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综合实践-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综合实践-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综合实践-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综合实践-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教师学校学科综合实践课题走近端午节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活动主题的选取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课程,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它为学生理解端午节意义、走进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但对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功能却知之甚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通过上网、看书、采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虽然已是七年级的学生,但平日很少做家务,希望能通过学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及学习包粽子。教学难点:学习包粽子。教学用具:多媒体、包粽子的材料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活动导入1.我们国家的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2.我们刚过了什么节日?下一个节日是什么?多媒体出示:二、认识端午节多媒体出示:1.端午节简介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另有端阳、端节、端五、重五、五月节、女儿节、浴兰节等说法,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端午节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源于纪念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怀王的大臣。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夫差继位后,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故此又有端午节为纪念曹娥一说。2.端午节文学记载端午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童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吉祥!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已酉端午【元】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午日观竞渡【明】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七律•端午(二首)老舍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着新鞋来往,即跌泥中。诗纪二事:其一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其二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1942年作于重庆)3.端午节习俗赛龙舟:这项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已经逐渐从民间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了有章法、有规范的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悬挂菖蒲、艾草: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上悬挂菖蒲和艾草借以避邪。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这个习俗来源于纪念屈原,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饮药酒、洗药澡:端午节时,人们饮用浸泡着雄黄或菖蒲的药酒,用兰草煎熬出来的水汁洗澡,从而祛病除疫。端午配饰:人们常以各式各样的小饰品作为驱邪避害的象征。例如香囊。食五黄:在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全国有着不同的粽子,端午节粽叶飘香,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感情。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广东粽子个头不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江西粽子多以尖三角形,有腊肉、蜜枣、绿豆等风味。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种粽子。(拉美缅甸越南)三、学习包粽子1.先播放视频——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教学2.再用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及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温馨提示:(1)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发现的问题告诉小组长,并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老师。(2)在添米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米撒出来,要爱惜粮食,粒粒皆辛苦哦。(3)轻声说话,要注意卫生。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NO.1

:需要准备的工作是:糯米洗净,滤水,不要滤干,水到米表面就行,泡着,不用泡太久,一般3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行了。根据个人口味将各种辅料备好。NO.2:选两张大小接近的粽叶,把两片粽叶光滑面朝外,剪掉叶柄。

NO.3:在靠近叶柄的2/3处折叠成漏斗形状,大拇指压着粽叶的接头处(不能有漏洞)。往漏斗里装入少量米。NO.4:依据自己口味放进辅料。

NO.5:继续放米,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子很瘪,太多了包不住。用大拇指把米压实。

NO.6:将上端叶子折过来盖上,手不能松。

NO.7:左右两边的粽叶向内折叠,使粽叶把米全部裹住,要包的密不透风,不要让里面的米漏出来。NO.8:折转合上。N0.9:握紧粽子,用绳子缠紧,粽子就包好了。3.优秀作品展示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定一学生读给大家听学生交流讨论讲故事指定学生选读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口答展示观看视频,明确主题。教师把包粽子用的材料分组发放,学生按步骤合作学习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告诉端午节加深学生对端午节认识让学生知道从古至今都有文学作品关于端午节的记载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板书设计走近端午节一、活动导入二、认识端午节1.端午节简介2.端午节文学记载3.端午节习俗三、学习包粽子学生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但对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功能却知之甚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通过上网、看书、采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虽然已是七年级的学生,但平日很少做家务,希望能通过学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走近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活动主题的选取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课程,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它为学生理解端午节意义、走进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给家人讲端午节的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