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已成成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认为《城市姑娘》还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作者对其中人物在消极被动方面的描绘,虽说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故事情节发生在一八八七年左右,当时工人运动己在蓬勃发展,而《城市姑娘》却把当时工人阶级描写成一群消极被动的、等待“来自上面”恩施的人,这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环境不够典型。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了。恩格斯与人为善,话往往说得很委婉,在肯定她的人物够典型之前加上一句“在他们的限度之内”。这封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典型既然这样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双方都因此获得一个新的更明确的涵义,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推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八一六——一八四八年的历史发展中一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最能说明典型须符合历史发展真实情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答复拉萨尔的两封信。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指责拉萨尔所谓“革命悲剧”《佛朗茨·封·济金根》里把一个已没落而仍力图维护特权的封建骑士,写成一个要求宗教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向罗马教廷和封建领主进行斗争。拉萨尔没有看到当时革命势力是阂泽尔所领导的农民和城市平民。他这个机会主义者竟歪曲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更荒谬的是他把十七世纪的德国封建骑士的内讧的失败说成是“革命悲剧”,而且认为后来的法国革命和一八四八年的欧洲各国革命的失败也都是复演那次骑士内讧的悲剧,并预言将来的革命也会复演那次悲剧,理由是革命者“目的无限而手段有限”,不得不耍“外交手腕”进行欺骗。这就不但根本否定了革命,也否定了历史发展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甚至扬言农民起义比起骑士内讧还更反动。马克思看出他不可救药,便不再回他的信,于是轰动一时的“济金根论战”便告结束。从上文所引的两封信来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把典型环境看作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而典型环境的内容首先是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他们的态度始终是朝前看的,他们的同情始终是寄托在前进的革命的一方。他们赋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以一种崭新的意义:典型环境是革命形势中的环境,典型人物也是站在革命方面的人物。我们研究剧本和小说,如果经常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对环境和人物性格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对文学作品和美学理论的理解就会比较深透些,今后不妨多在这方面下功夫。(摘编自朱光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材料二:恩格斯说“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这就意味着,作家在创作中用“细节的真实”堆砌起来的“典型人物”一旦脱离了“典型环境”,其人物的典型性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换言之,“典型环境”的真实性是“典型人物”塑造成功的前提。是的,在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不乏那种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典型人物”,但是,他们始终无法成为文学史长廊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无法上升到“典型性格”的高度,进不到具有“国民性”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的人物雕塑的艺术殿堂之中。只有寥若晨星的《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屹立在那里,成为仅有的少数几个上升到“典型性格”的人物谱系。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典型环境”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本质特征尚未吃透到骨髓当中去,没有把“典型环境”作为现实主义,尤其是从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灵魂来看,因为所有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最终都要揭示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作家笔下的“典型人物”都是那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高度浓缩的概括,是那个时代“异化的产儿”。即便像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的作品,也是作者为了达到让那个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成为他抨击那个“典型环境”的目的,而塑造出一个被时代异化了的畸形形象,进而使《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美国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如果一个作家离开了对“典型环境”的注视,那么即便他有十二分的才华,并被自己笔下栩栩如生、生动无比的人物描写技巧所陶醉,他描写出来的人物也仍然是一具行尸走肉,永远不会成为留在文学史长廊中的“典型性格”形象,因为一个没有打上时代纹印标识的人物是没有来路和谱系的泥坯,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历史的鉴别——这与跨越任何时代的“典型性格”雕塑是有本质区别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的《阿Q正传》是有着鲜明时代标识的作品,作家把那个时代的“典型环境”高度凝练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才使他们成为跨越时代、跨越国族的“典型人物”雕像。(摘编自丁帆《重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大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推尊《人间喜剧》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否定《城市姑娘》是因为它所写环境不够典型。B.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拉萨尔是机会主义者,是因为他在创作中看不清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否定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少有文学形象能够成为文学史长廊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人物”形象,这和作家对“典型环境”的认识不足有关。D.《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典型人物”是对那个时代的“典型性格”高度浓缩的概括,实现了作者对那个“典型环境”进行抨击的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批评提出方向。B.材料二的立论依据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中首次提出的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说服力强。C.恩格斯之所以把“典型”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主要因为现实主义除要求细节真实外,还要求环境和人物真实。D.材料二末段运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具体阐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注视“典型环境”的重要性。3.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材料二中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二者关系的一项是(

