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与南京大学大气学院的建立_第1页
竺可桢与南京大学大气学院的建立_第2页
竺可桢与南京大学大气学院的建立_第3页
竺可桢与南京大学大气学院的建立_第4页
竺可桢与南京大学大气学院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竺可桢、涂长望气象教育思想到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我国现代气象教育起源,可追溯到1920年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1927年改名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史地部开设气象学课程。竺可桢作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在气象科学研究,气象站网建设、天气预报业务建设以及气象人才培养方面,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涂长望创建了新中国气象事业,为我国气象业务发展和气象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竺可桢、涂长望的气象教育实践1920年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首开气象学课程,开创了在我国高等学校讲授现代气象学的先河。次年还在该校地学系(竺可桢任系主任)设立气象组,开始培养气象专业人才。1928年竺可桢出任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全国气象研究、观测、预报等业务工作。为满足气象事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从1929年起至1937年,竺可桢亲自负责先后举办了四期气象学习班,总共培养了近百名学员。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在该校创设史地学系及其下属气象组,并使浙江大学地理系气象组成为全国气象教育主要基地之一。现在,南京大学气象学在全国首屈一指。涂长望与竺可桢相知相交始自1934年8月。当时涂长望应竺可桢之邀,怀着回国投身革命和为祖国气象事业服务的强烈愿望,毅然放弃取得博士学位的机会,从英国回到了祖国,出任气象研究所研究员。从此之后,涂长望成了竺可桢最信任、最得力的同事和助手,结下了几十年亲密无间的友好情谊。1935年8月清华大学地学系成立气象组,急需气象学教授任课,竺可桢推荐涂长望借聘清华大学任教一年。1939年至1942年,涂长望应竺可桢之邀任教浙江大学地理系,先后开设气象学、气候学、中国气候、天气预报和大气物理,还指导了一批研究生。1943年涂长望转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讲授气候学、中国气候、理论气象等主要专业课,协同黄厦千创办气象学系,直至1949年初离开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涂长望出任军委气象局(1953年后为中央气象局,现中国气象局)局长。当时气象工作百废待兴,全国气象系统科技人员总共不到二、三百人,远不能满足气象业务工作的需要。为解燃眉之急,作为第一步涂长望效法竺可桢举办训练班的方法,大力创办各种短训班(包括气象干部学校),培训出一批测报人员,初步缓解了气象专业人员紧缺问题,使整个气象系统正常运转起来。涂长望也很重视正规的气象专业教育。1953年底以军委气象局气象干部学校为基础,成立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涂长望亲兼校长。此后中央气象局还在原有地方气象训练班基础上创办了三所局属中等气象学校,基本解决了全国初、中级气象技术人员的正规培养问题。涂长望对高等气象教育非常重视。他一方面大力支持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气象系(专业)扩大招生,增设专科班,还在1956年建议北京农业大学设立农业气象专业。同时又竭力在气象系统创办高等气象教育,1956年提出在北京气象学校增设专科性质的预报特训班。1960年将北京气象学校改名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同时招收大中专学生。1959年在涂长望提议下,中央气象局(现中国气象局)向国务院提出在南京创办气象学院的报告,1960年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正式成立,1963年更名南京气象学院。竺可桢、涂长望的气象教育思想竺可桢与涂长望在发展我国气象教育事业上共同携手,亲密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建国前我国气象教育的三大基地——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气象系(组)中的两个(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气象系组)是竺可桢亲手创办的,而清华大学地理系气象组(1946年后为气象系)在创立之初曾得到竺可桢大力支持。竺可桢的气象教育思想融入了三所大学的气象教育实践中。涂长望则是竺可桢办学理念的最主要实践者,并使之发扬光大。自1934年回国至1949年,涂长望先后在上述三所大学执教近十二年时间,先后开设了气象学、气候学、中国气候、大气物理、理论动力气象、长期预报等几乎全部气象学科的课程,把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气象科学理论、方法以及他本人结合我国实际所完成的系列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在三所大学讲授,获得极大成功。竺可桢、涂长望的倡议与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经历1950年-1952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以及1954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气象事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全国气象台站数量从解放初的101个,发展到1960年底的3240个。气象服务的重点也由为国防建设服务转为国防现代化和国家工业化服务,服务领域扩大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面对新的任务和机遇,气象部门现有专业人员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急需充实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当时全国高校气象专业毕业生(包括专科生),虽经扩大招生以及本科生提前一年毕业等办法,仍不能满足气象部门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欠缺成了发展气象事业的最主要矛盾之一。