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历史论文范文10篇_第1页
贸易历史论文范文10篇_第2页
贸易历史论文范文10篇_第3页
贸易历史论文范文10篇_第4页
贸易历史论文范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贸易历史论文范文10篇

贸易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皇粮国税”岂止2600年近2600年长寿税种废止中国步入后农业税时代中国战车寻踪(中)西行寻踪记之六:前20年转型如何启示中国中国审美文化寻踪2024年中国盐改2600年来,食盐专营废除过多次泰国2600t“桐艾榴莲”出口中国2024:中国艺术市场演绎“香港年”老档案:中国战车寻踪(下)老档案:中国战车寻踪(上)中国元素“中国盐塑”试论曾国藩的票盐制思想中药盐制的炮制机理论宋代浙盐制卤技术岳飞巧制姜盐茶上海百年老虎灶寻踪2024年手机导航用户将达2600万哈士伦中国蒙古探险录音档案寻踪中国普洱,绿色演绎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历史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平安又牢靠!document.write(":曾双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沟通,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准时告知我们,本站将马上删除有关内容。1917年-1919年,四川安县,盐市。图/西德尼・甘博(SidneyGamble)/FOTOE

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讨论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剧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一般说来,这种提法也没有错。但假如将讨论视野定位于中国食盐制度专业讨论领域,这种说法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的历代政府对食盐的专营制度的确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但这并不等于说食盐专营制度已经持续了2600多年;再比如,我国政府对食盐经营的管理是始终沿袭官控官营,还是中间有所更替?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简单,其缘由在于,我国自有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来的三千多年历史里,既有夏商周秦等十几个政局统一的朝代,也有过三国、南北朝、南唐、五代十国等分而治之的离散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统治者所推行的盐制可以说是令人眼花缭乱,难循其踪。1953年,四川自贡,盐场作业。

上世纪三十年月,自贡盐场抽提卤水的设备。

“开中制”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金瓶梅》第49回《请巡按屈体求荣遇梵僧现身施药》曾有这样一段情节:蔡太师的侄子蔡一泉,当时已任两淮巡盐之职,巡察东平府。西门庆得知此事,百计打点,要见东平府御史宋乔年,遂托请蔡御史邀其至府一过。西门庆大摆排场,清跸传道,大吹大擂,恭迎蔡宋两位巡按进东平府。“叫海盐戏并杂耍承应”,这场酒席费了千两金银,排场惊人,“当时哄动了东平府,大闹了清河县”。席罢,西门庆令手下把两张桌席连同金银器皿,已都装在食盒内,共有二十抬。特意将这些金银酒器开了个清单:

宋御史的一张大桌席,两坛酒,两牵羊,两封金丝花,两匹红段,一副金台盘,两把银执壶,十个银酒杯,两个银折盂,一双牙箸。

这一份大礼送上,两位巡按大喜过望。蔡御史既得了实利,又得了盛名。西门庆晚上的款待,又自是不同,细吹细打,笙箫和鸣,更有娇娘相伴。蔡御史不胜感谢,西门庆一看火候已到,便从容言道:“去岁因舍亲在边上纳过些粮草,坐派了些盐引,正派在贵治扬州支盐。望乞到那里青目青目,早些支放,就是爱厚。”蔡御史看了,上面写着:“商人来保、崔本,旧派淮盐三万引,乞到日早掣。”蔡御史看了笑道:“这个甚么打紧。……我到扬州,你等径来察院见我,我比别人早掣一个月。”西门庆道:“老先生下顾,早放十日就勾了。”

这段简短的对话,勾画出了明朝(小说中言为宋时之事,实写明朝社会)食盐制度的一些真实现象。纳粮支边,领取盐引、至官府支盐、官府掣盐等,都是当时盐制中常用的专出名词。西门庆作为提刑官,涉及食盐经营,甚至不惜千金之巨,向负责两淮盐务的“蔡御史”恳求早派引盐以求厚利,却是明朝食盐经营实有之现象,这些细节都特别真实。

假如从盐制演化历史来解读这段话,那么小说所描写的现象与明中后期实行的食盐管理制度――开中法极为吻合。所谓开中法,即由官府招募商人输粮于边疆,以支援边饷,由官府给盐引以偿粮草之值。商人获得盐引之后,可向相关官府支领引盐,并销售于指定区域。此法亦称“纳米中盐法”。这一制度的实行,使政府节约了大量粮食、食盐转运之费,同时也使边疆粮饷得到了保障。同时,由于纳粮换盐,再销售食盐能带来肯定利润,调动了当时商人的乐观性。有些商人为了避开长途运输粮食,招募人夫,在边疆开荒种粮,直接缴纳,称为“商屯”,与明初实行的军屯互为补充,这也在肯定程度上促进了边疆农业的进展。

明朝实行开中法,亦只是指定商人纳粮得盐,但像西门庆这种官商一体的人,深悉经营食盐的厚利,所以用来保、崔本等人的名义,进入官控官营的食盐买卖。并且,他深知早支引盐在商业中的战略性意义。这三万引盐早放一个月,每引可支盐200斤。他这一次赚回来的银钱,当远远超过了一千两。按明朝相关法律,官员不得参加食盐经营,但西门庆看中了这其中的暴利,所以对蔡御史毕恭毕敬,蔡先后两次前来打秋风,他都有求必应,而且优厚款待,送上大笔金银,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西门庆可谓深谙此道。四川自贡龊>,清代井盐生产图说之下石图。

四川自贡龊>,清代井盐生产图说之锉大图。四川自贡龊>,清代井盐生产图说之下木柱。

四川自贡龊>,清代井盐生产图说之车汲图。

发端

作为关系到民生日用的必备之物,食盐始终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人若稍长时间断盐,会导致浮肿等疾病。尤其是当人类从原始时期的茹毛饮血方式过渡到以采集、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生活之后,食盐对人类的意义更为重要。由于此时人类对氯化钠的摄取,更多通过直接食用食物中的盐分,而非此前从动物血肉中猎取。人类的饮食越接近文明,对食盐的需求就越迫切。

可以推想,在国家政府等机构尚未产生之前,食盐的生产和经营确定是自由的、自发的,自然也无从谈及食盐管理。当国家政府消失以后,食盐就开头被纳入严格、严峻的管理体制之中了。

要说中国盐制的发端,还得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位奇妙的人物――管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事情都与他产生了关系。如盐铁的专卖,如官妓的第一次集中和抽税,如“利出一孔”的规定等,都出自管仲的手笔。以至于孔子也不得不由衷地赞扬他:“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战国时期,当时担当齐国相国的管仲认为,“海王之国,谨正盐策”。他认为,要使国家收入稳定提高而不惊扰百姓,与其提高税收,不如从大家每天都离不开的食盐上作文章。于是,他规定:“官山海。”即规定全部的山川草泽、盐池之利,皆为国家官有,私人不得擅自从事相关生产和经营。从他规定盐业官营之日起,我国的食盐官卖,断断续续到今日,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食盐专卖的制度经受了十几个朝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没有变,就是“盐由官卖”。

演进

假如对我国2600年的食盐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可知古代中国的盐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自有人类以来至公元前120年,即从古至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前,在此期间,食盐经营民间自由贸易为主,官府专卖为辅。

/其次阶段/自公元120年至公元761年,即从汉武帝元狩四年盐铁专卖至唐肃宗上元二年任命第五琦制定推行盐法,此期间基本为官府垄断食盐专卖,也可以称为官府直接专卖期。

/第三阶段/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刘晏主持盐铁专卖以来至清末,这一时期食盐管理制度特点为官府掌握监督下的商人分销或包销。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唐代宗宝应元年至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是官府掌握下的商民分销时期。后期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袁世振推行盐运纲法至清末,是官府监督下的商人包销时期。

