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法规课件_第1页
交通运输法规课件_第2页
交通运输法规课件_第3页
交通运输法规课件_第4页
交通运输法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ntents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交通运输法规的一般原理第三章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第四章交通运输经营法律、法规第一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发展演变第二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基本概念第三节交通运输法规的渊源第四节交通运输法规的作用

第一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发展演变交通运输法规的历史源远流长: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近代1926年11月北洋政府内政部发布了《修治道路条例》;1936年国民政府内务部制定了《路上交通管理规则》;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的运输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939年组建了汽车牌照管理所,制定了满足战时运输需要的运输法规,并以此作为执法的依据。如征收养路费法规始于北洋政府的车捐,1939年国民政府改称养路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09年实行“税费改革”取消。

第一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建国后交通运输法规建设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1956年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航务、公路工作的决定》,原交通部于1952年4月颁发的《汽车运输企业暂行技术标准与定额》1954年3月,原交通部颁布了《公路汽车货物运输规则》、《公路输规则》。1957年~1960年各项法规及规章制度没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第一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发展演变1961年~1966年。

国家提出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并恢复和建立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逐步恢复运输能力、以保证市场运输需要。1966年~1976年。

十年动乱期间,对交通运输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批判,交通运输管理机构遭受冲击、交通运输秩序混乱。

第一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发展演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198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的若干规定》,交通运输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了规范交通运输经营秩序,加强交通运输法制建设,国务院、交通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规章,交通运输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任务1:交通运输法规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所谓交通运输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为了加强交通运输管理而颁布的法律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和发布的行政法规、规章,是集行政法、民法和经济法为一体的调整交通运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制定交通运输法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规范交通运输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基本概念交通运输法规的性质交通运输法规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包括交通运输经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等法律规范,以及大量的技术性规范。交通运输法规具有以下特征管理性强制性普遍性分散性交织性变动性

第二节交通运输法规的基本概念交通运输法规的调整对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权力行使运用过程中交通行政管理机关(行政主体)与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权力实施监督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授权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行使行政权力时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受到交通运输法规的调整。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关委托的组织行使交通运输管理权力时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样受到交通运输法规的调整。

第三节交通运输法规的渊源交通运输法规的法律渊源

是指交通运输法规的外部表现形式和根本来源。

交通运输法规的法律渊源有以下几种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

第四节交通运输法规的作用维护交通运输秩序监督行政权力主体、防止违法滥用行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第二章交通运输法规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第三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第七节交通运输行政复议第八节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第九节交通运输行政赔偿

第一节概述交通运输法规基本原则的概念交通运输法规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交通运输法规之中,指导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权力的获得、行使以及对其监督的基本准则。交通运输法规基本原则的作用是制定有关交通运输法律规范的基本依据。能够促进和保证交通运输法律体系的和谐与统一。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时还成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适用的直接依据。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第一节概述交通运输法规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交通运输管理行政权力的来源与设定合法。交通运输管理权力的运用与行使合法。交通运输管理行政权力的委托合法。交通运输行政主管机关不享有法外特权,一切行政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指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当合法、合理、客观、公正。

第一节概述程序公正原则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主体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行使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权利。权利制约原则权利制约原则是合法性、合理性及程序公正原则的保障,包括: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

第一节概述交通运输行政法律关系交通运输管理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或接受法律监督过程中形成的以行政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交通运输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

交通运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交通运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和交通运输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交通运输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交通运输管理法律规范的存在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而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则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交通运输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代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或得到法律授权的其他组织。交通运输管理机关作为行政主体依法享有国家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权力,具有以下特征: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主体是一种组织,不是个人;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主体可以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主体是能够有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主体必须能够独立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

第二节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享有的权力交通运输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行政处理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裁决权;行政监督权。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承担的义务执行法律、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赔偿、补偿;依法接受监督的义务。

第二节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交通运输行政相对人交通运输行政相对人是指在交通运输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管理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行政相对人的特征行政相对人具有相对性;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中具有主动性;行政相对人具有广泛性和法定性。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参与权;知情权;申请权;受益权;保护权;监督权;救济权。行政相对人的义务遵守交通运输法律规范;接受和服从管理;协助管理。

