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10篇
与会专家、学者全都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进展,突出表现就是培育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与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亮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现民族特色,具有鲜亮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进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进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讨论院舞蹈讨论所讨论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进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制造力量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进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力量。
闻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意在生活中捕获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进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讨论院舞蹈讨论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洁的展现进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编导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在幼儿园相关活动版块融入民族舞蹈文化。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关心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及风俗习惯等等,提高孩子们的学问面,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以傣族孔雀舞为例,傣族以孔雀舞最为著名,孔雀舞主要以对孔雀的拟态为主,孔雀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勤劳、和善和幸福生活的吉利鸟,因而在傣族人的生活中,经常与孔雀一起,欢快的起舞。又以壮族对山歌时的舞蹈为例,壮族人对生活布满憧憬,一边欢快的对唱,一边奔放的进行舞蹈,壮族由狩猎到农耕生活的进步,以及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都在壮族舞蹈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还有维吾尔族、佤族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其舞蹈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布满了民族文化气息。少数民族舞蹈手工区:这一区域主要由幼儿园的日常手工课环节演化而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舞蹈老师引导孩子们收集少数民族乐器、风俗照片、舞蹈服饰资料等众多方面,通过孩子们对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学问的充分了解,进一步制作相应的少数民族舞蹈服装和视频。同样以傣族的孔雀舞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制作美丽精致的孔雀头饰,还有孔雀裙子等,结合孩子们的动手力量,促进孩子们学习少数民族舞蹈时的成就感。又以维吾尔族的民族舞蹈为例,可以引导孩子们制作简洁的维吾尔族方帽,还有常见的维吾尔族小马甲等等,以男生小伴侣和女生小伴侣一组的方式,学习舞蹈《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2)加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提高民族舞蹈乐趣。
家长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另外一名重要老师,因而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充分融合少数民族舞蹈,必需要加强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在幼儿园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导家长的参加,促进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从而结合幼儿园训练和家庭训练,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设置半个月一次亲子互动日的方式,以家长带着孩子共同进行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表演,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制作等方法,营造良好的亲子互动氛围的同时,也制造了良好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环境,提高了幼儿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乐观性。此外,还可以选取部分在民族文化博物馆、艺术团等地方工作的家长,为其他家长和孩子们介绍相关少数民族舞蹈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详细内容,并带领台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表演少数民族舞蹈,从而提高孩子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总而言之,需要促进家长对少数民族舞蹈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从而赢得家长的充分支持,幼儿园和家庭两方协作,为孩子们供应开心的少数民族舞蹈学习氛围。
2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舞蹈时应留意的内容
少数民族舞蹈的种类较多,需要依据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具体筛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孩子们的接受力量,尽可能先选取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活动,结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当选择特点较为明显,简洁易记的舞蹈音乐,如维吾尔族的《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傣族《孔雀舞》等等代表性音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以上两个方面之外,还应当选择题材较为多样化的音乐,从而保证孩子们在体验不同少数民族舞蹈的同时,丰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
3结束语
少数民族舞蹈作为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及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激发孩子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爱好具有重要意义,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少数民族风俗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同时促进孩子们的全面进展。在实际舞蹈教学工作当中,老师还需要结合幼儿园教学活动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方案,乐观探究,从而在提高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孩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别情感和爱国情结。
