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_第1页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_第2页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_第3页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_第4页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1.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2.不良贷款的分类: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3.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1)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另外,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2)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A.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B.绩效考核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C.贷款管理。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不严格;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日益突出;“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规贷款时有出现,三查制度流于形式。(3)信用与法律环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之一,信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信用环境涵盖了诚信、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因素,这些因素会长期影响、制约贷款质量。信用环境差的区域,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等,尽管其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并不差,但硬不及软,其中一些客户尽管有还款能力,但还款意愿很差,对银行贷款构成潜在威胁,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法律环境对银行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部分不良贷款是通过司法途径收回的,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案子不破不立等现象突出,最终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信用环境。4.不良贷款控制措施建议下面主要从内部因素——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探讨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1)主要经营管理者应树立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理念。合规经营是银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合规经营对于有效防范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促进其稳健经营至关重要。作为金融机构的第一责任人,该机构主要经营管理者应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贷款资产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有机组合其收益性和风险性。(2)建立权责清晰、相互牵制的组织架构,前、中、后台部门应联动协作控制不良贷款。要控制不良贷款,一是预防新增不良贷款,这就需要前台和中台部门根据职责进行把关。二是控制或压缩存量不良贷款,这需要前台、后台等部门根据职责相互配合完成。(3)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信贷业务发展和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应有机统一的纳入到机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去,所占分值比重不应差距过大。二是信贷前、中、后台部门应有明确的季度、年度信贷质量考核指标,如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清收额、不良贷款清收率等。三是信贷客户经理的绩效兑现周期应与贷款产品的风险暴露周期相吻合。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深化国有银行改革,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效益在深化国有银行改革,改善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消除国有银行长期存在的投资者缺位问题上,我国国有银行经历了漫长的转型期。鼓励银行上市是优化股权结构的选择之一,这样既可以多元化银行的投资主体,又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使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路径保持通畅,从而降低银行经营风险。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环境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的压力来迫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其盈利水平;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因地制宜的建设一些具有特色的城商银行;要引入新的竞争主体,允许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优势互补,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并积极与其他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等建立一些合作联盟。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绩效存在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国有银行的一些遗留的历史原因之外,和其自身对创新业务的发展不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吃利差”的方式,己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金融创新较之其他产品创新无专利保障、技术壁垒较低、容易复制,国有银行在创新业务的发展方面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因此,国有银行应在稳健发展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业务,在市场上努力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银行对风险的控制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对银行各种风险的控制,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宏观层面来讲,应该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控制意识和文化,建立网络状的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从微观层面来讲,应加强对资本的管理。金融体制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现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问题:监管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的平稳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汇率问题上是非常谨慎和务实的。我国汇率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础越来越坚实,逐步提高汇率弹性,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汇率形成,使汇率不断贴近市场合理均衡水平。三是实行统一规范的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目前,中国外汇市场的网络交易平台日趋发达,产品工具日益增多,交易机制和交易方式不断创新,市场参与主体大幅度增加并更加多元化。从2006年开始,我们引入了询价交易方式等制度,并逐步增加交易的品种,开展远期、掉期产品的交易,使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增强。与此同时,我们培养、锻炼了一批具备自主定价能力的中资做市商银行以及熟悉国际、国内规则的优秀本外币交易员。四是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重视国际收支相关数据报表的编制质量和公布频率。我国国际收支相关数据报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报表质量不断提高,公布频率加大。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相关数据报表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其中国际收支平衡表每半年公布一次,从2006年开始每年公布一次国际投资头寸表,外债数据则是每季度公布一次。五是实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对于外汇业务,我国仍然采取市场准入的监管制度。国家外汇管理局与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对所有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实行监管。其中,银监会对其所管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信托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实行本外币统一监管,但证券经营机构和保险经营机构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仍然由外汇局按照人民银行的授权来实施监管。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各种制度和电子技术手段,对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跨境收付行为实行监测。