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1页
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2页
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3页
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4页
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演示文稿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优选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重要概念: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感染发病:2.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

内引起感染的能力。3.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不同的病原菌有不同的致病性,引起不同的疾病。如: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这都是由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定的病原菌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菌的致病因素、机体的防御功能、并与环境因素影响有一定的关系。细菌的致病因素是由细菌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户决定。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一、概念1.毒力:病原菌致病力强弱程度。二、毒力的测定细菌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表示法。最为实用的是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法。含义:在单位时间内,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微生物量数或细菌毒素量。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各种病原菌的毒力不同,并随宿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同种细菌的毒力也因型或株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分为强毒株、弱毒株和无毒株。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是:

侵袭力和毒素。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毒力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毒素荚膜及其他物质酶类外毒素内毒素细菌的毒力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一、侵袭力(一)概念:是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体内定居、内化、繁殖及扩散的能力。(二)细菌侵袭力构成

(1)侵袭性酶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与致病作用有关的酶。(2)细菌分泌的与侵袭力有关的胞外酶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其他酶类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血浆凝固酶金萄菌使菌体周围炎性渗出物中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凝固,并沉积在菌体表面及病灶周围保护细菌不易被吞噬细胞和体液中抗菌物质所消灭。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化脓链球菌产气荚膜芽胞梭菌等能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结缔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向周围组织扩散链激酶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化脓链球菌能激活血浆中的溶纤维蛋白酶原成为溶纤维蛋白酶使纤维蛋白溶解,具有溶解血块及阻止血浆凝固的作用有利于细菌有组织中扩散蔓延其他酶类卵磷脂酶、胶原酶产生细菌机制作用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与毒力相关的细菌表面结构物质荚膜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菌毛细菌的普通菌毛作用:使细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不易被机体排出体外。其他表面结构沙门氏菌Vi抗原、大肠杆菌K抗原、链球菌表面的M抗原等都有抗吞噬作用。结合杆菌表面特殊的脂类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二)侵袭过程1.定殖(又称定居)

黏附素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3.内化作用

定义、意义4.在体内增殖5.在体内扩散

胞外蛋白酶抗吞噬作用抗体液免疫机制透明质酸酶纤维蛋白酶血浆凝固酶卵磷脂酶作用胶原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不与吞噬细胞接触抑制吞噬细胞摄取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抗原伪装或变异分泌蛋白酶降解Ig通过LPS、荚膜及S层逃避补体,抑制抗体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毒素

细菌毒素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一)外毒素(Exotoxin)1.概念: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的、并能释放到菌外毒性蛋白质。2.来源: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阴性菌。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5.特性:(1)有菌种特异性。(2)毒性强。(3)具有高度的特异性。(4)良好的抗原性。(5)不耐热。(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6.组成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结合宿主细胞膜受体上,协助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7.分类A-B型毒素攻膜毒素超抗原毒素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二)内毒素(Eedotoxin)1.概念: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只能当细菌裂解时才释放出来2.化学成份:内毒宿主要成份为脂多糖(LPS)。3.内毒素的作用A、发热反应:内毒素作为外源性致热原(即热原质)作用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IL-1,引起发热。B、糖代谢紊乱:先发生高血糖,后转而为低血糖,大量糖原消耗,可能与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有关。C、血管舒缩机能紊乱:内毒素激活血管活性物质(5-羟色胺、激肽释放酶和激肽)的释放。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XII因子。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E、施瓦兹曼现象(Shwartzmanphenomenon):是由内毒素引起DIC的一种特殊形式。4.特性:(1)毒性作用比外毒素弱,且毒性作用没特异性。(2)抗原性弱,仅能刺激机体产生微量的抗毒素。(3)耐热。(三)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毒性主要为类脂A)产生以革兰氏阳性菌或少量革兰氏阴性菌分泌至细菌体外。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稳定性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耐热,60℃耐受数小时毒性作用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发挥特定作用。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毒性程度高,往往致死。弱,很少致死。致热性对宿主不发热致宿主发热免疫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类毒素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不能产生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侵入数量病原菌进入机体后,能否引发病,除了病原菌上个月一定的毒力外,还需要足够的数量。数量多少与病原菌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高低有关。如:鼠疫耶尔森菌毒力强,进入无特异性免疫的机体中,几个细菌即能引起鼠疫:毒力弱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必须食入较大量的细菌,才能引起急性胃肠炎。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侵入门户有一定毒力和足够数量的病原菌,如果没有适当的侵入门户,还是不能使易感者发生感染。各种细菌的侵入门户不同如:破伤风芽胞梭菌必须通过缺氧的深部创伤才能引起破伤风,若经口食入不致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才能引起细菌性痢疾。有些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疾病,如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创伤都能引起感染。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第二节感染概述感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感染常称传染。一、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一)病原菌方面1.病原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2.病原菌要达到一定数量:3.病原菌要有适宜的侵入门户:

(二)动物方面种类、性别、年龄、体质、抗感染能力(三)外界环境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一、感染的来源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呼吸道

-

结核、白喉、百日咳、军团菌等消化道-伤寒、痢疾、霍乱等皮肤(创伤)-金萄菌、铜绿假单胞菌接触传播-人与人或人与带菌动物直接触节肢动物媒介传播-鼠蚤血液性传播——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二传播方式与途径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带菌现象: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病原菌在动物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称带菌现象。呈带菌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者。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显性感染根据病情缓急分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较短,只有数日至数周如霍乱、伤寒等。慢性感染:发病慢、病程长,常可维持数月至数年如结核、麻风等。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分布1.局部传染:2.全身传染:(1)毒血症:(2)菌血症:(3)败血症:(4)脓毒血症: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流,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过性或间断性入血,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繁殖,但不在血中繁殖者。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

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者。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入血并在血中繁殖,死亡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或局部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带菌状态带菌状态带菌者:处于带菌状态的人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的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患传染病后,临床症状消失,体内仍带有并不断排出病原菌的人。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及时隔离。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本章试题一.名词解释1.感染2.侵袭力3.毒血症4.败血症5.带菌者6.内毒素7.外毒素8.菌血症9.脓毒血症10.类毒素11.菌群失调12.条件致病菌13.致病菌14.细菌毒力15.侵袭力16.医院内源性感染17.医院感染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19.医源性感染20.非特异性免疫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二.填空题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

()有密切关系。2.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4.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5.内毒素是由脂质A,()和()组成.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7.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10.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和().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与()吞噬两种.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等.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等有密切关系.19.细菌侵袭性酶有(),(),()等20.定居于人()和()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和()。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三.单项选择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A.荚膜B.菌毛C.异染颗粒D.脂多糖E.磷壁酸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鞭毛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芽胞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肽聚糖B.M蛋白C.膜磷壁酸D.壁磷壁酸E.SPA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AE.脂蛋白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食物中毒B.发热C.休克D.DICE.白细胞反应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2.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耐热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奈氏菌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肠炎沙门菌16.抗毒素()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B+C17.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7分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白喉棒状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9.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本文档共42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15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