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2、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5、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今天同学们真精神,再次见到大家,我特别高兴,你们呢?谢谢孩子们。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我们去看看江南的春天,好吗?好,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春意。那里风景美吗?好。就把美景留在心间,开始今天的课堂,可以上课了吗?上课。一·字正腔圆读古诗师:上节课我们在第六单元整体识写课和单元导读课中,已经把23课古诗词三首读得字正腔圆了,还大致了解了它们的意思。我们来读一读。师:第一首。读得平长仄短,字正腔圆。第一首到第三首。(如不好,忘记了吗,读古诗要平长仄短,音断气相连。)一、生二、我们男生女生合作着接读。三、最后一首一起读。师小结:在大家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缓缓流出。学习古诗词你经常会用哪些办法?(生答:1借助注释2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查阅资料(了解的更全面)4想象画面(善学习,为你的方法点赞。)看来,同学们都是学古诗词的高手呀。师:我们的自主学习单也提醒大家,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3课古诗词三首,走进优美的山水田园。二、想象画面悟诗情《渔歌子》师:首先我们来看张志和的词,词牌名叫《渔歌子》,请你来读前两句。1、想象画面师:这两句描述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后两句打灰)你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什么?生说什么就夸什么。师:真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读过之后就看到了那一个个景物并且还想到了他们的颜色,我们再深入的想像,读着读着画面中哪些景物动了起来?(板贴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师引读:那白鹭怎样飞?师引读:一阵微风拂过桃花的花瓣怎么样?还有鳜鱼又是怎样的呢?师:请你把这两句连成一幅画,并且让画面中的景物动起来,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内交流。师用手势告诉大家发言。生1那青翠欲滴的西塞山,那展翅高飞的白鹭,不时回来招唤伙伴。有的轻拍羽翼,横掠湖面;那粉红的桃花,那纷纷落下的花瓣,顺着一江碧水缓缓流淌,肥美的鳜鱼在水中玩闹嬉戏,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师: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汛时节,所以鳜鱼特别肥美。这么美的画面,美美的读一读。谁接着交流?生2“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一只只白鹭,展开如云朵一般雪白的羽毛,有的蜻蜓点水,有的展翅高飞,像箭一样直插云霄;还有的呼朋引伴,比翼齐飞。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2、白鹭师:在张志和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展翅高飞的白鹭,我们还在谁的诗中读到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是白鹭。出示图片。生读。师:它是纯洁高雅的象征,怪不得诗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一起读!3、解读桃花这江南的春天,应该是姹紫嫣红,百花盛开,可是张志和却单单写“桃花”,这是为什么呢?猜一猜。师:这是大家的想法,张志和为什么选择桃花来写呢?师:我们到1600多年前,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寻找答案,我们一起读起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引读:陶渊明的笔下,那里什么样子呢?手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怎么样?师:是呀,所以人人都想到桃花源生活。从此以后,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借用“桃花源、桃花”来表达自己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隐居山林的愿望。师:所以伟大诗人李白写到:生读: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引读后两句——。师:所以唐朝诗人张志和这样写道——全词读。三、查阅资料近诗人师:青箬笠——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在微风细雨中一个老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江边钓鱼。(板贴:箬笠、蓑衣,斜风,细雨)2、 不须归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愿(想)回去。师:张志和不想回到哪里?我们要借助资料,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领悟词中蕴含的情感,毕竟他离我们已有1200多年了。(谁查找了张志和的资料?)你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请你来读。出示资料:师:他真正不想回的是哪里?找2生:不愿回到那险恶的官场。师:1、是呀,他只愿寄情山水、淡泊名利,不愿踏回争名夺利的官场,他就把自己的这种志向(板贴:淡泊名利)通过词中的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和斜风细雨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表达了出来。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次吟诵——配乐、配画《乡村四月》西塞山前的美景让张志和流连忘返,下面追随翁卷的脚步走进《乡村四月》出示全诗。(生要提前了解布谷鸟的含义)请你读。前两句描写了江南四月的美景。师小结:刚才,我们练习了想象画面的方法,透过读诗词,看到那一个个景物,想像它们的颜色和活动时的样子。让画面变得丰富,鲜活起来。下面请你运用刚才的方法想象画面,让这画中的景物灵动起来。小组说一说生预备: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布谷鸟在蒙蒙细雨中催人们耕种,雨丝轻轻的,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密密的,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师:描述的这么美,读得一定更美。生1:山陵和原野翠色欲流,稻田白茫茫的水,缓缓流淌,波光粼粼,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也映照着山原。杜鹃鸟在空中飞翔,他们时而轻拍羽毛,梳洗身体,时而落在树枝上,嬉戏打闹,时而在田间飞舞,愉快的叫着,细细的雨丝从天空中慢慢飘落下来,被风儿一吹如烟如雾。师:你们很会读诗想象!透过诗句不仅看到了景物和想到了他们的颜色,让景物变得灵动,还听见了杜鹃鸟的叫声呢,(贴绿原、白川、子规、烟雨)(播放杜鹃的声音)子规叫杜鹃鸟还叫布谷呢,你听,布谷鸟来了,它在说些什么呀!(快起来种地了。)生:现在是四月了,你们快快播种吧!师:是呀,农历四月是一年中人们最忙的时候,所以当听到它婉转的叫声,大家都知道他在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3、师过渡: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人们都在忙什么呢!(板贴乡村人)一起读,他们在干什么呢?生:四月到了,人们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顾不得擦掉脸上的汗,也忘了吃饭,刚刚完成采桑喂蚕的事又赶忙去插秧了。师:在这里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让我们看到一幅和谐的田园风光图。(贴热爱田园、赞美勤劳)想像着这美好的画面,一起吟诵。(乐)《四时田园杂兴》师:在宋朝诗人范成大的笔下,人们又是一幅怎样的劳动场景呢?(贴课题)可以借助插图来想,生读。谁来说?生:大人们白天扛着锄头去田里耕地了,晚上刚吃完饭又忙着搓麻,农家男女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各自都有自己的拿手本领,就连小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点豆。1生。师小结: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劳动场景,我们一起借用范成大的诗句来赞美勤劳的村庄儿女吧。(贴板书村庄儿女)齐读。师:我们学习了三首山水田园诗,诗人们正是选择这些了眼前的景物(板书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板书情)这份情感或抒发了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赞美了乡村人的勤劳,或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志向,这就是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板书)这也是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四、延伸阅读师过渡:像这样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很多,课前在自主学习单中,给大家推荐了几首,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想像诗中描绘的画面,领悟诗中蕴藏的情感。