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情感需求护航长远发展_第1页
关照情感需求护航长远发展_第2页
关照情感需求护航长远发展_第3页
关照情感需求护航长远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照情感需求 护航长远发展与行为、语言相比,情感是隐性的部分。很多时候,人的言行与其背后的情感并不一致。这会导致我们在了解他人特别是儿童时,产生误区。在此分享多年来我的研究与关注,探讨人的情感需求与发展,希望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大家更好地基于儿童立场来看待儿童、支持儿童。带着“多重身份”理解儿童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比如有的人既是幼教工也是正在养育0~6岁孩子的教养者: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内心可能还“住"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哪怕一些有着很高学历或成就的人,也常常会展现出未被满足的“孩童”的一面。所以,当我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带着“多重身份”(如教师、家长、孩子等),去关照孩子的情感需求时,不仅扩展了儿童立场中关于“儿童”概念的外延,也会在理解孩子的同时,看到曾经的自己或"内在小孩”的情感需求,并在理解和安抚自己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成人观察孩子的情绪表现,往往会将自 身的情绪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而不自知。每年幼儿园开学之际,我们总会看到有家长早早开始焦虑,怕孩子不适应,至在园门口和孩子一起哭泣;也有家长“意难平”地表示“我的孩子居然没有分离焦虑"。究竟是孩子的情感被成人体察到,还是成人自身或淡定或不安的情绪在孩子身上的折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面对成人的情绪,孩子有着非常强的感受力--如看到成人皱眉等表情,孩子会感受到他的焦灼,因而产生紧张不安的状态。对此,成人往往不解,询问“怎么了”,殊不知孩子正在替我们“说”出我们的情绪。曾有不少来访者告知,在家中发生变故的那段时间里,尽管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回避问题,但孩子还是出现了退行性行为,比如变的粘人、养成的如厕习惯消失了、夜里尿床了等,这些都是由于孩子感受到了家长的焦虑,在用行动直接表达。实际上,成人需要做的是,卸下伪装,基于孩子的认知能力与其正面交流,帮助孩子理解事件本身,同时告诉他们“大人在积极想办法应对问题”,真正让孩子安心。有个小女孩的曾祖母因为疾病导致消瘦,小女孩见了很害怕,下意识地疏远了原本关系亲密的老人。家长把曾祖母生病的事实告诉了小女孩。后来,小女孩每天躲在门外看着大家照顾老人的情景,发现大家并不害怕生病的曾祖母,便尝试慢慢靠近她。当曾祖母胃口不佳时,小女孩忽然问妈妈:“如果我亲一下太奶奶,她能吃的下饭吗?”妈妈鼓励她试一下,不料真的有效。这不仅让小女孩彻底消除了恐惧,也让所有人感受到情感流动的力量。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不只是亲子之间的,也可以是在师幼之间、朋友之间的,因为儿童是多方共育的。作为幼 教工作者,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年龄越小,情感和教育便越难以分开。唯有如此,方能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儿童早期经历非常重要,它提供了一个内部关系模型,并将之印刻在脑海里。哪些曾经遭遇忽视或虐待的人,与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不和谐的关系,长大后往往难以摆脱这种沉重感,甚至很难离开对其发展不利的关系,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重复”。这类人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纠正性”的关系体验,来弥补心中那个曾经无人回应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获得的孩子。因此,对于儿童的长远发展而言,情绪情感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而早期最重要的情感需求便是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于熟悉。有些婴儿看到陌生人便会哭闹,因为对他来说,这是陌生的刺激,会引发焦虑。教养者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只有孩子感到安全了,才会释放出探索的欲望。 在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过程中,成人要关注孩子真实的感受,相信孩子的本能。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在教育案例中也不乏诸如“孩子 询问爸爸自己是否吃饱”的例子。这些都意味着以"爱"之名的控制,削弱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智慧。