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强化训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折枝花卉是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之一,花卉不画全株,只选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画,展现的是一种无我美学。花卉装饰,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彼此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呼应关系,展现的则是一种有我美学。②中华美学一开始虽起步于物感说,但重点不是人对物的感知,而是物引发人有所感。在这里,居于中心位置的不是人,而是物。人有所感是由于物的触动。中华美学此后发展出的传神论、气韵说、意象说等都始终没有抛弃物的基质意义,神、气、韵、意等都是物向人呈现出的,而非人观照的结果。因而,美感享受不是人在对象中见出了什么,而是物本身有了这样的呈现。所以,折枝花卉虽然看上去有折枝,但不失自然态势,依然深深栖息于对象的物态。③折枝装饰体现的是有我美学,是因为其中有一个鲜明的我在。折枝失落了自然样态就表明是人刻意安置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自然本身固有,而是人刻意安置,以满足人之所需;折枝花卉则相反,堪称无我美学,因为其中没有一个确凿的我在。画面虽有折枝,不见全株,但任何人为安置的痕迹都竭尽可能被降到最低限,画面显得自然而然,仿佛是自然将自身如此呈现在画中。④当然,有我无我听上去有点像相悖论:但凡审美,尤其是艺术,必然有个我在。就审美而言,必然有个观照的我在,一个感性地视或听的我;就艺术而言,作品本身就是人为创制的产物,其中又有个创制的我在。西方之有我美学不仅指有个感性之我在,也指有个创制、设置之我在。具体而言,这个“我”可以体现为感性观照的视角、眼界等,也可以印证在作品语汇中,那可以是作为创制者(艺术家)的我,也可以是作为观赏者的我。西方艺术即便进入现代主义,纵使抽象,也有个向外投射之我在;中华美学之无我,其实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我,只是没有外在感官之我而已。一个日常观照,系之于外在观看的我在折枝花卉中悄无声息地消失,日常所见不复存在。但是有图像在,观看依然。随着意念完型的激发,由折枝图案引发的看就开始向内转,转向日常外在观看视见不到的领域,那就是画外。所以,中华美学之无我美学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内在性,一种将日常视看,即外在视看向内转的努力,转向对象的内在生成,在折枝花卉那里就是转向全株形象的意念生成。画中不见全株,意念中却有出现。不是外在观看见出,而是在内在意象中呈现。因此,美学上的有我无我只是日常感性维度上的指称。⑤在中国,画家不是通过身体器官(感官),而是通过心把世界转变成了画。折枝花卉之所以成为中华美学的美学方式就是因为其赏心,“心”在中华美学中其实是内在感受的代名词,是将外在之感向内逆转的产物。就折枝花卉而言,逆转之发生是因为看到的局部依然保持与全株有自然关联,进而必然引发依循对象关联的完型意想。这样,完型不是出现在通常视看中,而是出现在视看引发的意想中。这个意想的一头连着看,即日常视看,另一头连着想,此乃“心”在观看。这个“心”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精神,精神是离开感的,位于感的另一面。心还没有离开感,依然处于感之中,但同时又与内在连接,与外在视看的另一面连接。折枝花卉应合的就是这样的“心”,这是西方没有的。花卉装饰虽也见局部,但由于成为单纯装饰,与全株失去了任何自然关联,因此不会引发逆转,不会促成对全株的意想,只会引发不再关联全株的单纯遐想。(摘编自王才勇《从折枝花卉到花卉装饰——中西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可互喻的美学追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枝花卉是中国画的绘画技法,画出的枝叶花保留有自然状态,但不注重细节的勾画和彼此的呼应。B.起步于物感说的中华美学,居于中心位置的是物不是人,人有所感是因物的触动,呈现“无我”的特征。C.中华美学中的“有我”“无我”都有“我”的存在,“无我”把日常视看转向审美对象内在的生成。D.花卉装饰与折枝花卉都可以表现事物的局部,但前者不能保持与全株的自然关联,只是单纯的装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提出“有我美学”和“无我美学”,其后四段采用递进方式,讨论中西方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B.在讨论折枝花卉和折枝装饰的具体区别时,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找出二者间的不同。C.文章第④段在讨论“有我”“无我”时,从审美、艺术的角度主要论证了中西美学中“我”的作用。D.“赏心”概念证明了“有我”的审美对象不再是人为构建出来的形象,而是物与心的契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枝花卉因为不失自然态势,深深栖息于对象的物态,所以其有神、气、韵、意的加持。B.折枝装饰的有我美学,主要体现在选择的绘画内容失去了自然样态,这是人为的选择和刻意的安排。C.西方美学中的“我”既可指艺术家本身,也可指观赏者,体现的是感性观照的视角、眼界等。D.中国画体现的是内在感受,是画家把看到的景物通过向内逆转而产生的与自然联系密切的完型意想。