第三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概述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目的,在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特征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主体所实施的行为;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主体行使职权或履行职责的行为;是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并具有多种行为方式。

第三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行政行为分类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依授权行政行为和依委托行政行为;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内容包括:设定权力和义务;实现权利与义务;剥夺、限制权利和减免义务;确认和恢复权利、义务;确认法律事实。

第三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行政行为的效力效力包括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三个方面。行政行为生效包括即时生效、送达生效和附条件生效。行政行为的无效、撤消、变更和终止行政行为的无效是因行政行为不符合合法成立的条件,由有权的行政主体宣布无效;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行为不符合有效成立的条件,由行政主体予以撤销,使其向前向后均失去效力;行政行为的变更是因行政行为的内容不适当而加以改变;行政行为的终止是行政行为因某些法定因素而不再向后发生法律效力。

第三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对象设定或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特征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可以反复适用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向后产生效力的行为。范围在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领域,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向后性是区分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国务院颁布的一项行政法规,该法规自生效之日起对未来发生的行为将产生法律效力,不能溯及既往,因而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第三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适用具体法律规范所作出的、对特定对象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成立与有效成立的要件成立要件包括主题要件,功能要件以及客观行为要件;有效成立要件包括职权合法,意思表示正确、真实,依据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第三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分类积极的作为与消极的不作为;职责行为与职权行为;本源性行为、保障性行为和补救性行为;单效行为与复效行为;原本行为与变化行为;形式意义的行为与实质意义的行为;单一行为与共同行为。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行为。交通运输行政许可是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决定是否准许申请人从事交通运输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特定的某种活动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行政许可是以法律规范的限制为前提;行政许可是对特定行政相对人的法律限制的解除,是一种授权性的具体行政行为,获得了行政许可即意味着行政相对人获得了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或资格;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一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通常以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设定包括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宏观经济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许可的法律效力具体体现在证明力、确定力以及约束力三个方面。行政许可的无效、失效、中止与撤销政许可无效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政主体超越职权作出的行政许可或有权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作出的行政许可,会引起行政许可无效;二是申请人以欺诈手段获得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失效主要是指行政许可存续一段时间后,由于特定情况的出现行政许可的效力终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政许可所确定的期限届满自行失效;二是因行政许可的活动完毕行政许可失效。行政许可中止指行政许可暂时失去效力。行政许可撤销指被许可的行政相对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不履行法定义务,行政主体撤销其许可证明。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种类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以许可享有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以许可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许可与附文件许可;以许可是否附加必须履行的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加义务许可;以许可的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永久许可和附期限许可;以许可的目的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申请与受理作为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人从事特定的交通运输活动,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向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提出申请;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视情况作出处理;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信息系统,推行电子政务。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审查与决定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除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需要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听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交通运输行政主体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组织听证的费用;

听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变更与延续

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提出申请,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期限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审查后报上级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并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节交通运输行政许可许可的费用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颁发的许可证,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收取工本费;

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列入本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经费预算予以核拨。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概念与特征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是指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对违反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法规的行政相对人,以依法减损权利或者增加义务予以惩戒的行为。

