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第一节散文阅读课件_第1页
北京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第一节散文阅读课件_第2页
北京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第一节散文阅读课件_第3页
北京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第一节散文阅读课件_第4页
北京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第一节散文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散文阅读一、散文的特点与分类二、四个角度入手,读懂散文专题导引散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略述考点一鉴赏散文语言的三种常考题型考点二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两种方法考点三鉴赏散文形象的两种常考题型考点突破考点四掌握散文归纳概括的两类题型考点五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三个角度考点六熟悉散文探究题的几个常考角度第一节散文阅读

一、(2018北京,18—2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23分)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感知高考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雄踞在厨房一角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热烈:热闹,眼花缭乱。正规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泛滥的情感泛滥:过度,不加节制。B答案

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热烈:充满热情的,强烈的,极具诗意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

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

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

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D答案

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是一种特别的恩赐”错误,结合文中“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

奇”可知,“恩赐”是指“我”的“好奇心”;且“只有……才……”

的表述过于绝对。3.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

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要点)不同: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

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

关系。③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

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作用:①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②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简要概括和分析能力。第③段站在大人

的角度叙述河蚌仙女的故事,第④段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象仙女从水缸

里出来,增加了更多细节描写,尤其是仙女搬出的菜肴竟是根据童年的

“我”的喜好而定的,这就表现了“我”童年时的独特心理和丰富想象

力。这是第⑤段“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的依据,也为后文

“我”把河蚌放在水缸里这个情节作铺垫,是全文的核心事件,借此也

引发了作者的感悟,点明了“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是“我”创作的源泉。4.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

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要点)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围绕水缸发生的故事,引出了关于河蚌的故事,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凝视水缸是那个物质匮乏时代作者最主要的生活乐趣和体悟世界的方式。作为作者童年时期认识世界、萌发文学创作梦想的主要对象,水缸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从而使作者迸发出奇迹般的创作能力。表达效果从读者角度看,“水缸是盛水的,能有什么文学?”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从主题阐述角度看,水缸、水、河蚌都是实写,仙女故事是虚写,钻出蚌壳的仙女象征着作者对文学创作奇迹的向往。5.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答案(示例)抚摸村头残碑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在我有记忆的童年时光里,残碑对我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不仅是因为残碑表面光滑,还因为刻写在石头上的图案和文字的线条优美。这些那时一个都不认识的文字和看上去像荷花的图案,让我上学后对所有的印刷体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延伸、探究问题的能力。答案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具体的阅读对象和获得的体验、感悟。对象应属于非书本阅读,如旅游所见、生活中的幸福或挫折等。二、(2017北京,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

“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

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

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

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

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

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

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C答案

C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包括本义和语境义。C.“盘

算”的意思是“心里算计或筹划”,文中“盘算着未来”应为对未来美

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和规划、筹谋。A.通过理解“她或许就是根河的

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可知,用“自然放松,沉静从容”来形容玛丽

亚·索的生活状态符合文意。B.“袒露”本义为“裸露在外,无遮盖”,

原文用来形容在草原上默默流淌的河流,“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

现”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D.“曼妙”本就用于形容舞姿的优美,符合

文意。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丽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D答案

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由原文第十段

“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

的花色”可知,裙子的长度依然保守,只是裙子的花色是现代流行的,而

非“城市里流行的裙子”。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解析第一问,根河的特点: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原本的名字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着两岸生物。第二问,象征意义:“春天……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象征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象征根河给一代代鄂温克人提供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营养。从相关语句中提炼概括即可。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答案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深奥”可以从根河的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概括。对于原因的分析,需要综观全文,从众多的信息中细致地检索出原因。而对于情感,根据全文的思想概括归纳出即可。

“抵达不了”是因为“我”是山外的人,来去匆匆,无法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贴近森林河流生活的丰富经历和思索,表达了作者对森林河流的敬畏和对鄂温克人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敬意。5.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

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解析玛丽亚·索不离开森林,是对传统的坚守;乌热尔图重新回到根河是对养育之恩的眷念与报答,有着文化寻根之恋;走出山林的人们对根河自然环境的尊重,愿意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让步,开始新生活,拥抱未来。在构思上,老、中、青三代的事迹全方位地给读者描绘了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以及对待传统和现代生活的三种不同选择,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微型画卷,本文独具匠心。6.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答案

A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非由“大观园”这个环境造成的,而是由封建大家庭——贾府造成的,“大观园”中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是贾宝玉精神心灵的寄托之处。三、(2016北京,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4分)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

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

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

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

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

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

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

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C答案

C

A.“太斩劲了”出现在第三段,是观众高声喝彩的话语,应该和“美得很”一样是褒义词,是“非常给力”的意思。B.“气韵弥漫”出现在第五段,由“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可知“气韵弥漫”指应该在整篇小说中都有关于老腔的描写。C.“乡党”出现在文章的第八段,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可知“乡党”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D.联系下文中主持人濮存昕的做法:夺过演员的长条板凳和木砖,自己参与到表演中。这种行为,让人惊讶,而后文中观众们沸腾起来,是由于对其表演的肯定、赞赏。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C答案

