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82022—2023学年上期期末九年级教情学情诊断语文(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8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最丰富的营养剂,一代代仁人志士(),救民族于存亡之时;一代代革命先烈(),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一代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鞠躬尽cuì_______。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__________,而是为了让红色基因()。激励青年一代为实现体大中国梦而()。(1)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拼音和汉字。①鞠躬尽cuì_______②慰藉__________(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合语境的一项是()A.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薪火相传不懈奋斗B.冲锋陷阵呕心沥血熠熠闪光矢志不渝C.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熠熠闪光不懈奋斗D.前仆后继呕心沥血薪火相传矢志不渝【答案】①瘁②jiè③A【解析】【分析】【详解】(1)①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瘁:cuì,辛劳。②藉:jiè,抚慰;安慰。(2)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语境中的“一代代仁人志士”强调的是前面的倒下后面的跟上,故选“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奔赴滚烫的开水,踩踏在烈火上。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语境中的“革命先烈”与“水火之中”知用“赴汤蹈火”;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熠熠闪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前文中的“一代代”与后文中的“激励青年一代”知用“薪火相传”;不懈奋斗:形容这个人做事非常努力,不泄气,不放弃。也有说明这个人勤勉努力,毫不懈怠的意思。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语境“为实现体大中国梦”更应该是“不懈奋斗”。故选A。2.古诗文默写。(1)李商隐在《无题》中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中,表现词人忧心家事国事,对贵妇人的生活充满不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一词中,通过写夕阳西下时的孤城之景,点明战事紧张、戒备森严的背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写自己一心想替君王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①晓镜但愁云鬓改②夜吟应觉月光寒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⑤千嶂里⑥长烟落日孤城闭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鬓、吟、侬、蛾、屑、嶂、闭、赢”等字的正确书写。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_________。这些讲解令人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答案】①而应该像是导游②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讲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1)形式上,根据空处前文“不应再是”的提示,此处应为转折语气,关联词应填“而是”;内容上,根据空处后文“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的提示,此处应填“导游”;因此,可补写为:而应该像是导游;(2)形式上,根据空处前文“不会”的提示,此处应为转折语气,关联词应填“而是”;内容上,根据空处前文“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的提示,此处应填“适时出面做精彩讲解”;因此,可补写为: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讲解。名著阅读。(共4分)4.阅读下列二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这A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投奔他的,若高若低,一无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不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节选自《水浒传》)【乙】B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节选自《儒林外史》)(1)上面材料分别写到了名著中两个人物,请在横线上填出人名,【甲】文段中的“A”是________,【乙】文段中的“B”是________。(2)班级举办“读名著,评人物”读书交流活动,请你从上面材料写到的A.B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人,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续写一句话,对人物进行评价。要求:要有人物具体事迹,语言简洁,句式一致。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中描写了众多经典人物,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如:尼摩勇斗大章鱼,巧破厚冰盖,勇敢睿智。仿写: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宋江②王冕(2)示例一:宋江手刃阎婆惜,三打祝家庄,忠肝义胆。示例二:王冕痛恨贪官吏,拒绝见乡绅,蔑视权贵。【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与人物的把握。解答此题要注意熟悉名著情节与人物,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信息来判断。根据【甲】段中的“在郓城县做押司”可知,A是宋江。《水浒传》第十八回写到,“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前期,大家都称呼宋江为宋押司。晁盖死后宋江成为梁山之主,一心谋求招安,最后被朝廷赐下毒酒害死。根据【乙】段中的“自此只在秦家放牛”“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可知,B是王冕。选段出自《儒林外史》第一回“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文中写到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及名著阅读。观察被仿写句子,可以看出此题实则考查的是名著人物形象的掌握。写出的句子应由三个小句子构成,前两小句除交代人物姓名外,分别五个字简要概括与人物相关的两个情节,第三小句用四字短语概括人物精神。示例一:宋江私放晁天王,怒杀阎婆惜,为人仗义。示例二:王冕放牛养母亲,装病拒邀请,淡泊名利。综合性学习。(共8分)5.临近毕业,学校九年级(3)班准备以“青葱岁月”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邀请你参加。(1)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面对新生活的召唤,我们翘首以待,信心百倍;我们期盼将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化为现实。请补全下面的对联,以表达你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上联:青春似画,描绘缤纷世界下联:_________________(2)离别之际,你对班集体定然恋恋不舍,那么,让我们把这珍贵的记忆留下。在班上成立编委会,编写毕业纪念册,作为对这段时光的纪念吧!你们的纪念册里有哪些内容呢?请写出三个板块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3)曾经的你,总觉得老师眼里没有自己。可细细思量,初中三年来,老师给予我们的关爱太多了,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请捕捉下这一美好的瞬间,用文字将它表达出来,那将成为你永恒的记忆!(100字以内)【答案】(1)示例:岁月如歌,谱写多彩人生(2)①示例:①班歌班徽;②光阴刻印——师生合影;②③高光时刻——班级获奖记录;③④精彩回放——班里开展的大型活动记载;⑤祝福寄语——全班同学留言(3)示例:这几来,我咳嗽得厉害。今天课间,同学们都津津有味地喝着学生奶。班主任来了,双手捧着一大杯热气腾腾的开水走到我跟前,说:“我帮你热热。”几分钟后,一杯温奶递到了我的手中,喝着美味无比的牛奶,我心里暖洋洋的,望着老师,我笑了,老师也笑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对联。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上联“青春似画”是主谓短语,比喻的修辞,“谱写多彩人生”是动宾短语。示例:岁月如歌,成就美好未来。【小问2详解】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三个部分的内容应遵循有集体到个人的原则。班史应设计一些对班级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有一些生活点滴的记录。