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汉至无政治制度的淡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I五年考情分析I
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命题趋势
(2018•江苏单科,T3)唐朝三省六部高考对本考点内容的考
制查仍将以专制主义中央
(2017•江苏单科,T3)三省六部制集权制度的演变为主;但
1.汉到元政治制
(2016・江苏单科,T4)唐宋科举制的考查角度新颖多变,重点
度的演变:郡国
比较关注两个方面内容:
并行制;三省六
(2015•江苏单科,T21)唐代科举制一、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
部制;行省制度;
的特点和作用角度理解古代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
(2014•江苏单科,T21)汉武帝削弱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
相权的举措和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二、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转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
2.明清君主专制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
的加强:明朝宰(2014•江苏单科,T21)明朝内阁的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
相制度的废除与职责及与丞相的比较大意义。
内阁的出现;清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
朝军机处的设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
置;君主专制制等时代热点,重视从文明
(2013•江苏单科,T5)清代军机处的
度的加强对中国史观视角,多角度理解古
职责及特点
社会发展的影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
响。及成就。
考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I自主梳理I夯基固本
知识点一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知识点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
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图解历史】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上奏
斗皇*I
卜.诏
三省
lrl-~圈左省卜;~~।
I中书省I」门下制
(起草诏令)(负责执行)(封驳审议)
审议||
知识点三元朝的行省制度
1.措施
⑴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宣政院管辖西藏等藏族地区,其余地
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⑵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⑶实行省、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作用
⑴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点四选官制度
L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到清末:科举制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1)历程|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1905年废除。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J②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意义]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I先秦卜-------,选守制度I
~I1_Y
——卜汉P麻_||魏晋南I北画惭■山।-明便
察举制九M,中正制科举制
S函遗®
I考法突破I提升考能
考法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典例』(2019•扬州调研)《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
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
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据此能够看出()
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
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
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
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解析材料文字“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是说行省机构的设置,”都
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是说行省运行的方
法,故选C项。A、B、D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文主旨,均排除。
答案C
【方法突破】
★明考点行省制度
★抓关键根据“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
路”可知设置机构。
★定方法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首先,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史料和考试要求;
其次,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
准确、合理的解读。提取文字类信息时,注意由表及里,探究实质、规律。找准
材料中的关键词,并结合所学行省的职责进行突破。
【变式训练】(2019•南通中学质检)《哈佛中国史》:“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
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
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
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A.侯国B.郡县
C.九州D.行省
解析元朝疆域辽阔,对地方管理实行的是行省制度,所以对材料中“八个区
域”进行管辖的是行省而非侯国、郡县以及九州等选项,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
答案D
【史论链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1.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秦朝确立,县制沿用
实行时代西周、汉初部分实行元朝确立,沿用至今
至今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郡、县受中央控制,
地方与中行省长官受中央节
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
央关系制
以世袭帝直接任免
在早期有一定的积极作
作用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用,但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⑴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
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2)特点:①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
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②经历了一个
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考法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典例』(2017•江苏单科,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
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C项正确;三省六部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A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在
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D项错误。
答案C
【方法突破】
★明考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特点
★抓关键根据“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加强君权和
削弱相权。
★定方法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是为了分散相权。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
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所变化,这两种变化加强了
君权,削弱了相权,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变式训练】(2018•江苏单科,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
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
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的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史论链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⑴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⑵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2.意义
(1)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⑵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考法3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典例』(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
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
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
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
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方法突破】
★明考点科举制度
★抓关键“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
公平公正性。
★定方法比较型试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本题属于类比
题型,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
【变式训练】(2018・盐城期中)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
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
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
庆历中200450:1
办^,卜|
绍兴二十六年200013153:1
绍兴二十六年34006256:1
福州
淳熙十年1500062242:1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解析解试合格者人数增加,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录取比例变小,说明参加科
举考试的人数显著增加,考试难度加大,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增加,
故A项正确。
答案A
【史论链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科举制的影响
1.趋势
⑴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地方推举逐渐发展为由中央组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2.科举制的影响
⑴对中国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
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
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
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
观取向。
⑵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
制度也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自主梳理夯基固本
知识点一废宰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措施1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登负责。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J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⑶影响[②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目[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2)过程]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
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
、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史央二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