)A.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在工人运动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恩格斯在《诗歌》中第一次提出文艺要承担起“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的根本任务。B.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是应当如此。”C.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成为机智、勇敢的化身。D.曹雪芹《红楼梦》里,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就是由她长期寄人篱下的典型环境造成的。4.材料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有怎样的理解?请简要分析。5.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跨越时代、跨越国族的“典型人物”?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水劫李準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土地都震得直晃动。①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②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她在街上扯着嗓子喊着:“上沙岗啊!都到村西沙岗上啊!”“把老年人、小孩,赶快先送到沙岗上!”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围过来了,可是都瞪着惊惶的眼睛,并不往沙岗上跑。好像他们不知道沙岗在什么地方似的。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后边的人群才像一股水似地跟着往沙岗上跑。③那浑浊的黄河水,呼啸着,嚎叫着朝赤杨岗冲过来了。赤杨岗和小马庄村中间有一条大狼沟,原来是条老河道。往日,黄河水在流过这条老河道时,绕着赤杨岗村东转了个圈,向南踅走了。可是这次不行,④黄河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街上已经成了河,筛子、笸箩、门板、柴禾漂了一层,有几间瓦房房坡上挤满了没有跑出来的人。在黄河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李麦把他拉上岸来,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他说着用一条绳子亲自把他那只筏绑在一棵柏树上,系了三个死结。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推了推门,门从里边上着。天亮一急,“哗”地一声把大门踹开了。院子里早进了水,一个破木桶从门里漂了出来。天上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蓝五说:“她没出来,她一个孤寡老婆子怎么出来?”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蓝五说:“天这么黑,街上水又那么深,你去怎么行?”天亮说:“妈,我去!”说着“扑嗵”一声跳到水里。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天亮蹚着水摸着黑进了街。街上黑洞洞的,有几只饿猫在房子上叫着。水里漂着的一些木板、檩条不断地碰在他的腿上。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子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不要管我!不要管我!我就死在我这屋里!我就死在我这屋里!”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李麦看着这个疯老婆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她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的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李麦把她扶坐在地上,劝着她说:“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申奶奶说:“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李麦说:“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申奶奶说:“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不是年轻时候了。逃荒,路走不动了;要饭,连只狗也打不动了!……”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选自《黄河东流去》,有删改)【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春义、李麦和天亮的观察与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了洪水到来的情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B.文章描绘众人在洪水到来之际慌乱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C.李麦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是出于她对自己孩子被打的心疼,也包含着她对老人的理解和宽容。D.结尾处人们的饮泣声和黄河的呜咽声增强了悲剧氛围,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大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7.文中画线句子都是对黄河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出黄河决堤时的巨大声响,富有气势。B.句②中,“齐陡陡”“一丈多高”和“压”等词的精准运用,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来势之凶猛。C.句③写黄河水逼近赤杨岗,动词“冲”字突出了黄河水的威力,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D.句④写黄河水已经侵入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泡在水里,直接表现人们受灾的严重。8.《黄河东流去》中的徐秋斋以“睿智”著称。请从选文中找出三处细节加以分析。9.作者在《黄河东流去》一书的结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在于这一点”。请结合选文对这句话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濞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与濞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颜而不备愬,愬自文成破张柴,疾驰二百里,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济。此用奇道也。汉武攻南越,唐蒙请发夜郎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鱼贯而进,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吾观古之善用兵者,一阵之间,尚犹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胜,况守一国、攻一国,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将耶?(节选自苏洵《权书·攻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B.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C.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D.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鸣金,中国古代战争中,用来指挥军队停止进攻或撤退的信号。B.“而周瑜走之”和“双兔傍地走”(《木兰诗》)两句中的“走”意思相同。C.“以五万人别循江淮”和“奉事循公姥”(《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循”意思不同。D.“而不之备”和“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而”都表示转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于运用不同战术对战争胜负影响巨大。用正兵战术,战局胜负难料;用奇兵战术,取胜概率过半;而用伏兵战术则可全胜。B.作者认为,六国进攻函谷关失败,曹操没能攻下长江,钟会未能攻下剑阁,是因为领兵的将帅不善用兵,只使用了正兵战术。C.田禄伯收取淮南、长沙以后,到武关与刘濞会合;李愬先攻破张柴村,再半夜袭击蔡州。二者都是用奇兵战术取得胜利的战例。D.马邈和刘禅被邓艾所降,是因为邓艾善用伏道;田令孜驻守潼关,被敌军夹攻而败,是因为他没有做好守备,让对方有机可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2)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将耶?14.什么是正道、奇道和伏道?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邻女东窗海石榴李白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勾勒出一幅“花面交相映”的美丽图景。B.海石榴不管是外形还是内在品质都可称得上是世间珍品,鲁女是喜欢它的。C.第五句正面描写海石榴,第六句中“落日”“好鸟”侧面衬托海石榴的美好。D.诗歌以诗人伸长脖子痴痴望着鲁女的“金扉”作结,卒章显志,富有韵味。16.有人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也有人认为主要是赞鲁女,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的人暗中向郭橐驼学种树,但仍然比不上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分别流露出各自的消极情绪。(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听觉和嗅觉角度对游女们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朝诗人喜欢以汉喻唐。汉朝和唐朝,实在有太多相似之处,唐朝的诗人可以借汉朝之酒杯,浇灌本朝之块垒。总体来讲,唐朝诗人引用汉朝故事,一般用在下面三个方面。大汉与盛唐,都是中原帝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后人每念及此,没有人不会心向往之。哪怕是文弱书生,想到大汉帝国征战四方,开疆扩土勒石西域的历史,小心脏就会激动得扑通扑通跳。在唐朝的边塞诗里,汉代英雄和边关的名字频频出现,构成了唐朝边塞诗浓浓的汉家滋味。唐朝诗人以汉武帝的①,影射当今唐朝帝王的兵火无休。汉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国家强大的巅峰,同时也在汉武帝时期用光了西汉积攒半个多世纪的元气。战争就意味着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他们用汉朝的战争悲剧,控诉唐朝皇帝因没有能力平息边疆的战火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唐朝诗人之所以喜欢拿汉朝的故事比喻唐朝的现实,是因为唐朝和汉朝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有广阔的疆域和强盛的国力,也有纷飞不断的战火和②的悲剧。诗以言志,唐朝的诗人们无非是要③,表达他们对现实的态度而已。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______

