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心理发展_第1页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_第2页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_第3页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_第4页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开展第一单元幼儿期〔3-6岁〕的动作开展一、幼儿的游戏一、关于游戏的理论〔一〕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开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五〕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二、儿童游戏的开展〔一〕儿童游戏的特点1、婴儿的游戏特点〔1〕一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由成人发起的主动游戏;〔2〕二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从前单摆弄实物到以实物的功用做游戏;〔3〕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如用竹竿当马骑。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1〕具有现实替的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2〕成人活动的相似性: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3〕过程性: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4〕具有想象的特点:如骑竹竿,竹竿似“马〞的性质寓于“骑〞中,从而有骑马的想象。〔5〕概括性:在游戏中表达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1〕童年儿童游戏是规那么性游戏〔2〕游戏的情境和角色的内隐性〔3〕游戏的规那么的外显性〔二〕游戏的社会性开展在儿童的游戏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开展规律。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1、单独游戏儿童一个人玩,没有接近其他儿童的意愿。这是婴儿期的主要特点。2、平行游戏几个儿童一起游戏,玩具类似,但儿童之间彼此独立,无交往与合作,这是幼儿初期的游戏。3、联合游戏几个儿童共同玩一个游戏,其间虽有盲语交流,但不受统一目标约束,也没有角色之分。一般属幼儿中期和末期的游戏。4、合作游戏一组儿童有组织地进行游戏,且有一定的目的,儿童之间彼此协调合作。这种游戏始于幼儿中期。5、帕顿的社会性游戏开展等级帕顿〔Parten,1932〕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这6个等级依次为:〔1〕无所用心的游戏〔2〕各自单独游戏〔3〕旁观游戏〔4〕彼此平行游戏〔5〕没有共同目的的结伙游戏〔6〕明确目的和分工的合作游戏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开展的意义〔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开展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环境,认识物质特性,开展感知觉、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如“过家家〞,“拿枪打仗〞等。〔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表达创造性能力在游戏中发挥他们的想象、才智,表现他们的技能和灵活的独创精神,表达领导、组织能力。〔四〕培养健全的人格游戏要求自信和坚持性,要求具有责任感并遵守规那么,在游戏中表达助人和协作精神。〔五〕增强体质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开展一、幼儿言语的开展〔一〕词汇的开展1、词汇量的增加〔1〕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3-4岁,增加率约为70%,此后增加率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趋势。〔2〕就平均值而言,幼儿每日要增加2-3个词汇或更多。〔3〕3岁词汇量有1000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1〕词的意义的开展A、词义扩大B、词义缩小C、与成人词义局部重叠〔2〕词的理解的开展A、从不确切逐渐开展到确切B、从对词义的浅薄理解到理解不断加深C、从具体性向概括性转化〔3〕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正〔4〕成人的教育以及儿童对词汇运用的尝试性探索在其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词类的扩展〔1〕1-1.5岁:多为名词和少量的动词〔2〕3岁以后:逐步掌握各类词汇〔3〕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4〕在名词中具体名词占80%-85%〔5〕在动词中外显的动作行为词汇约占81%。〔二〕语法结构的开展儿童要掌握语言必须获得语法结构,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年幼儿童具有独特的获得语法结构和自动应用组词成句规那么的能力,并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开展:1、从简单句开展到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的结构是一个逐步分化和开展的过程,从最初出现的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到双词句,而后又开展到简单句,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的复合句。2、从陈述句开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到幼儿期,疑问句、否认句、祈使句、感慨句逐渐开展起来。但是到幼儿朝末,陈述句仍然占有三分之一左右,占主要成分。他们对被动句、反语句、双重否认句等形式复杂的句子仍难以正确理解。3、从无修饰句开展到修饰句儿童最初使用的简单句并无修饰语,以后逐渐开展到有简单修饰语和复杂修饰语。4、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通常以句子的长度作为衡量儿童早期语言开展的指标〔量的指标〕,汉语是以词作为计算句于长度的单位。〔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开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开展是幼儿言语开展的集中表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开展有两个主要开展趋势: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开展婴儿期儿童的言语交际形式主要是对话语,即与成人之间的问话与答复;幼儿期儿童的表述逐渐从对话语向单独表达自己的体验、经验和意愿开展;一般到幼儿期末,儿童就能较为清楚地向他人讲述自己所欲表白的事情了。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开展幼儿的讲述多以情境活动的对象为背景,缺乏连续性,无逻辑性,结合情境才能理解。随着思维逻辑性的萌芽,开始出现连贯语表述。据研究结果,4岁儿童约有1/3能运用连贯语,到6岁运用连贯语者可达1/2左右。二、幼儿忆忆的开展〔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开展〔短时记忆〕1、幼儿记忆容量3岁3.914岁5.145岁5.696岁6.102、短时记忆容量的开展趋势先快后慢〔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开展趋势〔长时记忆〕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较为薄弱;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记开展的速度更为明显。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相互联系。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词语记忆的开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三〕记忆策略形成1、儿童记忆策略的开展〔1〕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开展过程〔2〕儿童记忆策略的开展的三个阶段:A、5岁以前:没有记忆策略B、5-7岁:过渡阶段,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C、7岁以后: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开展。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1〕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2〕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3〕复述策略:即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三、幼儿思维的开展〔一〕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皮亚杰理论〕1、具体形象思维〔1〕定义: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2〕开展条件:A、儿童生活和活动范围扩大,经验开始增长B、词汇量急速增加,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增长C、与人交往能力迅速开展2、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A、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B、通过表象运演进行思维活动C、思维反映外部特征和非本质联系〔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A、认识水平处于了解事物的鲜明特点、外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阶段B、具有不清晰、不确切、缺乏连续性和易变性的特点C、思维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非本质联系〔3〕具有符号功能A、能初步运用形象符号的能力和言语B、幼儿符号能力从无到有的开展过程4岁前:使用个体信号性的意义,他人不容易读懂4、5岁后:出现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符号,他人都可以读懂。