【答案】1.A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但不注重细节的勾画和彼此的呼应”表述与原文相反,原文为“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彼此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呼应关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其后四段采用递进方式”错,其后四段中讨论中西方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应是“并列方式”。C.“主要论证了中西美学中‘我’的作用”曲解文意,由原文“西方之有我美学……中华美学之无我……”可知,此段主要论证了中西美学中的“有我”和“无我”的不同体现,意在证明段末“因此,美学上的有我无我只是日常感性维度上的指称”的观点。D.“不再是人为构建出来的形象,而是物与心的契合”过于片面,由原文“就折枝花卉而言,逆转之发生是因为看到的局部依然保持与全株有自然关联,进而必然引发依循对象关联的完型意想”“这个意想的一头连着看,即日常视看,另一头连着想,此乃‘心’在观看”可知,“赏心”概念证明了“有我”的审美对象仍是人为构建出来的形象,只不过达到了物与心的契合。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折枝花卉因为不失自然态势,深深栖息于对象的物态,所以其有神、气、韵、意的加持”强加因果,由原文“人有所感是由于物的触动。中华美学此后发展出的传神论、气韵说、意象说等都始终没有抛弃物的基质意义,神、气、韵、意等都是物向人呈现出的,而非人观照的结果。因而,美感享受不是人在对象中见出了什么,而是物本身有了这样的呈现。所以,折枝花卉虽然看上去有折枝,但不失自然态势,依然深深栖息于对象的物态”可知,因果关系不在此处。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味觉会影响判断力吗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其实还有下半句——“食以味为先”。当一盘食物端到我们面前,最先浮现在脑中的想法常常是“它是什么味道的”。食物的味道是食材、调味品和烹饪手法共同创造的结果,而人能品尝出味道,主要依靠口腔中的味觉系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到的味觉感受有5种,即酸、甜、苦、辣、咸。实际上,辣味是一种食物带给口腔的灼痛感,因此辣味在学术上被定义为一种结合了痛感的复合味觉。如果将辣味排除,其实人类有4种更为基本的味觉感受。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提出,味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潜在地参与甚至决定性地影响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判断以及决策。简单来说,味觉感受不仅是我们对食物味道的判断;同时,对食物的味觉也可能反过来影响我们对其他事情的判断与决策。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的味觉感受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提到甜味,我们常常会想到甜蜜、美好。在人际知觉方面,有相关研究表明,甜味会给人信任感。比如,相比饮用无味蒸馏水的参与者,喝了含糖饮料的参与者更愿意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在判断他人的性格时,人们也更容易认为喜爱甜食的人更加平易近人。除此之外,甜味也会使人更容易做出亲社会性的行为。例如,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与食用非甜味饼干的参与者相比,食用甜味巧克力的参与者表现得更加乐于助人、更愿意配合他人。苦的味道可能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吃苦”的想象。研究表明,苦味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欲。当品尝了苦咖啡后,参与者在超市购物时的冲动程度更低;即使在情绪积极的状态下再饮用苦味饮料,人们仍然更倾向于减少消费。在道德判断方面,苦味也会使人更加严格。比如,苦味饮料会引发饮用者的厌恶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出更严厉的判断。相比于苦味,酸味带给人的负面感受更少。在面对长期性的决策中,品尝苦味的人们更容易感受到生存危机,希望更快获得现金奖励;品尝酸味者则会考虑适当延迟、收益更大的选项。说到咸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些“重口味”食物。一般来说,咸味重的食物往往高油、高盐、高热量。因此,人们在主观判断食物的热量时,经常会认为咸味食物比淡味食物的热量更高、更不健康。最后,说说刺激性最强的辣味。有研究发现,食辣与“对新颖感觉的寻求”这种人格特质之间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喜欢食辣的人更具有试探性,愿意承担风险,具有更强的冒险精神,更容易做出风险较高的行为。在推断他人的性格时,人们也更容易认为爱吃辣的人性格比较外向。味觉如何影响判断力?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的味觉感受会影响人们做出各不相同的判断,这些判断大多与食物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为什么食物的口味会影响人们在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上做出的判断呢?脑科学影像的研究表明,参与者观看伴侣照片时激活的脑区与品尝甜味糖果时类似。也就是说,当人摄入甜食后,会产生与恋爱一样的愉悦情绪。情绪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反应之一,其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比如,婴儿在感到排斥、不安等情绪时,可能会做出皱眉、摇头或者摆动手臂等动作,而婴儿在尝到苦味时也会有同样的表现。