六是外汇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修订完善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外汇管理框架和法规进一步健全。3.当前中国外汇管理面临的挑战: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陡然加大。同时,外汇占款一度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且具有较大的刚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等进行一定的对冲,但确实会带来成本问题。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要把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考虑。这个问题处理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目标的实现。4.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外汇管理体制应进一步主动加强改革,以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继续促进对外贸易投资便利化。经常项下,我们该放开的已经基本放开了,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简化程序、便利操作的问题。在投资项下,需要研究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提高利用外商的质量,继续运用外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中国的企业、居民到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的问题。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即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现行的外汇政策对这些业务还有一些限制。所以,下一步应根据形势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松限制,为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同时企业和金融机构也要练好内功,适应海外投资经营考验,不但能走出去,还要立得稳。二是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资本项目可兑换就已经被确立为外汇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何时实现这个目标没有时间表。纵观中外历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因为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加上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结果马失前蹄,遭受严重打击。而中国却因为当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并实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外汇管制政策,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当经济环境、监管水平、机构自律能力成熟时,资本项目可兑换才会水到渠成。三是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历次金融危机均表明,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短期资本更是具有波动性、投机性、脆弱性等特点。鉴于此,必须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做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心中有底。如果情况不明,就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政策。尤其是在危机时期,如果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不到位,往往容易招致投机和攻击。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是大势所趋,一味严防死守并不是上策,关键还需要依靠科学管理改进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方法和手段,在坚持有效监管的同时不断扩大开放。四是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按照中央确定的“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原则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使汇率更加贴切地反映市场需求,让价格形成更具合理性。目前,我国外汇市场虽然有较大进步,但相对成熟市场,各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需要不懈努力,做到加强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并重,不断扩大交易品种、参与主体,进一步满足企业的各类避险需要。五是提高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外汇储备经营应坚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管理原则,但今后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要比过去更加重视收益性,要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改善管理方法等方法提高效率。在管理方式上,我们除了依靠一些专业经营机构以外,还要让外汇储备藏富于民,国家只是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分布和使用应逐步走向多元化。对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项目的认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一)所谓货币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币(外币)购买或兑换外币(本币)。按产生货币兑换需要的国际间经济交易的性质不同,货币自由兑换可以分为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所谓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指与经常项目下有关的交易,人民币与外汇可以自由兑换,不受限制。经常项目下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红利付息、无偿转移。所谓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与资本项目下有关的交易,人民币与外汇可以自由兑换,不受限制。资本项目下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股票、债券、国际借贷和存款等)等(二)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若能实行自由兑换,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一国应在此前一段时期基本达到充分就业,既无严重通货膨胀,又无通货紧缩,财政赤字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银行体系无巨额不良资产,金融秩序正常。二是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国内市场机制应比较健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应能充分地、灵敏地反映真实供求状况,不存在扭曲因素。三是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在货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中乃至实现之后,政府必须能够娴熟地和自主地运用各种宏观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应付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局面变化。四是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一国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从制度上看,要求企业是真正的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利益主体,能够对价格变动作出及时反映;从技术上看,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免自由兑换后恶化财政状况和金融体系状况,以及恶化国际收支。五是国际收支均衡的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要求消除外汇短缺,即实现外汇收支在趋势上的大体平衡,尤其要消除经常账户中的外汇短缺,否则在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后,可能会出现资本逃避;还要求政府具有充足的国际融资能力或国际储备,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六是合理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恰当、合理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是货币实现自由兑换后保持汇率稳定的重要条件。(三)迄今为止,可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①高度集中控制阶段(1979年以前)。当时,一切外汇收支由国家管理,一切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经营,国家对外汇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统收统支。②向市场化过渡阶段(1979-1993年)。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人民币兑换的控制开始放松;国家对企业创汇实行额度留成制度;相应地,为解决创汇企业和用汇企业之间调剂外汇余缺的需要,我国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这时,相当一部分用汇需求可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得到满足,但经常账户下的支付用汇仍有一部分需要计划审批。③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年)。