〔4〕有一定的方案性和预见性A、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和过去的经验B、联想有关的形象,方案自己的行动C、预见行为的结果D、解决面临的问题〔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开展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1〕“是什么〞的模式向“为什么〞的模式开展〔2〕幼儿思维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提问模式的开展说明儿童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欲望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2、幼儿概括能力的开展〔1〕幼儿末期开始能按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2〕5-6岁儿童已经开始具有某种推理能力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开展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开展〔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开展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开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开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开展〔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开展1、3岁小班儿童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数比率不到20%,2、4-5岁中班儿童是自我控制能力开展的重要转折期3、到5-6岁的大班儿童就有80%-90%的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4、儿童自我控制的四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会抑制某些行为,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响。〔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二、儿童道德行为的开展〔一〕儿童道德开展的定义1、概念道德开展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那么,并以道德准那么指导行为的开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开展、道德情绪开展和道德行为开展。2、道德开展的主要内容〔1〕亲社会行为〔2〕攻击行为〔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开展1、定义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开展〔1〕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3〕4-6岁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三)儿童攻击行为的开展1、定义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2、攻击行为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哈特蕾〔W.Hartup〕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1〕工具型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到达伤害以外的目的。〔2〕敌意型攻击是指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3、儿童攻击行为的开展〔1〕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表现为攻击行为的类型从“工具型〞向“敌意型〞的转化。这种变化趋势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关。〔2〕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孩比女孩更易卷入攻击性事件〔3〕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即童年时期被评为攻击性较高者,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较高。4、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1〕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2〕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3〕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4〕发挥典范的作用三、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一〕社会对儿童性别的期望和标准1、取名2、买衣服和玩具3、与孩子游戏和谈话〔二〕儿童性别社会化的过程1、儿童性别偏爱最早出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1〕14-22个月的男孩就偏爱小汽车之类的玩具〔2〕女孩那么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2、二岁时,儿童能说出自己的性别3、五岁左右,儿童能够开始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如男孩应该勇敢,女孩应该文静。4、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形成理论〔1〕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3〕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四、幼儿同伴关系的开展〔一〕儿童社会交往的开展1、在婴儿期,儿童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2、进入幼儿园以后,儿童开始主动寻求同伴〔1〕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2〕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3〕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根底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二〕儿童的两个社会交往系统1、与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交往系统2、同伴世界交往系统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开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开展的意义1、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开展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既可以提供儿童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儿童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3、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开展。尤其是到小学以后,儿童的归宿感从家庭向伙伴转移,他们需要伙伴的支持、友谊,从中获得平安感和精神寄托。4、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那么、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团结协作、助人、谦让,这些都会促进健全人格的开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五、第一对抗期〔一〕第一对抗期的含义随着自我意识的开展,儿童自主欲求也逐渐提高。幼儿活动范围日益扩展,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开展,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对抗。这就是第一对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二〕成人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第一对抗期1、对父母的对抗行为是开展中的正常现象2、没有对抗行为就失去自我开展的时机3、经过了对抗期的幼儿自主性强第四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可以说,游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幼儿的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人格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流

幼儿与成人的交往不能替代幼儿和同伴的交往。通过与同伴交往,可以学到许多从成人那里掌不到的东西。尤其对于一些退缩、害羞的幼儿,应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游戏,教给他们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如何恰当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如何处理内心焦虑和冲突,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幼儿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注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如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注童饮食卫生,不吃零食,对人要有礼貌,不自私等。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溺爱孩子就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开展第一单元童年期〔7-12岁〕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可以直接从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到达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有方案、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二、童年期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展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游戏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开展一、记忆的开展〔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二〕记忆开展的主要特点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童年期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都随儿童的年龄而开展,在小学阶段有意识记开始超过无意识记,占据优势。