人体的感觉器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帮助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味觉作为人的一种感觉器官,能够指导人类特别是人类祖先时期能成功摄入有营养的食物,保护有机体的生存和繁殖。举例来说,苦味代表这种食物可能含有毒素,需要警惕;甜味往往代表这种食物富含能量,是安全的。人类个体知识的获得不仅来自于自身体验,也与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关。味觉本身会与其体验形成联结,成为一种隐喻式的抽象概念。例如,甜味让个体感到愉悦,这种味道就与“快乐”“幸福”等概念形成了关联,从而引申至社会生活的交互中,如形容幸福的笑容是“甜甜的”。(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到的“五味”中的“辣”,与学术上对“辣”的理解有着本质区别,前者认为是味觉感受,后者认为是结合痛感的复合味觉。B.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味道会给味觉系统带来不同的感受,很多时候味觉不仅带来食物的味道,还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认知等。C.苦的味道能激发人们对“吃苦”的想象,能让人感受到吃苦受累的好处,借此产生抑制人们购物冲动的作用,还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出更严厉的判断。D.文章介绍咸味时主要解说了“重口味”食物,除了指出这类食物往往高油、高盐、高热量外,主要是提醒人们要客观判断食物的热量,不能靠主观判断。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说明甜味的作用时,通过比较,说明了饮用无味蒸馏水和含糖饮料的两类参与者在与他人建立伙伴关系上的不同。B.文章介绍酸味时,先用类比的手法说明酸味带给人的负面感受比苦味少,然后写人们面对长期性决策中品尝酸味、苦味后不同的心理特点。C.影响人们对事物判断的大多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不同的味觉感受,换句话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来自食物的味道而不是吃什么样的食物。D.当人们感受到实际味觉时,与这种味觉相关的隐喻可能会被激活,在日常表达中,人们会用味道来隐喻感受,如“尖酸刻薄”等。6.味觉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B5.B6.①味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通过影响人们情绪来影响人们的判断、决策等。②味觉作为感觉器官,为人类提供了信息,帮助人们适应环境。③味觉与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关,结合味觉体验,能形成文化(隐喻式)抽象概念。【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有着本质区别”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人们常提到的味觉感受有5种,即酸、甜、苦、辣、咸。实际上,辣味是一种食物带给口腔的灼痛感,因此辣味在学术上被定义为一种结合了痛感的复合味觉”,并未说二者有本质区别。C.“能让人感受到吃苦受累的好处”无中生有,原文中说道“苦的味道可能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吃苦’的想象……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出更严厉的判断”,没有提到苦味“能让人感受到吃苦受累的好处”。D.“主要是提醒人们要客观判断食物的热量,不能靠主观判断”曲解文意,原句是“因此,人们在主观判断食物的热量时,经常会认为咸味食物比淡味食物的热量更高、更不健康”,并未说“要客观判断食物的热量,不能靠主观判断”。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先用类比的手法”错,文中“相比于苦味”不是类比,是比较。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提到甜味,我们常常会想到甜蜜、美好……食用甜味巧克力的参与者表现得更加乐于助人、更愿意配合他人”“苦的味道可能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吃苦’的想象……苦味饮料会引发饮用者的厌恶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出更严厉的判断”等语句可得出:味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通过影响人们情绪来影响人们的判断、决策等。由“人体的感觉器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帮助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可得出:味觉作为感觉器官,为人类提供了信息,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由“人类个体知识的获得不仅来自于自身体验,也与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关。味觉本身会与其体验形成联结,成为一种隐喻式的抽象概念”可得出:味觉与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关,结合味觉体验,能形成文化(隐喻式)抽象概念。