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下)联合体高一期中检测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审题人:24中于淼注意事项: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材料二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弘扬与完善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B.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C.儒家认为,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因此设计时依仿自然,重视形而上的天道而轻视人道。D.封建礼教中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传统礼乐文化中消极落后的观念,应在当今时代予以舍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B.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礼仪,如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君实”。C.我们要全面分析研究传统礼乐文化,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D.传统礼乐文化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复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古人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这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B.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C.史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文化之心就是‘礼’。”D.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由周代的缁布冠、皮弁、雀弁改为冠巾、帽子、幞头。4.关于礼乐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在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C4.①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②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示例:①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普及和推广礼乐文化。④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轻视人道”于文无据。原文“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可知原文并无与人道的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只要……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表述过于绝对;且“复兴”的说法也不合文意,材料二说“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说的是“适应”和“契合”。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A.表明古代某些礼仪不适合现代社会。B.表明现代礼仪颇受欢迎。C.表明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是“礼”。D.表明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在理论层面提出礼……”“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由材料二“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原文“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原文“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可知,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由原文“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可知,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欲栽大木柱长天黄晖“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教室里,杨昌济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校长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能成的。”“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B.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C.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相间,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7.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相谈甚欢。B.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呈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C.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D.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但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8.“大轴”是一个戏曲名词,指一台戏的最后一出,这一出一定会由剧团中最棒的角儿担任主演。毛泽东的出场就有“大轴”的意味。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9.“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并概括杨昌济是从哪些方面践行这句话的。【答案】6.B7.D8.①情节设置上,毛泽东的言志与其他同学迥然有别,在其他四名同学的铺垫下自然掀起高潮,并为后文杨氏父女谈论毛泽东作铺垫,使小说情节自然流畅。②人物塑造上,“目光清澈如水”“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等描写突出了毛泽东坚毅、深邃、善思的个性;而与学生的对话也突显了杨昌济因材施教的为师风范。③主旨表达上,使国家积弱之时知识分子勇担时任、笃志报国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9.①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错误,结合原文“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可知,杨昌济是因为初识学生,不便直接批评,且也不宜太早下结论。选项“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错误,结合原文“‘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可知,这是杨开慧在跟父亲开玩笑。选项“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情节设置上,毛泽东言志与其他同学迥然有别,在其他四名同学的铺垫下自然掀起高潮,并为后文杨氏父女谈论毛泽东做了铺垫,使小说情节自然流畅。结合原文“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求学即求索’”“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坐下吧’”“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我答应您,老师’”可知,人物塑造上,突出了毛泽东个性深沉的形象,也凸显了杨昌济因材施教的为师风范。结合原文“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我答应您,老师’”“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主旨表达上,使国家积弱之时知识分子勇担时任、笃志报国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原文“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杨昌济微微一笑”“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则吾愿足矣”可知,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结合原文“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①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②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③。”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④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注释】①疽(jū):恶疮。②几: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③如彼雨(yù)雪,先集维霰(xiàn):引文见《诗经·小雅·頍弁》。雨,下;集,降下;霰,小雪珠。④卿子冠军:指上将军宋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B.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C.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D.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古代一般指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B.卒伍,秦时乡里基层组织,这里指家乡。卒伍也指军队编制,泛指军队。C.子,一般用于对男子尊称或美称,如孟子,而“苏子”是苏轼自称。D.高帝,也称“高皇帝”,自秦始皇始,中国各朝代开国皇帝的谥号皆为“高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范增劝项羽杀刘邦,是尽臣子的本分,而项羽不杀刘邦则彰显君王的度量,范增不能因此离去。B.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的,否则项羽必定会杀害范增,但遗憾的是范增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离开。C.苏轼认为,陈平的反间计成功实施是让项羽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而项羽杀害义帝就是杀害范增的先兆。D.苏轼在文章结尾处称赞范增是人中豪杰,肯定范增的谋略才干,认为项羽不能知人善用而终至败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2)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1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义帝、高帝、项羽在识人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答案】10.D11.D12.C13.(1)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2)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14.义帝是贤明的君主,从他只派刘邦不派项羽率兵入关,赏识并提拔宋义为上将可看出。刘邦能用陈平的良计,并能看出范增大才,可谓能用人、能识人。项羽则不能知人善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不被接受。“服从”作“诸侯”的谓语,后面应断开,排除AC;“其意”作“非”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自秦始皇始,中国各朝代开国皇帝的谥号皆为‘高帝’”错误。秦王嬴政实现统一后,曾下令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且“中国各朝代开国皇帝的谥号皆为‘高帝’”说法太绝对。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陈平的反间计成功实施是让项羽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错误。由原文“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可知,在文中,苏轼认为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渗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间疏”,离间疏远;“有私”,密谋之事、私下商议、私下交往、暗中勾结等均可;“稍”,逐渐。(2)“以此时”,在这个时候;“去就”,去留;“欲”,想要;“陋”,浅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可知,义帝是贤明的君主,从他只派刘邦不派项羽率兵入关,赏识并提拔宋义为上将可看出。结合“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可知,刘邦能用陈平的良计,并能看出范增大才,可谓能用人、能识人。结合“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可知,项羽则不能知人善用。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范增)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恶疮(痈痘)发作而死。苏轼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那时离开项羽吗?(我的)回答是: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因为打出了项燕、扶苏的旗号。项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渗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猜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唯独)识别出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能够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不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名分。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畏忌。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注】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释】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鞘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了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16.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以及本词中,都写到了“浊酒”这一意象,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相同点: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