1994年1月1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改汇率双轨制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结售汇制代替外汇留成制,经常账户下正常对外支付用汇不必凭计划审批,可持有效凭证用人民币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汇,而且消除了以往对经常账户收支的歧视性复汇率现象。④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年12月至2006年4月)。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承诺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的全部义务,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但此时我国对经常账户下外汇收支的管理仍然存在,例如对企业还实行结汇制,对经常账户下的外汇收支还实行监管。与此同时,我国还对资本与金融账户实行较严格的管制。⑤经常账户外汇管理新政与资本项目管制放松时期(2006年4月至今)。2006年4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放宽了我国经常项目下的多项外汇管理政策。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第5号公告,对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境内资本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的大门,就此正式打开。银行、证券、保险QDII获准齐发,使得中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四)当一国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后,国际资金流动就将更直接地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为此,需要对两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范。第一,资本逃避问题。所谓资本逃避,是指由于恐慌、怀疑或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异常流动。资本逃避是资本所有者在对其资产组合进行配置时发生的,因此境内外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差异是形成资本逃避的主要原因。资本逃避可能通过种种合法与非法的途径进行,对一国的经济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短期看,大规模的资本逃避会带来经济混乱与动荡;从长期看,资本逃避会降低本国的可利用资本数量,增加本国的外债负担,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后果。大规模的资本逃避常常发生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之后,因为此时的资本逃避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因此,一国政府必须创造一个持久稳定发展的宏观环境,并在此实现之前采用较严格的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管制,才能减少、预防资本逃避行为。第二,货币替代问题。货币自由兑换将为货币替代的发生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由于货币替代也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复杂的影响(如货币范围的界定,汇率的决定等),因此在货币自由兑换后,一国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货币替代的发生。提高本币币值的稳定性、实际收益率和信心是解决货币替代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五)中国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即开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中国距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并不遥远。2014年,顺利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便利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进一步简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继续稳步推进。对中国外汇储备现状的认识(运营管理、优点、缺点)(一)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它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反映了我国在国际经济、国际支付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际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制度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居民和企业持有外币的热情减少储蓄率居高不下是根本原因(二)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储备巨额的外汇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问题。1、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有利影响(1)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不断增强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使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币汇率。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从容地应对突发金融风险,满足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的能力。(3)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可自由兑换的一个必备条件。充足的外汇储备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调节外汇市场,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使人民币在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2、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1)高额外汇储备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使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外汇储备增长,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人民币供给不变或供给增幅较小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不断加大。(2)增加外汇储备成本与风险。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而且该成本呈上升的趋势,这显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潜力。(3)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货币当局在购买外汇储备时,投放了大量的人民币,这已经构成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而外汇储备的一再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大量增加,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三)针对外汇贮备过量应采取的对策应对对巨额外汇储备不利影响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应改变观念,实现由原来的稳健的储备政策向稳健与充分利用并重的储备政策调整。这一战略性的调整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和高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合理使用外汇储备。我们必须健全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机制。建立严格的内外监督和审查机制,以保证外汇储备的赢利性和安全性。3、提高外汇储备在国内的运用效率。以缓解储备增加的压力,减少因外汇存款增加而增发的基础货币,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总之,在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同时扩大人民币对世界的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告诉持续发展。(四)中国亟待全面调整外储战略使用我国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在8000亿美元-10000亿美元左右,这部分外汇储备应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超额部分应在国家大战略主导下,以战略性和盈利性为首要目标进行长期性、战略性或短期专业化投资。第一类战略使用,通过外汇投资产业基金和外汇委托贷款平台支持“走出去”。通过外汇投资产业基金,推动企业“走出去”进行各种直接投资或收购、兼并,可以支持高附加值设备和技术的购买和进口,也推动设立海外研发基地。第二类战略使用,建立多层次对外投资基金体系,对外储池子分类、分区域管理。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按地理区域或按概念对海外市场进行细分,成立专门针对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机构,对定位的目标市场进行投资。第三类战略使用,通过资产证券化模式进行战略融资。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借鉴了金融衍生品中资产支持抵押证券(CDS)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在这里的证券发行抵押资产池,由国家的部分外汇储备组成,以这个资产池为基础发行债券、基金单位或信托凭证筹集人民币资金,为国家的战略发展建设融资。第四类战略使用,设立中国专项主权财富基金。