特征包括: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是作为行政主体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关;实施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所保护的客体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秩序,只有在行政相对人违反了交通运输法律规范时,才能对其实施交通运输行政处罚;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实施的对象是违反交通运输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触犯刑事法律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属于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对象;实施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具有惩戒性,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一种法律惩罚和制裁,具体体现在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依法减损权利、增加义务这两个方面。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处罚的基本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的原则;行政处罚不能取代其他法律责任的原则;保障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原则;行政处罚的监督制约原则;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处罚的种类行政法学对行政处罚分为包括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和人身罚4类。《行政处罚法》划分为以下6类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处罚的适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纠正违法行为;一事不再罚;关于不予处罚的规定,《行政处罚法》规定了5种情况不予处罚;关于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行政处罚法》规定了6种情况从轻、减轻处罚;行政处罚的时效,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处罚的程序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的管辖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的管辖是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对于应予处罚的交通运输违法行为在理上的权限与分工,包括职能管辖、地域管辖、指定管辖和移送管辖。简易程序适用条件:适用简易程序的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违法行为确凿,二是有法定处罚依据,三是在程度上对公民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处罚、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处罚。交通行政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规定步骤进行。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普通程序普通程序是对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案件实施处罚的基本程序,其手续相对严格、完整、适用广泛。普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立案;调查取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听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执行原则当事人自觉履行在先,强制执行在后的原则;行政处罚决定不因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而停止执行的原则;依法强制原则。罚款决定的执行实行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主体与收缴罚款机构分离,并由指定的银行代收罚款;严格规定行政主体自行收缴罚款的范围;明确规定行政主体自行收缴罚款的处理办法;建立罚款全部上缴国库制度。

第五节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结案满足以下条件,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制作《结案报告》,经其负责人批准后予以结案:决定撤销立案的;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处罚决定已执行完毕的;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主体或者司法机关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因执行标的灭失、被处罚人死亡等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执行者无须执行的;其他应予结案的情形。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概念与特征概念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所谓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所谓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主体或者行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行政相对人,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

是指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在实施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交通运输违法行为,根据交通运输法规对行政相对人的运输车辆等财物实施暂扣的行为。特征包括: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是具体行政行为;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强制性;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是从属性的行政行为;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权益的限制性;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具有非制裁性;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执行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法定义务,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以强制方式促使其履行或实现与履行具有相同状态的具体行政行为。特征包括行政性、强制性和执行性三个方面。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强制原则法定原则,交通运输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适当原则;行政强制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得使用行政强制权谋取私利的原则;权利救济原则。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交通运输行政强制与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的区别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与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的区别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最终处分;而行政强制措施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一种临时限制。

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行为,必然以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违法为前提;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不是一种行政制裁行为,与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没有必然联系。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是一种最终行政行为;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是一种中间行为,它是为保证做出最终行政行为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并没有到达最终处理完毕的状态。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执行与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的区别前提条件不同,目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强制措施的种类《行政强制法》规定了5类行政强制措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执行方式《行政强制法》规定了以下6种行政执行方式: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其他强制执行方式。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执行目前交通运输行政主体采取的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主要有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以及代履行,对于交通运输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节

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执行程序一般程序:包括:催告、作出强制执行决定、送达、中止执行、终结执行以及其他规定。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行政相对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主体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收缴滞纳金。代履行: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依法作出要求行政相对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行政相对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通运输行政主体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审查裁定与执行。

第七节

交通运输行政复议概述交通运输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定期限内向行政复议机构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受理后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特征包括: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争议为行政复议的前提;行政复议是由不服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依法提出申请的行为;行政复议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又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又审查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交通运输行政复议是一种法定的程序性活动。

第七节

交通运输行政复议目的与原则实施交通运输行政复议的目的,一是维护和监督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二是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原则包括: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有错必纠以及保障法律法规正确实施。

第七节

交通运输行政复议复议范围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范围不服交通运输行政处罚的;不服交通运输行政强制措施的;认为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交通运输行政主体颁发证照,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认为交通运输行政主体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认为交通运输管理主体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第七节

交通运输行政复议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范围《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对该规定提出审查申请。具体包括:一是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是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这些规定不含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第七节

交通运输行政复议复议管辖与复议机构交通运输行政复议管辖是指不同层级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方面的分工与权限。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管理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管理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管理机关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依法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关或者该机关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管理机关依法设立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授权,以自己的名义依法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管理机构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第七节

交通运输行政复议复议机构交通运输行政复议机关设置的法制工作机构具体办理交通运输行政复议事项,履行以下复议职责: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向有关组织和人员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审查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拟定行政复议决定;处理或者转送行政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申请;对行政主体违反《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为依照权限和程序提出理建议;办理因不服行政复议决定而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事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节