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开展上的一个质变,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又是记忆开展中的一个突出的变化。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小学儿童随着理解力的增加、知识的增多、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言语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学习中越来越多地进行意义记忆。与此对应,机械记忆所占的比例随之下降。3、词的抽象记忆的开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童年期的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抽象记忆能力得以不断开展,开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乃至逐渐上升,占居优势地位。〔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开展特点1、复述策略〔1〕儿童掌握背诵策略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7岁有60%,10岁到达85%〕。〔2〕9-10岁以前的儿童尚不能很好地主动利用背诵策略来帮助记忆的保持。〔3〕对不能自发地进行背诵的儿童进行适当的训练,可提高记忆成绩。2、组织策略〔1〕归类:A、年龄小的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B、稍大的儿童常以功用关系分类C、逐渐开展到按概念进行分类〔2〕系列化A、小学一年级还不能运用系列化策略B、从三年级开始,随年级增长而提高3、儿童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开展〔1〕小学低年级儿童尚缺乏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需要有意诱导和指导;〔2〕8岁左右是从不会自发运用记忆策略到能自发运用的过渡阶段,经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3〕10岁以上儿童根本上可以自发地运用记忆策略,经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1、元记忆的定义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成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2、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弗拉维尔〔J.H.Flavell〕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1〕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的自我的知识是指主体对自我记忆的认识与了解。儿童关于记忆的自我知识是随年龄增长而开展的,学龄初期儿童对自己记忆的预言逐渐接近实际,4年级之后的认识根本上到达了成人水平。〔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A、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是指个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记忆反响〔如再认、回忆〕难度差异的认识。B、幼儿已经认识到记忆材料的熟悉性和数量是影响记忆的因素,但他们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直观性C、小学中年级儿童〔9岁以后〕就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记忆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D、关于再认和回忆两种记忆反响的难易程度的认识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E、有一半以上幼儿认为再认和回忆难易程度一样,而小学一年级儿童有一半以上认识到再认比回忆容易,且能证明其答案的合理性。〔3〕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A、小学儿童逐渐掌握了一些改善记忆的方法。有的研究说明,B、二年级儿童已经认识到复述和分类都是记忆的有效策略,C、五六年级儿童已经能够经常主动地运用分类策略进行记忆。3、记忆监控〔1〕记忆监控的定义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2〕小学生记忆监控的开展A、小学一年级学生还缺乏对自己的记忆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B、小学三年级儿童的记忆监控能力已有明显提高,甚至在有的方面已经接近大学生的水平。二、童年期思维的开展〔一〕童年期思维开展的主要特征1、按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2、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开展,根本特征是:〔1〕逻辑思维迅速开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2〕在开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开展的特点。〔二〕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根本特点1、经历一个思维开展的质变过程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开展过程的质的变化。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童年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或三年级以下,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2〕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往往是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同时起作用,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开展起来。这个开展过程是两种思维成分相互渗透,进行消长变化的复杂过程。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思维开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也存在着具有关键性的转折年龄。〔2〕这个转折年龄在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这个重要阶段的出现具有伸缩性。根据教学条件,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或者延缓到五年级。〔3〕思维开展具有重要的转折期,要求教育应适应小学儿童思维开展的规律,开掘他们的巨大潜在能力,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开展。〔三〕童年期思维形式的开展特点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开展心理学研究儿童思形式的开展是为了揭示思维开展的规律性。这里主要谈儿童概括能力的开展和推理能力的开展。1、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开展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开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可以按如下三个阶段划分。〔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即7-8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2〕形象抽象水平A、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开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B、小学中年级,即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2、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开展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间接认识的必要手段。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1〕小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开展A、童年期儿童演绎推理能力开展的三种水平:小学低年级的水平是运用简单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小学中年级的水平是除了能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推理之外,还能对用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小学高年级的水平是能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B、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开展趋势小学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小学中年级的逻辑能力属于开展中的过渡阶段小学高年级根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2〕归纳推理能力的开展小学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材料中包含的因素越多,归纳的难度越大,需要归纳概括的意义单位到达3个时,二年级有的50%的儿童能正确完成,三四年级正确完成的人数比率约为60%,五年级这一比率到达80%;在开展的速度方面,三四年级归纳能力开展缓慢,四五年级是开展的一个转折点。〔3〕类比推理能力的开展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开展存在着年龄阶段性差异,小学低年级类比推理能力较低,平均正确人数比率仅有20%,小学中年级这一比率开展到35%,而小学高年级那么到达约60%;各年龄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教育条件的好坏显著地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开展。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按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和认知阶段性的划分,童年期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逻辑运算时期,但不能摆脱具体形象性。这个时期的认知结构与幼儿期相比较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思维结构。其主要特点如下:〔1〕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开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也就是说儿童的认识能力不再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形状、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到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不变性。