这些只是中国历史上盐制的也许轮廓,而实际盐制实施状况,要简单得多。某一制度的消失到消逝,曾消失数次反复,或因人而异,或因事而析,不一而足。而且,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也往往由于当地政府的差异而实施不同的盐制。

纵览各个朝代实施的盐制,可以概述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管仲提出“海王之国,谨正盐策”,他认为,食盐是民众日用必需品,实行官府专卖,国家可提高收入而不会影响民众生活。而在其他方面加税,则会影响国家安定。他所实行的措施是在农闲时期,让农夫生产食盐,由政府收购、存储。到农忙时期,农夫转入农业生产,此时盐产量降低,价格大涨,甚至达到产盐时期的10倍。官府将所储之盐发卖各地,获利甚厚。这一举措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提高军备,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汉初,由于连年战乱,文帝、景帝等深感需要让民众缓口气,实行出名的“疗养生息”的政策,对食盐经营也听任民间自行措置。时间不久,一些经营盐业的商人资产厚实,富比王侯。由于经济力气的崛起,他们也不甘于商人地位,结交官府,在朝廷内部扶植自己的力气,从而影响一方政局,使得当时的统治者也感觉到了威逼。到汉武帝中期,由于连年战斗,国库空虚,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头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K左趾”的酷刑。所谓“K左趾”,是用镣铐锁住犯人左趾。

食盐官营给汉朝政府带来了巨额收入,但也影响了民众生活,导致民间反对声浪甚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进行了中国经济史上闻名的“盐铁会议”,重点争论了汉武帝时期的“盐制”得失,并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这次大辩论,御史大夫桑弘羊代表官府,与从各地推举出来的贤良之间,双方绽开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最终,桑弘羊总结说,假如放松盐铁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会造成严峻的后果:“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他认为,实行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不但能有力地遏制富甲一方的盐商,也是减弱豪强和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措施。

唐代初期,食盐的生产与销售比较自由。安史之乱后,在动乱中即位的唐肃宗深感国力空虚,于是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第五琦上任后,制定了榷盐法(榷指政府机构)。榷盐法规定:凡是产盐之处,均设置管理机构,食盐生产者确定户籍,称亭户,可免除徭役,但必需特地制盐。所生产之盐,全部由官府收购,不得私卖。官府将从亭户收来之盐,每斗加价100文出售,以此获利。第五琦的榷盐法,简洁概括就是实行食盐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天下财力大减,理财使刘宴受命改革盐制,开创并推行就场征税制度。在产盐之处设置盐官,负责收购盐户所煮之盐,再转卖于商人,商人将盐运输至各地销售,这也是食盐官府专卖制度。刘晏改革盐制后,使盐铁与漕运有机结合,促进了包括食盐在内的百货流通,国家获得了重大收益,而天下物价得到了合理平衡,这次改革还是比较胜利的。这次改革之后,盐税收益达到全国赋税总收入的一半,政府也富起来了,东南的经济也得到了进展,但转嫁到民众头上的负担也重了不少。

北宋时期,食盐以官卖为主,只有局部地区实行“通商”政策。通商法包括入中法(折中法)、钱盐法、钞法、引法等内容。而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在整个宋朝,官府对食盐的掌握是比较严峻的,宋朝盐课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元朝政府对食盐的生产和运输特别重视,也制订了特别严格周密的管理制度,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都处于政府的监控之下,政府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负责盐务的机构主要为都转盐运使司,即盐运司,下设盐场、盐团等基层机构,共同管理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方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

开中法即招募商人输粮于边,由官府给盐的方法,也称为纳米中盐法。国家节约了大量转运之费,边疆粮饷也得到了保障。《金瓶梅》所描述的盐引,即属此类。

计口授盐法,令庶民在河南开封等处输粮米以供军粮,官府给盐以补偿其值。每户大口给盐一斤,小口给半斤。

开中法和计口授盐法相差不大,不过是纳粮对象不同。商户,实力雄厚,是纳米和支盐的主力,而平民则只是起补充作用。

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国家将收盐、运销之权全部交给商人,这是食盐产、销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到了清代,盐制日益简单,综其也许,主要实行官督商办、官运商销、商运商销、商运民销、民运民销、官督民销、官督商销等七种形式。

私盐

食盐专卖,其实质在于官府垄断,即排斥一切官府以外的竞争。然而,由于食盐买卖所能带来的暴利,引发了一些胆大民众的觊觎。他们或者与官府结合,或者铤而走险,自己贩卖私盐,成了富甲一方的豪门。如历史上与陶朱公齐名的猗顿,经营盐业不过十数年,已经富比王侯,势类公卿。事实上,自有官府专卖以来,私盐就始终存在,即便各个朝代对私盐均处以重刑,也无法彻底遏制这种现象。如明代的《私盐法》就明确确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如持军器贩私盐,罪加一等:“杖一百,流二千里。”假如再持械拒捕,“斩无赦”,其“盐货、车船头疋,并入官”。当时规定,假如千户、百户“知情纵容及贩卖者,则与私盐法同”。处置应是相当严峻的,但在法制日渐松散的明末,身为千户使兼提刑官的西门庆公开向负责两淮盐务的蔡御史恳求早派引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而在明朝历史上,盐税监等官员勾结太监对盐法的破坏力度更大,、欺行霸市等现象层出不穷。如万历年间的程守训,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市井无赖,后来巴结上了税监陈增,在淮扬、安徽一带私设公堂,无恶不作,欺压和善,甚至诬良为盗。当时南京盐商王懋佶等人都被他逼得家破人亡,不得不远走他乡。

事实上,即便是特别严峻的刑法也并未能杜绝私盐的存在,我国历史上,私盐始终与官盐形影不离。只是在更多的时候,私盐及其贩卖者悄悄无闻,一旦到某个朝代末期,这些坐拥盐业之富的私盐贩子便会伺机而动,成为政府安定的隐患。如唐末的黄巢、王仙芝等就曾贩过私盐,并以此聚集了大量财宝,成为后来起事的物质基础。宋明以后,私盐非但没有由于官府的打压而销声匿迹,反而有日益扩张的势头。福建广东一带的私盐贩子,聚集起来,往往声势浩大,武器精良,连当地官府也闻风辟易。他们平常以贩卖私盐为主,遇到一些富商,则直接进行劫掠,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力气。《喻世明言》卷二十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描写钱婆留,即后来的钱B发迹之前,与顾全等私盐贩一同贩卖私盐、劫杀商户,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

由于食盐的特别属性,一旦有风吹草动,总是一般民众屯积的首选,也是政府重点调控的对象。2024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大事,我国民众便上演了抢购食盐的小风潮,一时间,超市少盐,人心惶惶。好在政府实行有力措施,快速从其他地区调拨大量食盐以保证供应,快速抑止了这次“抢盐”风波。

清代前期京师是都城,也是全国的金融中心。顺治元年,两个中心直属的铸币局设在京师,“置宝泉局属于户部,宝源局属于工部。”“宝泉局岁铸钱解交户部库,配银发给兵饷。”“宝源局岁铸钱解交工部节慎库,以备给发各工之用。”这是终清一代,始终沿续的格局。1当时,在京城的金融机构也特别多。从康熙年间至道光十年,“挂幌钱铺共五百一十一家。此外,金店、参店及烟、布等各铺,带换银钱,未挂幌者不在此数。”2乾隆时,“京城内外,官民大小当铺共六、七百座,钱文出入最多。”3早在康熙初年,苏州一带缙绅与旅京苏州商人之间,拨兑银钱,就以会票形式。“今人家多有移重赀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此即飞钱之遗意。”41982年,在北京发觉了康熙二十二年到二十五年,前门外打磨厂日成祥布店遗留下来的23张会票实物。5这说明康熙年间,北京与外地商人之间,办理汇兑,完成异地款项清算,是一种常常现象。乾隆时期,这里盛行钱票。6道光初年,有山西商人创办专业汇兑机构的票号,同样的机构,大约在相同时期也消失在北京,它起着城市之间调拨款项的作用。7中心政府调控货币的部分措施,主要通过设在京师的两个铸币局,以及众多的钱庄、银号、当铺来完成,因此,透过京师货币供需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政府货币政策推行的全过程。

