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奇珍异宝、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金碧辉煌”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以读促悟,多种形式朗读中理解语言;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及作用,并运用于写作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之处。【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例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自主学习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主题导入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其中,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那个故事。齐读课题若读的不好,相信学过课文后你会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二、整体感知师:课文已经预习,你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预设一)生: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两个学生概括即可板书:辉煌毁灭(预设二)生:先写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写了圆明园的布局(组成)、建筑、珍贵的文物,最后写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成了灰烬。师:你是提炼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文物(板书),这三段其实就是写了圆明园昔日的……生:辉煌。师:那你可以更简洁地概况一下主要内容啦。生: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也可放在最后解决)师:那么第一段写了什么呢?生:第一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师小结三、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辉煌1、过渡:圆明园中到底有怎样的盛景,凭什么用“辉煌”二字形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圆明园。2、(第2段)布局:先看布局。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布局有什么特点呢?生: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三面。如众星拱月一般,这里用比喻将布局写的很形象,它布局很独特,园林非常大,让我感到其辉煌。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看图示,师:这就是圆明园大小园的分布情况。据资料记载,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相当于200多个我们学校那么大。其中,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绕着圆明三园,这就是众星拱月。这样的布局当时只有圆明园如此。师:让我们齐读这段,体会其布局的宏大独特。师总结学法:刚才,我们结合文中语句并联系资料,体会到圆明园布局之宏大辉煌。那建筑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3、(第3段)建筑:学习要求:第一,先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第二,从哪里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画出相关语句,谈出感受,能结合资料来谈更好。(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生:园中景物有这样的,也有那样的,风格各异,样样齐全,能感受到其辉煌。师:你真会读书,圆明园建筑中有这样的,也有那样的,(板书:有……也有……)风格各异,正是其辉煌的体现。你能把感受读出来吗?鼓励评价我们闭上眼想象,金碧辉煌的殿堂什么样?亭台楼阁呢?买卖街、山乡村野呢?这句话怎么读?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鼓励评价。师:同学们,看,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街,安静的乡村。(作者就是用两个“有……也有……”(突出)把众多建筑写出来,读来还朗朗上口。)我们欣赏着美景,读出他们的不同风格。齐读。(2)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作者写了两类建筑,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根据诗情画意建造的。这园中,有各地名胜,也有根据想象建造出的建筑,多么壮观,多么辉煌啊。你能读出来吗?让该生读或者指名1人读。(3)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前两句感受到园中建筑风格各异,除了民族建筑,园中还有西洋景观呢。那样一个闭塞的年代,竟然已能仿照西洋式样来建筑,也是辉煌的体现。一起读。师总结前三句:园中景物大气的,小巧的,热闹的,宁静的,民族的,西洋的,风格各异,正是其辉煌之体现。让我们流连美景之中,再读这几句吧。男生读黑色部分,女生读红色部分。师补充:其实圆明园有一百余处风格不同、造型各异的建筑群,被称为一百景,看,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你有什么感受?这么多的建筑,而且集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为一园,真是宏伟!辉煌!师:园中景物风格各异,应有尽有。所以,作者说漫步园内,有如——生:接读。师:让我们回想着作者的文字,游历这座万园之园吧。文字解说: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开始建造,共耗时150余年。圆明园中建筑样式,也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其主体景观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如海晏堂、大水法等。圆明园不愧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风格各异的建筑真是宏伟壮观啊!4、(第4段)文物: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价值难以估量,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也显示着其辉煌。谁来读第四段?一生读。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个上自,一个下至,包含了中国自古至清历代文物,文物和珍宝年代久、数量多,所以被称为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一个上自,一个下至,写出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可见珍贵!师:(图片)看,这只是圆明园中冰山一角的几件文物,其价值已经有好几个亿了!圆明园中的文物、珍宝,具体数量已经不可估量,据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多吧?价值呢?更是不可估量!师引读:怪不得它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将几千年的文物包含其中,也是其辉煌的体现。