内容提要: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在经过了五十余年的进展历程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面对跨人新世纪的云南舞蹈创作,笔者对其进行了历史的回顾。本文将云南民族舞蹈进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个历史时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后提出:观众对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打算了各个时期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回顾之余,笔者还对云南民族舞蹈在新世纪的进展寄以盼望,并依据各阶段云南舞蹈创作的特点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倚在世纪门栏,回顾云南舞蹈创作的辉煌,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禁不住要为云南挚着的舞者喝彩,向大力支持云南民族舞蹈艺术事业进展的社会各界敬礼,也为喜爱云南民族舞蹈的各族群众所感动。的确,建国50余年来的云南民族舞蹈,以其年轻稚幼的躯干,伴随着共和国进展的步履,走过坎坷的小路,越过纵横的江河,已渐渐走向成熟。目前,她在国内、国际享有的良好声誉,足以使每个云南舞蹈工引以为豪。
五十余年来,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可以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的。其间,虽然也曾受到过极左思潮的影响,使民族舞蹈的创作消失了相对停滞,全省舞台上除了上演“样板戏”外,就是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舞蹈节目。为了迎合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云南的舞蹈创作不得不违反艺术创作规律,选用那些格式化的舞蹈语汇(动作)来表演“阶级斗争”的题材内容,从而偏离了舞蹈创作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舞蹈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仔细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云南的舞蹈创作又重新焕发出活力,通过几代人多年的共同努力,云南民族舞蹈创作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历史向前进展,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新世纪的到来,又将预示着给予文艺工创新的使命。云南民族舞蹈创作怎样迎接新世纪对文艺的挑战,谱写出具有时代感的耀世篇章,成了云南舞蹈界众水纷纭的话题。
舞蹈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动作风格,是舞蹈赖以生存和进展的命脉。分析、讨论云南各个时期舞蹈创作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反映作品内容的动作风格特色以及社会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运用科学的一般规律性来端详各个阶段的舞蹈作品,将能关心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胜利与不足作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五十年云南舞蹈创作回顾
1、第一阶段:1949年一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彻底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生。云南舞蹈工,怀着极大的爱国热忱,穷多年的心血,将流传在民间的散乐歌舞,转变为探究与表现生活体验的创作表演形式。通过创作的舞蹈作品,表达了云南舞蹈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讴歌、赞美新生活,民族大团结的美妙愿望。这种将民间中自然传承的歌舞形式转变为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为云南舞蹈后来的进展和繁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今,云南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消失了从未有过的崭新局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国10周年大庆的北京文艺会演中,云南选派的《小卜少》、《赶摆》、《白鹏鸟》、《龙舞》,《万盏红灯》等舞蹈作品,领先呈现在首都舞台上,获得了胜利,不仅一举轰动北京,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首次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奇妙、美丽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2、其次阶段,1978年一198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了十年浩劫的云南舞蹈重新复苏,舞蹈创作又焕发出了活力,消失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全体舞蹈界齐心努力,创作出了舞蹈《水》、《金孔雀》、《橄榄歌》、《铜鼓舞》、《老人家》、《景颇刀舞》、《打歌》、《木鼓舞》、《版纳三色》,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等大批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节目在参与全国舞蹈会演和省内会演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主要是由云南第一代,其次代艺术家们,凭藉着多年深化生活的积累,怀着拨乱反正后对党的感谢所创作出的这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又倍受观众欢迎的舞蹈佳作。
3、第三阶段,1988一2000年
这个阶段,由于有了其次阶段胜利舞蹈作品的积累,适逢云南省各级政府的重视,举办各类大型艺术节和相关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云南舞蹈创作的繁华与进展。仅舞蹈作品就有近千个,如《小伙?四弦?马樱花》、《他》、《看看》、《弹》、《高原女人》、《清清傣家水》等,还创作了《跳云南》、《阿低山好妈妈》、《爱的脚印 》、《阿诗玛》、《七乡风彩》、《泼水节》、《卡瓦格博礼赞》、《啊?傈僳》、《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乌蒙之路》、《云海丰碑》《2000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白石江》、《蓝月亮》、《阿伍人》、《白龙泉》等四十余部舞剧、舞蹈诗、系列歌舞及各类大型歌舞晚会。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编导们不仅有深厚的生活做基础,而且在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编舞技法和阅历的同时,加强了理论学问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这一阶段的舞蹈作品体现出了较深的文学含量,并具备了较强的时代性和欣赏性,如《爱的脚印 》等。这在云南舞蹈创作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广阔舞蹈工长期实践和积累所产生的效果,它标志着云南舞蹈创作已进人成熟期。
二、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分析
1、动作特征是第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的主要特占.