了赵季平的赏识,让作者对老腔刮目相看,充满期待。该项内容不全面,

故选A得1分。B.并不是演奏声经常掩盖了掌声与叫好声,而是因为意

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

话,你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而“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老腔的气韵弥漫……”;第六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了老腔的演唱后,让“我”“释然”了。D.第一段中“尽管我在关中地区……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可见这种表演形式并不是一直很流行。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分)答案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

力。解析按时间顺序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对老腔认识的关键点。第一段

“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后因为赵季平对老腔及老腔演员的赏识,而对老腔“突然生出神秘感来”;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再到第七段写在中山音乐堂听了老腔的演奏,领悟到了老腔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最后第八段,“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看了主持人参与表演后,“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作者完全被老腔的艺术魅力征服。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4.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

以分析。(4分)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解析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更鲜明突出,也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员的赏识、观众的叫好声、主持人即兴表演等烘托出老腔的艺术价值高、影响力大和震撼力强。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

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分)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

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

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解析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

特的演奏方式,《白鹿原》中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关中地区,点明关

中是老腔生长的土壤;作者对《白鹿原》一书中没有关于老腔表演的描

写而感到遗憾,后来《白鹿原》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演唱,让作者

释怀了,题目中的“白鹿原”有弥补之意,以此来表达对老腔艺术魅力

的敬意。6.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

语句加以赏析。(6分)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

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

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

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

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村巷里牛哞

马叫的声音”运用了联想、比喻的手法,化用诗句。“这是……”“抑

或是……”“也像是……”等句子构成了排比。关于作者对老腔的感

受应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年份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

命题分析201818—22,23分选篇《水缸里的文学》一、稳定:①继续坚持文化与能力双重立意。在选文上,注重考查名家之作。2016年,选考的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017年,选考的是叶梅的《根河之恋》;2018年,选考的是苏童的《水缸里的文学》。题目的命制上,既注重理解和分析,有词语理解题,也有内容理解题;也注重审美鉴赏,

三道主观题都指向审美鉴赏。

考点①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②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赏析③对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及表达技巧的赏析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⑤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719—24,25分选篇《根河之恋》二、发展:更加强调文本意识和深入阅读。如2018年的第18题、2017年与2016年的第19题,和2015年的第20题一样考查词语理解,但这三年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更强调语境和文本意识。再比如2016年的第21题,要求分析作者对老腔认识的变化过程,这就需要深入阅读文本,找到作者的“认识”,还要“由点而线”,梳理文章内在的脉络和作者的心路历程。特别是2018年的第22题,要求考生

考点①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②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赏析③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④对文本表达技巧(构思)的赏析⑤对文学作品思想主旨、作者情感的把握

年份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

命题分析201619—24,24分选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把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注意唤

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

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

创造能力的关切。

考点①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②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赏析③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④对文本表达技巧(构思)的赏析⑤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

年份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

命题分析散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略述一、散文的特点与分类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其文体特点是:①篇幅短小;②立意集

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⑤表现手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专题导引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记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的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常的人和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典型写作思路:简述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第二类:抒情性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通过写景状物来抒

发主观情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

景、物进行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引出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第三类: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的,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进行递进式的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的性质,这类作品往往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重点抒写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下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所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二、四个角度入手,读懂散文读懂散文的根本是要把握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1.审标题,明对象,捕捉阅读线索有的标题明示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有的

甚至明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征,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可以说,散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如《水缸里的文学》(2018年)、《根河之恋》(2017年)、《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说起梅花》(2015年)、《祁连雪》(2011年)、《海棠花》(2010年)、《司马祠》(2009年)、《碧云寺的秋色》

(2008年)、《合欢树》(2005年),这些文章通过标题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如果文中有看似与标题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会采用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写法,如《合欢树》;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是文章写作的线索,如《祁连雪》《海棠花》。再如《废墟之美》(2014年)、《浙江的感兴》(2013年),这些文章的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或明确或隐含的

主旨。2.找线索,理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正因为“散”,所以散文的行文思路就格外重要,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

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思路的具体体现。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旨。当然,也有一些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语句,理解其含意;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散文的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将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列举如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写景;运用联想,用抒情的方

式来深化主题。如《司马祠》(2009年)。(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

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突出象征之人;

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如《说起梅花》(2015年)。(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景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由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

感。如《湿湿的思念》(2007年)。(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

文大多被称为文化散文。如《废墟之美》(2014年)。分析文章结构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如下:第一步:化整为零,概括段意。(边阅读边勾画,或在段旁概括出来,注意要概括得具体而准确)语段结构分析:任何一个语段,一般都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小层次。通常的情况下,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本段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进行小结。具体方法:找每一段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如中心句(起始句、

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指代词。第二步:段落整合,划分行文层次。(准确把握层次间关系,从而把握行文脉络)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

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任何一篇文章,一般都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大层次。通常的情况下,起始是第一、二段,交代写作的由头;

