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纹饰民族风格_第1页
传统纹饰民族风格_第2页
传统纹饰民族风格_第3页
传统纹饰民族风格_第4页
传统纹饰民族风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纹饰中国传统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以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文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谚语等为题材,运用谐音寓意象征会意吉祥用语等不同手法来绘成图像,表现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愿景。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情感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图形和吉祥含义通过一定的美的形式的结合什么是传统纹饰按照表现题材的特征分为:具象纹饰:如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抽象纹饰:一般是几何图形纹饰彩陶纹是新石器时代一种彩绘的陶器纹样。彩先绘在坯上,然后入窑烧成,触水不脱。几何类有三角形、方形、菱形、逗点形、锥形、弦形、线形、绳形、回形等。动物纹有鱼形、鹿形、蛙形、鸟形等。植物纹表粒形、谷壳形、枣核形、涡形等。人物形人面鱼形、舞蹈形等。纺织纹竹篮形、席纹形、布纹形、人字形、网纹形等。

彩陶上的传统纹饰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文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6.4cm。口径37.4cm,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船形壶,仰韶文化遗物。盛水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5.6厘米,长24.8厘米。设计以船为形,腹两面以褐黑色彩绘出网纹,似反映当时人们驾船撒网捕鱼的生活,是半坡类型彩陶中的艺术珍品。

旋涡纹尖底瓶,陶器类重要文物,原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5100~4700年,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主要用途为盛水,相当于现在的旅游水杯。舞蹈纹彩陶盆是在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

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珍宝。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关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

花瓣纹盆,高12厘米,口径20.3厘米,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器表磨光,钵体盆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青铜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体现权势和等级的物品,它不但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思想意识中,这些青铜器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力,有至高地位的寓意。可以在许多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这点。铜器纹饰常装饰在器物的腹、颈、盖和足部。纹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动物、人物和几何形3类。其中以动物纹样应用最多。动物纹样有2类,一类是变形奇特、虚拟的怪兽纹,如饕餮纹、龙纹、凤鸟纹、蟠螭纹;另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如:象纹、鱼纹、蝉纹、鹿纹、龟纹等。人物纹主要有宴乐、狩猎和战斗纹等。几何形纹主要有云雷纹、瓦纹、线纹、鳞纹、环带和重环纹等。

青铜器上的传统纹饰饕餮纹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但这些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纹饰具体代表着什么意义,至今众说纷纭。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蟠螭纹,是青铜器纹饰的一种。“蟠”指“盘曲而伏”。“螭”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状,故曰:蟠螭纹。

蟠螭纹作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纹饰,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中随处可见,不仅对历史有着记载意义,也对湖北省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最初的蟠螭纹,作为龙的附属活跃在中国远古文化之中,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其后经历了9个年代的发展,被大量的运用于玉器,青铜器的制作中。

象纹,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上。《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甲骨文中,有殷王猎象的记录。图案特征,长鼻、象牙表现明显,象身饰螺旋纹,四周填以云雷纹。通常作主纹应用。常施于方彝座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

婵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器上。旧说,汉代侍中以蝉为冠饰,取其居高食露,精洁可贵之意。青铜器蝉纹,蝉体大多作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盛行于殷末周初,主要装饰在鼎、爵的流上,少数觚、个别盘上也饰有蝉纹。可能意味蝉纹和饮食及盥洗有一定联系,其取义大约是象征饮食清洁的意思。蝉又名复育,《论衡·无形篇》:“复育转而为蝉”。蝉纹中有的无足,似蛹,可能就是复育,如此,蝉纹还有象征死而转生之意。

瓦当也称为瓦挡,瓦头,是我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成圆形。瓦当的图案,有动物、植物、云纹、葵纹以及动、植物变形图案等。汉代动物纹瓦当,以西汉晚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造型最为完美,如图4所示。它们都是象龙一样被人们创造出来的自然中没有的吉祥物,代表方位或四季。植物纹中,以八办“莲花”纹最为典型。

瓦当上的传统纹饰王莽四神瓦当共四块,每块大小、分量基本相等,瓦头为圆形,直径18厘米;瓦筒呈半圆形,长10厘米。在瓦头上,分别是“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四神”在古代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四神”的明确记载。汉代人们更深信四神与天地万物、阴阳五德关系密切,有护佑四方的神力,为此,颇为好古的王莽特以“四神”瓦当装饰其宗庙,祈望以此驱邪镇宅,保佑宗庙乃至社稷江山永固。秦代双獾纹瓦当

汉代延年益寿瓦当

六朝兽面纹瓦当

六朝莲花纹

秦代鹿纹瓦当

汉代与天无极瓦当

汉画砖图和汉画像石刻一样,是在砖坯上刻后再烧制出来的装饰画。画像石刻盛兴于汉、魏、六朝及唐代。汉代厚葬之风的兴起,相应地使画像石刻技艺不断提高,可谓达到了画像石刻的最高峰。汉代的画像石刻成为历代石刻的代表之作,故后人常把画像石刻称为“汉画像石刻”了。画像石刻主要表现内容为: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社会生产生活情形、还有描绘死者生前功绩、生活经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