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抓住词眼“空城”,分析词作中的各个意象。2.在全面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对比、衬托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对比扬州的今昔变化,深刻体会黍离之悲。2.学生自主鉴赏优美词句,全面把握词作在炼字、修辞、情感方面的特色。【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清代诗人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承载着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虽历经千载,却永不褪色。其中,《扬州慢》就是这样的一首词。二、略读序言1.大家首先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学过的一般的词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不同?明确:这首词有一段序言。2.序言用记叙的方式交代时、地、人、事等具体信息,诗词用描写、抒情的方式表现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感,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请大家齐读词前小序,找出作者交代的创作信息。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环境特点:四顾萧条创作原因:予怀怆然,感慨今昔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中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江南名城维扬,昔日繁华的城市已是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把万千感慨写进了名篇《扬州慢》。3.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明确:黍离之悲三、初读词作1.学生自读全词,感受黍离之悲。2.请学生范读本词,其他学生点评。3.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齐读本词。三、黍离之悲(一)一悲眼前,叹空城1.面对扬州城,词人为何会生发出黍离之悲?请大家找出最能反映扬州今日情形的一个词。明确:空。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预设如下几个探究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尽)夸张地渲染出景物全非的面貌,“青青”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强感染力。B、鉴赏“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句话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犹)拟人手法,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高度评价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形象地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废池”体现蹂躏之深,物物无不渗透着伤乱情愫。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金人两度南侵扬州,词人来时距离金人洗劫扬州城已经过去十五年了,十五年之后还不愿提起,说明战争的惨烈和破坏性之大。C、“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读这句话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当然这里也是以动衬静,反衬出空城的死寂。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如何理解这句话?“仍”,“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冷,不是身体肌肤之冷,而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心里的凄凉和悲哀。同时,“冷月无声”中的“无声”也不能仅仅解读为“特别让人感慨”,“无声”让我们“看到一个死气沉沉的扬州”。“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人乐景写哀情,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以景作结;委婉含蓄,当春天来临,看到的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盎然生机,不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姹紫嫣红,而是无限春愁无限恨。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总结: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围绕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所以作者悲什么?悲现实,悲眼前,因“空”而悲——因此我们说:作者姜夔一悲眼前,叹空城。词人通过这样几个现实的意象勾勒出扬州城残破的景象。(二)二悲变迁,伤古今1.作者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桥边红药”展示杜牧词句中对扬州城的描写:A、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C、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D、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E、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总结:通过杜牧诗句中的意象,即“历史的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2.词中化用杜牧诗句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是到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吟咏扬州的诗作,尤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的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是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3.在扬州写下如此佳句的杜牧才华横溢,词人在这里做个穿越,想象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明确:“算而今重到须惊”追问:如何理解“惊”?明确:假设杜牧现在能够重来扬州,面对破败荒凉的空城这一现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所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杜牧也“难赋深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空”而“惊”的惊不仅仅是惊讶、吃惊,更有触目惊心和痛心;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感受到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总结: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因此作者二悲变迁,伤古今。(三)三悲兴衰,黍离情1.投放《诗经·黍离》吟诵片断,谈听后感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2.投放《诗经·黍离》写作背景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地,遗址上已经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不禁伤心落泪,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3.再读词作,“予怀怆然”,“杜郎重到须惊”,而千岩老人读《扬州慢》后则以为有“黍离之悲”,说说他们三人的具体感受。明确: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总结:词人由对昔日扬州的兴盛之景来衬托今日所看的扬州的凄凄之情,物不随人迁,情却不得不随事迁,我们感受到了姜夔对扬州的一片痴痴之情及蕴含其中的对物是人非、国家衰败的哀哀之情,不得不发出国破家何在,物是人已非的深深咏叹,就让我们和姜夔一起缅怀那段刻骨铭心的令人沉痛的历史吧。作业:试比较姜夔《扬州慢》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风格上的具体差别,并思考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整理人:阿咪老师B站:阿咪老师精品教学课件声明:该教学设计参考了多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经整合整理而成,仅供学习交流,请勿将该教学设计用于分享、赠予、比赛、发表、转租、售卖等其他用途。如作他用造成的一切后果和法律责任,一概与本人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