云南第一代舞蹈工主要是由当时南下大军宣扬队和“边纵”文工队骨干组成,由于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他们未能接受特别正规的专业训练,所以当时的舞蹈创作,主要依靠艺术家们不断地深人生活向民间学习。在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然后他们将学习到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转变为经过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虽然没有超群的编舞技法和高难技巧,也没有包装华丽的舞美、灯光及服装设计,但舞蹈语汇(动作)朴实大方,自然流畅,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这些舞蹈中,典型性的舞蹈语汇(动作)是作品胜利的主要因素。动作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动作本身就具有了离开舞蹈作品形象而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很多民族的舞蹈动作的产生、形成,都具有肯定的历史性、特别性、必定性和偶然性,很多动作都带有本民族深层含意的指向。这是一般原始民间舞的普遍现象。我国现代闻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对原始民间舞蹈的目的作了如下概括:“1、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2、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3、以有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4、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见闻一多《说舞》)。因此,可以说,舞蹈动作所表现的不是某一舞蹈作品的共性内容,而是同一类型的舞蹈形象普遍具有的形成美特征。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标志着舞蹈的动作素材即使不进人编导的创作过程,也一样具有自己的审美内容。在创作过程中,编导们依据作品的主题内容,运用符合主题内容的形式特征—造型性和节奏性,选择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组合、编排,最终形成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云南的舞蹈前辈们在坚持长期深人生活的过程中,将各民族民间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提炼、加工,配以美丽的旋律,并给予新的主题内容,成为了载人史册的舞蹈佳作。
2、运用舞蹈手段揭示本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在这阶段得到了突破
这个阶段,全国各行各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云南舞蹈界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回到了正常创作,表演的轨道。老艺术家们重新激起了创作的热忱,乐观投人到新作品的创作活动中。
这个阶段的舞蹈创作特点,除了保持第一阶段的动作特征外,对民族舞蹈动作做了较大的进展和创新,如《版纳三色》、《大地?母亲》等。这些作品的产生,象征着云南舞蹈创作探究出了一条超越自我的艺术表现路子,一些手法胜利的运用,甚至影响到省内外舞蹈创作的思路,同时奠定了下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除保持民族特点浓郁的动作特征外,溶人了强化、进展民族典型动作的编舞技法,并获得了胜利。
3、用多种形式表现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舞蹈创作在本阶段的最佳表现
云南首届民族艺术节,为云南舞蹈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跳云南》、《爱的脚印 》、《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等一批优秀舞蹈晚会显示出了云南舞蹈创作深厚的创作资源和人才优势,吸引了全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云南民族舞蹈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加倍关注与呵护。云南舞蹈创作已不满意于停留在小舞蹈作品上,开头迈出创作大型舞蹈的步伐,一时间,各种题材、体裁的大型舞蹈作品接踵而至,并进军北京参与各类全国竞赛,如《阿诗玛》、《东方彩霞》、《泼水节》、《啊!傈僳》等,均取得优秀成果。《阿诗玛》不仅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还获得了“二十世纪经典作品”的称号。2000年本世纪末的最终一年,是云南舞蹈创作达到一个顶峰而载人史册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啊!傈僳》在全国其次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竞赛竞赛中,捧回了“银荷花杯”;《泼水节》在“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展演中,夺得了银奖;《高原女人》、《他》、《清清傣家水》等一批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孔雀杯”中夺得了多枚金、银奖牌;《七乡风彩色》、《卡瓦格博赞礼》、《啊!傈僳》、《敲响铜鼓》等一批作品,分别获得了“第三届云南省文学嘉奖基金奖”舞蹈类评奖一、二、三等奖;在去年十二月的“2000年云南新剧(节)目展演”中,《云海丰碑》、《乌蒙之路》、(2024一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等作品在会演中获得全都好评,并获奖。