______

______19.唐朝诗人为什么喜欢以汉喻唐?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陈述理由。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七、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产1度电要消耗多少资源?要弄明白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1度电。众所周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1度电又称为1千瓦时的电,即一个功率为1千瓦的用电器连续满负荷工作1个小时消耗的能量就是1千瓦时,也就是1度电。虽然1度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但是

。1度电足够让家用LED灯工作20—70小时,让家用电风扇连续吹20个小时左右。另外,从热量的角度来看,1度电对应的能量约等于860千卡。从生产方面看,发出1度电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呢?目前主流发电方式主要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以现行火力发电耗煤标准为例,生产1度电需要燃烧200—400克标准煤……总之,每1度电都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我们在享受电气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日常使用的每1度电。正是这不起眼却又无比重要的1度电,支撑起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随手熄灭的1盏灯,可能正是点亮我们未来的一束光。21.下列句子中的“有”和文中加点处的“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向阳河有一丈多深,十丈来宽,它自北向南缓缓流去。B.小王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红与黑》等中外名著。C.新冠病毒疫情有变化:致病性逐渐减弱而传染性增强。D.中共中央直属工作部门、办事机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八、话题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人习惯过节。节者,接也。节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岁月轮回有节。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出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每月两个节气,节节递进,一年就这样走过。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一棵竹子,如果一直到顶,没有节,就不能成材,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就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生长的交响曲。人的成长其实也有节。这节中蕴含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我们的成败得失,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动态过程……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C

3.D

4.(1)典型环境是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环绕着书中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没有环境的典型就没有人物的典型;(2)典型环境要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是革命形势中的环境,其内容首先是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

5.(1)在创作理念上,要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主要因素,把“典型环境”看作是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灵魂;(2)在创作实践中,要创作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反映时代真实情况和特征的“典型环境”,并将其高度凝练在具有时代纹印标识的“典型人物”身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是因为他在创作中看不清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错。原文是“他这个机会主义者竟歪曲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歪曲”指故意改变事实或拟人,和选项中“看不清”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主要因为现实主义除要求细节真实外,还要求环境和人物真实”错,恩格斯把“典型”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主要因素。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是:“典型环境”的真实性是“典型人物”塑造成功的前提。A.强调恩格斯指出文艺的根本任务,跟“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无关;B.恩格斯这句话的意思是:“典型人物”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体,是独特个性和一定代表性的有机统一的个体生命,未提及“典型环境”;C.只分析了《西游记》中的人物的典型性,但没有提及“典型环境”。综上分析,ABC三项均不能证明材料二中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二者关系,D.该项可以证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是:“典型环境”的真实性是“典型人物”塑造成功的前提。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1)根据“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把典型环境看作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分析,典型环境是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环绕着书中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没有环境的典型就没有人物的典型;(2)根据“他们赋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以一种崭新的意义:典型环境是革命形势中的环境,典型人物也是站在革命方面的人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把典型环境看作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而典型环境的内容首先是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分析,典型环境要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是革命形势中的环境,其内容首先是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结合材料一中“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和材料二中的“我们对‘典型环境’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本质特征尚未吃透到骨髓当中去,没有把‘典型环境’作为现实主义,尤其是从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灵魂来看”分析,在创作理念上,要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主要因素,把“典型环境”看作是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灵魂;(2)结合材料一中“典型既然这样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双方都因此获得一个新的更明确的涵义,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和材料二中的“作家笔下的‘典型人物’都是那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高度浓缩的概括,是那个时代‘异化的产儿’”“作家把那个时代的‘典型环境’高度凝练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才使他们成为跨越时代、跨越国族的‘典型人物’雕像”分析,在创作实践中,要创作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反映时代真实情况和特征的“典型环境”,并将其高度凝练在具有时代纹印标识的“典型人物”身上。6.B7.A

8.①大伙儿都吓懵的时刻,徐秋斋提醒李麦让人到高处的沙岗,可见他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沉着冷静的性格;②逃生时,筏上不但放着行李、家具,还带上锅碗瓢勺和干柴,可见他细心、思虑周全、长远;③徐秋斋对李麦说:“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可见他对国民党政府危害百姓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9.①团结互助的民族凝聚力。黄河被炸泄水的危急关头,徐秋斋想到的是大家的安危,让李麦喊人上沙岗;李麦挺身而出,带着大家向沙岗跑;天亮拉过来一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救下;天亮和春义蹚水到长松家帮助他们,天亮跳到水里摸黑进街背出申奶奶……②面对灾难的不屈精神。李麦安慰申奶奶,表达了逃荒要饭也要生存下来和“水退了再回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分析错误,这个场面描写不能表现李麦主心骨的作用,因为从后文“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可以看出:当时李麦也吓懵了,此时李麦还没有起到主心骨的作用。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和情节的作用的能力。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分析错误,这三个句子的句式不一致,所以没有构成排比句。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于徐秋斋的“睿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从文中“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可知,当时村里的人都吓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做出了与逃生相反的行为。而此时的徐秋斋则表现的非常冷静,“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