中间具体描绘写作内容——散文的“形”;结尾篇末点睛、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散文的“神”。具体方法:分析全文层次,可根据概括出的段意和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

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体一致的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来加以整合。3.观全文,明情理,领悟深层意蕴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概括文中所写的事件,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从而归

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议论性散文,要注意文章描绘具体形象的特点和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议论性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因此,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语言的内涵和作用、语言的特点、语言的风格、语言的技巧。考点一鉴赏散文语言的三种常考题型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考查重点之一。这在散文阅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散文的语言具有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特点。鉴赏散文的语言,命题角度有三:鉴赏文中特殊词语的妙用,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鉴赏散文语言的某种特色。考点突破角度一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

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重要的词语(含短语)”一般指: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联结作用的词语(代词);⑤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的特殊词语。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

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了的,往往含有某种特殊意义,即语境义。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它便不复存在。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之不同。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在考查本考点时侧重考查语境义。【设问方式例举】①结合全文,简析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文中某个加点的词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③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某个加点的词。典例1

(2018北京,原文《水缸里的文学》见“真题展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热烈:热闹,眼花缭乱。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D.卖弄泛滥的情感泛滥:过度,不加节制。B答案

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可把选项的释义代入语境中揣摩语意,从而判断对错。此处“热烈”的含义应为“充满热情的、诗意的”。典例2

(2017北京,原文《根河之恋》见“真题展台”)下列词语在文

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C答案

C“盘算”本义为“心里算计或筹划”,在文中的意思应为憧憬未来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而非选项中的“精打细算”。典例3(2016北京,原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见“真题展台”)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C答案

CA.“太斩劲了”出现在第三段,是观众高声喝彩的话语,应该和“美得很”一样是褒义词,是“非常给力”的意思。B.“气韵弥漫”

出现在第五段,由“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可知“气韵弥漫”指应该在整篇小说中都有关于老腔的描写。C.“乡党”出现在文章的第八段,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可知“乡党”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D.联系下文中主持人濮存昕的做法:夺过演员的长条板凳和木砖,自己参与到表演中。这种行为,让人惊讶,而后文中观众们沸腾起来,是由于对其表演的肯定、赞赏。技法总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三“看”法

1.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

言)。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动态词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

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不存在了。动态词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改变等情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进行远距离引申而产生

的新义。【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通读相关语段或全文,把握上下文文意,是理解词语的前提。第二步,联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既要把握其原始意义,更要展开

联想,抓住它在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动态词义。第三步,作答。先解其本义,然后再解其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还要注意

词语所运用的手法和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角度二理解语句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通常指以下几种:①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②使用了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③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④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语句。这几种语句在文中表现为: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抒情句、哲理句等。【设问方式例举】①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②解释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意。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④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

典例4

含蓄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湿湿的想念七十年前,爷爷[注]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

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

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

不开的故水故土。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

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

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着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1)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2)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答案(1)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意思对即可)(2)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意思对即可)技法总结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对这类语句的理解通常

要把握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的重心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了。典例5

结构句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

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

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

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

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

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解析解答本题应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思路,进而理解该句与上下

文的语意关系,即可发现,它紧承上文对秋意的初步感知,又引出下文对

秋意的集中描写。技法总结抓住位置,分析结构句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

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下文与上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对于照应句,则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典例6

主旨句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

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

得耀眼的珠宝。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

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

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再说那灯。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

放花千树”了。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

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

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

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

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

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

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

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

一团艳艳的红云……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

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本文有删改)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答案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

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本题的句子出现在第5段的末尾,极为短小,我们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

语境分析的方法来解答本题。本句的关键词是“新奇”和“庆幸”。整个句子(语境)是“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

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提炼句子主干后可知,是汴梁城牵下的银河让“我”感动新奇和庆幸。汴梁城的星河为什么会让“我”有新奇和庆幸的感觉,要结合后文分析。第5段往后,作者陆续写到了汴京繁荣的街、衣帽鲜亮高兴游玩的人、巧夺天工的灯,描绘出一幅繁荣热闹的优美星河图,而第13段“这盛况,

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第21段“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也暗示了本文的主旨:眼前的盛世景象是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所以,作者新奇的是现代科技让古都汴梁又一次牵下了星河,实现了“我”的“星河梦”;庆幸的是“我”生在当今,

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时代。据此分析,总结答案即可。技法总结着眼整体,体会主旨句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体会时,先要把握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句子主旨,要特别注意对作者蕴含在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的把握。【答题步骤】理解语句含意,答题时要走好以下三步:第一步,理解字面含意。对一个句子的理解,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

句话字面的含意,即这句话说的对象是谁,有什么特点。第二步,分析语境含意。句子是为组成篇章服务的,理解句意,应本着句

不离篇的原则,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第三步,挖掘隐藏含意。含蓄的语句,可能有表里多层含意;对于使用了

一定的手法技巧的语句,要还原其原意;对于在结构、主旨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要结合段意篇意理解。角度三赏析语言的特色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从分析文本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应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设问方式例举】①指出文中某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②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文章的语言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