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牧场上(节选)胡也频“贼!”大家又喊叫。所谓贼这人是很瘦,黄脸,穿着又脏又破烂的蓝布长衫,白袜子满染着污泥,鞋只剩一只……他用愁苦的眼光看着周围,现出弱者在绝望中的一种可怜模样。“跪下!”两个练了①把他摔在横桌前,并且哼喝。他跪下了,低着头。“你,是哪里人?胆敢半夜里跑到这村子来,做奸细,还是别种勾当?你说!”三公公捋摩着颔巴上的花白胡须,看神气,好像他在竭力模做那传奇中某元帅审问敌人的风度。“说!”站在横桌边的人便助威。“不是……”完全颤抖的声音。“我是旗人②,逃难的……还望老爷们救命!”看样子,旗人,是无疑的。三公公便微微地摇摆着头,捋胡须,作欲信还疑的态度。他最后看一下六公公和练长陈表伯。这三人,在同样郑重的请教和考虑中,结果是相信,都现出赦放这可怜人的意思。然而在周围,从密密杂杂的人群中,忽然发生了一种有力的反动。“旗人,正是咱们的仇人呀!”“对呀!”也不知是哪个在响应。“我的手指头就是给这忘八砍掉的!”“他们把我们汉人看作牛马还不如……”又一个在附和。最后,我们的副练长,他气汹汹的,像是发了狂,从人堆中跑出来,大声地叫:“不要放走呀!”大家都静听他的下文。他愤恨地说:“去年这时候,我到城里卖豆芽菜,走到澳桥下,他们——这伙借势欺人的鬼,忽然集拢来,要把我殴着玩,倘不是我会两手脚,这条命就算白送了……”同情这一段故事的,有不少的人吧,然而数不清,只觉种种的声音和动作,那样的纷乱简直使人头昏。在这群众的愤恨,激昂,好事,以及含有快乐性的中间,连连续续的,也认不清是哪个,大声地嚷着各人的主张——砍头,挖眼睛,半天吊,以及破肚子,干晒……凡是关于惨酷的刑罚,差不多都经过一番或几番的提议,要使用在这个旗人的身上。其实,在“大清”的国旗还不曾动摇时候,那般旗人确是过分地作威作福,野蛮得毫无人道;几乎从满族居住的边界上经过——尤其是东门外必须到城里去卖菜和挑粪的乡下人,一遇见,能够幸免于旗人的任意殴打的,怕十个中只有个把吧。这时,报复的机会到了,我们全村的人都要把长久的忍辱,尽量地从这个旗人身上洗雪。他不住地低声叫屈:“……我是好人……”也许,这旗人,是他们恶兽样的满族中一个异类吧,然而没有人会原谅到这点,而去饶恕他。“好吧”,因难违众愤,三公公终于这样判决,“给他一些苦吃,使他知道从前给我们所吃的苦……”大家现出满足的欢容。三公公又转过脸向副练长说:“你发落他去吧,但不要致命!”“吊到牧场去,好么?”副练长请示。“只不要致命!”于是,这个大规模的,可是又纷乱,又近于滑稽的法庭,便撤销了。那密密杂杂看热闹的人,就又像散戏时的情景,但都拐过祠堂的后墙,顺着道人塘左边的小路,到牧场去。七岁的我呢,也依样是“代骑马”——骑在王贵礼的颈项上,斜斜歪歪的,混杂在许多男男女女中间。在群众快活的嗷嘈声中,这旗人,一条粗麻绳就捆上他腰间,空空的,吊在一株老柳树上面,横着,脸朝地,看去像一只虾蟆③。在他底下周围的人,对于他,等于在看把戏,那样不住地嘻嘻哈哈打起笑声。每次,当他的腰间一缩,全个的身体便活动了,在空间摇摆起来,有时还旋转着——于是一般观众分外快活,圈子便波动一下,笑嚷的声音几乎把别样各种的响动都淹没了。但另外还有不少的人,在热闹中,拣了瓦片或石块,向空间那虾蟆掷过去,有的便折下树枝,狠力地去抽他几下……这是有意或无意的,复仇或只是玩玩的一种游戏呀!这旗人熬煎在各种酷刑中,虽曾喊,但声音渐渐低弱了;头,手和腿,在忍耐的挣扎之后,也就软了,身体卷了拢来,更像一只虾蟆。然而许多人都大叫:“装死!装死!”在这时,我们的副练长走到柳树下,在树干上把麻绳的结解开,这虾蟆就从绿色的柳条中吊了下来……不久,那最末的一线阳光也没去了!暮色从四周围拢来,天渐渐的黑了,这牧场上的男男女女,才心满意足,挨挨擦擦的三个五个一群,又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原来的路上,回家了。第二天,吃过午饭,我悄悄地跑到半月湖捉蜻蜓去,经过这牧场时,那种的印象使我对于那老柳树生了注意。然而那个虾蟆模样的旗人已不见了,只剩他的一只青布鞋,粗麻绳也还挂在柳枝上,随风飘动。后来哩,风传这牧场上出了旗人的鬼了,凡知道这故事的看羊小孩子,都彼此相诫,不敢把羊群放到那里去。现在,这牧场上的草儿又该齐人肩了吧。(1929年3月20日出版,有删改)【注】①练了:加入由群众组织的自卫团体团练的人。②旗人:旧称清代隶属八旗的人。③虾蟆:方言,蛤蟆。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被抓的外乡人的外貌、神态等看,此人似乎不是贼,但村里人又把他当贼来审理,文章开篇设置一个类似审犯人的场景,吸引读者注意力。B.三公公问明被抓的外乡人不是贼后想释放他,但囿于乡党的情面,最终也允许那些被旗人欺负过的村民施暴,可见村里很多人是非不分。C.小说补写了村里人曾经被旗人羞辱的事情,既交代了村里有些人不让放走这个旗人的原因,也体现出乡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观念。D.村里围观旗人受虐待的村民就像鲁迅小说中的那些看客一样,内心是病态的,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被围观者越惨,他们就越欣喜。8.这篇小说结构紧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以“现在,这牧场上的草儿又该齐人肩了吧”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C8.①人物方面,小说的主要人物少,并且描写集中,次要人物都一笔带过。②场景集中。小说设置了祠堂审案和牧场施暴两个场景,场景少,故事更容易集中讲述。③前后照应。如小说开头提到旗人“鞋只剩一只”,与结尾处“只剩他的一只青布鞋”相照应。9.①营造悲凉氛围。用牧场上草齐人肩写此地的荒凉,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②照应题目和上文。结尾部分提到牧场和草,照应了题目和上文的具体内容。③表达情感。由牧场回想旗人在此处的悲惨遭遇,从侧面体现对无辜遭受村里人羞辱、殴打的旗人的同情和对村里人愚昧、残忍的批判。