(3)评价(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图解历史】明代中央官制示意图
知识点二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1)时间:雍正帝时。
(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3.职能
⑴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作用
⑴提高了行政效率。
(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知识拓展】军机处的特点
(1)“简”: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2)“勤”: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3)“速":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4)“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I考法突破I提升考能
考法1明代内阁的特点和影响
『典例』(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
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
构,B项错误;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
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
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
答案D
【方法突破】
★明考点明朝的内阁制
★抓关键“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
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定方法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教材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
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史实,创
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
证历史现象。
【变式训练】(2019•苏锡常镇四市模拟)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
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
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
相权,故A项正确;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首辅无法成为国家最高行
政长官,故B项错误;内阁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相权因
内阁制度产生而复活不符,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与材料的
内容表明相权因内阁制度产生而复活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史论链接】明朝内阁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变动性:大学士员额,多寡不均,视皇帝好恶而定。
⑵附属性:内阁权力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内阁权力出自皇帝授予,
不能独立行使。
⑶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佐
皇帝。
(4)非法定性: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2影响
(1)助长君主专制。
⑵助长君主荒政。
(3)形成宦官弄权。
(4)演成朋党倾轧。
(5)导致政风因循。
考法2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
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源(审)大狱,
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瀛(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
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
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项表述错误。
答案B
【方法突破】
★明考点军机处的职能及特点
★抓关键“议大政,澈(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
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
★定方法文献史料类试题:重点是读懂材料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材料内
容分析得出答案。
【变式训练】(2018•盐城质检)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有着“四
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
一切重要的文件必须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办事严谨而且保密B.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C.等同于以往的宰相D.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解析由材料中“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
门"‘'奉上谕”可知,军机处只是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是皇帝的辅政机
构,故C、D错误,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B
【史论链接】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从建制来看,军机处并非是国家机关,设置非常简单。
(2)从官制来看,军机处体制特殊,有官无吏,其官制也颇为简练,没有实际定
员,都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减。
(3)从职掌来看,军机处作为中枢机构,自创建之后,便赞襄军国机要。
⑷从军机处与内阁的区别来看,作为清朝辅政机关,双轨制的内阁与军机处发
挥各自的作用。
2影响
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
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2)逐步取代了满族贵族议政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
⑶加强了雍正的统治,为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4)提高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效率。
考法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
乎?……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史料二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
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
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史料三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
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中信息”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体现了明朝政权
性质,说明了封建王朝为地主阶级承担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强制措施,以便保
证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2.史料二中“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说明
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3.史料三主要体现了梁启超对“古代专制政治发展趋势”的论述。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
提示:统治阶级通过强化君主专制保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维护其政治统治。
2.根据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
影响。
提示:(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
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2)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
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变式训练】(2019•徐州质检)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
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
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解析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官僚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
“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
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A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根源及影响
1.根源
明清封建专制的加强,归根到底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的发展以及封建社会
走向衰落的产物。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已步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
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因此,
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统治,
以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榨取。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就是适应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
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
2影响
⑴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和文
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⑵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
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堂•演练预测
考点一行省制度
1.(2018•淮安高考信息卷)《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
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
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
品。”材料表明元朝()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创造,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二三省六部制
2.(2018•南京学情测试)《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
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
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
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解析”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
项正确。
答案A
考点三古代选官制度
3.(2018・无锡高三期中)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
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
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解析根据时事做策论,白居易、元稹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科举考
试有匡时济世的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A
考点四明朝内阁制
4.(2019•南京、盐城模拟)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
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
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解析“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
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五军机处
5.(2019•南京、盐城模拟)“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
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
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
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
了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8•江苏南京、盐城调研)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日:“(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