这个阶段云南的舞蹈创作,无论从选材、构思,还是编舞技法上,都具有了新的高度。云南的编导,在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用舞蹈形式揭示了各民族人民深层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如《卡瓦格博礼赞》的编导独具匠心地用沉稳、端庄的中甸锅庄、佛祖家乡的东旺脚铃、“将天地踏出鼓声”的奔子栏踢踏以及塔城的热巴舞,表现出传奇中居住在香格里拉的藏族人民肤浅、厚重的性格和追求美的挚着;《啊!傈僳》则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描绘出了生活在怒江两岸陡峭悬崖上的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画面,通高黎贡山、怒江描述出了“东方第一大峡谷”伟岸的气魄,刻画出了“刀刃上的汉子”的性格,谱写出了撼人心魄的“悬崖上的爱”的篇章,最终溶于“升腾的火海”之中;《云海丰碑》则是云南舞坛近年涌现出的反映现实题材的力作。条理分明地运用这条主线贯穿在关心当地少数民族“驱障除瘟”,并用奉献自己的牺牲,换来民族的新生,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犁”翻开了一个民族的新天地。用科学道理和铁的事实,使砍头刀再次举起的时候,砍下的不再是人头,而是代表愚昧、落后的人头桩。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编导们充分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虚实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刻划诞生动的人物性格,塑造了少数民族大山一般的性格。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使人从作品中看到了编舞技法和表现手段新奇,超越了传统表现手法,又在情理之中。这阶段很多舞蹈作品的编导,都不是外请的“高僧”,他们也不受很多框框条条的束缚,而是用自己对民族性格的理解,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大胆运用一些反传统的手法来刻划作品的人物形象。所以这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展。
三、对今后云南舞蹈创作的思索
通过对云南五十余年来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对将来布满了盼望。但同时也应糊涂地看到以往创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要仔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人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1,学习先进的编舞技法和阅历进行创作,应与云南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
通过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可以确定地说,云南的舞蹈创作之所以在各个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编导们牢牢把握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是分不开的。但纵观后期云南舞坛,由于部分编导曾到省外学习了一些编舞技法,一回到云南就认为可编创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尽管他自身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及舞蹈语汇缺乏了解和熟悉,仍旧将作品推上舞台,并冠以某某民族舞蹈之名,使内行人一看,啼笑皆非。
要进展云南的舞蹈创作,借鉴外来好的阅历和技法是好的,但究竟不能随便地歪曲民族的艺术风格。因此,笔者认为年轻编导还是应多向前辈艺术家们学习,坚持深人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的舞蹈精品。
2、对新的艺术载体应先学习再运用
近年来,当北京提出了“舞蹈诗”这一载体后,云舞坛上,突然间也“蹦出”了很多台舞蹈诗,尽管有的作品是在有“舞蹈诗”之前就成形的作品,但依旧将其冠以“舞蹈诗”之名。有的人甚至把舞蹈作品错误地理解为:不是“剧”就是“诗”。因此,我认为这些给作品强行冠名的人,应说首先将“舞蹈诗”的概念弄懂,再进行构思、选材、创作,否则这种行为不仅会将省内观众引人一个误区,还会限制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的进展。
3、培育本地编导人才,繁华本地文艺
在“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西部大开发”的旗帜下,云南全省文艺特别活跃,就连很多县级文艺团队也常常搞大型晚会,以协作当地的经济开发,而大多数地区则又不具备艺术创作的力量。为此,云南舞蹈创作形成了一种现象:地州请省里的编导,省里请中心的编导,有的编导同时为几家编创节目,以硬在作品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上消失了惊人的雷同。这种现象应引起各有关人士重视,否则各地自己的编导总不能在熬炼中成长起来,同时还可能使云南的舞蹈创作朝畸形方向进展。
重视培育本地区自己的编导,是社会进展的需要。由于自己地区的编导,他们长期生活在边疆民族地区,常常性的下乡演出,使他们常常接触到当地少数民族,并能熟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假如平常重视将他们送去学习必需的文化和编导学问,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为本地区舞蹈创作贡献自己的力气。