示例:①班歌;②全班师生合影;③老师撰序或赠言;④领导题词;⑤全班同学留言;⑥班星小传;⑦三年来,班里在学校或其他地方获得的荣誉证书;⑧三年以来,班里开展的大型活动记载(精彩回放)。【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对老师的了解,写出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手势……”的美好瞬间即可。注意“眼神”是神态描写,“话语”是语言描写,“手势”是动作描写。示例: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无关紧要,特别是在老师的眼里。有天早读迟到,站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门外,有点恐慌。老师发现了我,目光从着急化成了惊喜:“XX,你来啦。我还准备往你家打电话呢。”慈爱的面容,暖心的话语,谁说老师不在乎我呢?从前的疑惑烟消云散。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电话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⑥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地说上半天。⑦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⑧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⑨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⑩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⑪我们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⑫春天的时候,母亲中风。一切都来得很突然。出院后,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⑬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⑭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来,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⑮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⑯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⑰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作者:芦芙荭。有删改)6.“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7.文章的①~⑧段是怎么突出父亲的“聋”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8.文章最后一段说:“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用“父亲的电话”做标题?请简要分析。【答案】6.父亲耳聋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和母亲争吵,性格也温和了许多;母亲在父亲耳聋后“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关心、谦让;“我们”在父亲耳聋后,也对父亲更加关照和体贴。7.角度示例: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运用对比的方法;用母亲的表现来衬托;选取典型细节来描写等。分析示例:把父亲以前闲下来时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收音机的事与现在父亲的世界里只剩下一个“静”字进行对比,突出父亲的“聋”8.示例:凄凉、愧疚。父亲耳聋,作者说什么他都听不见,“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让人感受到作者心中无限的凄凉;不论作者说什么,父亲永远都是那句不让孩子担心的话,“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父母的理解以及为不能在父母身边陪伴而愧疚。9.①文章写了父亲耳聋后三次接电话的事,以“父亲的电话”为题,突出文章重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父亲三次接电话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意思,质朴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坚强乐观,更突出他对儿女的疼爱、宽慰和体谅。③本文既讴歌礼赞父爱,也呼吁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馈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依,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更突出文章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①段“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②段“可现在,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和⑩段“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可知,“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据⑦段“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可知,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关心礼让。根据③段“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可知,“我们”在父亲耳聋后,也对父亲更加关照和体贴。【7题详解】本题考查刻画人物的角度(方法)。根据①段“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耳聋的程度;根据②段“以前,闲下来时,……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可知,将以前和现在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现在父亲的世界里只剩下一个“静”字;根据⑦段“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可知,用母亲的表现来衬托父亲的“聋”;根据④段“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可知,选取典型细节写出了父亲耳聋后的的样子。【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理解。⑰段“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一句,表面上意思是“我”不说话或说话少;结合⑬段“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和⑯段“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可知,不论作者说什么,父亲永远都是那句不让孩子担心的话,隐含着作者心中无限的凄凉和对父母的理解以及为不能在父母身边陪伴而愧疚。【9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根据题目本身,“父亲的电话”是什么呢?或“父亲的电话”有何稀奇之处呢?能引起读者好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据③段“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⑮段“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和⑯段“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可知,文章写了父亲耳聋后三次接电话的事,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或重点);根据⑯段“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可知,父亲每次接电话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意思,不论作者说什么,父亲永远都是那句不让孩子担心的话,质朴的话语不仅表现了父亲的坚强乐观,也突出了他对儿女的疼爱、宽慰和体谅。结合⑰段“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蕴含的凄凉、愧疚的情感,可知,本文既讴歌礼赞父爱,也呼吁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馈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依,因此,丰富了文章的主旨。(二)(共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文本一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①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化节目迅猛“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一众“自来水”不吝啬点赞和转发,在年节期间掀起一波传统文化的传播热潮。②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诸多文艺创新之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比如《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活”了、“近”了、亲切了。