④“草儿又该齐人肩”写出随着时间流逝,旗人的不幸已被荒草湮没,再也无人提及,人们已经忘记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体现出乡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观念”无中生有,小说补写了村里人曾经被旗人羞辱的事情,只是单纯的交代村里有些人不让放走这个旗人的原因,并无此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人物方面,小说的主要人物少,如开始出现的“三公公”,就是描写集中,如文中写道“三公公捋摩着颔巴上的花白胡须,看神气,好像他在竭力模做那传奇中某元帅审问敌人的风度”“三公公便微微地摇摆着头,捋胡须,作欲信还疑的态度”等,等到人们将旗人吊在一株老柳树上后,“三公公”这个人物就不再出现。同时次要人物也都一笔带过,如文中的“也不知是哪个在响应”“又一个在附和”。场景集中。小说设置了祠堂审案和牧场施暴两个场景,如文中写道“两个练了把他摔在横桌前,并且哼喝”“站在横桌边的人便助威”等,故事的前半部分都发生在祠堂里。后半部分集中在牧场,如文中写道“那密密杂杂看热闹的人,就又像散戏时的情景,但都拐过祠堂的后墙,顺着道人塘左边的小路,到牧场去”。场景少,故事更容易集中讲述。前后照应。如小说开头提到旗人“所谓贼这人是很瘦,黄脸,穿着又脏又破烂的蓝布长衫,白袜子满染着污泥,鞋只剩一只”,结尾处写道“然而那个虾蟆模样的旗人已不见了,只剩他的一只青布鞋,粗麻绳也还挂在柳枝上,随风飘动”,“鞋只剩一只”与“只剩他的一只青布鞋”相照应。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氛围上看,营造了悲凉氛围。小说以“现在,这牧场上的草儿又该齐人肩了吧”结尾,写出了此地草齐人肩的荒凉,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读者如身临其境。从结构上看,照应题目和上文。结尾部分提到牧场和草,照应了题目“牧场上”和上文的具体内容,如“那密密杂杂看热闹的人,就又像散戏时的情景,但都拐过祠堂的后墙,顺着道人塘左边的小路,到牧场去”,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从主旨上看,更利于表达情感。由牧场回想旗人在此处的悲惨遭遇,如“但另外还有不少的人,在热闹中,拣了瓦片或石块,向空间那虾蟆掷过去,有的便折下树枝,狠力地去抽他几下”“这旗人熬煎在各种酷刑中,虽曾喊,但声音渐渐低弱了;头,手和腿,在忍耐的挣扎之后,也就软了,身体卷了拢来”,由此从侧面表达了对无辜遭受村里人羞辱、殴打的旗人的同情,以及对村里人愚昧、残忍的批判。“草儿又该齐人肩”写出了岁月的流逝,旗人的不幸遭遇已经随着时间的飞逝被荒草湮没,再也无人提及,人们已经忘记了发生在这里悲惨故事,所有的伤痛和愚昧都烟消云散。由此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凡含血气者,教之所以异化也。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在君子之迹,庶几可见。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是故叔孙通制定礼仪,拔剑争功之臣,奉礼拜伏,初骄倨而后逊顺,教威德,变易性也。不患性恶,患其不服圣教,自遇而以生祸也。豆麦之种,与稻粱殊,然食能去饥。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意恶也。残则受仁之气泊①,而怒则禀勇渥也。仁泊则戾而少慈,勇渥则猛而无义,而又和气不足,喜怒失时,计虑轻愚。妄行之人,罪非为恶,人受五常,含五脏,皆具于身,禀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犹酒或厚或泊也,非厚与泊殊其酿也,曲蘖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蘖;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②,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障,为之具宅,人弗复非。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夫人之质犹邺田,道教犹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难率也。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加于身,孟母之徙宅,盖得其验。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南越王赵佗,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陆贾说以汉德,惧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其于椎髻箕坐也,恶之若性。前则若彼,后则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节选自王充《论衡·率性篇》)【注】①泊:通“薄”。②宇达:宇,屋檐;达,窗户。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A谷B皆C为D用E实F不G异H而I效J殊K者L禀M气N有O厚P泊Q故R性S有T善U恶V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教化、教育,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中的“教”含义相同。B.尧舜,指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也泛指圣人。C.质,本质,与“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质”含义不同。D.称蕃,意思是自称藩属。