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此领域的讨论,在近年间续有讨论成果问世。其中一部分是以舞蹈为论域,从历史、文化、创作、传承与爱护等角度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的讨论。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云南民族舞蹈史》(石裕祖2024)、《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进展论纲》(石裕祖主编2024)、《舞蹈文化论》(曾金华2024)、《云南民族舞蹈讨论》(陈申2024)等。另一部分是以音乐为主题,其中虽涉及歌舞乐,但仍以音乐的分析、民族歌舞创作和舞台实践、民族乐器的描述等为讨论的主要目标,如较有代表性的《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张兴荣2024)、《云南民族音乐散论》(钱康宁2024)、《云南民族乐器图录》(吴学源2024)等。还有一类是从人类学、文化学的学术视野,对云南民族歌舞乐进行的讨论,如《云南民族音乐论》(周凯模2000)、《文化记忆与歌舞乐韵》(申波2024)、《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杨民康2024)、《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黄凌飞2024)等。论文方面,较多发表在各类刊物中,以音乐、舞蹈分类的学科意识对云南民族舞蹈、歌舞形态、表演创作等方面的一般性讨论最为普遍,在一部分文章中文化视野和文化讨论的理论方法等概念开头凸显。以上讨论中,从云南民族舞蹈史学的角度切入的讨论主要是《云南民族舞蹈史》,该著在历史线条的贯穿下,采纳了一种近似民族学讨论的方法试图勾画一幅云南民族舞蹈进展历史的轨迹和风貌。《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进展论纲》以论文集的方式,收录26篇文章,内容涉及云南彝、纳西、白、傈僳、佤、景颇、傣、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进展趋势,试图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开发思路,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可持续进展。”(P12)《舞蹈文化论》是一部文论集,收录各种文章,按性质、体裁、形式分类的方法,大体分为:文学台本与演出串词、学术论文与舞蹈评述、调查报告及诗词随笔三个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对云南民族舞蹈的特征、表演、创作等做了论述。《云南民族舞蹈讨论》主要运用艺术符号学原理,采纳部分史料对云南民族舞蹈的形态、情感、仪礼以及审美方面进行了综合讨论。《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云南民族音乐散论》、《云南民族乐器图录》是从歌、舞、乐的不同角度,对云南各民族的音乐形态、乐器及创作演出做了描述和分析。《云南民族音乐论》是经过长期的田野考察,对云南各民族所制造出的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的音乐文化类型以及这些音乐文化类型在相关民族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做了肯定程度的论述,其中对云南民族歌舞乐的“乐”文化特征做了不同以往的阐释。《文化记忆与歌舞乐韵》虽是以正在消逝的文明———云南古戏台为焦点,但对云南民族乐舞民俗的文化生态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可持续进展做了文化学意义的讨论。《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用民族志方式对云南特有族群的音乐进行讨论和撰写的著述,用“一维两阈”的架构,对布朗族人生仪礼与社会、宗教礼仪、人生仪礼及个体性音乐活动、群体歌舞等内容做了音乐人类学意义的讨论。《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是通过对滇西南古老的山地民族———拉祜族葫芦笙舞的田野考察,试图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这一与西方音乐体系的“听觉艺术”截然不同的一种带有明显东方身—声—意三位合一艺术特点的“体化实践”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在课题项目领域,2024年艺术学项目“彝族哈尼族(坻施洛孟)大型原生态歌舞乐套曲的爱护、传承与进展模式讨论”项目,是对红河地区部分彝族哈尼族的歌舞乐套曲进行的专题讨论;2024青年项目“云南省石屏彝族花腰歌舞音乐及其文化形态讨论”,以“音乐”为立足点,对其音乐形态、文化形态进行了肯定的探析,此两项均属于区域性的音乐歌舞讨论。2024年艺术学项目“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进展趋势讨论”,讨论成果为探究现代社会变迁中民间舞蹈传承与进展的论文集。2024年艺术学西部项目“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讨论”,以“舞蹈”为核心,以生态为论域,拟进行学科交叉的学术讨论,此两项均为民族舞蹈学的专项讨论。对以上讨论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自进入21世纪,云南民族歌舞乐领域的讨论尽管还是在音乐、舞蹈各自的学科立场进行,但在人文社会多学科讨论的影响下,云南民族艺术的讨论已渐渐成长。如音乐学、舞蹈学等,不但完成了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和音乐形态结构、舞蹈形态的讨论工作,同时开头用“自己的眼光”来端详本土的传统艺术,讨论文本也越来越呈现出对多学科理论的应用和以多维视角进行讨论的特征。对于云南诸多的无文字民族来讲,文化的记忆及表达多是以肢体和声音为主的,这是本土文化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至今仍旧以极其鲜活,布满生命力的态势存在着。传统乐舞是本族人对生活与文化意识的表达,在造就了民族的性格与文化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其生存的环境和对信仰的恪守。这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艺术事象,需要我们用文化整体角度和东方文化的维度,将其置于特定场域和时空的文化之网上进行讨论,这为中国民族本土艺术将来的讨论提出了新的认知范式和新的可能性。