四、学习第五段,感受毁灭,提升情感师:如此独特的布局,如此宏伟的建筑,如此珍贵的文物,便构成了圆明园这一奇迹。无怪乎人们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园林,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1860年10月6日,这个奇迹却毁于一旦,我们看第五段,看英法联军是怎样将其毁灭的。想想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谁来读?一生读。谁来说一说,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生: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任意破坏,最后火烧圆明园。师根据学生所说,总结板书。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后,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他们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掉,最后火烧圆明园。(板书:掠毁烧)师渲染(图片):这些强盗们冲进圆明园后,一人高的景泰蓝瓷瓶被争抢着搬走了,各色各样的珍宝玉器,被装在大麻袋里背走了,无数金条金叶不断地在他们口袋里溢出来,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生:统统掠走!师渲染:运不走的,他们便手抡木棍将其打碎。最后,他们竟然做了更加惨绝人寰的事,是什么?生:火烧圆明园师:大火连烧三天,精美的亭台楼阁被火舌缠绕后纷纷倒塌,卷着松香的浓烟一连数日弥漫于北京北郊的天空;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灰飞烟灭;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什么都没了,独特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一切的一切,就这样付之一炬。我看到了你们的表情,相信你们的心情一定不能平静,就请大家把这情感读出来吧!齐读: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师:这样一座园林毁于一旦,这非但是中国文化艺术财富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场灾难!所以课文的开头说——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板书:不可估量)回扣课题:此时此刻,再看课题,应该怎么读?生读我听出了你的愤怒生读我听出了你的沉痛师:圆明园的废墟还竖立在田野上,年复一年,他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至今都在愤怒的仰天长叹!再次读课题。五、提炼写法。1、师:同学们,回顾这篇课文,作者写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是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激起了我们这种思想感情?看看板书,从谋篇布局方面来思考,可以讨论。生:文章的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打算写“圆明园的毁灭”,但是却用了大量篇幅、三个自然段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反衬,写了辉煌后,更能衬托出圆明园被毁灭的那种痛惜,愤怒的感情。板书:反衬
师:我们看看作者的谋篇布局。其实板书就是作者的思路,也是文章的提纲。第一部分先概括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第二部分用了三个自然段写昔日辉煌,最后用一个自然段写其毁灭。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说应该是毁灭部分篇幅长,但是作者却大篇幅写其辉煌。这就是反衬。(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作者想要写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却先赞美圆明园的辉煌,这一美就是反衬这一毁,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在讲解时板书中补充自然段)2、反衬这种写法写文章时经常用,我们看课前下发的《北京泉水的消失》这篇文章,它在谋篇布局中也运用了反衬写法。请大家默读,修改概括出的提纲。北京泉水的消失历史上,北京曾经也是一个多泉地区,如今泉水却消失殆尽。据1979年北京所做的全市普查统计,旱季检测到流量的泉共有1246个。北京泉水数量众多,城内外、各区县都有分布,品种有温泉,也有冷泉。城内有不少泉。北京城内过去有不少水井,取名二眼井、三眼井,这里的眼就是指泉眼。今日某些新盖的楼房,过去是一片大大小小的养金鱼的水池,在水池底下就有不少泉眼。直到解放初期,泉水直向上冒。城内有泉,城外也有泉。北京城近郊有不少名泉。海淀玉泉山下的玉泉,水从山间石隙中喷涌而出,淙淙之声悦耳。下泄泉水,艳阳光照,犹如垂虹,明时已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明清两代,均为宫廷用水水源。乾隆誉之为“天下第一泉”。北京的北郊,有一地叫满井村,因有一古井泉获名。过去井中泉水喷涌,冬夏不竭。井旁草丰藤青,渠水清流。北京许多风景名胜也和泉相关。圣水山有圣水泉,泉水从山石缝隙间滴入池内所发响声,似古琴鸣响,故称之为“圣水鸣琴”。龙山有龙泉,泉水出处修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龙池,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随着北京城市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剧增,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紧缺和地面沉降。如今,北京有些地方的地下水位已从解放初期的5米下降到现在的50米。从上世纪60年代起,北京的泉水水量不断减少,许多泉包括名泉由充沛丰盈逐渐萎缩,直至干枯。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玉泉,涌流了上千年,至70年代不能自流,现在已完全枯竭。泉水造就了北京,北京则毁灭了泉水,这不免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北京泉水的消失(1)消失殆尽数量众多(2-5)充沛丰盈城内有泉城外有泉名胜与泉(6)枯竭3、我们写作的时候,要抒发感情,也可以用反衬这种谋篇布局的方法,来突出感情。写之前,可以先列提纲。在你身边,一定也有人、景或物逝去了,消失了,你也曾感到难过、惋惜甚至痛惜吧,请你以《……的消失/逝去》为题,用反衬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写文章之前先列提纲。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和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还学到了反衬这种写作方法,课下,请大家根据自己列的提纲,详细写一写这篇文章。下课。【板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1)不可估量布局众星拱月(2-4)辉煌建筑有……也有……反衬文物上自……下至……(5)毁灭掠毁烧【学情分析】1、相关已知领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所以读通课文,读熟词语,并不是难事。2、相关难知领域:(1)联系文章,谈一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一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以前对于这一方法有所了解,并在四年级也进行了训练,但是,让学生根据语句联系课文、联系已知资料说出自己具体的感受,仍需老师的引导。