这是向大国或者宗主国承认自己的附庸地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为朝廷制定了礼仪后,那些拔剑争功的大臣们就遵守礼仪,收起之前的傲慢而变得恭顺,这件事说明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引导而改变的。B.文章用酒曲的多少决定酒味的浓淡,来解释人的善恶不是有意而为之,行为胡乱的人是因为禀受的气薄而少,所以操行不如善人。C.西门豹性格急躁就系上皮带提醒自己变得和缓些、董安于性情缓慢就佩戴弓弦提醒自己急促些,二人因受到皮带和弓弦的影响,成为后人赞美的人。D.末段列举西门豹引漳水灌溉土地、孟母三迁等事例,证明了环境对一个人天性养成的重要性,比如接近君子,仁义之道就会多次施加在你的身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2)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障,为之具宅,人弗复非。【答案】10.ELQ11.A12.D13.(1)国家法律不废除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废除负责司法的官吏,就是要使大众接受礼义的教化。(2)如果钱财富裕,盖房修墙,由此遮盖住(原来的破烂),成为完备的住宅,人们就不再指责非议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五谷都是为了食用,果实都能充饥但味道不一样,人禀受的气有厚有薄,所以德性有善有恶。“实”为后句主语,之前断开,故E处断;“……者,……也”为判断句标志词,故L处断;“厚泊”为并列短语,做“有”的宾语,之后应断开,故Q处断。综上,ELQ处断。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教”,教化、教育。/让、令。句意:教育他们是为了能使其发生变化。/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B.正确。C.正确。“质”,本质。/“斧质”为“刑具”之意。句意:人的本质就像邺县的荒田。/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D.正确。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末段列举西门豹引漳水灌溉土地……证明了环境对一个人天性养成的重要性”错,由原文“夫人之质犹邺田,道教犹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难率也”可知,末段列举西门豹引漳水灌溉土地是为了证明“让人担心的是不能变化,而不是担忧人性难于引导”的观点。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废”,废除;“除”,废除;“见”,接受。(2)“财货”,钱财;“具”,完备;“非”,指责、非议。参考译文:凡是有血气的人,教育他们是为了能使其发生变化。三苗的百姓,有的贤良有的不贤良,尧舜使他们都变得贤良,是施恩加以教化的结果。问题在于君子的教化,这大体可以清楚了。国家法律不废除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废除负责司法的官吏,就是要使大众接受礼义的教化。学校教育勉励他在前,法令禁止防范他们在后,即使有丹朱那样的德性,也可能通过勉励而从善。所以,叔孙通为朝廷制定了礼仪,那些拔剑争功的大臣,也只得遵奉朝仪甘愿屈服,起初傲慢的到后来也都恭顺了,这是圣人的教化和皇帝的威严,使他们改变了性情。不担心其性恶,担心的是他们不服从圣人的教化,自以为是而因此发生祸害。豆麦的果实与稻谷小米不同,然而吃了能消除饥饿。小人与君子是秉承的天性不同吗?五谷都是为了食用,果实都能充饥但味道不一样,人禀受的气有厚有薄,所以德性有善有恶。凶残的人则承受仁的气少,而容易发怒的人则承受勇的气多。仁气少就凶狠而缺少仁慈,勇气多就凶暴而没有情谊,再加上阴阳协调和谐的气不足,变得喜怒失常,考虑问题轻率、愚昧。行为胡乱的人,并非有意作恶而是生性如此,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气,包容在五脏里,都具备于人体,只因禀受的气薄而少,所以他们的操行不如善人,就像酒有的味浓有的味淡,这并非是由于不同酿造方法,而是因为酒曲的多少使它变得这样。因此,酒味的浓淡,是同样的酒曲酿造出来的;人性的善恶,是同一元气形成的。承受的气有多有少,所以人性有贤有愚。西门豹性情急躁,就系上皮带以提醒自己应变得和缓些;董安于性情缓慢,就佩戴弓弦以提醒自己应变得急促些。急促与缓慢,同样是失去中和,然而皮带与弓弦附着在身上随时提醒自己,使之成为了性情完美的人。如果能接受系皮带与佩弓弦的教育感化,补充上自己性情的不足,那么与西门豹、董安于齐名的就能有第三个人。破房烂屋,没有完整的墙壁、屋檐、窗户,于是人们指责非议。如果钱财富裕,盖房修墙,由此遮盖住(原来的破烂),成为完备的住宅,人们就不再指责非议了。魏国每个劳力分配无主荒田一百亩,邺县唯独土地贫瘠每劳力要分配二百亩,西门豹引用漳水灌溉,使之成了肥沃的土地,每亩要收庄稼一钟。人的本质就像邺县的荒田,仁义之道的教化如同漳水,让人担心的是不能变化,而不是担忧人性难于引导。洛阳城中的河道里没有水,治水工人就截断洛河中的水,使它上涨,于是河道里有水日夜奔流,这是治水工人的功劳。这样说来,接近君子,仁义之道就会屡次施加在你身上,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大概就能证明。人聚居地方的水污浊,在野外的水清洁。同样是一种水,来源于天边,有的污浊,有的清洁,这是所处的环境使它这样。南越王赵佗,本来是汉朝贤良的人,被南夷的风俗所化,背叛汉朝制度,梳成椎状发髻,两腿伸直张开地坐着,就像天生喜欢这样。陆贾用汉的道德劝说,又用皇帝的威严恐吓,他就很快地起来坐好,从内心感到应该改悔,于是奉行汉朝制度,改称属国。他对于梳椎髻坐如箕,又像是天生厌恶了。前面像那样,后面却又像这样。这样说来,人还是在于教化,不单一在本性。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凝露堂前紫薇花两株,每自五月盛开,九月乃衰杨万里其一晴霞艳艳覆檐牙,绛雪霏霏点砌沙。莫管身非香案吏①,也移床对紫薇花。