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人为本以质立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内容介绍: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认知起点。从“问题解决”这一目标来看,旨在建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模型模型。而“解决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建构过程中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真正建立表象。二、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在低中年级曾经接触过立体图形的学习,能够直观的判断出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也就是说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立体图形并不陌生,生活中时时处处也都能见到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原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呈现了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重要认知基础。2、活动经验基础:从儿时开始,直至延续到上学,喜欢动手操作已成为孩子们的天性,也在不断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这些要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操作基础。同时变相的积攒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例如先观察、再摸一摸、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定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蕴含其中。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也具备了,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日渐强大,羽翼丰满。3、学生的认知盲点:学生虽然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这只是趋于表面的直观认识和判断而已,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表象建立,对于相互之间关系也了解不够,是浅显的。甚至也有一部分孩子最初的认知也不是特别清楚的。三、情境素材分析本课时中,我利用欣赏生活中的带有长方体元素的物品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两次大型的操作活动经历“发现、思考、交流、归纳、验证”的各环节,充分经历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活动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载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促使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确立的活动主题:长方体的认识创设的问题情境:欣赏生活中的长方体元素解决的现实问题:“面、棱和顶点”——“长、宽和高”建立探究的数学问题:“面、棱和顶点”——“长、宽和高”建立建构的数学模型:长方体的模型。情境串—问题串:由欣赏生活中的带有长方体元素的物品引入本节课学习。提出问题:“面、棱和顶点——“长、宽和高”建立”,通过解决这两个大问题,学生通过看、摸、量、拼等环节,经历探究模型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方法和特征,还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通四、教学目标分析1.经历观察、制作和推理的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会后续有效应用;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锻炼操作能力,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升数学素养。五、教学模式分析模式名称:“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应用拓展,巩固知识——全课总结,建立框架。”模式内涵: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长方体的的理解。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总结的推理过程。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现实情境,创设现实情境,激活认知经验,唤醒旧知模型。。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理解算理。运用数学模型,体验数学价值。。回顾整理。六、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内在联系,建立“长、宽和高”概念。七、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活动记录单、彩笔。八、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现实情境,激活认知经验,唤醒旧知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生活中带有长方体元素的建筑或者物品,回忆长方体的最初表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唤醒旧知表象,通过教师的一句过渡语引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的必要。(二)动手操作,图文结合,理解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2、探究活动一:说明活动要求,分小组探究,并合力完成归纳整理有关于长方体面、棱和定点的相关特征的表格。流程:组员先明确表格内容,然后分别观察小组里面的各种长方体物品,引发各自的思考与总结。——组内交流归纳,完成表格。——根据表格的内容再次验证。3、汇报交流,相互质疑。4、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引领回顾总结。【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的操作,使学生明确有关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一些特征。整个活动环节特别的充分,孩子们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积攒活动经验,体味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尊重了孩子的本能动起来的探究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三)再次操作体验,真正建立长、宽和高的表象。1、活动二:明确活动要求。“用给出的学具和橡皮泥等物件做一个长方体框架,根据制作过程,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2、学生组内制作,从而发现。3、活动交流汇报,相互质疑。4、师生共同利用课件小结。明确:(1)可以分为3组:前后两面横着的4条,左右两边横着的4条,竖直的4条为一组,每组的4条长度相等。(2)经过测量发现: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特殊情况两条相等)。它们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有4条长、4条宽、4条高。【设计意图:这又一次活动,通过亲自拼插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同样整个活动环节特别的充分,孩子们同样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体味不一样的精彩。探究12条棱的分组和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可能拼插会慢些,探究的分组会难些,但是经历的观察和切磋交流的过程会日渐掌握探究方法的。】(四)回顾探究过程,构建本质模型。1、利用课上布置的课后作业——“做一做”,引申出或许进一步学习的知识点。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又为下节课打下了探究思维伏笔。2、课件出示两道题目,使学生明确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后,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3、本节课回顾与整理;【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设计既能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不但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能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五)板书设计面棱面棱顶点长h宽高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学情分析一、知识经验基础。