(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其实,这一点,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可是,那时候只是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现在五年级的部分的学生来说,仍有困难。3、相关未知领域:(1)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接触得比较少,利用练习写提纲来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比较难的。本组提出了“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是教材中第一次提出。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四篇文章,因为叙事说理的形式不同,所以在谋篇布局上有区别,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训练要求。所谓布局谋篇是对某文章的整体结构所做出的规划安排。谋篇布局这一步解决的是如何安排内容和表现所选内容的问题。安排内容主要是为所选择的材料构思文章的大结构和大框架,而表现内容则主要是表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及自我个性。学会谋篇布局、安排材料,文章结构会更合理,自然更引人入胜。“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明确要求,从课后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以看出。可见本课承担着“布局谋篇”这一表达方法上较为起步的训练,为之后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的发展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第一次接触“反衬”这种表达方法,因为没有基础,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们对这种表达方法的理解可否掌握,这是比较难掌控的。文章第一部分先概括阐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第二部分用了三个自然段写昔日辉煌,最后用一个自然段写其毁灭。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说应该是毁灭部分篇幅长,但是作者却大篇幅写其辉煌。这就是反衬。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作者想要写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却先赞美圆明园的辉煌,这一美就是反衬这一毁,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这一点是学生未知的,要理解存在难度。优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反衬的方法尤为突出,这也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说应该是毁灭部分篇幅长,但是作者却大篇幅写其辉煌。这就是反衬。作者想要写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却先赞美圆明园的辉煌,这一美就是反衬这一毁,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我们学生写作时,基本能够做到文从字顺,使用一定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但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谋篇布局的思考较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在谋篇布局意识上有所重视,为今后布局谋篇能力的发展提升打下基础。部分学生领会较为深入,运用反衬方法写出的文章能够引人共鸣。附学生习作:南京故宫的消失四年级四班卢浩宇南京故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物,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它是中国古代建筑集大成者,是闻名中外的紫禁城的蓝本。当年朱元璋夺取南京城后,选定这块地做“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征兵二十多万人,填燕雀湖筑新城,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以至于在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在参观了南京和北京后,加以比较发现,不管是建筑结构还是防御机构,北京都远逊于南京,南京故宫的规模可想而知。南京故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整个南京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宫城,又称内宫,是皇帝起居,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城一共有六个门,西面的是西华门,东面的是东华门。北面的玄武门又叫厚载门,取自《易经》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南面的正门是午门,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的地方,据说朱元璋时期的廷杖还是很文明的,被处罚的大臣不用脱衣脱裤,但惩罚完后,也要在家躺上十几天才能痊愈。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而建。皇城的内部,是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其他各司、局、厂等,都设置在这里。皇城的东面有一座青龙桥,西面有一座白虎桥,正是“左青龙,右白虎”。整个明代皇城区在南京城的东面,是国家最高行署机构的所在地,是整个南京城的核心。然而正是一座这样的宫殿,却在清朝、民国年间遭到了人们的严重破坏,到了今天,几乎只剩下了三分之一。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之间的战争,南京故宫除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几乎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清朝宣统三年,英国人法雷斯从明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民国十三年,因建造明故宫机场,南京午门双阙遭到拆除,仅保留下一座三孔门洞,之前午门之上的五凤楼也早已被拆除。就这样,在无知的人们的破坏下,我国这一无价之宝,变成了一片废墟。学生能够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反衬之法,联系自己看过的书籍和查阅的资料对文章进行布局谋篇,说明对写法的理解较为到位。大篇幅描述南京故宫昔日盛景,最后用一段讲述其遭受破坏,着实让人感到痛心。不过,班中还有部分学生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还需要继续寻找机会训练。对不起,大兴安岭四年级四班大兴安岭是一处国家林业基地,那里草木茂盛,在文革时期却被人们大肆砍伐,有太多的树木变成了矮矮的树桩。大兴安岭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占地至少有300000平方千米,是一个巨大的林业产地,那里绿树成荫、美丽富饶,还有一处国家AAA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真可谓人间圣地,因此,她还被评为“人们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大兴安岭处处草木茂盛,远远望去,大兴安岭的花草树木像一张被子盖在大兴安岭的“身上”,给大兴安岭增添了许多色彩,虽说大兴安岭基本全是绿色,虽说是静物但绿的又是那么有变化,从上往下,从深到浅,使人总感觉她像绿色的海洋,上面有层层波浪。