其二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红无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注】①香案吏:指朝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霞”句写紫薇花盛开的状态:开放的花像霞光一样灿烂,花多到遮住了屋檐。B.“绛雪”句描写紫薇花花落时,花瓣就仿佛雪片一样纷纷落在台阶下的泥地里面。C.“弱”写出紫薇花柔弱的状态,“似痴如醉”细腻刻画了诗人观赏紫薇花的神态。D.“斜”形象地表现出紫薇花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紫薇花对恶劣环境不屈服的精神。15.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富有特殊美学风格,故被人称为“诚斋体”。评论家认为形成诚斋体的要素有:诗人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上,诗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并且语言浅白流畅。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两句,谈谈你对“诚斋体”诗歌特点的理解。【答案】14.C15.①寓情于景。其一的三、四句写诗人细细观看紫薇花,其二的三、四句写紫薇花期很长,把情感隐藏在相关描写中,以此表达诗人对紫薇的喜爱。②生活情趣浓郁。其一写自己虽不是朝廷命官,也会移动坐榻细细观赏;其二写诗人反驳人们的错误认识,紫薇花花期有近半年之长,充满生活情趣。③语言浅白流畅。两首诗用语质朴,口语化特征明显,比如“莫管”“长放”等。【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细腻刻画了诗人观赏紫薇花的神态”说法有误。“似痴如醉”也是对紫薇花的描写。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两首诗三、四句中,“莫管身非香案吏”和“谁道花红无百日”都含有抒情成分。第一首意思是不要管自己是否身居高位,只管细细观看、欣赏紫薇花就好;第二首则对紫薇花的花期进行了评价。在这些对紫薇花的描述中,也同时寄寓了作者对紫薇花欣赏、喜爱的态度,是寓情于景的手法。而这正体现了“诚斋体”“诗人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上”的特点。第一首的意思是自己虽不是朝廷命官,也会移动坐榻细细观赏,这是对诗人日常生活、行为的描写;第二首则对大部分人对花的常见错误认识进行了反驳,指出紫薇花花期有近半年之长。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充满生活情趣。而这正体现了“诚斋体”“诗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的特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读来都明白如话,没有生僻字词,也没有繁琐的语法。而且“莫管”“长放”等具有非常明显的口语化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诚斋体”“语言浅白流畅”的特点。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们不明白远方来的客人为何要到这么险要的地方。(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当下学生有国家、家庭帮助,没有自己当年学习生活的艰难。【答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嗟、哉、廪、裘。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清代顺德诗人黎简笔下的岭南乡村,是那样的舒缓、恬淡,令人沉醉。如今,走进大湾区的古村落,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亘古不变的古朴。淡蓝色的炊烟,听粤曲的老人,劳作的妇女,玩耍的孩童……行走在悠长的巷弄,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石板路被磨得光滑,湿润的空气让墙壁斑驳,那些尘封的往事,也在时光里发霉了,却依然让游客①_______________。在创作《大湾的乡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先后实地走访了50多个古村落。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对岭南文化②_______________,由表及里、以点带面地深入它的肌理,并以现代的眼光去发现它的当代价值。在书中,我希望能讲述岭南文化万千气象之一二;在书中,我期盼能展现岭南人大雅容物品质之一二。当然,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大湾区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融通,尽一些③_______________。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反复品咂,除了古村落与建筑文化,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待有心人来书写与诉说。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为:“在书中,我希望能讲述万千气象的岭南文化、展现大雅容物品质的岭南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7.①流连忘返②追根溯源(追本溯源、追根求源、条分缕析)③绵薄之力18.