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生:喜欢。师: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生自由说。师:我们中国的节日真不少,有的是从国外流行过来的,例如:情人节,圣诞节;有的是从我国古代流传过来的,例如,正月十五日,吃元宵,赏花灯,是什么节?生:元宵节。师: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生:端午节。师: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生:七夕节。师:对,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二、《乞巧》(一)读诗文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22页,自由朗读乞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1分钟。师:谁想读?指生读。师:发音规范。谁想再读?指生读。师:字正腔圆。非常流利。读古诗,不仅要读准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再来读一读。生自由读1分钟。师:谁能读出节奏?指生读。师:读出了节奏。谁想再读?指生读。师:读得真好。你来起头我们一起读一读。配乐齐读。(二)解诗意、品诗情、知习俗。师:多么美的意境,多么美的诗句啊。让我们一起品味一番吧。首先看第一句中有一对形近字,谁能读一读?生读:xiao师:“宵”是什么意思呢?生:夜晚。师:对,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生:浩瀚无际的天空。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注释。师: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板书:借助注释)师: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美不美?(美)读一读。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师:关于这两颗星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谁知道?生: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师:你能给大家讲讲吗?生: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非常美丽,而且心灵手巧。她下凡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凡人—牛郎,生了一对儿女,生活得很幸福。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人把织女抓回了天上。牛郎舍不得离开织女,就追了上去,眼看快追上了,王母娘娘就用自己的簪子在天空中画了一道银河,把他们隔开了。天上的喜鹊看见了非常同情他们,就为他们搭了一座鹊桥,让他们能相聚。师补充:(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见一面。喜鹊们就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从天上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牛郎和织女开心的笑了。师:请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你呢?生:我仿佛看到了牛郎和织女激动地流泪了。师:读出来。又是一年七夕夜,牛郎织女终于再次相聚,怎能不让人感到高兴呢?读-生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师:又是一年七夕夜,牛郎织女终于再次相聚,怎能不让人感到激动呢?读—生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师:再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天上是牛郎织女喜相聚,人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师: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生齐读。师: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生:人们都在向织女乞巧。师:七夕节本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为什么要乞巧,又是怎么样乞巧的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谁能说一说?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师: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上的花草鸟兽栩栩如生。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生齐说:织女的巧手师: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家家乞巧望秋月师: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很多人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引导生读:家家乞巧望秋月,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师: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生:她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还有哪个词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巧的愿望、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先指名读,再齐读)师:这正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风俗习惯。通过反复诵读和想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这一个节日啊。你喜欢七夕节吗?你想乞取些什么呢?生自由说。师: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师:是啊,不管的古代的人们,还是现在的我们,追求幸福的愿望都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配乐齐读。(三)总结方法:师:同学们看,短短的四句诗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既描写了古代七夕乞巧的盛况,又包含了七夕节的习俗,难怪都说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第一步做了什么?(朗读)板书:读。第二步呢?(理解诗的意思。)对,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注释和想想画面来理解诗意,板书:解。第三步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品诗情。板书:品。在这过程中,我们还知道了?(节日的习俗)知习俗,板书:知。三、《元日》师: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元日》,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刚总结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找一个声音洪亮的同学来读一读学习提示:读诗文:读准确、通顺,读出节奏。解诗意:参考注释或者想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诗情:交流自己的体会。知习俗:了解春节的习俗。交流汇报:师:谁想读?指生读。师:哪个小组想读一读?指2个小组读。师: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这是描写的哪一个传统节日?生:春节。师:我们大家都过过春节,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自由说。师:大家的春节真是多姿多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春节是什么情景呢?谁能结合注释或者想象画面来说一说。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生:鞭炮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春风送来了温暖,人们喝着屠苏酒庆祝新年。师:在鞭炮声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温暖的春风,开怀畅饮着屠苏酒,到处都是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想象一下,你就在其中,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生:高兴,开心。师:你来读。生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师:你正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呢,读一读—生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师:你正和家人一起吃着团圆饭,喝着美酒庆祝新年,读一读---生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师:我们都在一起庆祝新年呢,读—太阳仿佛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开心和快乐,照射着温暖明亮的光线,指生齐读:千门万户曈曈日。