婴儿自呱呱坠地起,便有着属于自己的感觉、反应,具备支持自己活下去的本能,如吮吸、哭泣;长大一些后,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围内"饿了就会吃”"冷了就会加衣服”,甚至还会自我抚慰,如刚入园的孩子用自己的玩偶等“过渡依恋物”来安抚内心的不安、缓解对家人的思念等。成人为其提供的支持一定要以孩子本身的感受为依据,而不是强行加入自己的感觉。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处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例如,饮食是最早让我们获得 教育应顺乎天性满足或是不满足的感受的来源,也是与教养者最初的连接。明明吃得饱饱的孩子,却因为爸爸总是说“吃这么点怎么够的断言,被迫强撑着进食,久而久之,他失去了对自我感受的信任和把控。不少人在成年后患有饮食障碍,如厌食、暴食等,有部分根源在于此。每个人的感受都值得尊重,哪怕他只是一个孩子。在保护孩子免于危险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学着信任和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 三、重视教养者的自我关照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教养者在一头,喜欢的玩具在另一头,几个月大的婴儿会被玩具吸引,从教养者身边爬出去,但婴儿也会时不时地回望教养者。实验设置两种情况一是教养者表情放松,眼神充满鼓励,婴儿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继续爬过去拿玩具;二是教养者显露忧心忡忡的样子,婴儿就会停下来,甚至哭泣、往回爬。显然,教养者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很重要。如今许多父母比较焦虑,既担忧孩子,也苛责自己,同时还要求自己隐忍不言,为孩子撑起一片天,但这层层加码的压力如同雪上加霜,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也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我们要把自我苛责变为自我关照,直面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自己“焦虑与无助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像拥抱孩子那样拥抱一下自己,让心中的"内在小孩"感受善意与理解,从而安定下来。在每一次危机中,我们首先要接纳自己当下的所有状态,然后就会发现内心慢慢变得安静,留出了更大的空间。这是“自我悲悯”的一部分。它并非自私,而是要包容、接纳和理解那个有时会脆弱、没那么强大的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了三十多年的心理学后,我可能多了一些觉察和反省,也曾想过"如果我那样做,那么孩子也许会发展得更好”,然而现在我想的是"做一个60分的妈妈也挺好”,因为我也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执拗,比如追溯原生家庭的错误,苦苦等待父母的一声道歉,或是一直抱怨自己为什么遇见了让人不舒服的同事等,事实上只要关系中的一方做出改变,那么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从我们自己开始,也会多些掌控感。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招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养者,我们要成为一棵能让自己安定的树,在关照孩子的同时也关照自己,培养和夯实爱的能力,最终让爱自然 地流淌和发散出去。 在同幼儿园的多年合作中,我们长期开展“基于儿童气质特点的教养策略研究”,倡导“顺乎天性,导之有方”的儿童教养理念,先“顺”再"导”。但是如果教养者假意“顺应”孩子,倾听孩子讲述时克制着自己的不耐烦,事后依旧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那这样的关系依然是别扭的。有一位九十多岁的母亲,有些失智,每天都会问起自己的爸爸在干什么,无论儿女如何解释都听不进去,令人深感挫败与无力。其实儿女可以放松些,不必执着于“事实”"理性”,不和母亲无谓地争论“这个人是否还活着"。在她的脑海中,过去的日子是鲜活的,情感是真实的,她无法忘却自己与爸爸相处的感觉。为什么不能当母亲问起她的"爸爸"时顺着她的思路,跟她一起聊聊他们父女间的故事呢?那样,大家可能都会很愉悦--那是来自情感连接的美好。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我们和孩子之间。比如孩子向出差在外的家长表达思念,不少家长囿于现实的无奈,一味沉 浸于内疚之中,从而回避与孩子在这方面的沟通,有时甚至会“恼羞成怒”,通过“推开”型的行为来避免想靠近又靠不近的难过、愧疚等负面情绪。此时,家长不妨换个思路,即顺着孩子的想法引导他:“我知道你好想见到我,我也好想见到你,我们来看一看,还有多久就能见到啦?”"见面的那天我们得好好抱一抱。”"想一想,到了那天我俩可以玩什么?吃什么?”如此,双方的情绪便会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充满希望。处于真诚、友善、宽容和安全的关系中,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