交通运输行政复议复议参加人包括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以及代理人。复议程序

包括申请、受理、审理、作出复议决定、复议决定的执行以及与复议有关的其他问题。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概述概念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活动。交通运输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活动。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特征: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的原告必须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行政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包括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所指向的对象只能是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的原因是行政相对人认为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利,它是一种主观的标准;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的主管机关是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是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基本原则保障行政相对人起诉权利的原则;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原则;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原则;辩论原则;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有权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诉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区别

包括:受理案件的性质不同、诉讼参加人不同、适用的实体法不同、举证责任不同以及审理目的与结果不同。行政诉讼同民事诉讼的区别

包括:纠纷性质不同、诉讼主体不同、引起诉讼的原因不同、适用的实体法不同、诉讼中权力不同、结案方式不同、举证责任不同以及

赔偿责任不同。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诉讼范围行政诉讼法共列举12类受案范围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概括的内容行政诉讼在列举了12类受案范围之后,又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排除的内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主体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主体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法律规定由行政主体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诉讼管辖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与权限。就人民法院而言,管辖解决的是人民法院内部审理行政案件的分工问题;对行政相对人而言,行政诉讼的管辖决定其应向哪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对行政主体而言,行政诉讼的管辖意味着其行政行为应接受哪一个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行政诉讼管辖的一般原则:一是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二是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三是保证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分工合理和负担均衡。行政诉讼的管辖包括: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共同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以及移转管辖。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诉讼当事人当事人诉讼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行政诉讼活动并与行政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并受人民法院裁决约束的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称为原告、被告,其中被告是特定的行政主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为上诉人、被上诉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即为上诉人,对方为被上诉人。如果双方均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的则互为上诉人、被上诉人。在执行程序中称为申请人、被执行人,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强制执行的为申请人,对方(不履行判决、裁定的)为被执行人。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作为原告的行政相对人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力,在行政诉讼中有放弃、变更和增加诉讼请求的权利;作为被告的行政主体有答辩的权利;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的权利;当事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在诉讼中,当事人有进行辩论的权利;当事人有申请审判员、书记员和鉴定、翻译人员回避的权利;在诉讼中,经审判长许可,当事人有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员发问的权利,即质证权;当事人有查阅并申请补正庭审记录的权利;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除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材料外,当事人经法院许可,有查阅本案庭审材料、请求复制本案庭审材料和法律文书的权利;在法院宣判或裁定之前,原告有权申请撤诉,但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当事人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当事人有申诉的权利;被告在法院宣判或裁定之前,可以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如改变后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法院裁定。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当事人诉讼义务当事人有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滥用权利的义务;当事人有遵守法庭秩序,服从法庭指挥,不得妨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义务;当事人有接受合法传唤,按时参加诉讼的义务;当事人有自觉履行已生效的判决、裁定义务。原告《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中的原告,是指不服交通运输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利的选择性的人。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被告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被原告指控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交通运输行政主体。《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各种情况,在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中必须遵守。共同诉讼人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2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诉讼案件,或者因同类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行政诉讼中,与原、被告讼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1~2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诉讼证据及交通运输行政主体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证据与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的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证据必须经过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举证责任是指特定的诉讼当事人根据规定必须对有关主张和请求提出的事实根据加以证明。否则将承担败诉的法律责任,在诉讼过程中,败诉是最严重的法律后果。举证责任制度就是把举证这一程序性活动与法院对案件的实体性判决的后果联系起来的一种制度。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承担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活动中,行政主体不论是对行政相对人增加义务、实施制裁,还是赋予权利、确认资格,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事实与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在进入行政诉讼后,如交通运输行政主体还举不出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及其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只能认为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不足或法律依据不充分,只能由交通运输行政主体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在交通行政法律关系中,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处于管理者地位,行政相对人则处于被管理者地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依其单方面意志做出的,对于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及法律依据,行政主体比行政相对人更清楚明了,这就决定了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只能由行政主体承担。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内容在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中,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举证责任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二是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需要注意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和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文件不完全一致,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只适用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作为司法审查的法律依据。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在行政诉讼中对取证权的限制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这一规定是对被告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取证权的限制,这就意味着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所提供的证据只能是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做出之前所收集的证据。其目的是要求行政主体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相反,如果允许行政主体在诉讼过程中再取证,就意味着法律允许行政机关颠倒成了“先裁决、后取证”。此外,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不仅被告不享有取证权,作为被告代理人的律师,同样不得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起诉与受理概念起诉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请求人民法院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判,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受理是指人民法院通过审查原告的起诉,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决定接受其诉讼请求予以立案审查,从而引起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开始的行为。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起诉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必须符合以下法定条件: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相对人可以先向行政复议机构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机构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相对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主体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主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不履行的,行政相对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起诉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原告应是行政相对人;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的人数提出副本。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受理对起诉的处理,包括:受理、告知起诉人补正、裁定不予立案等。