他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节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文本二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活起来”又要“火起来”①近年来,“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渐成热潮,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换言之,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②应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的背后,藏着对其支持与扶持的紧迫性。仔细观察一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多数是因为某个“IP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是好现象,却也值得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更有持续性?如何能百花齐放?如何能激发内生动力、散发外在魅力?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大有裨益。③这就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这几年,围绕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无相关。人们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的研究文化,更是借助诸如《敦煌飞天》的芭蕾舞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真正既“活”又“火”。④这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敦煌文化为例,其文化风格之丰富、文化样态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上的中西文明交流,这是互相学习借鉴的成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就能学习借鉴到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应该说,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包容互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需要秉持包容精神。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10.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传统文化”问题,但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侧重谈什么问题?11.文本一第②段和文本二第③段画线句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12.请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论证思路。【答案】10.文本一侧重谈以文艺创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文本二侧重谈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生命力。11.文本一第②段画线句列举《国家宝藏》的例子,具体、典型,有力地论证了文艺创新作品使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文本二第③段画线句列举了因深入研究文化使敦煌文化话题火热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的分论点。12.首先由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渐成热潮引出“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观点;接着对这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进行反思、分析;然后从“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和“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两方面阐述支持与扶持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最后阐述了新时代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小题考查文本材料的提炼与概括。解答时,首先要分别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事件;然后找出其共同话题,及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合并同类项,简化所概括的内容。两则文本的共同话题都是有关“传统文化”的。但文本一侧重点是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来谈,推出《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诸多文艺创新的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绵延不绝,并在历史前进中不断繁荣与发展;文本二侧重点是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并“火起来”,要掀起文化热潮,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给予持续的支持与扶持,从而焕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1题详解】本小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判定文本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然后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文本一第2段画线句举了《国家宝藏》的例子,具体论证了《中国宝藏》是如何进行文艺创新的,有力论证了中华文化是怎样深入人心、又是怎样在历史前进中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文本二第3段画线句围绕敦煌文化展开,论证了敦煌文化的火热与研究敦煌文化及其历史遗存有关,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就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并给予支持和扶持。【12题详解】本小题考查论证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所给答题范围中所提及的论点,勾画出能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或结论的关键词,简单对文本划分层次,再按照顺序分析各层次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或举了什么例子,或将谁与谁进行了对比,最后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文本二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了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就需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观点,这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典型而有说服力;接着对这些传统文化“热起来”的原因进行分析,“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和文化交流”;最后阐述了“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思路清晰,环环紧扣,有力论证了观点。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①币于途中,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注释】①楮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1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C.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优厚的俸禄D.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性格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5.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请结合语段(一)第1段的内容具体分析。16.结合两个语段,说说语段(二)中张养浩有哪些称得上“义”的做法。(至少答出三点)【答案】13.D14.死亡是我所憎恨,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15.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和“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观点形象地用“鱼”和“熊掌”进行论证,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一道理。16.示例:①张养浩幼年拾金不昧;②关中大旱时,散尽家财救济乡中贫困者;③赈灾过程中,常出私钱赈济灾民,埋葬死者:④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⑤请求朝廷颁布给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⑥夙夜不息,死而后已。