可见他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沉着冷静的性格。从文中“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可以看出,虽然事发突然,但徐秋斋的筏上不但放着行李、家具,还带上锅碗瓢勺和干柴,可见其临危不乱,思虑周全、长远,细心地为以后的生活做了物质上的准备。徐秋斋不但临危不乱,而且对国民党政府危害百姓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从文中“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通过徐秋斋与李麦的对话,可知他对造成这次灾害的原因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做出这种伤害人民的坏事有着无比的痛恨。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作者写作《黄河东流去》这部作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选文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内容。其一,从文中“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等内容可以看出,在黄河被炸泄水的危急关头,徐秋斋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而是想到的是大家的安危,让李麦喊人上沙岗,同时和天亮帮助其他村民逃生,还为以后的生活准备必要的物资。而天亮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冒着危险救出申奶奶以及李麦安慰申奶奶等行为,显示出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坚强的民族凝聚力。其二,在申奶奶面对巨大灾难放弃逃生的行为前,天亮冒险救出申奶奶,李麦安慰申奶奶,“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等内容可以看出,面对巨大的灾难,以李麦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没有放弃,而是表现出顽强的生存力,表现出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不屈精神。10.C11.B

12.B

13.(1)只会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帅就和木偶人一样。(2)这类关系着整个天下安危的战争,难道可以用那些不懂得这三种用兵战术的人为将帅吗?