大兴安岭从近处看给人的感觉又不一样,她总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当你漫步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你会发现耳边只有风吹树叶的悦音和小鸟鸣叫的歌曲,当清风拂过脸颊时,就有种个人世界的感觉,总会令人愉悦身心。走到深处时,你会发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渐渐的,植物多了起来,慢慢有了小溪,小溪静静的流淌在道路的一旁,岸上长满了各色各样的植物,这里一撮狗尾草,那里一丛月季花长得虽然没有规律,但总给人一种自由的感觉。整个大兴安岭是那么的亲切,令人不管走到大兴安岭的哪里,总能给我们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使人就算是不小心折掉了她的一片叶,也能让我们倍感惭愧。大兴安岭是大自然的瑰宝,我们理应去保护她,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失去了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开始肆意的破坏大自然,造成了自然界不可估量的损失!原来的森林变成了树木的葬身之地,美丽的大兴安岭也难逃一劫,至少有1.7万平方千米的树木变成了树桩,当人们一声声高喊“一!二!三!砍!”的时候,他们贪婪的想着自己赚的钱,然而却全然不知树木的痛苦,在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砍伐下,大兴安岭处处生灵涂炭,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忏悔,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自责!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给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我们应当对她的帮助进行感谢,可我们却变本加厉地向她索取。因此,我代表人类向您道歉:“对不起,大兴安岭!”学生能利用自己课下查找到的资料,根据本节课学习到的反衬方法,写出大兴安岭曾经的美丽富饶以及被人们破坏后的愧疚之情,可以看出学习的效果不错。同时,学生并没有被给出的练笔题目局限,而是写出了更具新意、更符合文章内容的题目,我认为这样是更好的。但是,在描写大兴安岭曾经的美丽方面,笔墨可以更着力些。不足: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习惯于用理科教学的方式来类比语文,忽视了属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我们在课内多采取对有限篇目进行条分缕析、反复训练,而把大量、整体阅读的重要任务抛给“课外”。但是,语文课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不是分析训练,而是质从量出。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多读、多写、多积累”。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反衬的方法,并通过课后小练笔《……的消失/逝去》学会运用反衬表达情感。课堂进行之后,我觉得,如果能够在学生写作后再进行扎实有效的互相评价、自我修改,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提高,反衬的方法也会落实得更好。另外,篇章的练习今后还要适时继续进行,这样学生才会深入领会。【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思想内容1、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表现了凝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劳动人民的园林创造艺术。(1)众星拱月的独特布局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它始建于康熙48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三园组成。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位皇帝。圆明园占地面积约5200多亩,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有很多,但圆明园绝不是一般的皇家园林,而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就有它的特殊性。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它“众星拱月”般的布局了。圆明园除了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以外,周围还有上百个的园子从东、西、南三面紧紧围绕着,就像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一样,这宏大的地域规模在气势上已经让人称奇。(2)风格迥异的宏伟建筑作者在介绍圆明园中的建筑时重点选取的是大气雄伟的、小巧精致的,是热闹的、宁静的,是虚幻的、现实的,是古今中外的建筑,这种描述涵盖了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全都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可见其宏伟壮观。(3)珍贵的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上自”和“下至”这两个词用得到位,把先秦到清代大约2300多年的时间串了起来,同时罗列的“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名称更是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圆明园中珍藏的历史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价值之珍贵。自然的,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点也不为过。在作者的描述下,圆明园的独特布局、宏伟建筑、珍贵文物在读者的脑海里有个整体印象: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拥有许多无价之宝的聚宝盆,是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作者通过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抒发了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激发人们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与使命感。课文第五自然段描述的是圆明园的毁灭,没有承接上文辉煌之景的过渡,而是直接写“1860年10月6日”,这一突然的转折,给阅读者很大冲击。“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里的动作是连贯的:掠走、搬运、毁掉,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写,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什么也没剩下。“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是对前一句英法联军行径的一个递进描述,没有写任何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眼,诸如“贪婪、残暴、野蛮”。