截至2012年底,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较上年增长了8%达到5.2万亿美元,2014年有望超过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然而,与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不但规模小,且只有中投一家,未来可研究设立新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外汇储备去“负担”是现实的选择。除了通胀,要去的“负担”包括:加大增加央行资产负债风险,带来较大汇率风险和成本对冲压力;加大外汇储备经营挑战;加剧资源环境压力。此外,中国外汇储备,在对外投资层面,也面临着收益风险加大,及舆论内溢的道德压力。近年来,国内不乏对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的质疑。也有人怀疑中国对美持有国债数据的不公开不透明,因为危机时代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在美元贬值的传导下都导致中国所持美元资产的大幅缩水。“调结构、扩内需、减顺差、促平衡”,将货物贸易经常项目顺差占比GDP份额降下来,同时提升服务贸易顺差占比。加大汇率改革力度,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完善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既能堵住来自贸易伙伴的“悠悠众口”,亦是国内金融改革的配套举措。以内外两个市场的“两率”改革,方能消弭外汇储备过量的负担,实现外汇储备的效益最大化。七、国际收支会计分录状况?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原因?失衡与正常的原因分析?如何改善?1、国际收支会计分录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ofinternationalpayments)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帐原则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这一记帐原则要求,对每一笔交易要同时进行借方记录和贷方记录,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无形贸易)、收益和单方面转移(经常转移)四个项目。经常项目顺差表示该国为净贷款人,经常项目逆差表示该国为净借款人。资本与金融项目反映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或短期的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第二大类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出售,前者主要是投资捐赠和债务注销;后者主要是土地和无形资产(专利、版权、商标等)的收买或出售。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间接投资)和其它投资(包括国际信贷、预付款等)。净差错与遗漏为使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相等,编表人员人为地在平衡表中设立该项目,来抵消净的借方余额或净的贷方余额。储备与相关项目包括外汇、黄金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利用国际金融合作的形式而创设的新的国际储备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按各会员国缴纳的份额,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记账单位,1970年正式由IMF发行,各会员国分配到的SDR可作为储备资产,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可用于偿还IMF的贷款。又被称为“纸黄金”。说明:(1)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可省略)(2)凡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记为“-”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原因?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108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581亿元人民币,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7722亿元人民币,储备资产减少4123亿元人民币。

这表明我国国际收支运行已经从大额顺差、单边升值的“旧常态”转向一顺一逆、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国际收支自主平衡能力进一步提高。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521.7亿美元,货物贸易是实现顺差的主要动力。1)货物贸易顺差扩大,衰退型顺差特征明显.内需不足导致进口大幅回落,带动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内需下降导致进口增速降幅高于出口降幅,特别是2015年以来,进口增速出现大幅萎缩,导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再次扩大。201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下的货物出口同比下降2.3%,进口同比则出现14.9%的巨幅下降,导致衰退型顺差迹象显现。上半年,我国经常项下货物贸易实现顺差2564.8亿美元,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实现1188.8和1376.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2%和31%。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也升至5.4%,比2014年全年上升0.8个百分点。2)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国民出境旅行大幅增加.人民币升值的财富效应推动出国旅行热潮升温,服务贸易逆差扩大。201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954.7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00%,其中旅行服务逆差902.1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1.89%,也构成了服务贸易逆差的大部分。3)对外投资收入和对外援助增加.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下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对外投资收入的增加,我国初次收入逆差出现下降。尽管我国劳务收入保持顺差,但与投资收入逆差相比较小,因此初次收入通常表现为逆差。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增加,以及对外投资中高收益品种的增加(不再局限于美元债券),我国投资收入出现逆差减小的趋势,带动初次收入逆差缩小。2015年上半年初次收入逆差占GDP的比重为0.12%,较2014年0.33%的比重进一步缩小。随着“新常态”下我国国际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承担起了援助责任。二次收入主要是经常转移,包括个人转让和国际援助等,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二次收入顺差国,主要来源为国际援助流入。2013年开始我国二次收入转为逆差,2015年上半年二次收入逆差占GDP的比重为0.06%。资本账户逆差的原因:1)随着自由结汇、藏汇于民的政策调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从2014年二季度以来持续逆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境内企业和个人财务运作造成的。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世界经济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美元汇率也在持续走强,受这些因素影响,境内的企业和个人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资产外币化、负债去杠杆化”的财务运作,导致即远期结汇减少、购汇增加。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产物,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中国经济金融加速融入全球化的大势所趋。2)人民币贬值与资本外流。“热钱”流出对金融项目逆差的影响。二是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与\t"/a/20150505/_blank"金融市场

避险情绪加剧等因素的影响,\t"/a/20150505/_blank"美元有效\t"/a/20150505/_blank"汇率指数破百,德国与瑞士10年期国债收益率首次由正转负。这表明在避险情绪驱使下,人民币贬值,大量国际资本流出。三是受潜在增速下降与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面临新一轮资本外流。荷兰国际集团(ING)的数据显示,15个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在2014年下半年的净资本流出合计达到3924亿美元,已经相当接近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的资本外流规模。作为资本外流的直接结果,IMF的统计表明,2014年新兴市场国家的\t"/a/20150505/_blank"外汇储备总额出现了自1995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本轮\t"/a/20150505/_blank"中国资本外流的两大特征:第一,资本外流主要发生在跨境借贷领域,而非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领域;第二,资本外流同时受到中国居民海外投资增加与境外非居民撤回中国投资的驱动。国货币汇率运动受到外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影响,而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均会对外汇市场供求产生影响。3)资本“走出去”政策:直接投资顺差回落,源于我国对外投资增加。证券投资由顺差转为小幅逆差,对外股权投资猛增。其他投资项目逆差是金融项目逆差的最大项目。综上所述,我国金融项目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二是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大幅增加,外国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出现回落;三是我国企业与居民存有大量外币现金和存款未结汇;四是外国存在我国的外币现金与存款大量流出;五是我国对外贷款增加;六是外国对我国的贷款余额大幅减少。3、失衡与正常的原因分析?如何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国际收支赤字还是盈余都应属于国际收支失衡,但由于国际收支赤字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危害性要大,所以在实际上,较少有人去分析国际收支出现盈余的原因和类型。同样,本章所关注的也是国际收支赤字问题。导致一个国家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