14.正道指摆开阵势正面作战的策略;奇道指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的策略;伏道指利用地形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策略。【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岑彭攻打公孙述,从江州沿都江逆水而上,大破侯丹军队,直接攻取武阳,绕到延岑军队的后面,以精锐的骑兵急速奔赴广都,距离成都不过数十里。“侯丹”作“兵”的定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B。“绕……后”固定搭配,指绕到……的后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错误。两句中的“走”意思不相同。“而周瑜走之”中的“走”意思是“逃跑”,句意:被周瑜击溃而逃。/“双兔傍地走”中的“走”意思是“跑”,句意: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C.正确。两句中的“循”意思不同。“以五万人别循江淮”中的“循”意思是“沿着”,句意:田禄伯向刘濞请求给他五万人马,沿着长江淮河从另一路进攻。/“奉事循公姥”中的“循”意思是“顺着”,句意:侍奉公婆都顺着他们的心意。D.正确。句意:却没有派兵把守。/但是后人替他们哀伤。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因为领兵的将帅不善用兵”错,根据原文“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意思是:战国时代中原六国曾经进攻函谷关,被秦国将军所打败。曹操曾经攻打长江,被周瑜击溃而逃。钟会曾经进攻剑阁,被姜维所阻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预先就设有守备,可知六国进攻函谷关失败,曹操没能攻下长江,钟会未能攻下剑阁,是领兵的将帅预先设有守备的原因。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攻正道”,用正兵进攻;“将”,将帅;“木偶人是也”,就和木偶人一样。(2)“系”,关系;“其”,难道;“将”,名词作动词,做将帅。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意思是:宽广平坦的道路,战车交错,人肩相摩,出征经过这条道路,回来也经过这条道路。我军一定进攻的地方,正是敌人一定防守的地方,这就叫做正兵战术,可知正道指摆开阵势正面作战的策略。根据“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意思是:用大军进攻敌人的南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北边;用大军进攻敌人的东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西边,这就叫做奇兵战术,可知奇道指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的策略。根据“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意思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道上,埋伏军队,不敲锣,不击鼓,然后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这就叫做伏兵战术,可知伏道指利用地形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策略。参考译文:进攻有三种战术,防守也有三种战术。这三种战术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宽广平坦的道路,战车交错,人肩相摩,出征经过这条道路,回来也经过这条道路。我军一定进攻的地方,正是敌人一定防守的地方,这就叫做正兵战术。用大军进攻敌人的南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北边;用大军进攻敌人的东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西边,这就叫做奇兵战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道上,埋伏军队,不敲锣,不击鼓,然后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这就叫做伏兵战术。用正兵的战术打仗,胜败不可预料;用奇兵的战术打仗,十次战斗可以取胜五次;用伏兵的战术打仗,打十次而十次都可取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用正兵所攻击的对象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正兵所攻击的军队,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用奇兵所攻击的城他,不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奇兵所攻击的军队,不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如果用伏兵,那么敌人就无城可守,无兵可用。只会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帅就和木偶人一样。只会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这样的将帅也和木偶人一样。所谓正兵战术,像战国时秦国的函谷,三国时吴国的长江、蜀国的剑阁,都是其例。战国时代中原六国曾经进攻函谷关,被秦国将军所打败。曹操曾经攻打长江,被周瑜击溃而逃。钟会曾经进攻剑阁,被姜维所阻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预先就设有守备。刘濞反叛汉朝,北上进攻大梁,田禄伯向刘濞请求给他五万人马,沿着长江淮河从另一路进攻,等收取淮南、长沙以后,再到武关与刘濞会合。