清政府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货币制度,即白银和铜钱(亦称制钱)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银与钱相为表里,以钱辅银,亦以银权钱,二者不容畸重。”8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一般状况下,国家财政收入、官员俸禄、兵饷、商人大笔交易多使用白银,而民间零星交易则使用铜钱。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其成色、重量,各地都不一样,政府基本上没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把握。白银数量的变化、流向,直接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政府缺乏调控白银货币的力量。而对于铜钱来说,政府则有较强的掌握力,可以不断发掘铜矿,从外国购买铜材,垄断铸币权力,随时调整制钱的数量,以及使用范围,使之发挥实际作用。

白银和铜钱不仅表示两种货币,而且又是两种金属商品。银和铜自身的商品价格,打算货币的价值。由于两种金属商品的价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波动,使得两种货币的价值也不能稳定不变。假如其中“一种比过去有了更大的需求,那么数量的增加或削减就会很快转变它们之间的比价。”9因此,白银和铜钱的货币价值,也就与银和铜本身的价格同时不断升降,这就形成了白银和铜钱的市场价格,同时也产生了两种货币的市场比价。为了垄断货币权,掌握货币价值,清政府继承前代政府规定银钱固定比价的方法,顺治四年规定钱值,“每十文,准银一分,永著为令。”10即规定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为1000:1。一般来说,政府努力维持官定比价的操作,体现在对市场上流通货币数量的调控,同时也是政府推行货币政策的过程。

政府熟悉到,“民间钱多则价贱,钱少则价增”,11这个货币理论的基本道理。其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对货币的生产、流通、管理三个方面来实现的。在生产方面,政府依据市场上银钱比价的波动,不断增加或削减铸币数量,从而掌握流通中总的货币量。对于京城二个铸钱局,政府规定每年生产制钱的数额,实行增减铸币数量,和增减铸炉数量的方法,进行掌握。据统计,从顺治至嘉庆年间,京局大约增减铸币数量十四次,以后因库存铜材不足,每月渐渐少铸。12

收购私钱13和官方减重的小制钱,回炉铸造标准制钱。顺治三年,“禁用旧钱,送部者,每斤给价八分。”14十八年,在京师等地方,“收买私钱及旧钱、废钱,使民间无法搀和使用。”15康熙十年,收购旧钱、废钱,“每斤照铜价给值六分五厘,解局销毁改铸。”16二十八年,下令“民间私钱,在京城限六月交送户部,照铜价每斤给银一钱收买改铸。”17乾隆二十二年,还分别规定了收换废钱的条例。18

在流通方面,清代前期多数时间里,市场的银钱比价低。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转变原来在税收和安排中,完全使用白银的状况,征收或配给肯定数量的铜钱,来调整流通中的铜钱数量,起到平衡银钱比价的作用。政府规定在税收中,“银钱兼收,以银七钱三为准。”但在实际纳税时,多“随民便”。19在发放八旗兵饷和官员俸禄时,搭放制钱。20政府用平粜米粮的铜钱,减价兑换白银,调整市场上的银钱比价。八旗、内务府,在京城共设米局27处,政府一方面发给各局银两作为资本,使其收买米谷,另一方面也发给各局米谷,让其平粜,收买粜卖所得铜钱,在市场上减价兑换白银。乾隆二十七年统计,户部库存平粜钱八万五千余串,五城各厂存钱一万三千余串。“京城内外有此十万余串钱文,以资流通,而每日平粜钱文,又可源源转运,岁底钱价自可不至加增。”21政府还设立官钱局,并利用钱铺、当铺等金融机构,以低于市场比价,易换银两,调整市场中的制钱数量,使银钱比价接近官方的标准。

政府发放生息银两,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顺治年间,“为了解决官商周转资金的困难”,政府向“商人放贷帑银并收取本息,”形成一种生息银两制度。康熙时,继承这种制度,创设了“恩赏制”、“公库制”和“广善库制”。“恩赏制是把库帑管理经营所取得的利息赏赐给有关人员,受赏者没有偿还帑银本息的义务。公库制和广善库制则是将帑本直接贷借给有关人员,”借款者要偿还本息。22雍正七年,政府“为京城八旗兵丁人等生计,”“家中红白之事,经费不敷,”特殊拨发“内库之银,交付王大臣转用滋息,以备兵丁不时之需。”23“到乾隆初年更有所进展,公项开支在利息银中占的比重愈来愈大。遂使生息银两收入蜕变成为公项开支的一种固定的财政来源。”24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发放生息银两就是把放置在国库中的货币,投放到市场中。“最盛时期,户部库银总额有5000万两,而八旗公库生息本银的拨款前后几达1500万两。”25政府把占库存的30%白银,投放到市场,无论是用于旗丁生活消费,地方政府的经费,还是投资或供应其他需求,无疑都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作为中心政府发放生息银两的制度,也许在乾隆时期就结束了。26但是,用公款生息的方法,至道光年间仍旧使用,而且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书院、学校、救济等项经费的主要来源。可见,生息银两也是政府调控货币的一项很有成效的措施。

在管理方面,政府通过增减每文铜钱的重量,也就是增减每文钱的含铜量,使铜钱增值或贬值,以达到防止私销和私铸的目的。政府利用牙行在市场上平衡银钱比价,康熙六十一年,“于大、宛两县设立官牙,将钱价议平买卖。”27防止宝泉、宝源局炉头、工匠私自铸造钱币。对钱商、钱铺、当铺加强管理,防止他们贩卖、囤积制钱。乾隆九年,政府令京城各当铺,将所积制钱,“酌钱数送局”,由官钱局在市场上易白银给还。28当市场上钱票盛行时,政府企图把钱票掌握在京城范围内流通。但是对私铸、私销、囤积、贩卖等各种政府认为的非法经营活动,官方的严禁则是有限的,经常是禁而不止。但是也不能由于禁而不止,就否定政府对货币的管理。

以上三方面的措施,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上冬伊等议得数条,试行于京师。数月以来,钱价渐减,似有微效,民间称便。”29“前因京师及各省钱价日贱,由于小钱充斥,节经降旨饬禁,并立限收缴,乃自查禁以来,已逾年余,而京城钱价,近又减落”。30台湾学者郑永昌讨论指出:京师对私钱流通“管理与掌握较完善”,31有肯定道理。

如前所述,政府之所以制订和实行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缘由。“今各省开炉太多,铸造不精,以致奸民乘机盗铸。钱愈多而愈贱,私钱公行,官钱壅滞,官民两受其病。”所以“各省铸炉一概停止,独令京局鼓铸。”32“如遇京城钱价昂扬,发八旗米局,照市价平减,零星易换,则钱可通流,与民有益。”33“以京城钱价昂贵,复设官钱局。”34以后又因京城“钱价渐减,奸民每以在京贱买之官钱,运至近京钱贵之地,兴贩射利,议将官局停止。”35嘉庆四年,由于“自增卯以来,钱价仍未甚平,全部户、工二局,俱著全复旧卯。”36市场上钱少,则增加铸钱量,钱多则削减铸钱量,政府依据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下达定额。在兵饷、官俸中搭放制钱,是由于“京城钱价昂贵”,“俟钱价稍平,停止。”37“近日京师钱价颇昂,兼值雨水连绵,食物甚贵。”38“此项钱文,兵丁零星使用,自然散布流通,钱价可期渐减。”39“将卖米所收制钱,令五城照市价易银交库,俟钱价稍平,即行停止。”40照这种方法,“将搭放兵饷之钱文,令八旗于五城各设一局,兑换与民,照铺户之数,多换数十文,以银一两,换钱一千文为率,如此则钱价不待禁约,自然平减,于民用似有裨益。”41设立官钱局,无非也是“京师钱文昂贵,朕不得已,设立官局,以平市价”。42由此可见,市场中流通的铜钱过多,或者铜钱货币过少,就会引起物价变化,为了稳定物价,就必需调整钱价,这就是政府增减铸币数量的缘由。那么,市场上铜钱数量的多少,又是什么缘由打算的呢?