师:曈曈日是什么意思?生:温暖而明亮的太阳。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春节的早晨,你被鞭炮声叫醒,起来打开门,一道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你身上,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生:很舒服,很高兴。师:你来读一读。生读:千门万户曈曈日。师:你再读。另指生读。齐读。师:同学们,过春节除了放鞭炮、喝酒,还做什么?生:贴春联。出示:总把新桃换旧符。师:对,辞旧迎新,旧春联换成新春联。但是在古代没有春联。人们是怎么样做的呢?生:古代人们把门神的名字刻在桃木片上,挂在门上。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年画,再后来就成了现在的春联。虽然形式有些不同,但是人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是--(开心、喜悦、高兴……)读出来---指生读,齐读。师:同学们,通过一首元日,我们穿越到千年以前,虽然古今的春节有些不同,但是那种热闹的场面,和人们喜悦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四、拓展阅读:师:向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看到学习单,用所学方法自己去读一读,去品一品,看看这些诗中展现了什么样的节日文化?生自学《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京都元夕》生交流汇报五、总结:我们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大国,传统节日不仅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积极地去探索、去学习、去传承。学情分析古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传统节日学生也是耳熟能详,但是怎样通过学习古诗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并感受其中蕴含的节日传统和文化,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1、学生基础知识经验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上进行深入学习的。2、学生的能力心理学家表明:8到10岁的孩子处于各种能力发展的过渡期,思维由直观到抽象、想象由模仿到创造,并且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强,探究能力。所以,能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效果分析《乞巧》—走进传统节日,是一节古诗精读引领课,是为了通过教读《乞巧》,教会学习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的方法,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去探索、去学习。1.课堂教学中,能紧紧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传统节日”的知识渗透,并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2.在探究新知时,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关键词,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不仅让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古诗,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3.在教学中,能熟练的操作多媒体设备,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做到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新知识的探究。4.评价及时合理我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及时对合作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如,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能有更多的体会和感受,让每个学生都对古诗产生了兴趣。总之、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古诗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内容浅显易懂,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把握尺度。引导学生通过神话故事了解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并能感受古代传统节日的盛况。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合作学习的《元日》以及拓展的三首古诗,都是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或者自主学习。评测练习古诗所写节日节日习俗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京都元夕xuàn元好问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自己读一读、品一品、感受其中展现的节日文化。课后反思本课意在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人们的内心,感受古代传统节日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味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以一句诗带动几句有关写“牵牛织女”诗的学习,以一首诗的学习带动一组跟节日有关的诗的学习,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在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时情感还不够到位。怎样创设情境,挖掘出诗的情感并让学生领悟到,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将是我继续思考的方向。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第七条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专门针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第二学段进一步把诵读与情感体验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了,而且有了对理解作品内容的要求。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在阅读诗歌中领悟诗情,体会诗人情感,这标志着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强调“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则更进一步地深入了文本,贴近了文本,开始关注文本的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二、课标解读

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总目标和各个阶段性目标都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那么,什么又是情感体验呢?为什么学习古诗要以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主呢?我们可以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的一段话中得到启示:“我们过去的文学理念对人的感情往往简单化。我们归纳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什么思想,其实不是人的丰富的心灵反映,人的内心非常复杂。所以我说,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情感体验就是以读者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是读者内心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

文学作品以抒发人的情感为主,字词句只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学习文学作品重点并不是字词句的表层意思,而是它们所蕴含的内在情感。而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所抒发的感情是复杂微妙、曲折含蓄的。我国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其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使诗歌的内在情意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由于形象性特征,又使其内在意义具有无限的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