岑彭攻打公孙述,从江州沿都江逆水而上,大破侯丹军队,直接攻取武阳,绕到延岑军队的后面,以精锐的骑兵急速奔赴广都,距离成都不过数十里。李愬攻蔡州,蔡州的所有精锐部队都用来抵抗李光颜,不防备李愬。李愬从文城出发,攻破张柴村之后,急速奔驰二百里,半夜抵达蔡州,黎明就擒获了吴元济。这些,都是用奇兵战术的例子。汉武帝攻打南越,唐蒙请求发动夜郎军队,乘船从牂牁江沿水路而下,直抵番禺城下,突然出现,南越人根本没有料到。邓艾攻打蜀国从阴平县出发,经由景谷,将士们攀援树木,缘着险恶的石径,鱼贯而进,到了油江县降服了马邈,到了绵竹县斩其守将诸葛瞻,接着又迫使刘禅投降。田令孜率军把守潼关,关的左边有个大山谷,名叫禁谷,没有派兵把守。林言、尚让便从山谷中进入关内,夹攻潼关,守关的唐朝军队被击溃。这些,都是伏兵战术的例子。我考察古代那些善于用兵的人,他们在一次战役之中,尚且要用正兵、奇兵、伏兵三种策略,来取得胜利,何况是守卫一个国家、攻打一个国家,这类关系着整个天下安危的战争,难道可以用那些不懂得这三种用兵战术的人为将帅吗?15.B16.示例一: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1)全诗始终围绕海石榴来写,前两句总写海石榴是珍稀品种,第三至六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七八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的愿望,最后两句写诗人想要攀折石榴花枝而又“无由”的感慨。(2)整首诗中,海石榴是主体,是实写;鲁女是陪衬,是虚写。示例二:此诗主要是赞鲁女。(1)全诗始终围绕鲁女来写,前两句总写鲁女倚立在东窗旁欣赏海石榴,第三至六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暗寓鲁女丽质脱俗,七八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去拂动鲁女的罗衣,最后两句写诗人无法实现和鲁女一起攀折石榴花枝的惆怅。(2)整首诗中,诗人写石榴花是为了衬托鲁女的美好,表达诗人对鲁女的爱慕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A.“一二两句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错,“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意思:美丽的山东女郎的窗下种植了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所以,一二两句是记叙,没有描写和议论。C.“‘落日’‘好鸟侧面衬托海石榴的美好”错,“落日好鸟归”意为: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落日”没有从侧面衬托,只是交代了鸟儿归巢的时间。D.“卒章显志”错,诗歌的结尾是说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并没有直接点明诗歌的主题。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也可以认为“此诗主要是赞鲁女”,只要自圆其说即可。(1)如果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理由如下:前两句中“海榴世所稀”,是说这株海石榴世上稀少罕见,“稀”总写海石榴是珍稀品种;第三至六句意为:即使是映照绿水的珊瑚也没有石榴的绿叶滋润。海石榴散发的清香随风飘洒,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这四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七八句“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意为:我愿意变为海石榴树上那朝向东南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时时牵拂你的绣花衣裙。这两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的愿望;最后两句,意为: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写诗人想要攀折石榴花枝而又“无由”的感慨。整首诗中,海石榴是主体,是实写;鲁女是陪衬,是虚写。全诗始终围绕海石榴来写,所以,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2)如果认为此诗主要是赞鲁女,理由如下:前两句“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意为:美丽的山东女郎,她的窗下种植了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总写鲁女倚立在东窗旁欣赏海石榴;第三至六句意为:即使是映照绿水的珊瑚也没有石榴的绿叶滋润。海石榴散发的清香随风飘洒,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这四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暗寓鲁女丽质脱俗;七八句“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意为:我愿意变为海石榴树上那朝向东南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时时牵拂你的绣花衣裙。这两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去拂动鲁女的罗衣,最后两句,意为: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写诗人无法实现和鲁女一起攀折石榴花枝的惆怅。整首诗中,诗人写石榴花是为了衬托鲁女的美好,表达诗人对鲁女的爱慕之情。全诗始终围绕鲁女来写,所以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17.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慕、莫、此、流、蛾、盈。18.