在市场上,人们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如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其实际价值超过了名义价值,也就是当制钱含铜量高,市场银钱兑换率低(比价低),私人销毁制钱能牟取更多的利益,就会有人大量熔化铜钱取得铜,到市场上售卖,或者制成铜器出卖。但当制钱含铜量低,市场银钱兑换率高(比价高),铸币费低廉,民间私铸铜钱比较简单的时候,人们为了猎取更多的货币,就私铸大量铜钱出卖。乾隆时,“铜价每斤直银一钱四、五分,计银一两,仅买铜七斤有余。而毁钱一千,得铜八斤十二两。即以今日极贵之钱,用银一两,换钱八、九百文,毁之为铜,可得七斤七、八两,尚浮于买铜之所得,何况钱价贱时,用银一两,所换之钱,可毁铜至十余斤者乎!”43可见,私销、私铸的消失与铜钱本身的轻重有直接关系。而政府原本为防止私销,削减制钱含铜量的措施,则给私铸造成机会;为防止私铸,增加制钱重量的政策,又造成私销的猖獗。政策、法律之所以无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关键因素就是市场在其中起作用。

市场调整的作用反映在私销私铸,制钱贩卖、囤积等民间的货币经营活动中。顺治年间铜钱数量少,不能适应流通中的需要。所以,“奸民开铺市钱,多以前朝废钱插入,又每千短少六文,作为绳底,以致街市使钱,每银一钱至一百四十文以外。”44特殊在“都城辇毂之下,天威呎尺之地,公然市井之徒,将民间废钱作铜收买,插和制钱之内,以一废钱当一制钱,是以废钱日见其多,钱数日见其增,钱本日见其亏”。45这种状况到雍正时,仍旧如故。“京师钱局,每岁鼓铸,则制钱应日加增。今虽不致缺乏,而各省未得流布,民用不敷。是必有销毁官钱,以为私铸者。”46雍正四年,京城步军统领在“崇文门外,拿获销毁制钱之人。”47以后,因“于京城内,屡次拿获销毁制钱之奸民”,所以,京城“钱价已觉稍平。”48私铸、私销行为不仅在民间有,而且官局也有,炉头、工匠偷漏减重,假公济私,非法私铸。顺治十年,“一直官炉夹带私铸,尤为病国。”49乾隆时,宝泉、宝源二局,“所铸钱文尚不能无轻减分两等情弊。”“不肖官员,将官钱私行削减,额外多铸小钱,希图盈余肥橐。该管上司曾不顾问,或且从中分润”。50通常,私钱流通都是在货币相对不足的状况下发生。而京师没有发觉大量私铸、私销现象,可能是货币数量比较充分,减重制钱的收购,铜材的管理都比较严格的缘由。与私钱流通同样违法的是制钱的贩运和囤积。雍正九年,有人发觉:“京城内有奸民勾通经纪,预发本银于大小铺户,收买制钱,多藏积累,俟钱贵始行发卖,名为长短钱。”51雍正十三年规定,“傥有不法奸商,专贩私钱,运载至数十百串出京货卖,及在京铺户人等,将钱囤积在家,俟价昂始行出售者,查拿究治。”52但到乾隆年间,贩运、囤积之事仍不断。“京城都会之地,各省经营贸易,络绎往来,奸商将钱装载出京,于价贵处,兴贩射利。再闽广商船,由海洋直达天津,回空时,概用钱文压载,运至本地买货。又各省漕粮回空,亦多载钱文,兴贩获利。”53同时,“近京直隶所属各村庄、集镇,每多富户,将粮草货物卖钱去串,积累一室,以防盗窃。此等乡愚,只图一己蓄积,遂致钱文不能流通。”54

从以上私钱流通和私贩囤积的现象中可以看出,银和铜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对私钱流通、制钱贩运、囤积起到打算作用。换句话说,是市场的价值规律起到调整作用。私钱流通是“制钱不足导致市场自我调适之现象。”55一些学者确定了私钱流通的乐观作用,“尽管私铸规模很大,私铸形质低劣,但并未严峻影响银钱比价,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反而在肯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官钱不足给商民日常贸易带来的不便。应当说,它对当时的经济活动有肯定的促进作用。”56

市场不仅调整了私钱的流通,而且也打算了钱票的流行。钱票是一种私人信用工具。“由于银铜本位货币无法适应经济进展之需要,导致私经济部门采纳私人信用工具以利交易。在私人信用工具中,钱庄、当铺以及有实力的商号纷纷发行钱票、私票和私帖,在地方上通行,这在清代是很普遍的事。”57“钱票的发行自将增加铜钱的供应”,起到补充铜钱供应短缺的作用。58这说明钱票的产生,完全是市场需要信用工具的结果。在钱票流行的过程中,看不到政府的作用,说明市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59

政府货币政策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为其统治服务。各代铜钱都标有不同的年号,在这里货币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当顺治年间,有人看到明代货币搀和在清代货币中流通,“禁之不止,诛之不胜诛”时,提出“凡市上行使,每废钱二文,当制钱一文”,由国家收购前代废钱的方法。户部大臣反对称:“明季废钱,岂可并行?”60不同意用此方法,好像使用明钱,有损清国。

其次是为了财政收入,保证军事活动的正常进行。政府铸钱有时可以获得比较多的铸息。顺治年间,清朝还没有统一国家,战斗需要大批经费。瑞士学者傅汉思指出:“政府从铸钱活动中获利是比较大的。对于有代表性的那些北京钱局而言,其结果是非常令人惊异的:直到1695年,那些钱局场是获利的,利润占铸钱成本的4—4.2%。然而,1700年以后,那些钱局都没有利润,反而受到严峻亏损,那时北京钱局的亏损达到铸钱成本的16—63%。只是采办比较廉价的云南铜以后,北京钱局的形势又有了改善。但是其利润却是微不足道的,还不到钱局成本的5%。随着国家对云南铜矿补贴的增长,铸钱成本再次上升,最终再消失铸钱总经费高于铸钱收益的状况。”61

再次是为了社会稳定。根据货币经济理论,物价与货币有着重要关系。物价凹凸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时,则物价下跌;反之,货币量削减,则物价上涨。假如官方兑换率和市场兑换率的差别过大,就会使物价变动,给百姓生活带来困难,也可能导致社会冲突,甚至。因此,为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政府维持官方银钱的固定比价,稳定铜钱通货,就显得非常重要。

清代前期的政府是专制体制下执行权力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定,很难说政府是为推动商品流通的进展,而制订货币政策的。但是为了达到政治、军事目的,政府提出的货币政策,也离不开经济。换句话说,政府的各种职能是相互关联的,经济作用离不开政治、社会和军事作用,而货币政策落实的结果,则体现在经济方面。当然,也并非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只是为了论述便利,这里根据现代货币理论,把政府对货币的有关措施与管理归纳起来,以期从历史事实中,客观评价政府的政策。

政府货币政策的特点之一,是因时制宜,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转变的。例如:对市场作用产生的私钱流通,政府一方面在法律上严令禁止,另一方面又实行了相对敏捷的政策。“乾隆初期,由于制钱供应不足导致钱荒的压力下,政府对私钱流通实行的基本方针是一种放任或弛禁的态度。至乾隆中叶以后,当制钱的供应渐渐稳定,各省呈报市场钱价日益平减的时候,处理私钱的政策才正式绽开。采纳的方式是多面性,但其中与历代政府的‘严刑峻法’政策迥然不同之处,是采纳一种较温柔的收买政策。”62又由于政府是依据市场中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化,而推行货币政策的,所以,这些管理措施也是审时度势打算的。有人说,清朝货币规章多变,正反映了政府这种随时应变的力量。