不同点:杜甫《登高》中还有对年老多病的感伤;范仲淹《渔家傲》中还表达了思乡之情;本词中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误。“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因无法收复失地而悲愤的心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本词中,眼前已是遍地烽火,“万里中原”的大好河山还在烽火以北遥远的北方,想起中原故土,想起中原的遗民,作者感慨万端,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可是,“一尊浊酒”又怎么能将满腔悲愤抑制下去呢?喝完了酒,面对萧瑟的秋风,作者终于禁不住泪流满面了。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杜甫《登高》中,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范仲淹《渔家傲》中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情怀。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不同点:《登高》中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表达了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作为借古鉴今之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拉近与弟子的距离,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应当诚心、虚心待人,充分尊重别人,不可看不起别人。【答案】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以吾一日长乎尔④.毋吾以也⑤.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哀”“鉴”“乎”“毋”“竭”“诚”“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_______①________。约6500万年前左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大,能量极快,使得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_______②________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高山、峡谷、江河……在中国大地上_______③______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处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更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将表述正确的句子写下来。【答案】18.①息息相关②不胜枚举③星罗棋布19.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关系非常密切,应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5000~6000米级山峰很多,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应用“不胜枚举”。“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高山、峡谷、江河……在中国大地上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分布得多而密,应用“星罗棋布”。“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语病有:一是表意重复,“约6500万年前左右”表意重复,“约”与“左右”重复;二是搭配不当,“撞击速度极大,能量极快”搭配不当,应该为“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三是句式杂糅,“使得引发了……”句式杂糅,可删掉“使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天我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它在我国民间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其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20.第一段以现代汉语为主,夹杂了“天忽下雨”“仓皇奔走”“趋之如归”等文言表达,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2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法一致的一项是()A.赵州桥非常雄伟,主长50.82米,两端宽9.6米。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C.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赂秦。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答案】20.①“天忽下雨”“仓皇奔走”“趋之如归”用语简略,句子短小,更能表现雨来之急、奔走之狼狈,以及忽逢茶店的惊喜。

②在平实如口语的叙述性文字中,夹杂文言表达,既调节了话语节奏,又增添了雅趣。21.C22.①四个句子都含有“……有之”句式,结构相同;

②且“剃头店”“裁缝店”“江北船”“三家村”都极具市井乡野色彩,语意相关。

③娓娓道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突显了胡琴雅俗共赏,在民间流行之广。【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其特色就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现代汉语则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现代汉语中加入文言文,就要考虑语言的简练、灵动、语言文雅等方面。比如第一段在汉代汉语中加入“天忽下雨”“仓皇奔走”“趋之如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