可是,就是在“三千多名”、“三天”、“整个”等这样平静、客观的语言描述下,我们感受到了字里行间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惋惜。这精炼、准确的文字,没有连篇累牍的渲染,却着实字字血泪。曾经众星拱月的布局,曾经风格各异的建筑,曾经珍贵的历史文物,就在侵略者手中付之一炬,作者如是说:“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样一座园林毁于一旦,这非但是中国文化艺术财富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场灾难!作者如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字字句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和对英法联军的仇视,热爱祖国文化、仇视侵略者的情感油然而生。(二)语言表达1、谋篇布局,别具匠心。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正是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之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的安排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2、运用反衬,以喜衬悲,悲更悲。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说应该是毁灭部分篇幅长,但是作者却大篇幅写其辉煌。这就是反衬。作者想要写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却先赞美圆明园的辉煌,这一美就是反衬这一毁,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3、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课文结构严谨,写作时,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4、连用关联词,动静、虚实比较,遣词造句有特点。本课从遣词造句上来解析,也有一些特别之处。比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了一些“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带“有”的关联词语,向我们描述了圆明园中不同的建筑风格。这几个看似平常的词句,表达出了作者如数家珍般的自豪、骄傲、赞美之情,同时也写出了圆明园的壮观与辉煌。这样写,当读到后面的毁灭之时,什么都没有了,更能激发我们对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另外,本段中动静、虚实比较也很明显。第一句中,有宏伟大气的殿堂,也有小巧精致的亭台楼阁,显然这是一种对比的表达方式。同样,有象征热闹的“买卖街”和宁静的山乡村野又是一种比较写法。第二句也是如此,这些建筑有仿照现实存在的名胜建造的,也有根据诗中想象出来的景象建造的,一虚一实更是对比着在写。第三句,民族与西洋,一中一西也是比较着写。这样,作者在介绍圆明园中的建筑时重点选取的是大气雄伟的、小巧精致的,是热闹的、宁静的,是虚幻的、现实的,是古今中外的建筑,这种描述涵盖了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全都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作者又采用了“有……也有……”这种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式来表达,使“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成为再自然不过的感叹了。二、教材位置1、人文专题的位置本组课文位于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目的是让学生从文章和相关资料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并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围绕这个专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为精读课文,《难忘的一课》以及《最后的一分钟》为略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这一单元中的开篇之作。综观全套人教版教材,1-4年级中还没有整一个单元要求是纯粹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就学生的学习而言,这块要求是新的。虽然我们经常把热爱祖国这话挂在嘴上,但真能从中激发孩子们自己的理解、感受,我想还是得从《圆明园的毁灭》这课开始。全篇课文一是突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二是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悲惨景象,前者是美得令人心醉,后者是惨得令人心碎。通过反衬,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以激发读者的拳拳爱国心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慨,从而产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训练重点的位置本组提出了“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是教材中第一次提出。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四篇文章,因为叙事说理的形式不同,所以在谋篇布局上有区别,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训练要求。所谓布局谋篇是对某文章的整体结构所做出的规划安排。谋篇布局这一步解决的是如何安排内容和表现所选内容的问题。安排内容主要是为所选择的材料构思文章的大结构和大框架,而表现内容则主要是表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及自我个性。学会谋篇布局、安排材料,文章结构会更合理,自然更引人入胜。“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明确要求,从课后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以看出。可见本课承担着“布局谋篇”这一表达方法上较为起步的训练,为之后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的发展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也是本课训练点之一,在中年级已经训练过,这里是让学生更深入体会词语的作用,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与情感。3、课后思考练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第一道课后题的设计是出于积累的目的。第三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语言也非常有特点。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好这两处句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有所积累。