发放生息银两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又一大特色。康熙前期,全国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63但到后期,经济复苏,物价也开头回升。日本学者岸本美绪说:这是由于“康熙二十二年降服了郑氏,占据了台湾,再开海外贸易,从而自然地丰富了货币。”64理查德(RichardVonGlahn)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65他认为,“康熙朝的萧条与银的流向好像并无简洁的关系,中国国内物价的降低早于日本禁银出口,而物价回升也未受白银流入的刺激。”“铜钱价值下降并不能明确的与白银流入量的变化相关。”66笔者同意理查德的意见。从解除海禁的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后半期,也许有十年的时间,白银流入量是否能在这样短的时期内起到丰富货币,影响物价上升的作用,值得怀疑。笔者认为,起到丰富货币作用的,主要不是国际白银流入,而是国内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这就是康熙时期开头的为使官兵摆脱生活困苦,而发放生息银两的政策。雍正七年,上谕称:“为京城八旗兵丁人等生计,朕悉心揆度,若逢家中红白之事,经费不敷,着实困迫堪悯。特着用内库之银,交付王大臣转用滋息,以备兵丁不时之需。兹念外省驻防之满洲、汉军兵丁亦应一体赏赐。”“其他各省督、抚、提督标下兵丁,亦循此例。”67从京城八旗到各地驻防之满洲、蒙古、汉军等官兵,都有生息银两之利息,作为生活补贴。当然,清代前期的政府不会想到,用这种政策可以摆脱经济停滞现象,但在客观上生息银两的确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加,扩大了需求,促进了消费,使康熙后期的经济开头复苏。到乾隆时,发放的生息银两本金,已经基本归还。68可见,货币滋息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对拉动内需的确很有成效。

关于在货币流通中,政府起主导作用,还是市场起主导作用的问题,理查德认为,“明代主导货币事务的是市场而非政府。主控货币的是市场,而非国家。”69美国霍普金斯高校罗威廉(WilliamT.Rowe)好像不同意他的结论。“我关于十八世纪货币政策的讨论,使我对他的结论持谨慎态度。虽然象理查德表明的那样,当时的国家对它管理通货的力量失去了信念,但不管怎样,清中期官员们使用了广泛的间接方式――调整铜币的大小和含量,通过大量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货币地区,掌握银钱的相对供应量,高度选择性的反利用――作为一个市场的参加者来保证货币稳定,刺激了与人口同量扩张的经济生产力的进展。”70理查德的讨论止步于康熙时期,罗威廉的讨论重点在雍乾时期,虽然他们对于整个清代前期政府的货币政策、管理、执行状况,都没有全面讨论,但是他们的结论都是有依据的。

一般来说,清代前期是政府与市场共同掌握流通中的货币量。政府的货币政策的确起到肯定作用,特殊是在某些时期里,甚至起到主要作用,如前述发放生息银两,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就是市场在短时间里不行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政府的货币政策是调控流通中的货币量。当市场上铜钱数量削减时,政府可以增加铜钱的数量,反之,政府也可以削减铜钱的数量。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又受到铜材的影响,当市场上铜材短缺时,政府可以增加铜材生产,或向外国购买。由于铜钱货币流通量是随着市场上铜材价格的波动而变化的,所以,货币流通量以市场调整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官方根据市场银钱比价的变化来调整货币数量,政府的货币政策总是跟在市场调整的后面起作用。日本学者黑田明伸的讨论指出,“私钱跨省性的流通则呈显传统中国货币流通的另一面貌。”“显示出‘私’的经济相对于‘公’的经济对穿越政治疆界的活力。”71假如把“私”看成市场调整,把“公”看成政府调控,那么,从长时期看,正是“私”钱流通冲破城市之间、省际之间的地域,起到左右整个货币流通的主导作用。

从整个清代前期来看,政府货币政策的干预力量呈下降趋势,乾隆时期钱票的盛行,就证明政府并没有力量打算钱票的流通,完全听凭市场调整。特殊是道光时期,“新旧朝钱币一起流通及洋钱可用以缴税,表示当朝所铸的钱币不是那么成为王权的象征。”72低色洋银内流,国内白银外流,在一些地区洋钱与制钱同样使用。这时,政府提出了禁止中外贸易使用白银的反市场规律的政策,难于施行,就更表明货币流通越来越被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价值规律所操纵。

解释

1《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5。

2咸丰九年九月十六日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张祥河等奏折,见清代钞挡,钱法,道光朝。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图书馆。

3《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乾隆十年正月辛巳。

4陆世仪《论钱币》,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二,钱币上。

5汪宗义、刘宣辑录《清初京师商号会票》,载《文献》1985年第2期。

6“钱票是一种信用票据,由钱庄、银号等信用机构签发。它在肯定范围内流通,起着代替货币职能的作用。”张国辉《清代前期的钱庄和票号》,载《中国经济史讨论》1987年第4期。“钱票的起源,也无法考据。当时可能也是一种期票,临时填写,其和银票不同的地方,也许只在于银与钱的分别。或许银票的面额大一点,钱票的面额小一点,因此钱票的流通性要更加大一点。”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57页。

7张国辉《清代前期的钱庄和票号》,载《中国经济史讨论》1987年第4期。

8《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四,考5002。

9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1691年致一位议员的一封信》商务印书馆1962年中译本,第101页。

10《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6。先定为七文准银一分,后改为此比价。

11《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市籴一,考5146。

12参阅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钱法;《清朝文献通考》钱币。

13私钱包括私人非法铸造的货币;官局中炉头工匠偷工减料,铸的低于法定重量或成色的钱;前代的货币。参阅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高校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1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

15《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70。

16《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四,钱币二,考4972。

17《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四,钱币二,考4975。

18《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七,钱币五,考5012。

19《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8。

20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十四,户部,钱法,搭放京饷。

21《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市籴一,考5150。

22张建辉《关于康熙对生息银两制的初步推广及其在八旗军队中的运用》,载《清史讨论》1998年第3期。

23《雍正朝镶红旗档》宿字三十九号,转引自韦庆远《雍正时期对“生息银两”制度的整顿和政策演化--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讨论之二》,载《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4韦庆远《清代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过程讨论之三》,见《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25张建辉《关于康熙对生息银两制的初步推广及其在八旗军队中的运用》,载《清史讨论》1998年第3期。

26韦庆远《清代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过程讨论之三》,见《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27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

28《清高宗实录》卷二二六,乾隆九年十月壬子。

29《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乾隆十年正月辛巳。

30《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九,钱币一,考7686。

31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高校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32《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8。

3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十四,户部,钱法。

34《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四,考5000-5001。

35《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四,考5000-5001。

36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

37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搭放京饷。

38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搭放京饷。

39《清仁宗实录》卷一六一,嘉庆十一年五月甲子。

40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

41《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市籴一,考5146。

42《清高宗实录》卷,乾隆三年三月丁巳。

43陈廷敬《杜制钱销毁之弊疏》,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三,户政二十八。

44顺治八年正月户部尚书巴哈纳题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7辑,第169页。

45顺治九年十月户部尚书车克题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7辑,第178-179页。

46《清世宗实录》卷三二,雍正三年五月癸丑。

47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禁令。

48《清世宗实录》卷六一,雍正五年九月乙卯。

49《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8。

50《乾隆朝上谕档》第十七册,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十二日,页958、976。转引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高校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51《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市籴一,考5146-5147。

5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禁令。

53《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乾隆十年正月辛巳。

54《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乾隆十年正月辛巳。

55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高校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56王光越《试析乾隆时期的私铸》,载《历史档案》1988年第1期。