①原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原句的“一二”既写出了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谦虚的态度,但修改句没有了这种体现。【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指大湾区的古村落让游客留恋不愿离开,故用“流连忘返”。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第二空,此处表达“我”想用《大湾的乡愁》这本书追溯岭南文化的根源,也可表达对岭南文化进行细密清楚而有条理的分析,故用“追根溯源”(“追本溯源”“追根求源”)或“条分缕析”。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追根求源”。条分缕析:一条一缕地分析。形容分析得细密清楚而有条理。第三空,此处表达“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对“大湾区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融通”尽一些微不足道的力量,故用“绵薄之力”。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在书中,我希望能讲述岭南文化万千气象之一二;在书中,我期盼能展现岭南人大雅容物品质之一二”运用了对偶句式,使得句式整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后的“在书中,我希望能讲述万千气象的岭南文化、展现大雅容物品质的岭南人”一句,消除了音律美。原句的“一二”一词,写出了“我”在书中写到的内容只是岭南文化的一小部分,从而突出了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我”谦虚的态度,但修改句没有了这种体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保留有中华民族基因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汉字可以有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_________①_______。我们以“夺”(见图1)字为例,说说汉字的造字根据,以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夺”(奪):“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其引申义也由此展开:“夺文”是校勘学术语,指文字脱落;“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________②________。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________③________。“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许慎曾曰:“间(閒),隙也,从门,从月。”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图2“间(閒)”进行解释,并从引申义角度列举两个词语并解词。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窥探汉字的深意(了解汉字的意蕴)②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③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20.示例:“间”:“门”指两扇门,“月”指透过门缝的月光,图画整体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第八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广西贵港市覃塘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省“七彩阳光”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鹤壁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GB/T 42151.3-2024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3部分:通用要求
- GB/T 44753-2024超薄玻璃液相线温度试验方法
- 《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 《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大纲
- 市政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提取和使用计划
- 15D501 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
- 数据实验报告书-哈夫曼树与哈夫曼编码
- 溶解度表大全-无机盐-有机物
- 供应商质量事故索赔单
- 木拱廊桥怀古韵(海西家园四下第二课)课件
- 文艺复兴史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2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英语学科参考试题
- 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第10课 苏东坡与西子湖 优秀教学课件
- 医疗文书规范管理制度
-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组织行为与管理案例》大作业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