【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此之谓失其本心”句意: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指羞恶廉耻之心;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注意关键词: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及手法理解。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使道理简单易懂,便于接受。【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事件的分析概括。张养浩“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可见他拾金不昧;“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在关中大旱时散尽家财救济乡中贫困者;“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出自己的钱救济杀子养母者;“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为公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他去世后,人民伤心哀悼。以上事例或直接或间接表现了张养浩的“义”。点睛】译文:(一)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二)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把钱遗失在路上,那个丢钱的人已离开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他。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就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民间有杀子来供养自己的母亲的,为之大悲,拿出自己的私钱来救济他。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最终得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二)(共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7.这首词中,“亲射虎”“遣冯唐”这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简要概括。18.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画线句。【答案】17.“亲射虎”,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词人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疆。18.示例一:运用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示例二:运用“射天狼”的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词典故内容的理解与情感分析。“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写孙权曾亲乘马射虎,此句化用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写词人也要想孙权一样拉开弓箭射杀猛虎;表现了词人虽“鬓微霜”但是豪气未减,有少年“狂气”。“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仕途坎坷,此时调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杀敌报国的豪情。据此作答即可。【1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即可。示例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雕弓拉满的形态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勇豪迈、气概非凡。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示例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该句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示例三: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挽”、“望”、“射”三个连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四。作文(50分)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名作家陈忠实高考名落孙山后,其父担心儿子,便问他:“你知道溪水是怎样流出大山的吗?”他茫然地摇摇头。父亲缓缓地说道:“溪水遇到大山,冲不垮它,也不能越过它,就会转向旁边,绕道前行,借势取径。记住,大山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一语惊醒梦中人。此后三十年,陈忠实不断努力,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写出了许多大气磅礴的作品。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梦想,都不能丧失希望。请以“梦想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的故事与感悟。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记叙文要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议论文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③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梦想一直都我的梦想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数也数不清,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开花……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奶奶患有风湿病,去过很多医院都无济于事。看着她老人家痛苦的表情,我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用精湛的医术,去救治饱受疾病困扰的病人,让他们早日康复。三年级时,我又想成为一名警察。看到各种各样的警察有的使交通通畅无阻,有的能将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有的是治安严谨,有的能将案子轻轻松松地破了,我就觉得这份工作十分光荣。现在,我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爸爸妈妈说:“演员演员,就是戏子,是在古代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别整那歪门邪道的。”在我看来,演员不仅不是被人瞧不起的戏子,而是高贵的表演艺术家。当演员其实和出不出名没有什么关系,我只喜欢表演,在表演中我能体验到不同的人生,非常有意思。我的梦想应该还会变。但无论怎样,梦想一直都在。我知道:无论做什么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成功的,任何梦想的实现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敢于为梦想奋斗的人,永远不会惧怕追梦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没有黑暗,怎么会有光?没有风雨,怎么会有彩虹?没有失败,又怎么会有成功?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去实现梦想,总有一天那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一.审题立意。“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都在”是说原本就存在,只是未曾发现而已。本题含有原先不知道,后来才发现、悟出之意。“一直都在”,就说明不是一两天、一两周,是要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综合来看,一直都存在的东西。“梦想一直都在”则说明无论怎样,梦想都是存在的。且根据材料“陈忠实不断努力,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写出了许多大气磅礴的作品。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梦想,都不能丧失希望”可知,从陈忠实的成功之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梦想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位知名的作家。所以创作本文,可以以“梦想的力量”为文章的主旨,写一篇记叙文即可。二.选材构思。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抒发真情实感。可以写自己为了梦想而坚持努力,因为“梦想一直都在”,一直指引着“我”,所以有前进的动力和努力方向;还可以写因为梦想的力量,自己通过参与某个活动,挑战自己的极限,或战胜了自己的懦弱等,从而获得了好的结果,重新定义了青春的内涵;或者还可以写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变化,梦想的具体内容在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