57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讨论(1644—1973)》国立台湾师范高校历史讨论所专刊(13)1985年,第292页。

58林满红《嘉道钱贱现象产生缘由‘钱多钱劣论’之商榷-海上进展深化影响近代中国之一事例》,载《中国海洋进展史论文集》第五辑,中心讨论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讨论所,1993年,台北·南港。

59“道光年间,清廷也曾设立政府的信用机关,由内务府在北京设立官钱铺五家,发行钱票。”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49页。政府发行官钱票,比民间使用钱票晚得多,而且在前期是否起了作用,待进一步讨论。

60顺治九年十月户部尚书车克题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7辑,第178-179页。

61(瑞士)傅汉思《清代前期的货币政策和物价波动》,载《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62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高校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63(日本)岸本美绪认为,康熙前期禁海和政府的紧缩政策,使流通中的白银削减,造成全国性的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消失康熙前期“全面物价下跌及与之相伴的滞销、收入下降等不景气的”状况。岸本美绪《康熙年间的谷贱问题-清初经济思想的一个侧面》,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康熙前期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是事实,但形成的缘由不肯定是政府紧缩政策。据日本学者百濑弘的讨论,“至康熙三十六年皇室开支尚不及明朝一个内廷官署的经费。乾隆朝在清朝财政盛世的时代中,也只不是60万两。”百濑弘《清朝の異民族统治に於おける财政经济政策》,《东亚讨论所报》,第20号,1943年。转引郑永昌译文《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载《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心讨论院近代史讨论所1999年。可见另有缘由。

64岸本美绪《康熙年间的谷贱问题-清初经济思想的一个侧面》,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5FountainofFortune:MoneyandMonetaryPolicyinchina,1000-1700.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6.338pp.台北南天书局翻印本1997年。

66转引刘翠溶书评,载《新史学》一九九八年九卷三期。

67《雍正朝镶红旗档》宿字三十九号,转引韦庆远《雍正时期对“生息银两”制度的整顿和政策演化--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讨论之二》,载《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8参阅韦庆远《清代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过程讨论之三》,见《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69转引刘翠溶书评,载《新史学》一九九八年九卷三期。

70“TheJournalofInterdisciplinaryHistory”Vol.28,No.2(Autumn,1997)。以上英文论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徐建青同志供应译文,在此表示感谢!

海南人;近代;出洋缘由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中有条款规定中国人原意出洋,政府不得阻拦,拉开了出洋热的序幕,这种出洋热在海南基本上持续到民国时期。依据苏云峰统计,“从1882年至1928年,由海口乘轮船出洋者,约在100万以上”。依据海南区善后公署专员黄强调查,这些人多数前往了南洋地区,“至今已经达到39万人,其中泰国为15万人,马来亚为10.2万人,印度支那为3.8万人。这一数字约占海南岛全部人口的18%。”多方面叠加的因素促使了这么多海南人抛下亲人、离别故土,本文重点探讨这一问题。

一、海南人有冒险进取精神,敢于出洋

“琼民多由他省移殖而来,富于冒险及进取精神,稍受经济之压迫,则飘然远引,赤手空拳,自食其力。虽遇困难之环境,不因终日劳苦而稍戢其求生奋斗之志。”海南移民多由福建、广东移居海南,他们精通航海技术,在艰苦的环境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明清时期的海南渔民长期以来就前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捕鱼,对于这些具有丰富航海阅历的渔民前往东南亚不是难事。今人陈泽宪“曾见到一张同治乙丑年(1865年)海南潭门港邓有吉、曾圣姐等四十二人出海去西沙捕捞海螺,在叻埠(新加坡)过冬的公凭。”《海南岛志》记载了:“琼山、文昌、澄迈、琼东、定安、乐会、万宁、陵水等县,以地偏岛之东北,接近大陆交通,风气开通较早,其民富冒险,务进取,南洋各岛多其脚印     ”的事实。

海南人在大海中拼搏的传统,使得他们“身上都流淌着敢于冒险、不轻易服输的热血”,再加上他们又有世代相传的航海技术与阅历;当他们在受到压迫或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宝时,敢于出洋求生存谋进展。

二、海南地方政局动荡

清末,海南爆发汉族与黎族人民起义多次,尤其以光绪四年、七年、十一年爆发的汉、黎族人民起义均演化成大规模的暴动。如光绪七年的暴动,客家人“勾结黎匪,剽劫乡村,…叠次滋扰崖州、万县,戕官抢杀”;光绪十一年的暴动,起义的客民“所到村庄,恣意焚杀,勒索资财”,崖州“抱寨、抱丑、打荡等村黎匪四出,焚杀甚惨”。这些暴动使海南的社会变得动荡担心,给老百姓带来了危害,使得一部分海南人出洋谋求生存进展。

进入民国,海南先后有龙济光、李根源、邓本殷等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海南又受到因广东陈济棠、陈铭枢、陈策之间权力斗争的影响;这些使得海南的社会极为动荡黑暗。海南割据军阀为了争夺海南的掌握权往往将正常的捐税用于军费开支。如1924年,邓本殷为了筹集军费,“令各县依岁额加倍征收,时称为双粮”。同时,为了维持岛内各类政府职能机构的运行,不得不允许这些机构向岛内各类人群开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海南岛志》云:“各县市署及城乡警团学各机关团体,皆得自由征收杂捐。税目繁苛,几于无物至税,轻重由己,方法错杂,重重抽剥,有一物数税或十余税者。”海南政局动荡之际,盗匪横行肆虐。“民国五年,西南各省护国军讨袁,四方民军蜂起响应。县知事黄炳煊先逃。四月二十四日,阳江匪首冯兰波乘机冒民军名目率匪党数十人蜂拥入城,假张布告,人不及防,被掳商民数人落船,勒赎钱八百千文,并劫港内商船一只,货物甚多。”

由上述材料可知军阀、职能机构与盗匪的共同剥削、掠夺与抢劫下,海南各类不同的“无辜民众惨遭祸害,财产荡然”,这才会消失“壮丁散之四方…亦有以地方不靖,前赴南洋经商”的潮流。

三、海南东北部地区人口较密,生计困难

海南岛可供耕作的农田少,尤其东北部地区。小叶田淳云:“海南的农村,每一户的耕田面积原来很少。”《海南岛新志》列出文昌县昌锦村每户平均耕地8.32亩,下铎村每户平均耕地2.58亩;乐会县石头村每户平均耕地4.80亩,孟居园村每户平均耕地3.95亩;琼东县春田村每户平均耕地2.85亩。通过这些调查,可得出海南东北部沿海县农户“由于平均耕地面积过少之结果,农夫生计实难维持”的结论。而此时,“广东省全体户平均为12华亩,全国户平均为20华亩”,海南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低于广东农户,更低于全国农户。再加上海南东北部地区人口较密,使得这些县的老百姓难以维持生计被迫出洋谋生。

四、农业生产不易

其一,雨量安排不均导致生产不易。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足,但降雨“以中部山岳地带为较多,平原丘陵地带则较少。…又从地域言之,则东部之琼东、万宁、陵水一带,雨量较多;西及南部之儋县、昌江、感恩、崖县一带,雨量较少。北部之儋县,年仅500公厘。临高、澄迈、琼山、文昌诸县,则介东及西南各县之间。从月份言之,则全岛平均,自十一、十二至四月为干季,九所、崖县、三亚一带一、二月间尤难见雨;四、五至十、十一月为雨季,八、九月雨量尤多”。雨量不均致使农作物生长只能看老天爷了,必定导致“耕地之休闲废弃者,诚不行以数计也”局面。