起诉成立的法律效力起诉成立后,人民法院有权对行政案件行使审判权,同时也承担依法审理案件,解决行政争议的职责;

起诉成立后,确定了当事人诉讼地位、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分别取得原告和被告的法律地位,各自依法享有诉讼权力并承担诉讼义务;

起诉成立后未经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随意中止或终结诉讼,原告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撤回起诉,另外原告也不能因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对同一被告重复起诉。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审理和判决一般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照撤诉处理,作为行政主体的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主体对民事争议所作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中,经审查认为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人民法院应当公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供公众查阅,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认为行政主体的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违法违纪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有关部门。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从裁定受理到作出第一审判决的全部诉讼程序。在第一审中,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作为行政主体的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一审判决分为以下6种:维持判决;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履行判决;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判决确认无效;变更判决。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其他规定:行政复议机构与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对行政复议决定和原具体行政行为一并作出裁判;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判,当庭宣判的应当在10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宣判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人民法院审理下列第一审行政诉讼案件,认为事实清楚、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各方当事人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发回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审结.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行政诉讼二审程序是指在一审判决或裁定生效前因一审当事人提起上诉所引起的诉讼程序,故又称上诉审判程序。由于行政诉讼案件的第二审程序是对上诉案件审理后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二审程序又称为终审程序。

根据《行政诉讼法》,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的,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不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行政诉讼二审判决的种类有以下4种: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或者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在查清事实后改判;原判决存在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改变原审判决的,应当同时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判决。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执行行政诉讼的执行是当事人逾期不履行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并已经产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人民法院或有关的行政主体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从而使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得以实现的活动。对行政相对人的执行

行政相对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行政相对人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行政主体或者第三人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由行政主体依法强制执行。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对行政主体的强制执行

行政主体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主体的账户内划拨;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主体负责人按日处50~100元的罚款;将行政主体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行政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第八节

交通运输行政诉讼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主体的直接责任人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他规定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该行政主体负责赔偿。行政主体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概念及构成要件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由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交通运输行政赔偿,必须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执行。构成要件:侵权主体是行政主体,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是行政主体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的;侵权行为是职权行为,即国家负责行政赔偿的损害是行政主体行使职权中造成的;损害行为是违法行为,行政赔偿是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所引起的法律责任,没有违法这一前提,就不可能引起行政赔偿责任;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以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为条件,即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所侵害的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违法权益,而且还必须造成了合法权益的实际损害;行政赔偿以依法赔偿为原则,即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定责任,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条件,国家才予以赔偿。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部分,国家赔偿包括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行政赔偿是国家对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损害而承担的赔偿责任,而行政补偿是国家对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因正当原因和合法行为致使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在经济上遭受损失或者承受特殊损失而进行财产弥补的补救制度。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行政赔偿是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引起的国家责任,而民事赔偿是由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侵权行为或违约等引起的民事责任。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赔偿范围行政赔偿的范围是指国家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领域,交通运输行政赔偿必须遵守这一规定赔偿权利的获得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获得赔偿的权利: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非法拘禁或者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使用武器、器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侵犯财产权的范围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造成财产损失的其他违法行为。行政赔偿责任的排除行政主体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请求人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因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而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依法请求国家予以赔偿的行政相对人,行政赔偿的请求人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资格: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受害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依法代表国家履行行政赔偿义务,承担赔偿责任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赔偿程序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人自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时的违法行为被依法确认违法之日起2年内,有权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书面赔偿请求。对赔偿请求的处理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依法处理,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行政赔偿决定的,应当制作《行政赔偿决定书》;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制作《不予赔偿决定书》,不予赔偿决定书应载明不予赔偿的理由和依据。

