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祥林嫂悲剧美【教材分析】《祝福》是一篇以倒叙手法写社会底层人物祥林嫂在“人吃人”的社会中悲惨遭遇的小说,学生要知道文章写作的背景才能更好地认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理出主线将全文联系起来,培养自学能力。【学习目标】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2.能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理清情节结构。3.初步认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4.能掌握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方式。5.找出文章里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不公平之处。【教学准备】教师将故事的发展提纲列好,列好祥林嫂来到鲁镇时的二十六七岁,13年后死于祝福之中,她都经历了什么。学生要先熟悉鲁迅所写的祥林嫂处于什么年代,她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最后死在了祝福的欢声笑语中,她的死与文章题目“祝福”有什么关系。【教学过程】一.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分析在进行《祝福》的教学探析与讨论之前,对于《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美形象的理论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充分分析了在教学《祝福》时对于祥林嫂形象的应然状态,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基于此,在这一部分本文将从悲剧美内蕴和悲剧美实践两个方面对祥林嫂的悲剧形象进行分析与概括。首先作为前提条件的一点,就是生活中没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所谓美学意义上的典型悲剧是从生活高度凝练的结果,其主要指的就是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灾难却要由某一个人承担,其存在着“命运”这样一个关键词,指的是不可控的原因。而悲剧美就是从这之中产生的。读者或者学生对悲剧主人公产生怜悯,进而对于那种不可控的力量感到恐惧,最后又因为主人公的抗争而带给读者或者学生精神和灵魂的净化,这就是悲剧美。 (一)对祥林嫂遭遇的怜悯怜悯是读者看到由于主人公受到不公正对待而对他产生同情,这是一个悲剧作品能产生悲剧美的前提和基础。这往往和读者的共情能力挂钩,又和读者悲剧欣赏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态度有关。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她的人物形象定位就是一个收到封建制度压迫的农村妇女。通过《祝福》的行文与叙事,可以发现她吃苦能干却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在祝福时节不允许碰触祭祀器皿,被迫被婆家要求改嫁,还有这传统的封建迷信。就是这样一个农村妇女形象,在文本最后的祝福时节中惨死,这往往很值得读者去同情。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过9年多的语文学习,往往具有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审美基础,是可以领悟这份怜悯之情的。 (二)对祥林嫂面对的命运和社会的恐惧恐惧是感受悲剧美的核心路径之一。这种恐惧虽然会让读者感受到压倒一切,但是却会让读者来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让读者去体会现实生活中很难去体会的活力。这种悲剧主要表现在“命运”,也就是一种在悲剧作品中不可被掌握的表现为偶然的必然。在《祝福》这一篇小说中,“命运”主要表现在祥林嫂的经历,比如婆家恰好找到祥林嫂,或者是祥林嫂恰好逃回鲁镇等等。但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恐惧以及力量更多的是由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人们的封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以及对于妇女的迫害等。这些都是当时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产物,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历史,再加上写作背景的补充,可以很轻易的感受到这种感觉。 (三)因祥林嫂的反抗而感受到的灵魂净化面对这种不可改变的命运,祥林嫂抗争了吗?她抗争了。她用着农村妇女,或者说广大人民朴素的求生欲进行抗争。两次逃回鲁镇,在改嫁的婚礼上大喊大叫,花自己的工钱捐赠门槛等。这些都是祥林嫂在用自己本能的求生欲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作斗争。虽然从书中来看,这些抗争是毫无意义的。但正是这种毫无意义却能够点醒和净化读者。在面对祥林嫂的无意义反抗的时候,读者能够共情,能够产生怜悯的感情,能够感受到那种让人恐惧的力量,并最终净化读者的心灵和灵魂,让读者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而这样,祥林嫂作为一个悲剧美的人物形象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二.祥林嫂悲剧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祝福》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课文,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教学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一套教学范式,对于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也有了固定的看法。但是,如果将《祝福》上升到悲剧的层面,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上升到悲剧美的人物形象范畴,那么实际上当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着一些漏洞,以现在的教学范式,无法很好的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展示给学生。 (一)教学中审美距离感的缺失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心”,放到《祝福》的课堂教学中来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教师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让学生能够理解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等教学内容。其实这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放到审美教学中,其问题就十分明显了,主要就是表现在“功利心”太重,为了分析而分析。在高中教师进行审美教学的时候,课堂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教师自己和他的学生与教师教学想要达到的目标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审美教育不受到目标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进行审美建构,产生审美经验。审美距离感的存在,可以让学生更加同情和沉醉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之中,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祥林嫂遭遇的共情能力,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悲剧审美状态,以更加具有代入感的视角来面对祥林嫂面对的力量并接受精神净化,完成审美环节。 (二)教学过程中对于祥林嫂反抗的选择性忽视悲剧美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对于主人公的怜悯,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以及主人公的反抗缺一不可。就像窦娥的六月飞雪之类的课文一样,文中祥林嫂也是存在着反抗的意识和本能的。很显然在部分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学并不认为祥林嫂有反抗的意识,都将祥林嫂塑造为一个受到封建社会压迫的妇女典型,在封建迷信中死在祝福时节。从悲剧性审美的角度来看,祥林嫂所作出的力所能及的反抗恰恰更加凸显了封建社会力量的强大。这种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和价值。当学生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祥林嫂做出的没有意义的反抗之后,就会更加带入到审美世界,更加能够看到存在于小说之中的那种不可见且不可改变的力量,最后就更加能够体会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悲剧美审美能力。 (三)学生混淆了自己的生活实践与作者的艺术创作小说,或者说大部分的艺术类型,都是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的,审美更是如此。