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导入《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典籍中也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旧唐书魏征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二、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了解历史上有关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并进行思考。3.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特征,了解本文写作目的,并培养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命运的家国情怀。三、文本探究(一)苏洵《六国论》——理清脉络,精准把握观点1、大家已经通过自学和我们上节课的释疑解决了字词障碍,我想各位对文章大意也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请问,苏洵六国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观点的?(两个分论点:赂秦者和不赂者)3、那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写赂秦者这一部分的呢?(先是四组对比:一是秦以攻取之外与战胜而得之间的比较,二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之间的比较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固不在战矣,暗含着的意思就是都不是靠打仗得到或者失去的三是六国的先祖父与子孙之间的比较,古今对比,写出对土地的珍惜与不珍惜四是暴秦之欲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之间的对比,最后作者以一句古语作为小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有没有补充的?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怎么写不赂者这一部分的呢?(先分别说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原因,最后总结;先谈的是史实,后作的是假设,假如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5、赂秦者,乃是饮鸩止渴;不赂者,乃是唇亡齿寒。针对两个分论点,作者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总之,作者苏洵认为,六国灭亡,一言以蔽之,败在一个“赂”字。(二)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1、关于秦与六国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很多人都加以论述,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只是以《六国论》为题的就有四篇,分别是昨天预习的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和李桢,下面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观点,哪个小组想到了可以直接写到黑板上,想好一篇就可以来写。方式:(1)小组讨论(2)小组派代表把观点写到黑板上(3)小组派代表说明理由(4)引导学生精准把握(三)各抒己见同样的一个历史,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是怎么看待六国灭亡原因的呢?四、由古及今(一)苏洵的写作目的我们可以看出来,历史上,对于六国缘何灭亡,可谓是众说纷纭,皆有合理之处,那为何苏洵坚持把观点设置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呢?1、PPT: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明确: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所以作者论“古”事,心中却始终未曾忘记一个“今”字,说历史其实是在曲折地说现实。2、这体现在文中的最后两段,一起来齐读。3、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自己也说他“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朱川评价说“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二)我们学习的目的“论六国更系当今,责古人亦诫今人”。历史,就是一个静态的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们拯救不了过去,但我们却可以从其中探究一些原因来让今人和后人受到启发,比如我们这节课了解到的不畏强权、尊重人才、认清时势等,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为论点,结合当今热点时事,写成一段议论性文字,不少于150字,要求书写认真。方式:1、自主作文2、生说。五、总结。在以后的学习后,我们要善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做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六、作业:1、查找资料,尝试分析苏轼为什么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士”?2、自主阅读贾谊《过秦论》,概括贾谊的观点,并与苏洵《六国论》的观点进行比较。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和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仅仅是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分析综合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降,不能真切的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其次,理科生对于语文学习不够重视,对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而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语文是工具,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种工具性是综合的,多元的。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契合,都要求语文不仅要植根于生活,还要立足于时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家国情怀。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这堂课实现了教案计划的步骤,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活跃,整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堂课选取了苏洵、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文意得出中心论点。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快速归纳提炼中心的能力。第二,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第三,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这堂课的的学习中,时刻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起到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效果。第四,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语文是工具,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种工具性是综合的,多元的。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契合,都要求语文不仅要植根于生活,还要立足于时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家国情怀。所以这堂课我加强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最后设计了写作的环节,让学生把学的东西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活学活用,同时锻炼了学生议论文片断写作的能力。“从不畏强权、尊重人才、认清时势等中选择一个角度作为论点,结合当今热点时事,写成一段议论性文字”让学生从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延伸到吸取秦亡的教训,进而能够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学生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生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回顾近年文言文教学实际,我发现教学受“工具理性”影响,更多追求所谓教学效果最大化,因此出现重“言”轻“文”的现象。由此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停留于“翻译”,削弱了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专题探讨能力,由此形成文言文学习的浅表化、庸俗化,甚至因为不够深入文本而产生误读。而我认为,学习文言文,不是仅仅是为了让学习学习几个文言字词,也不是为了简单了解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要从研读中汲取精神养料,学生通过文本在与苏洵等人的对话中了解王朝兴衰的原因,以史为鉴,构建更为完美的人格,培养家国情怀。既然如此,那么逐字逐句地串讲,把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的落实就完全违背了学生的需求。苏教版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专题为组织形式,正契合了新课标中任务群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时“言”的部分尽可能的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课上只是展示、解疑、检测。而针对单元专题设置,每个专题根据单元要求设置探讨课。本专题为“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于是,我根据“后人之鉴”设置了一节探讨课,让学生从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延伸到吸取秦亡的教训,进而能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读懂了、读活了历史。一、当堂练习1、同样的一个历史,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是怎么看待六国灭亡原因的呢?2、“论六国更系当今,责古人亦诫今人”。历史,就是一个静态的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们拯救不了过去,但我们却可以从其中探究一些原因来让今人和后人受到启发,比如我们这节课了解到的不畏强权、尊重人才、认清时势等,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为论点,结合当今热点时事,写成一段议论性文字,不少于150字,要求书写认真。二、课后拓展1、查找资料,尝试分析苏轼为什么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士”?2、自主阅读贾谊《过秦论》,概括贾谊的观点,并与苏洵《六国论》的观点进行比较。这堂课整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堂课选取了苏洵、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文意得出中心论点。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快速归纳提炼中心的能力。第二,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第三,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这堂课的的学习中,时刻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起到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效果。第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要求语文不仅要植根于生活,还要立足于时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家国情怀。所以这堂课我加强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最后设计了写作的环节,让学生把学的东西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活学活用,同时锻炼了学生议论文片断写作的能力。“从不畏强权、尊重人才、认清时势等中选择一个角度作为论点,结合当今热点时事,写成一段议论性文字”让学生从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延伸到吸取秦亡的教训,进而能够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学生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生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当然,还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让学生自觉回答问题,其实是想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度,但是回答却集中在几个同学身上,以后要注意综合运用提问方式。第二,课前预习不够,导致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分论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学生回答不够积极。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2、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紧扣语文四个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3、教学应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动地位。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出的初衷是发展学生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生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直面不确定性问题时能够运用复杂思维、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力。所以在设置这堂课时尽可能的把核心素养的要求放在首位来考虑和关照。比如:在之前的“言”的自学部分以及这堂课的习作练习,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你怎么看待六国灭亡的原因”意在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苏洵“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不畏强权、尊重人才、认清时势等中选择一个角度作为论点,结合当今热点时事,写成一段议论性文字”意在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学生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生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苏教版教材最突出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