其二,水利设施缺乏导致生产不易。依据广东省海南区亚热带资源开发委员会调查:解放前,海南水利设施缺乏,修建的农田水利只有65宗,并且是日本占据海南期间修建的,其中已修建好的有50宗,未建成的有15宗。这些工程修建草率,再加上管理不重视,现大部残缺不已,失去效用。因此,直至1949年,“全岛耕地面积仅有430万亩,农田浇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3%,绝大部分都是‘望天田’。粮食单产66.5公斤,总产28.59万吨。”

其三,耕作方法落后导致生产不易。陈元柱通过调查归纳了琼崖农夫落后的耕种方法有:稻田所插秧距离太近;同一块田中多品种混杂在一起;很少施肥料,即使施肥也是将山草或牛骨焚灰撒入田中,不用化学肥料;耕种器具落后陈旧。日本人后藤元宏也描述:海南农夫施肥“仅有少量的牛粪及花生壳,地力消耗殆尽,农夫就自然地放弃此地的使用”。所以陈植称海南岛“除都市外,尚滞留于原始农业时代。”

这些因素造成了“全岛人民陷于衣料无着、食粮不敷之逆境”,驱使海南人不得不出洋求生存。

五、洋货涌入海南,农夫、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把琼州辟为通商口岸,自此琼州门户大开,洋货蜂拥进入海上交通便利的琼州。

《海南岛志》列举民国琼海关洋货进口价值:民国十一年,洋货进口3897213两;十二年,洋货进口3898445两;十三年,洋货进口4568973两;十四年,洋货进口6562763两;十五年,洋货进口3689839两;十六年,洋货进口6527528两;十七年,洋货进口5120870两。众多洋货中,洋纱进口数量多。《琼崖志略》有民国棉纱进口税:民国十七年,185994两;十八年,369540两;十九年,491650两。从上述不断增长的棉纱进口税可知,洋纱大量涌入海南。“洋纱通行”导致感恩县原来“恒纺织吉贝为土布,以供自用”的妇女“自纺均废”。甚至连“南丰、三亚、藤桥、岭门、兴隆、陵水县城四周的黎族人民,很久以来就没有自种棉花了,男女穿的衣服,或购洋纱织布缝制,或买制成品。”

当然这不仅是棉纺业如此,其他多种产业无不受洋货的冲击,导致海南大量小手工业者破产,表明海南“正是走上经济破产的过程”。洋货的输入“极大地冲击了海南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大量农夫、手工业工人失业,“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很多居民不得不迁移海外。”

六、西方殖民者开发东南亚需大量劳动力,诱使海南人出洋

19世纪中叶,英、荷、法先后占据了东南亚地区,他们在这里大力进展锡矿业和橡胶业,迫切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垦荒、筑路、开矿、掘河、建城市等工作。而此时,“非洲奴隶贸易停止,世界范围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非常尖锐。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便把凝视的目光投向紧邻东南亚的中国华南沿海”。因此这些殖民者联合国内绅商棍徒诱骗华工前往。《文昌县志》记载:“去南洋者不愁无工做、无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贫苦的文昌人到南洋谋生。”《海南岛新志》依据琼海关统计列出海口港出国华侨数:前往海峡殖民地,民国二十四年,16861人;二十五年,23410人;二十六年,35633人;二十七年,20891人。前往暹罗,民国二十四年,5017人;二十五年,9873人;二十六年,8605人;二十七年,8193人。上述内容进一步证明了成千上万的海南人前往东南亚谋生求进展的状况。

此外,“华侨出国往往是宗亲相引,即以族授族,以戚引戚,以乡引乡。”据韩铣丰先生的调查统计:“在北婆罗洲沙巴的海南华侨中,80%是由于亲属关系而出洋的。”

简而言之,近代多数出洋的海南人是“由于贫困,穷得没有方法,不能在家等死”,才“外出找条活路”。近代的琼属华侨身上发生的出洋血泪史,并没有冲淡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他们在海南危机之时,总是准时挺身而出地出钱出力。历史证明:他们的确是海南有力的资源,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日也是如此。

《北京条约》第五款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法)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将与英(法)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船只,毫无禁阻。”参见筹办夷务始末(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9.

苏云峰.东南亚琼侨移民史.海南历史论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24.205.

日本东亚调查所《海南岛の民族と卫生の概况》,转引自王翔.近代南洋琼侨的社团与生活.海南高校学报(社科版),2024(3)28.

(民国)许崇灏编著.琼崖志略.郑行顺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24.196.191.163.159.

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华侨史讨论论集(一).上海:华东师范高校出版社,1984.55.

(民国)陈铭枢总纂,曾蹇主编.海南岛志.郑行顺校订.海口:海南出版社,2024.125.80.

唐若玲.海南华侨在近代中国社会进展中的贡献.湖北社会科学,2024(8)104.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清实录广东史料.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5.49.

赵德馨.张之洞全集(一).武汉:武汉出版社,2024.434.537.

王家槐.海南近志.1993.72.

(民国)周文海重修,卢宗棠,唐之莹纂修.感恩县志・海防志.杜惠珍,蔡昌其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24.264.42.

(民国)陈植编著.海南岛新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24.84.90.33.33.145.146.83.

海南荒地多,但因降雨安排不均、水利设施落后等缘由导致便于农夫耕种的高产田数量少.

小叶田淳.海南岛史.台湾:学海出版社,1979.195.

据广东省政府的调查报告.后藤元宏《海南岛全貌》.转引自张兴吉.民国时期的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24.126.136.

参见广东省海南区亚热带资源开发委员会.广东省海南岛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合(农业、林业).1956.335.

高海燕.海南社会进展史讨论(近现代卷).北京:光明出版社,2024.74.64.

陈元柱.琼崖实业问题.参见张朔人,于苏光.华侨与海南社会进展.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24.199.

《中英天津条约》第十一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已有《江宁条约》准通商处,即在牛庄、登州、台湾、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至于听便货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坟茔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损诸节,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

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24.114.

参见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文昌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491.491.

王翔.近代南洋琼侨的社团与生活.海南高校学报(社科版),2024(3)27.

寒冬.海南华侨华人史.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24.104.

富国强兵民安康《盐铁论》的难题:经济自由与富国强兵浅论《管子》富国强兵主导思想下凸显出的训练理念政治局探求富国强兵战略民富国强的神秘富国强军的历史提升“中国梦”彰显“民富国强”执政理念富国强军是国家的最佳战略选择农夫富有才是真正的民富国强德国民富国强的规律探析实现“民富国强”的路径选择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从“国强民富”到“民富国强”的华丽转身赤胆忠心的呐喊,富国强民的箴言中国崛起的新规律:富国强军的统一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思辨民富国强是国家的终极目标略论我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让学问产权成为富国强民的有效手段学习十精神实现民富国强的几点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历史薛焕家族的富国强兵梦薛焕家族的富国强兵梦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平安又牢靠!document.write(":薛元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沟通,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准时告知我们,本站将马上删除有关内容。薛焕六世外孙美国芳邦高校美术系终身教授维克托・王依据英国1859年版《额尔金伯爵出访中国和日本之行记事》一书中的薛焕像绘制。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斗,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天朝上国梦”。为摆脱内忧外患,清廷上下不少有识之士开头乐观探究富国强兵之道,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薛焕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薛焕:负天下之重

明嘉靖八年(1529年)的进士薛元鼎,由宦入川任叙南卫兵备签事,其一支后人世居四川叙州府兴文县富安乡,多从事训练,可谓世代书香。为生活便利,后迁居宜宾县黎汤乡古木湾(今宜宾市翠屏区赵场街道桥坎社),薛焕即在这里诞生。

薛焕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二十九年选授江苏金山知县,后入向荣幕襄赞江南大营军事。历任松江知府、苏州知府、苏松粮储道、苏松太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礼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时,薛焕在力保中国澳门的上作出巨大贡献。同治五年薛焕致仕回籍,光绪六年卒于原籍,诰封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工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一、触怒“龙颜”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薛焕任江苏金山知县。由于他不愿加重因连年天灾人祸苦难重重的百姓负担,不到一年,就因田赋未按期收齐、漕船兑开拖延、对饥民“疏防盗案”而在官场三起三落。