悲剧美是一种审美范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符合悲剧美的范例,所以学生才通过一些悲剧作品,例如《祝福》,《窦娥冤》等来满足学生的审美培养需求,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看到悲剧主人公如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最终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让学生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当下部分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是混淆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教师中存在此问题,在学生群体中也存在此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受到生活经验的干扰,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于悲剧美的表达效果。就比如在祥林嫂悲剧形象分析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这种问题“祥林嫂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呢?”或者类似于这种受到平时生活影响而提出的对于文章中“偶然”的质疑,这些都是受到了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最终的审美效果,也就是前文一直提到的精神净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次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精神净化,而当学生混淆了艺术创作和自己生活实践的时候,学生就很难达到悲剧性审美最终所要求达到的精神状态,学生也很难在精神上充满活力,最终让一堂审美课变成无用功。三.祥林嫂悲剧形象教学的策略基于上述的种种情况,通过结合审美“怜悯”、“恐惧”、“抗争与对灵魂的净化”三个要素,本文在这里提出一些在教学《祝福》,分析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来帮助教师在教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希望以此来尝试解决审美流程化、模式化、表面化的问题。 (一)深入理解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祝福》这一篇课文,或者说悲剧类的作品教学,其核心都是通过人物的经历来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通过怜悯与净化来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洗礼,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培养。换句话说,怜悯是建立在共情之上的。但这种悲剧它本身就是高于生活的,是生活的结合、精华,不能简单地与生活划等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一个悲剧作品,首先要进行的步骤就是回归到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中,提炼出与生活相关的事物,通过对作品背景的解读分析,让学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轻松的勾起学生的怜悯之情。以《祝福》为例,这是鲁迅在《彷徨》小说集中的一篇小说。《彷徨》这个名字就很好的体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迷惑而不知出路。同时,《祝福》写于1924年,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建立之后的几年。这段时间内,复辟反动的政府统治,腐朽的地主特权统治依然存在,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完整的胜利,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出路愈加迷茫,迫切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出路。《祝福》就写于这种大背景下。基于这个大背景,我们就可以提炼出很容易的提炼出不同人物形象背后所代表的阶级势力。比如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以“祥林嫂”代表的农民阶级和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正因如此,在通过对写作大背景的分析,通过让学生深入理解创作背景,联系自身生活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对于祥林嫂的怜悯感,也就是说更容易产生对于祥林嫂的共情心里,从而推动学生对于恐惧的理解和对于灵魂的净化。总结来说,通过深入到《祝福》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中,教师就可以很容易的引出学生对于力量的恐惧,为学生接下来的审美发展打好基础。 (二)体现学生思考,说出学生真情实感一个完整的悲剧审美流程在怜悯之后就要经历思考和共情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想当然的灌输知识和事实,而是让学生自发的想到这里,这才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在审美教育应该有的一种状态。《祝福》这篇小说,其写作是基于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之一,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过那个年代,但是当这种黑暗被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时候,学生自己就不见得能够挖掘出来。就比如面对祥林嫂的悲剧,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你会采取什么手段穿越回那个年代帮助祥林嫂?”或者是“如果你是祥林嫂,你要怎么回避自己的悲惨命运?”当学生们经过一大段时间的思考后发现无论什么方法都会被社会本身所击倒的时候,学生的无助感就是前文经常提到的对于力量的恐惧,也是教师在进行悲剧形象教学的时候应该要达到的感觉。通过这种一连串的思考与提问,学生越是真心实意的参与到悲剧分析之中,学生对于当时社会的巨大力量的感触就越深。而这种感触越深,学生所感受到的灵魂净化的效果就越强。另外还有一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就很值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分析和品味。无疑她是一个悲剧角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经常强调这一点。但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的过程十分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前后文细节描写对比的方式,比如“祥林嫂的外貌有什么变化”这种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形象。但对于审美来说,教师也可以从事件整体出发,从时间顺序,在祥林嫂悲剧前分析她“质朴能干的农村妇女”,当遭遇变故后教师再进行一个“急转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祥林嫂的强烈反差,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怜悯和可惜之情,激发学生的思考,从侧面让学生感受到这部作品中存在的令人恐惧的,不可反抗的力量,并通过最终的祥林嫂之死来净化灵魂,完成这次悲剧性审美教学。 (三)回归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个性思考审美教育,特别是悲剧审美教育,单单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思考过后会对祥林嫂产生很多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看法和学生的自己生活经验结合,在畅所欲言中完成一次完整的审美体验。而这些看法和经验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标准或者说目标,方向是未知的,随心所欲的,只要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就够了。而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就是悲剧性审美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净化阶段。学生在面对祥林嫂的悲惨下场感到了怜悯之情,又借由怜悯感受到了当时社会力量的强大并产生了恐惧心理之后,自然而然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审美层次。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来说,教师可以从她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一些启发,就比如当学生得出了“不能够迷信,人必须自己拯救自己”的思考后,他就可以联想到考试“不能够上帝保佑,而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取得成绩“这个实际的想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他们核心都是以学生对于《祝福》这篇小说、对祥林嫂这个人物进行悲剧审美思考后得出的自己的结论。当有了这些结论,教师就引导学生完成了一次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