穷兵黩武

生灵涂炭

借古讽今

19.唐朝诗人以汉喻唐,既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影射唐王朝的穷兵黩武,还可以指出唐朝皇帝的荒唐。

20.(1)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影射宠爱杨贵妃的唐明皇,用作例证阐述“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的观点,增强了语言的文化韵味;(2)“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这一反问,承接前一句的引用,构成类比,揭露了唐朝皇帝和汉朝皇帝“一样的荒唐”的事实,语势强劲,言简意明。【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汉武帝时期用光了西汉积攒半个多世纪的元气。战争就意味着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他们用汉朝的战争悲剧,控诉唐朝皇帝因没有能力平息边疆的战火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分析,此处是说汉武帝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故选用“穷兵黩武”。穷兵黩武:动用所有兵力,肆意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端好战。第二处,语境说的“纷飞不断的战火”可知,此处是强调战争造成了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故选用“生灵涂炭”。生灵涂炭: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第三处,语境说的是唐朝诗人们借评说汉代的史事影射唐朝的现实,故选用“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假借评论古代的某人某物的是非来影射、讽喻今天的现实。19.本题考查学生使用规定句式概括语意的能力。根据“在唐朝的边塞诗里,汉代英雄和边关的名字频频出现,构成了唐朝边塞诗浓浓的汉家滋味”概括:唐朝诗人以汉喻唐,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根据“唐朝诗人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影射当今唐朝帝王的兵火无休……他们用汉朝的战争悲剧,控诉唐朝皇帝因没有能力平息边疆的战火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概括:唐朝诗人以汉喻唐,可以影射唐王朝的穷兵黩武;根据“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概括:唐朝诗人以汉喻唐,可以指出唐朝皇帝的荒唐。最后用一个“既……,又……,还……”的并列关系的句子把以上概括出的语意连接即可。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白居易《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意为: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作者引用该句诗是影射宠爱杨贵妃的唐明皇。结合“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分析,引用的诗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作为例证阐述“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的观点,增强了语言的文化韵味;(2)“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实际意思是唐朝皇帝好不到哪里去。该反问句承接前一句的引用,与汉朝皇帝构成类比,言简意明地揭露了唐朝皇帝和汉朝皇帝“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