像儿童一样兴致勃勃、饶有趣味地观看蚂蚁缠斗。同时,梭罗又是一位作家、思想家,由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觉得它们与人类并无两样〞的结论。仔细品味,梭罗的蚂蚁大战描写中,处处“微言〞着社会和人生的大义。二、写作手法在写作特点上,首先,这里运用了场面描写方法。在场面描写中,作者又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着重描写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从而让人透过典型细部而通览全局,这是处理复杂场面的有效途径。其次,在蚂蚁大战的描写中,作者不时插入关于人类战争的历史事件,这就构成了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的类比,从而使蚂蚁大战成为人类战争的象征,凸现了文章的社会人生大义。同时,作者用写人的口吻来写蚂蚁,赋予蚂蚁以人的行为、举止、神态和心理,从而使蚂蚁的形象十分鲜活生动。诗歌28、《蒹葭》一、文章中心思想《蒹葭》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历来备受赞赏。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蒹葭茂密,霜露高洁,衬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假设有假设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思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二、表现形式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消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表达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表达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诗“最得风人深致〞。“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从思想上说,指境界深远,意在言外。自考新版“大学语文〞讲义〔8〕29、《湘夫人》□文章中心思想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湘水的一对神仙眷侣。《湘夫人》是写湘君相约湘夫人但最终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屈原在对祭祀乐歌的改写中,突出了神恋的真挚情谊,显然渗透进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坚执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所在。□抒情方法这首诗运用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至于水中筑室情景的描写,则是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来张扬湘君心中的美好爱情理想。30、《陌上桑》□文章中心思想这首民歌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融为一体,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第一段极写罗敷的美貌,用侧面衬托的方法展示女主人公荣耀照人的形象;第二段写罗敷严正拒绝使君的无礼要求,提醒她不慕权势、不畏强暴的坚贞品德;第三段写罗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进一步展现她的聪明机智。□写作方法诗中描写罗敷之美,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容貌,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先渲染环境气氛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写她的采桑用具和服饰,篮子精巧芳洁,服饰鲜明华美;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31、《饮酒》□文章中心思想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表达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提醒“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提醒,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表达。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态观物。显然,这首诗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32、《行路难》□文章中心思想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表现手法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情怀。三、四两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提醒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五、六两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困难;而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则是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说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自考新版“大学语文〞讲义〔9〕33、《秋兴》□文章中心思想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全诗绘景抒情联系密洽,浑然一体。首联融情入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乱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尾联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全篇情景交融,意在言外。这首诗是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艺术上已臻精巧圆熟。全诗章法谨严:首联总领秋风秋露秋树秋山秋水;颔联分写江上波涛和山间风云;颈联错落为山间丛菊和水上孤舟;尾联则以急促的砧声渲染整体气氛,关合全篇。颔联、颈联的对偶极为精当工稳,山与水对照,情与景相得,句式又富于变化;尤其是颈联两句,语意双关,于平易流荡中显出新警奇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34、《长恨歌》□文章中心思想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铺叙了唐玄宗李隆基宠幸贵妃杨玉环以及他们之间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无比宠幸;第二段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第三段写玄宗回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段写道士找到杨妃及李、杨之间忠贞不渝的深情。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挖苦,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荣耀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本诗情节曲折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