第九节

交通运输行政赔偿赔偿的方式、时效行政赔偿的方式主要有支付赔偿金(金钱赔偿),恢复原状,返还财产,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赔偿费用行政侵权赔偿费用应当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直接赔偿和经过行政复议确定的赔偿费用,由本级财政或行政机关直接给付,经过诉讼确定的赔偿应当先从财政列支,再由财政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有责任的行政主体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项目三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三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第四节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五节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六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第七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第八节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九节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第十节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规定第十一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第十二节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三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十五节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第十六节国际道路运输管理规定

第一节概述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公布,体现国家交通运输管理意志,维护交通运输秩序,调整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在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具有综合性,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具有变动性,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具有技术性。作用保证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国家对交通运输业的依法管理,协调交通运输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维护正常交通运输秩序。

第一节概述性质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国家部门法的分类上归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包括一系列客货运输及运输相关业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国家依法实施交通运输管理的基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件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产生的必要条件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产生是法治与客观的需要。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执行的必要条件内容必须实用,必须包含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责任三个要素,严格按行政法治原则执行,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以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第一节概述构成交通运输法规的要件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属于要求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由有权的立法机关、有权的行政机关(包括有权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关)制定的;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内容(行政权利)必须是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依法行使的职权范围之内;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所规定的行为规则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必须通过一定形式(如条例、规定、办法、意见、章程、实施细则等)表现形式出来;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节概述调整对象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调整交通运输行政主体行使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权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包括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外部行政关系,即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因行使交通运输管理权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行政管理法律关系,还包括不同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之间以及交通运输行政主体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的内部行政关系。国家权力、司法和监察机关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但这些部门涉及交通运输事宜而与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发生行政法律关系时,则这些部门处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的地位,成为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调整对象。交通运输业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交通运输服务,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第一节概述法规体系现行有效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要包括以下个方面:综合运输法规、规章旅客运输管理规章货物运输管理规章运输相关业务管理规章从业人员管理规章交通运输法制建设类规章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但应当承认,交通运输法规法律层级不高,所有的规范性文件除了《道路运输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外,其余均处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层次。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条例》作为国家的行政法规,是目前道路运输管理的主要依据。道路运输经营包括道路旅客运输经营和道路货物运输经营,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包括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应当遵守《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条例》规定了以下原则: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活动的行政相对人,应当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交通运输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的原则;国家鼓励发展乡村道路运输,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班车率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道路运输市场;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并授权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运输经营运输经营道路旅客运输规定了申请道路旅客运输经营的资质条件、道路旅客运输车辆驾驶人员的资质条件;明确了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的申请与实施程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的注意事项以及道路客运经营者和旅客的义务。道路货物运输规定了申请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资质条件、道路货物运输车辆驾驶人员的资质条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附加资质条件;明确了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的申请与实施程序以及道路货运经营者和托运人的义务。客运和货运的共同规定

规定了道路客运和道路货运经营者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定。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相关业务规定了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资质条件、机动车维修经营资质条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资质条件、明确了道路相关业务经营许可(备案)的申请与实施程序以及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和驾驶员培训经营者义务。国际道路运输规定了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资质条件,明确了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申请与实施以及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的义务,确定了国际道路运输的监督管理。执法监督明确了执法监督的相关规定。

,建立信用制度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法律责任规定了未获得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客货运输非法经营的法律责任、道路运输相关业务非法经营的法律责任、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法律责任,以及对有关信用制度。其他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道路运输,参照《道路运输条例》规定执行;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