另外,1952年在全国高校实行以院系调整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全国原有许多综合性大学的院、系、科,被独立出来,成立单科性专门学院。咼校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改变,许多院校由原来咼等教育部统一管理改为中央部委对口管理。高等教育部只管理院系调整后保留下来的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学院。国务院下属各部委大多设有与之对口的一所或多所专门学院。中央气象局(现中国气象局)是少数几个未设下属学院的国务院直属单位之一。对比当时的苏联水文气象总局(他们就办了两所水文气象学院),结合当时全国气象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这一具体情况,气象界要求在气象局系统创办气象学院的呼声日渐高涨。竺可桢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他列举了建立专门学院的优点有:人才集中,效率提高,可以大量培养干部;培养目标能够更加明确,可以更加适应业务上的需要;可以解决综合性大学和技术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缺点和矛盾。竺可桢的建议集中表现出全国气象学界关心气象事业发展,关心气象人才培养的急切心情和愿望。所列三点优点,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综合性大学气象教育与气象业务部门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情况提出来的,非常切合当时实际。同时也成了未来南京气象学院应为之奋斗、努力实现的重要办学目标。涂长望的教育思想非常明确,归纳起来即三个相结合:政治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需要相结合;短期训练与正规训练相结合。1953创办气象专科学校和气象学院是他的正规训练的最高层次年创办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并亲兼校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19531956年7月,他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发言中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涂长望的办学愿望,深得时任高教部长的杨秀峰的大力支持。杨针对全国高校“师资、经费十分短缺,而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等实际情况,希望气象局也和其它行业一样,自己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来办气象教育。”涂长望与杨秀峰商定,计划用几年时间把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扩建成气象学院,招收学生3000人。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改属军队建制,未能实现扩建。但涂长望创办气象学院的愿望和信心始终不变。紧接着涂长望就极力倡议创办南京气象学院,并为该院未来的规模设置、领导干部安排、专业师资调配亲作考虑。1960年元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急需大量气象专业人才,高校系统大力发展专业对口学院的背景以及在以竺可桢、涂长望为代表的气象学界的奔走呼吁下,教育部正式决定成立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同年秋季开始招生。1963年更名为南京气象学院,从此走上近五十年独立创业、发展的道路。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信大人秉承竺可桢、涂长望气象教育思想,竭尽全力为国家培养各类气象专

业人才,为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作贡献,并从中形成学校自身的教育传统和特色。PS:竺可桢先生生平竺可桢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县东关镇(现属上虞县)一户小米商家庭。读完中小学后,他上了唐山路矿学堂的土木工程专科,1910年考取公费留美读大学,1913年农学院毕业,为继续学习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进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当研究生。1915年获硕士学位,1918年获博士学位。竺可桢先生在当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多篇有关气象的文章,1916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918年发表了《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指出“台风中心,温度都突增高,湿度则剧烈减低,故必有缓和之下沉气流存在,雨云之消散与风速之衰减即系于此。”在《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这篇博士论文中,他提出以风速作为量度台风及其强度的单位,并一直沿用至今。 1918年竺可桢先生回国在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执教地理和气象专业10年,并编著了《地学通论》和《气象学》两本讲义。1921年春起,在东南大学校园设立了气象测候所(相当现在的观测站),供学生实习观测。竺先生利用这些纪录按季写成气候报告,给以后的这类工作起了示范作用。经过多年教学,培养出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地理、气象人才数十人。1928年,竺可桢先生主持创建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他把所址定在南京北极阁,并在一年后正式开展工作。除地面观测外,

还先后建立了高空气象观测(包括气球测风、探空和飞机探测)、物候观测、日射观测、空中电气观测和微尘观测。1930年元旦起,开始分析绘制东亚天气图,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他还组织了气象广播,通过上海、福州、青岛等海岸电台为海运和渔民发布台风消息和警报。他在这10年中发表的重要研究论著有20多篇,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候概论》等。1949年7月,竺可帧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