〔2〕思维具有可逆性A、定义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B、小学生的两种思维可逆性活动〔3〕补偿关系认知思维结构中的补偿关系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如液体守恒的掌握是由于儿童能够在杯子的高度和直径两个维度上进行思维运算。如果把两个相等的胶泥球中的—个压成饼形状,幼儿会认为饼状大于球状,小学儿童就认识到饼形状虽然比球形状大,但同时它也薄了,所以两者仍然一样。这说明儿童已能从两个维度的补偿关系上认识事物的不变性了。4、逻辑推理规那么的掌握新的思维结构形成,使儿童认识事物容易把握本质特征,从而为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展奠定根底。进行推理还必须掌握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等推理规那么,童年期儿童具有了掌握根底推理规那么的能力。〔1〕类别系列化类别体系化这一逻辑推理规那么是以类别概念的开展为根底处理不同层级类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也称群集类概念〔类群集〕,如编制家谱的系统关系,分出总类、大类、子类,或分层级的附属关系,像松树〔A〕、树〔B〕、植物〔C〕、生物〔D〕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呈这种树枝状的类别附属关系。当儿童理解了大类和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就能够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2〕序列化A、定义:序列化这一逻辑思维规那么是反映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能力,也称关系群集。序列化分为对称关系的逻辑推理规那么和不对称关系的逻辑推理规那么。B、儿童系列化的演绎推理在A、B、C中,A=B、B=C,儿童能推论出A=C的结论;在不对称关系中.儿童可以根据A<B、B<C演绎出A<C的结论。〔2〕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的系列化如,要求儿童将10根长短不同又参差不齐放置的木棍按长度序列排列出来。结果发现5岁以前的幼儿无序乱排,只能出现局部顺序;5-7岁儿童处于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的过渡状态;7-8岁儿童才能协调各种关系,按长短序列排出。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开展一、自我意识的开展〔一〕自我概念1、定义: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时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2、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了其自我概念的变化〔1〕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如答复“我是谁?〞〔2〕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3〕小学高年级,儿童那么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动机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己。但即使到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二〕自我评价的特点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1〕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低年级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2〕高年级的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并能对自己“一分为二〞。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蒙达·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开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开展。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儿童自我观念的恒常性要到幼儿期末,小学低年级才开始出现,因此小学低年级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较差,到高年级那么有明显的提高。二、亲子关系的开展〔一〕与父母的交往时间的变化1、儿童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2、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变化在幼儿阶段,父母主要处理的是诸如发脾气、打架等问题,但到小学阶段,父母更多的是处理诸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的变化1、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局部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2、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3、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三、同伴关系的开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儿童的同伴交往使每个儿童都处于复杂的关系系统中,在这种关系中儿童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研究者按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1、受欢送的儿童一般受欢送的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2、不受欢送的儿童通常不受欢送的儿童往往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3、受无视的儿童这些儿童多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它们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所讨厌。〔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小学儿童非常重视伙伴和自己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小学班集体中伙伴集团的形成是经历一定的开展过程的,有的研究者将这一过程分为3种关系期。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一年级儿童在踏入学校这个新的环境的初期,要经历许多与幼儿园不同的新的体验,许多孩子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感和不平安感。在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就成为这个时期特征。他们的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薄弱地位。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1〕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二年级开始,开始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的三个阶段初期:在初期开始水平分化,形成2-3个人的后期伙伴集合关系;中期:多数儿童都进入3-4个人的伙伴集团;后期:局部集团形成期,各小伙伴集团联合共同结成班级整体。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1〕小学五六年级,儿童伙伴社会交往倾向对父母和教师的依从关系明显下降注重的是朋友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2、对同伴的依存性从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六年级一直表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顶峰期。在整合性集合关系期3、各伙伴集团均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大的团体,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共同遵守班级行为标准,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四、友谊的开展〔一〕儿童友谊的意义1、定义: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根底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2、童年期儿童友谊关系的意义〔1〕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2〕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3〕情感上的共鸣;〔4〕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5〕增加快乐和兴趣等〔6〕童年期的友谊为开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根底。〔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开展1、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这时期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2、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认为友谊是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那么就不是朋友。3、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这个时期的友谊具有相互性,双向帮助,但其有功利性特点,被称为“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4、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1、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多的接触时机,如座位靠近、近邻、双方家长为朋友等。幼儿多以这类因素结交朋友,其所占比率约为50%,小学低年级占30%左右。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以儿童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他们相互有好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