季节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生产、消费的季节性变化会带来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的变化。如果这些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不一样,就会由此产生季节性的失衡(AccidentalDisequilibrium)。典型的季节性国际收支失衡发生在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而由于政治、经济或自然等方面发生的偶然事件如战争、洪水、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也会导致一国的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引起国际收支失衡。但这种逆差是短暂的、偶然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这种失衡只需要动用官方储备就可加以调节,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种失衡有时根本不需要采取任何调节政策,市场汇率的正常波动就可以自动实现对差额的调整。2)

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由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周期性失衡(CyclicalDisequilibrium)。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国内投资和消费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可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在经济萧条时期,进口需求下降,可能出现经常项目盈余。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经济繁荣时期,该国的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入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投资前景被看淡,资本流出会增加。3)

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当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发明创造的采用,新能源或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新老行业的调整等因素导致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发生国际收支的失衡,即结构失衡(StructureDisequilibrium)。例如,一国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消费结构下处于均衡状态。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新产品不断淘汰老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替代低附加值产品、新的行业不断涌现、夕阳行业不断被淘汰,这时如果该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加以调整,那么原有的国际贸易均衡就会遭到破坏,贸易逆差就会出现。这种意义上的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并不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发达国家也会出现。4)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世界各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各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因此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是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可以扩大生产,增加出口竞争力,增强进口替代的生产能力,抑制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趋于顺差;相反,当一国经济增长缓慢或处于衰退时期,失业人口增加、产品生产萎缩,就会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5)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利率水平等货币因素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生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失衡(MonetaryDisequilibrium)。例如,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导致通货膨胀,使该国的一般物价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就会有很大的上升,这时必然会导致该国的商品输出减少,进口增加,从而致使国际收支发生逆差。货币性失衡不仅会影响一国的经常项目,也会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6)国民收入的影响。影响国民收入相对增长的原因很多,包括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引起的收入性失衡(IncomeDisequilibri¬um)。不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当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时,商品和劳务的输入、对外援助、旅游等非贸易支出通常会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之,国内需求缩减、物价下降,有利于出口的增加,这时通常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但如果一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则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出口贸易会大幅度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顺差。7)外汇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利用各国的利率差别和预期汇率变动牟利的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可能是稳定的,但也可能是不稳定的。由于不稳定的投机行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为了规避风险,而是有意阻击一个甚至几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会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秩序动荡,汇率波动加剧。而如果投机行为造成了货币贬值,贬值又会进一步刺激投机行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在该国拥有资产的居民和非居民会将其资产转往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的资本大量外流,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不稳定性的投机行为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因此又称为冲击性失衡(ShockDisequilibrium)。在国际资本迅速流动的今天,它已成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1)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政府对付国际收支不平衡,把其黄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消除形成的外汇供求缺口,不致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从而控制总需求和物价力平的政策措施,紧缩财政有利于改善逆差,反之,可以改善顺差。货币政策。(1)贴现政策提高再贴现改善逆差(2)改变准备金比率的政策,提高准备金比率也是紧缩根本,也可以改善逆差。3)汇率政策指一国通过调整其货币的汇率,以影响进口和出口,调整贸易收支,从而调整收支的政策措施。4)、直接管制和其他奖出限入的外贸措施,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国际货币体系如何重建的(银本位——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中国在重建中的作用,如何认识该体系?1银本位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废除原因:十九世纪后期,世界白银产量猛增,是白银市面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呈长期下跌趋势。白银价格的起伏不稳,加之体重价低不适合巨额支付,因而不同国家先后放弃银本位制。2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3、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Woods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崩溃原因:根本原因: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币值稳定,其它国家就会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会接受美元。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直接原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第一,美国黄金储备减少。第二,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第三,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