读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本题是对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一能力的训练。不仅要读懂加点部分的意义,还要能够联系整篇文章、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圆明园相关资料,读懂语句的真正含义。同时,也是对“不可估量”“统统、任意”等词语表达效果的体会。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题是“学习布局谋篇”训练点的体现。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说应该是毁灭部分篇幅长,但是作者却大篇幅写其辉煌。这就是反衬。作者想要写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却先赞美圆明园的辉煌,这一美就是反衬这一毁,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奇珍异宝、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金碧辉煌”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以读促悟,多种形式朗读中理解语言;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及作用,并运用于写作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之处。【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例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自主学习单。【课时安排】一课时小练笔。(一)在你身边,一定也有人、景或物逝去了,消失了,你也曾感到难过、惋惜甚至痛惜吧,请你以《……的消失/逝去》为题,用反衬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写文章之前先列提纲。(二)以《……的消失/逝去》为题,列提纲体现反衬方法的运用。(三)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采用与文章相似的反衬方法,写写旧中国曾经遭受的耻辱。经过实验,发现第一个设计更具体、实用,更符合本课教学目标,所以最终保留了第一个小练笔。【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第一部分先概括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用一个自然段写其毁灭。作者想要写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却先赞美圆明园的辉煌,这一美就是反衬这一毁,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教学后,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与感受:1、明确目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语言表达上非常有特点。一是布局谋篇,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最后用一个自然段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种反衬的方法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被毁灭的那种愤怒、痛惜之情。二是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三是连用关联词,动静、虚实比较,遣词造句有特点。课文第三段作者连用了一些“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带“有”的关联词语,向我们描述了圆明园中不同的建筑风格。另外,本段中动静、虚实比较也很明显。大气与小巧,热闹与宁静,现实与虚幻,民族与西洋,都是对比着在写。由此可见,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训练点是非常多的。但是,每一点都深入挖掘是不现实的,这其中必须有取舍,即一课一得。那这一课我们要取哪一瓢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在第三学段中提出了“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阅读目标。本课提出了“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是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明确要求,从课后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以看出。可见本课承担着“布局谋篇”这一表达方法上较为起步的训练,是对学生未知领域的训练,为之后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的发展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这样考量下来,我们便选取了谋篇布局方法这点进行训练。所以,一篇课文可能同时有多个训练点,但是我们要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找到最符合学生学情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那一点来确定目标。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布局的独特宏大,了解其辉煌之处。而在学习园内建筑这部分时,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补充的《北京泉水的消失》一文时,让学生自学,列出提纲体会反衬方法的好处,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由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认为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3、以读代讲,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现课堂的语文味。课文二、三、四段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但是在遣词造句上明显第三自然段更有特点,所以教学时将第三自然段作为重点。二、四段只需让学生体会到布局众星拱月、文物珍贵,补充圆明园布局及珍藏文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然后读出感受即可。这一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权质押续展合同样本
- 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 收入管理收入审核具体要求课件
- 苗木定制服务合同
- 铁路市场营销铁路货运市场细分的标准课件
- 中国与美国的区别
- 与小学生讲党史课件
- 股权退出转让合同书
-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设计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嘉善县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大树移植方案可行性论证
- 固体物理课件完全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选题表
-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第十一课 预防激情犯罪
- Higg FEM 平台操作介绍
- 重庆外国语学校2024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图形与坐标复习(评学科带头人)
-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课件(部编版)
- 脱碳塔CO2脱气塔设计计算
- 2022年四川省阿坝州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结构选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