1、认知基础:学生在低中年级曾经接触过立体图形的学习,能够直观的判断出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也就是说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立体图形并不陌生,生活中时时处处也都能见到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原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呈现了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重要认知基础。2、活动经验基础:从儿时开始,直至延续到上学,喜欢动手操作已成为孩子们的天性,也在不断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这些要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操作基础。同时变相的积攒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例如先观察、再摸一摸、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定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蕴含其中。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也具备了,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日渐强大,羽翼丰满。二、学生的认知盲点:学生虽然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这只是趋于表面的直观认识和判断而已,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表象建立,对于相互之间关系也了解不够,是浅显的。甚至也有一部分孩子最初的认知也不是特别清楚的。所以,综上所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操作经验,同时也具备了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知识的前期储备。随着智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拓宽,有必要将这种最初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进一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和提升数学素养。《长方体的认识》效果分析一、课前测试综合反馈:(一)测试结果课前选了五年级某个班的26人的学生参加课堂前测,将前测结果总结如下:题目第1题第2题正确人数2623百分比100%88.5%(二)评测结果:第1题和第2题是孩子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简单的测试,发现孩子们掌握的比较好。第1题没有出错。第2题出错的原因是有的写错几个面,有的不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综合反馈前期基础牢固,适合进一步学习。二、课后评测综合反馈;(一)测试结果授课学生为五年级2班的学生,后侧38名。题目第1题第2题正确人数3635百分比94.74%92.11%(二)课后评测试题综合分析。综上呈现,可以看出课堂授课情况反馈比较好,学生对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基本能够掌握。第1题是对长方体特征的最直接反馈,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的比较扎实,第1题能达到94.74%以上学生全部正确,从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基于探究基础上的概念掌握理解的较好,较扎实。注意表述形式的变化。第2题能达到92.11%以上的孩子全部正确。这部分内容较第一题而言难度已经加大了,它是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的一种应用,第2小题更是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孩子们是一个不少的挑战,是对于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很好的训练,大部分孩子都能够明确什么意思,求棱长总和还好,但是图色部分的面积有的同学就不知道提取哪些数据参与计算了。也就是基本的心思还是分析不透,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三、课堂效果综合分析。课堂上,所有学生的听课状态是非常好的,主要表现在:(一)本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非常高,98%的孩子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当中来。(二)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用心的独立思考,并能积极主动的回答。在小组活动时,更是能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小组交流。(三)能够静心的聆听他人的发言和见解,遇到相互之间有争议的问题,友好讨论解决。(四)具有良好的倾听和改错意识。(五)能够主动质疑心中的困惑。(六)小组活动千能够先商讨如何分工合作更好更快。总是一节课下来,算是比较圆满的收官了!《长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综合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低中年级初步认知几何图形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起点致知识。从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入手,展开教学,以两个“问题解决”这一目标为载体,在此进一步建立“长方体”模型。通过两个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这个数学模型的整个建构过程中来,理解长方体的体征,进而掌握解问题的前期概念特征储备。二、教材内容的综合分析(一)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低中年级时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具有直观的判断能力,明确长方体有相对的面等知识点。(二)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是探究正方体的“面、棱长、顶点”特征的前期知识,是为了后续进一步学习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起始课。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三、教材内容的不同版本1、人教版:2、新世纪(北京师范大学版)只是一组习题,判断哪一组可以拼搭成长方体框架,分析原因。3、苏教版:比较三种版本教材,各有各的优势所在,都是借助从生活中提取长方体的素材,引起后续对于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探究。也都是基于学生亲自操作基础上的新的知识。人教版给的探究范围宽泛,自己探究,而新世纪版和苏教版给的比较详细的探究方法。个人选择人教版探究的原因在于,通过前测,已经知道学生的前期基础是比较好的,所以借助活动的要求,将探究“面、棱和顶点”的权力彻底下放,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长方体实物和长方体学具,依次探究发现特征并记录,这样的放手比较大胆,所以活动巡视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有必要进行解析和点拨。四、本课教学情境的选取。本课从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入手,让孩子们复习以前的旧知,引起学习新知的欲望。因为已经是小学高年的孩子们,所以本情景直接观看后直奔主题,开篇点题。五、本课课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棱的分组及后续长、宽和高的引入。六、本课课型及课时安排。本节课属于新授课。有的教师会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探究融为一节课,有的会探究长方体特征后融入求棱长综合的一些实际运算,我选取的视角是彻底的探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长方体的认识》评测练习《长方体的认识》前测练习。1、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③③①④②①④②()()()()⑤⑥⑤⑥()()2、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长方体的认识》后测练习。1、火眼金睛辩对错。①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②粉笔盒,空调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③长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④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相等。()⑤所有的长方体都是正方体,所有的正方体也都是长方体。()2、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棱长总和,并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1)①棱长总和:4cm6cm4cm6cm9cm9cm②涂色部分面积:8cm (2)①棱长总和:8cm4cm4cm4cm4cm②涂色部分面积:(3)如果用红色的丝带十字捆扎这个,礼品盒,打结处20厘米,请问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丝带呢?