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幼儿期_第1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期_第2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期_第3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期_第4页
发展心理学幼儿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发展心理学幼儿期第1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2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

(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第3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

(五)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

(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第4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由成人发起的主动游戏;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从简单摆弄实物到以实物的功用做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如用竹竿当马骑。第5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像的特点,如骑竹竿,竹竿似“马”的性质寓于“骑”中,从而有骑马的想像。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第6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发展规律。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第7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1.独自游戏:儿童一个人玩,没有接近其他儿童的意愿。这是婴儿期的主要特点。

2.平行游戏:几个儿童一起游戏,玩具类似,但儿童之间彼此独立,无交往与合作。这是幼儿初期的游戏。

3.联合游戏:几个儿童共同玩一个游戏,其间虽有言语交流,但不受统一目标约束,也没有角色之分。一般属幼儿中期和末期的游戏。

4.合作游戏:一组儿童有组织地进行游戏,且有一定的目的,儿童之间彼此协调合作。这种游戏始于幼儿中期。第8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环境,认识物质特性,发展感知觉、想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如“过家家,”“拿枪打仗”等。第9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在游戏中发挥他们的想像、才智,表现他们的技能和灵活的独创精神,体现领导、组织能力。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游戏要求自信和坚持性,要求具有责任感并遵守规则,在游戏中体现助人和协作精神。

(五)增强体质第10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表现在词汇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类的扩展上。

第11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词汇量的增加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3―4岁,增加率约为70%,此后增加率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趋势。就平均值而言,幼儿每日要增加2―3个词汇或更多。3岁词汇量有1000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

第12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幼儿最初赋予所获得的词的意义与成人所理解的词义并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与成人词义部分重叠。儿童对词汇的理解:(1)从不确切逐渐发展到确切;(2)从对词义的肤浅理解到理解不断加深;(3)从具体性向概括性转化;(4)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正。第13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3.词类的扩展

1岁到1岁半儿童所掌握的词,多为名词和少量的动词,到3岁以后逐步掌握各类词汇,但是不同词类的多寡差异很大。研究发现,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名词中具体名词占80%―85%,在动词中外显的动作行为词汇约占85%。这表明幼儿的词汇中具体名词和可见的外部动作词汇占绝大部分。这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14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陈述句后逐渐出现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但是到幼儿期末,陈述句仍然占有三分之一左右,占主要成分。他们对被动句、反语句、双重否定句等形式复杂的句子仍难以正确理解。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第四,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促进幼儿期言语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第15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的讲述多以情境活动的表象为背景,缺乏连续性,无逻辑性,结合情境才能理解。随着思维逻辑性的萌芽,开始出现连贯语表述。据研究结果,4岁儿童约有1/3能运用连贯语,到6岁运用连贯语者可达1/2左右。

幼儿的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16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可以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方面。短时记忆以记忆容量(记忆广度)来说明,长时记忆则从三种发展趋势来说明。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幼儿记忆容量如下:3岁3.91,4岁5.14,5岁5.69,6岁6.10。表明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

第17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较为薄弱;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记发展的速度更为明显。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相互联系。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第18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记忆策略形成

1、记忆策略的发展

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1)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2)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3)复述策略,即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第19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思维的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期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第20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原有思维中的各种感知与行动被简化、被压缩,而内化为头脑中的表象,通过表象之间的联系、运演进行思维活动;思维所反映的内容属于事物的外部特征和非本质联系。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幼儿的认识水平还基本上处于了解事物的鲜明特点、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阶段,因此往往具有不清晰、不确切、缺乏连续性和易变性的特点。这是思维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非本质联系的特点。

第21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具有符号功能

运用形象符号的能力和言语在思维中的调节作用是衡量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标志。幼儿符号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以使用图形符号为例,2、3岁儿童绘画使用的符号是象征性的,只具有个体信号性的意义,他人不容易读懂。从4、5岁开始,绘画中就出现了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符号,如蝌蚪人、树、太阳等,这些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普遍标志,是具有与人们交往的性质的,所以可称为符号。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的思维具有了符号功能。这些符号是用词标志的,是可以通过言语调节的,他人都可以读懂的。第22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由于思维具有了一定的词的概括性和言语的调节性,他们便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过去的经验,联想有关的形象,从而能计划自己的行动,预见行为的结果,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思维的计划性和预见性。第23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

“是什么”“为什么”

2、3岁儿童的提问以“……是什么”为主,这反映他们的求知水平局限在追求个别事物的特点上。4、5岁儿童的提问类型就变成以“为什么”为主导。说明儿童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欲望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第24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概念的发展和概括水平发展的反映。幼儿末期开始能按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如动物、水果等。

幼儿掌握概念直接受概括水平所制约。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出现率约为50%),此后抽象概括能力得以迅速发展,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力也开始发展。研究也表明5岁―6岁儿童已经开始具有某种推理能力。

第25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第26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我国研究表明,3岁小班儿童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数比率不到20%,4―5岁中班儿童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到5―6岁的大班儿童就有80%―90%多的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第27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发展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方面。

第28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一)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研究表明,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一般研究都认为儿童的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也有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年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第29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二)攻击行为(侵犯行为)1、定义及形式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2、分类工具型攻击: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敌意型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第30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发展特征

年龄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表现为攻击行为的类型从“工具型”向“敌意型”的转化。这种变化趋势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关。

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卷入攻击性事件;攻击行为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即童年时期被评为攻击性较高者,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较高。

4、对攻击行为的控制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第31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性别角色社会化(一)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二)发展特点儿童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14―22个月的男孩就偏爱小汽车之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到2岁时,儿童能说出自己的性别。到5岁左右,儿童能够开始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如男孩应该勇敢,女孩应该文静。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的社会压力。第32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四、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基本特点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第33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同伴关系对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作用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既可以提供儿童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儿童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第34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到小学以后,儿童的归宿感从家庭向伙伴转移,他们需要伙伴的支持、友谊,从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团结协作、助人、谦让,这些都会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成人,尤其是父母亲,一定要珍惜儿童的伙伴关系,千万不能阻止或粗暴干涉。必要时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建立适宜伙伴关系的条件,积极地予以协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轻视,更不能推卸的责任。

第35页,讲稿共42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五、第一反抗期

幼儿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展,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

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能因为受此烦扰而祈求没有反抗期。如果孩子没有反抗行为,这多是因为父母的教育过于严厉,孩子自主的欲望受到抑制,或者父母过于溺爱,一切欲望有求必应,从而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