二、云南民族传统乐舞讨论学术视野的转换
伴随当代文明的高速进展,全球范围开头重新关注进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可持续进展的问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断来到云南进行民族文化的沟通、考察等活动,为民族文化生态及人文资源的抢救、传承、爱护和开发供应关心,意在使数千年来存活于云南具有独特生命内质与活力的民族传统艺术能够应对强势文化的侵扰。近年,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理论讨论方法的渗透,对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讨论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即将在中国上海进行的2024年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特地设定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呈现和再现”、“音乐和舞蹈传统的传播方式之间的互动、综合或是冲突”、“仪式、宗教及其表演艺术(音乐、舞蹈与戏剧)”等议题,该主题强调“再现民族音乐学与民族舞蹈学中文化实践的历史维度,以及讨论者参加民族志历史书写的不同方式,意在探讨历史在传递和影响文化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启一条讨论者为现实目的而运用历史资源的路径。”①。这一讨论取向表现出当民族传统艺术成为民族志书写主题时,音乐舞蹈可以以不同方式给我们的讨论传递信息,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此会议同时期望在音乐舞蹈学院和表演艺术学校中所形成的现代标准化实践也纳入批判性和比较性争论的范围,请与会者供应重构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个案讨论的论文。在对云南民族歌舞乐长期的田野考察中可以发觉,云南民族传统乐舞作为内心体验外化的一种方式,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信仰系统。时至今日,各族群的信仰观念、时空观念、内部社会秩序等文化记忆依旧在以身—声—意为主体行动的乐舞中保留得最鲜亮、最完整。传统乐舞在“体化实践”传承过程中,在商定俗成的人文环境中,在观念的不断演进中,依旧是一种具有完整的浩大系统和鲜亮的艺术共性的文化体系,在身体、声音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意义系统。而云南民族歌舞乐的身体意向性,以及群体舞蹈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意向性的沟通和互动,为我们供应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图景,这种东方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在人类所处的后现代境遇中重新熟悉和挖掘,将民族传统歌舞乐作为构建文化的一种环境或场域,查找新的讨论命题,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将来重要的讨论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传统乐舞布满着远古生态的才智,至今在各族心中仍具有情感联通的功能与意义,仍旧存在于这方水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思考激发勇气青春无畏挑战
- 《ERP项目建议书》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程开关差插座供应合同3篇
- 执业护士考试、注册制度
- 分类法与病因病机
- 二零二五年度便利店加盟合同中关于加盟店合同履行期限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建筑垃圾清运与处理劳务分包合同3篇
- 和好协议书(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店铺装修半包服务协议2篇
- 小学数学第五册《周长》公开课教案附课堂教学实录
- 2024江苏泗阳县交通产业集团招聘第一线操作人员招聘3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GB 19272-2024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3课时分数乘法(三)课件
- 2025新外研社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表
- 2024年演出经纪人资格《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麻醉与舒适医疗
- 全国林草行业森林消防员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治安保卫部规章制度(2篇)
- 2024年保密知识测试试题附答案(综合卷)
- 猪粪供应合同范本
-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5.4 扇形的面积 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