(注:礼品盒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知识储备。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一年级的认识立体图形,然后第二次接触是三年级时,有了进一步认识,今天这节课是实际意义上的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为后续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储备知识点的一节课。为此,为更好地探究,本节课以活动环节为载体展开教学,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而已。通过40分钟的学习,包括先前的准备阶段的预设和试讲,进行如下的反思:一、如何搭建本节课的平台其实课前曾经思考过两种方案:◆一种就是将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预习环节放在课前,课上以汇报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控和总结,而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推导12条棱的分组和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探究上面,然后通过一些实际的练习加以巩固和拓展延伸。◆一种就是今天课上呈现的状况,将例题1和2全部防御课堂上面,通过两次活动,充分的理解。通过课前的实验,决定还是延续第二种方案的探究。接下来通过几个环节阐述设计及个人理解。二、源于实践中的获得。本节课共有两次操作的环节。一是: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长”和“顶点”环节。关于长方体的“面、棱长和顶点”这些基本概念是借助欣赏生活中的长方体的物品之后,抽象出来介绍的。而后通过学生分组观测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物品和长方体的学具,通过小组商讨得出的关于面、棱长和顶点的特征的。学生手中的学具各种长方体的多次观察,更利于形成合力总结特征。当然这其中包含特殊的一种长方体,就是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时候。这个活动环节是充分的,小组学习效果比较好。提炼总结也到位。分享过程比较充分。二是:通过制作长方体框架,思考两个问题——(1)是长方体的12条棱分组;(2)是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探究后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三组,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积淀前期的基本概念储备。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很好的经历了“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思维过程。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思维也是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碰撞很容易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这样的操作过程非常关键,体验就是一把思维的直观尺子,帮助理解和内化。为后续抽象概念形成助力。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三、源于多媒体的助力。本课时探究几何图形式是很抽象的,因此在学生操作完毕后,借助多媒体抽象几何图形,并进行必要的验证是必须的,而实现的平台就是课件的动态演示,给学生最直观的验证。比如说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分成的三组棱长分别相等。等环节,都是借助此实现的,这样的助力好之又好。对于常规操作无法实现的场景,借助媒体助力事半功倍。同时也激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在观看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和发展。四、反思不足,整改提升。1、学生操作环节,时间掌控不是很好,特别是探究12条棱长分几组一处,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以至于汇报环节中也不够细致。2、课堂汇报环节的自然生成处教师说的有点多,注意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捕捉并点到为止,重复学生的话太多,还是要学生自己观察到并说出来更好,更利于掌握。3、探究关于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时,整个环节时间把控不好。整个课堂沉陷前松后紧的状态。4、板书再设计。基于以上几点,其实老师们评课中也提到了一些,如下图:建议:1、“给学生更多额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2、从老师们的量表的各项分值中也看出不足之处。如下图观察记录
学生表现评分1、学习兴趣度是否浓厚。
102、学习情绪是否高涨。
103、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9.54、师生间默契度。
105、能否在学习中主动获取资源,并进行信息重组。
9.56、能否积极思考,深入探讨。
9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9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8.5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9.5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911、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整体评价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学生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学习热情处于兴奋状态,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堂的思考路主动参与其中,并且积极的完成讨论等,综合评述,是优秀的。需要注意的就是学生之间的质疑方面还是欠缺的,比较被动的。备注说明总之一节课后,基于课堂自我反思许多,后续也会结合老师们的观课报告,再次思考,这样的课怎样探究更为合适,如何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宽度,展开几何图形课的教学更为有利于学生几何直观的建立,思考在延续······《长方体的认识》课标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的延伸学习,它将系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一、新课标版教材的亮点(一)新教材增加了新授课内容,教学内容安排更完善。认识正方体特征,把原来的做一做“剪下本书附页中下面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内容调整为新授内容;计算图形的体积,实验教材中要求求正方体图形的体积,新教材增加求长方体图形的体积,把“做一做”原实验教材求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体积调整为求一块长方体肥皂的体积;增加了“生活中的数学”,开拓学生知识面;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增加求橡皮泥的体积,从而增加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求出体积的转化思想。(二)在教材细节的编排上新教材更注重教师的教法与学法的指导。新教材用红色显示框标注出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思考,而实验教材只注重第二环节“分析与解答”,不注重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的指导。(三)教材语言更简洁,直指数学思考与数学知识的得出。例如本节课,教材例2:直接指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通过制作认识棱的特征。实验教材:“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1)长方体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农田水利施工协议范本
- 知识产权保护保证金协议书
- 电子商务合同审批规则
- 股票质押追加协议三篇
- 铁路桥梁维修工程招标合同三篇
- 联学共建活动协议书(2篇)
- 保洁人员务工合同范例
- 甘肃防水施工签订合同范例
- 厂房设计合同范例
- 自动冰箱出租合同范例
- 汉语教程(讲课)-第二册第01课
- 寻猫启事标准范文
- 高中音乐-《锦鸡出山》教学课件设计
- DB51T3062-2023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 轮毂产品设计参考手册2007
- 中国姓氏名字文化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 2023年成都市生物毕业会考知识点含会考试题及答案
- 高速公路总监办年度平安总结
- 2023年小学德育处三年发展规划
- 高中走读申请书范文(必备5篇)-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