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
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
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嘉庆日)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搅,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
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
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银《枢垣纪略》
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
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
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
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
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
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
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上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⑶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
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0字左右)
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
(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
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
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
①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
钱穆认为中国古
互配合。
代政治是一种开
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表述成文;层
明的专制,不由
责清晰。次分明;史论
皇帝一人意志决
③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结合;逻辑严
定。
才结合起来。密;不得只列
举制度,没有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
王亚南认为中国阐释。
断。
古代政治就是完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
全的专制政治。
手中。
课后,巩固检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
分,共75分)
考向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2018•扬州期中)下图是《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最能反映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趋势的是()
C.②至③D.②至④
解析①至②阶段西汉诸侯控制户数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诸侯力量的强大,不利
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①至③阶段西汉诸侯控制户数增加,并且如
果中央政府对于这样的现象实行不控制政策,依然是呈现继续发展的趋势,不利
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②至③阶段说明如果中央政府对于这样的现
象实行不控制政策,依然是呈现继续发展的趋势,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
项错误;②至④阶段反映了由于西汉政府采取了控制其发展的政策,使诸侯控制
户数在不断减少,体现了这个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9•江苏高考压轴卷)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
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口百六,里
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
记载()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
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
解析解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
侯国十八,邑二'",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
B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过于夸大此史料的价
值。
答案B
3.(2018•南通'扬州调研)《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
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
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朝的“行省”()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解析由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可知,元朝的“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oB、C
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答案A
4.(2019•南京学情卷)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
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
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解析从材料中“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
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可知,行省制作为郡县制的演变发展,
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矛盾问题,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19•无锡模拟)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元史•地理志一》的材料: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
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元朝边疆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解析民族融合政策是指政府实行的推动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政策,材
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有关元朝边疆经济发展的内容,
故B项错误;材料虽涉及元朝对边疆的管辖,但没有涉及具体的管辖制度,故C
项错误;材料中“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朝在历来
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向二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变
6.(2019・南通模拟)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
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
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
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解析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
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8・无锡高三期中)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
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
射出兀朝()
A.皇帝无为而治B.行中书省事务繁多
C.相权高于君权D.中书省的权力过大
解析材料反映元朝宰相权力反弹,皇帝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
了元朝的中央政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元朝相权增大,不等同
于相权高于皇权,故C项错误;宰相是中书省的长官,宰相权力增大体现中书
省权力过大,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9•苏州模拟)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
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
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
材料观点的是()
A.魏晋九品中正制B.隋唐三省六部制
C.元朝设立中书省D.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考向三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9.(2019•南通、扬州、泰州'徐州'淮安、宿迁模拟)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
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
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授试以职”体现在被举荐到中央前需要有从政的历练,故B项正确。
答案B
10.(201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
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
是()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世官制是先秦时期,不符合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
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血缘门第选官,故重视家谱,
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隋唐以后实施,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8•苏北四市调研)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维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
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
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
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维认为科举制()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解析材料中“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恢复古代察举孝廉”可知作
者认为考试内容有失偏颇,故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标准,体现了
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材料“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认为没有体
现沿袭传统,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原则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9•常州模拟)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
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
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
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
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答案B
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探讨
-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变化与影响
- 算法优化在嵌入式办公系统中的实践案例
- 针对学习障碍学生的专业辅导课程设置
- 个人仓储租赁合同模板
- 上海市商品买卖合同范本
- 买卖合同争议解决协议书模板
- 不动产附负担租赁合同
- 个人培训机构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析
- 个人借车合同范本
- 2024美团简化版商家合作合同标准文本一
- 2025年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休闲食品加工技术》 课件 1 休闲食品生产与职业生活
- 春季开学安全第一课
- 2025年新生儿黄疸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广东大湾区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课题申报书:数智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实践路径研究
- 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工作制度
- H3CNE认证考试题库官网2022版
- 感统训练培训手册(适合3-13岁儿童)
- 公司章程范本(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