一人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师:同学们学的很用心,学得怎么样,考考你们,看图猜诗。这幅画是哪首诗的意境?你是怎么猜出来了的?生:有桂花。师:诗句中说“人闲桂花落”。……师:这样的画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静)师:诗人借这安静的画面表达怎样的情感?喜欢夜色春山的情感。(贴上去)指名读一读。2、小组读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师:哪个小组学习的这首诗,请起立,一起读给大家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中午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师:金黄的梅子、杏子,雪白的麦花,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闲适飞舞的蜻蜓和蝴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谢谢你,请你贴上去。齐读辛弃疾《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师:这首词谁和大家分享?生:词人内心充满丰收的喜悦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贴)师:鹊声、蝉声、蛙声、风声真是一首欢乐的交响曲呀,一起读。这节课,我们推开了山水田园诗的大门,下面一段微视频你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重要的派别——“山水田园诗派”。就通过你、我、他的诵读,让这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吧。师总结:课下请大家搜集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读一读,背一背,也可以画一画,积累下来!相信你会再次陶醉在诗情画意中。下课!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课前,让学生根据自主进行预习,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效果分析学生所获: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习得方法,我大胆地调整了教学顺序,张志和的《渔歌子》作为第一首诗词进行教学,交给学生学习山水田园诗的方法:读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作者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的表达方法。并把所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另外两首古诗及拓展的三首课外古诗中,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本课定位为“山水田园诗”的教学,整堂课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杂兴展开,拓展的三首古诗《鸟鸣涧》《夏日四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及学生诵读的五个诗句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选材。整堂课学生读美诗、赏美图、悟美情,享受了一次山水田园诗的大餐。不足之处:学生诵读稍弱,朗读训练还缺“激发点”,课堂有了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建立了感受古诗的认知。但此次古诗词的教学,朗读这一重要环节落实得不够。朗读,既是感悟古诗词意境的手段,又是展现学生理解水平的一个方式。朗读,应该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才好。此次教学,教师的朗读指导力度不够。在评课时,老师们普遍指出了这一点,对此缺点的指出我欣然接受。其实,一直以来我在课堂上对朗读的指导都显得较为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无法走出用教案教的思维定势,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总是不放心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虽然教学中,有范读引导,乐曲伴奏等信息技术的手段,学生也有朗读练习的机会。但作为学习引领者的我,在激发朗读情感方面的语言不到位,没有很好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体会朗读情感的作用。指导朗读似乎有点单一,更显情感乏味。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教学,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评测练习读拼音,写词语。Zǐɡuīcánsānɡyúntián()()()báilùɡuìyúsuōyī()()()辨字组词。桑()赛()耘()路()嗓()塞()耕()鹭()三、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1、绿遍山原白满川。川:————诗句的意思是:————。2、斜风细雨不须归。归:————诗句的意思是:————。四、课文链接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所作,这首诗主要描写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从“桑阴”一词中可以看出,诗句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3、《渔歌子》体裁不是诗,而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桃花的颜色是——,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和——,给人秀丽、清新之感。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的生活情趣。五、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1、我能从“————————”中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2、我能从“——————”中想象出小孩子在树荫下学习种瓜的场面。3、我能从“——————”中感受桃红水碧、鹭飞鱼肥的江南美景。教后反思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开放周我与同学年老师进行深入的故诗教学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关古诗教学的理论知识,课堂实录及《四时田园杂兴》的背景资料介绍,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在与备课组的教师讨论后,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结合这两点谈谈我的教学感受。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我觉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经过备课组教师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然后再来交流评价。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同时,教师予以随时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得还可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和谐的气氛,因而我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渔歌子下面是我上完这节课之后的几点想法:

1.要注重挖掘词中的美好情感。

词中所描绘的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江上渔舟,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追求悠闲自在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课件再现诗中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仙境般美景的意境中,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重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课堂其中,让学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诗的意境。

3.避开以往古诗的教学模式,抓住诗的主旨,引导感悟。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先让学生抓住词的主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何不须归?”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的学习中解疑。让学生在学词中明白:诗人不须归的原因是:景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