在这过程中,他发觉要转变中国羸弱面貌,仅靠传统农耕根本不行。为此,他顶住清廷闭关自守国策的压力,乐观探究西方先进理念,以办理洋务为核心,拓展国内外贸易以富国强兵。因政绩显著,仅几年时间就升为上海道。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直抵天津城下,被“刀子抵在喉咙上”的清廷作为退兵之计,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帝虽然被迫“依议”,但对条约中“使节驻京”一条深恶痛绝,认为“自古无此体制,万不行行”。在联军撤离天津后,他派出高校士桂良、吏部尚书花纱纳等四大钦差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借与英方上海税则谈判机会,准备以“全免夷税”换取修改“使节驻京”等四款。但是“英夷”也“所重者惟此一款”,这就使上海税则谈判极其困难。

时薛焕为江苏按察使署上海道,对咸丰帝用“全免夷税”来换取洋人修改“使节驻京”等四款持异议。由于外国使节驻京对中国来说只要处理得好并不肯定是坏事,至于其他战后赔款也超不过两年的洋税收入,犯不着牺牲巨大的国家利益来换取。但他当时的身份卑微,没有直接向清廷奏本的话语权,只能趁钦差们让“开导夷人”的苦差事都由他出面的机会,向钦差们讲说“夷性”,分析全免课税之不行,并贸然提出修改已经签字用印的条约。

由于薛焕精通“夷务”,钦差们对他的意见几乎言听计从。加之当时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北大营,对江苏压力骤增,两江总督何桂清守土有责,谈判方面几乎完全依靠薛焕。英方谈判成员俄理范在回忆录中曾写到:“全部钦差大臣都把信念寄予在省级司法官薛焕的身上……当时,他的意见在钦差大臣中是举足轻重的。”

但咸丰帝对薛焕并不相信,谕令两江总督何桂清:“遵照内定方法,未可擅出己见……假如该员(指薛焕)熟识夷情,办理妥当,即饬令仔细经理,以专责成。倘其方法未合,或不甚得力……毋庸令该员与闻”,并密旨四大钦差查访薛焕是否牢靠。

桂良等密报了查访薛焕的结果:“办理夷务,可期得力”。但咸丰帝在桂良等奏折中看到薛焕竟敢建议暂缓向英法宣布全免洋税,甚怒,立即责令钦差们:“断不行于初定方法之外,另筹省事之法”。

桂良等在回奏中报告了薛焕的意见:“夷情诡谲,未可轻议条约,即将税课全免,不过夷商感恩,欲其罢弃全约,势必不行。且夷性多疑,我若执之过坚,恐致决裂。”咸丰帝见钦差们忤逆圣意皆来自薛焕那儿,不由大怒,在奏折旁朱批道:“未见该夷,何以知其必不行,薛焕真贼之行径也!”

仅此御批,足以定薛焕死罪。但还嫌不够,咸丰帝又密旨痛骂桂良等不遵内定方法“自问当得何罪”,何桂清“岂可专听属吏(薛焕)之言,自贻罪戾”。咸丰帝甚至指责薛焕反对“全免夷税”是“虑及免税后,无可沾润,因而设词淆惑”。

一道道密旨弄得桂良等“惶悚特别”。但钦差们都明白薛焕没有错,不但没处理他,竟一齐横下心来与咸丰帝软磨硬泡,指责咸丰帝“全免夷税”的内定方案是“太阿倒持,授人以柄,其弊不行胜言”。这话足以让咸丰帝灭其九族,但他不得不忍下这口气。由于咸丰帝也明白薛焕的意见若不是非常有理且形势严峻的话,对他一直逆来顺受的钦差们是绝不敢这么犯上的。且看事态进展吧,到时候若谈判结果不如意,不但薛焕该杀,四大钦差一个也跑不脱!

税则谈判自九月初六起,连议三天。薛焕趁双方闲谈“用言语旁敲侧击,将驻京等事,模糊其词,仍向该夷商探。”但英方坚持“条约既定之说,万不能动!”此事既已挑明,钦差们只好向英方正式提出修改使节驻京问题,却不被理睬。

十月初三税则谈判结束,中英签定了“不但尊崇国体,且可堵其弊,防其流”(何桂清语)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这次税则谈判,薛焕在钦差到达上海前,胜利地“羁縻”列强舰队近三月,使其未能“遽然北上”,为次年大沽口之胜赢得了备战时间;阻挡了“全免夷税”,保住了海关与国家重要税源;在通商章程中对涉及食盐、军火,特殊是关系到数千上万苏浙闽粤从事海运和漕运船民生计的大豆和豆饼贸易“釜底抽薪”,禁止外商插手,避开了洋货无节制地倾销。

二、组织洋枪队

就在上海税则谈判次年(1859年)三月,英法美联合舰队以《天津条约》批准书在京互换之期将到为由,预备武装闯过天津进京换约。正值清廷和、战不定时,主战的御史蒋志章疏保薛焕:“焕有胆略,任上海道时,洋人畏服。请特召来京,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相时委用”。僧格林沁经天津大沽炮台一役,击沉英舰四艘,击伤英舰多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迫使英国舰队不得不竖起白旗狼狈撤走,制造了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斗以来与列强作战的最大成功。但这一役中国军队因装备落后死伤太大,让薛焕熟悉到创建一支使用先进武器军队的必要性。

咸丰十年(1860年),已迁升为江宁布政使的薛焕因熟识洋务被清廷“赏加巡抚衔,帮办海口通商事宜”,恰遇两江总督何桂清兵败被革职,薛焕被清廷临危受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在强敌压境却“兵无可集,将无可选,唯张空名号召征集乘城拒贼”的前提下,薛焕派上海道吴煦、盐运使杨坊招募美国人华尔,创建了晚清第一支使用先进武器的军队――洋枪队。

这华尔乃美国人,十六岁入美国文理军事学院学习,在墨西哥和克里米亚打过仗,长期在海上及中美洲从事冒险活动。华尔后来流浪到中国,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当大副,极富战斗阅历。

但成立洋枪队却大费周折。此时咸丰帝被英法联军逼逃热河,知薛焕在上海募用洋人搞洋枪队,自是特别生气。而朝中大员也多为“天朝独尊、四夷宾服”观念所囿,只记得当年金戈铁马杀进关来的威严,对“西夷淫技”极是鄙视。

但成立洋枪队的最大压力却来自英国。英国认为洋枪队破坏了西方在清廷与太平军间“中立”的形象,担忧华尔会代表美国利益。英驻华舰队司令何伯担忧中国军队由此进展壮大,竟以华尔招募英舰逃兵和违反西人中立为由逮捕了他,欲将他驱除回美国。

为让洋枪队成为装备精良的中国军队,薛焕煞费苦心做了三件事:一是奏请清廷同意让华尔加入中国籍,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当洋枪队队长。由于华尔坚称已加入中国籍且入赘为杨坊女婿,何伯才不得不释放华尔。二是趁洋枪队在上海五战五捷之时机,奏请清廷赐华尔四品顶戴,将洋枪队更名常胜军。这样,华尔正式成为清廷命官,而洋枪队也嬗变为清军。三是逐步减弱洋人在军中的势力。除士兵多用中国人外,以上海道吴煦为常胜军督带、盐运使杨坊为会代、参将李恒嵩为协带会同华尔管理。

在清军装备还是落后的刀、戟、剑、矛以及少数火绳枪时,由于薛焕在上海开创了改组清军装备与建制的先河,且洋枪炮威力惊人,上海战役后仅四天(1862年11月17日),清廷就谕令各地选派军官到上海学习西洋兵法与枪炮制造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