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今天这次课给大家交流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参天大树,任何的外来文化都要汇入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在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很少能够反思自己的文化,即使有一些反思也不是一种根本性的反思。那么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船坚炮利、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由一个强势的国家一夜之间变成被人任人宰割的羔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批的仁人志士开始思考我们的文化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国家究竟怎么了?那么思考的结果把中国近代被动落后挨打的这个板子就打到了传统文化的身上,打到儒家文化的身上,也打到了孔夫子身上,所以他们承担了中国近代被动落后挨打的总的责任。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试图以最大的都有各种能力、各种方法来毁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一百多年的去中国化,对我们这种民族造成了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造成了数典忘祖的仪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没有感情,没有知识,无知无为的一代,完全西化的一代。那么一百多年的去传统化我们的目标达到了吗?没有,让我们现代人和传统之间有了很深很深的隔阂,没有心灵的沟通,所以把传统的东西当成封建的垃圾、保守的东西给抛弃掉了,所以一百多年的反传统,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那么结果呢,我们说孔夫子依然和我们面对着微笑,三国、红楼、西游、唐诗、宋词、元曲,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大餐。所以传统文化在一百多年被否定以后,在当今的时代又有涓涓溪流逐渐回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中,又回涌成了江河湖海,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资源。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好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说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等等,但是我们不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切都是好的,因为它毕竟是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关系为母带这么一个农耕国家。它有很多落后的、保守的东西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比如说官本位、小农意识产生创新精神等等,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不问不闻,过去那种对传统的文化像洗澡水和孩子一块抛掉、一块倒掉的那么一种做法这是非常不对的。那么当今我们都在谈传统文化,谈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究竟还有没有作用,它在当今社会究竟还有没有价值?我们说是有的,那么它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思想包袱?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今搞市场经济、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思想包袱?也就是说它究竟是动力还是阻力?那么鸦片战争以后,我们中国是被动的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那么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然面临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你绕不过传统文化这个问题,那么一百来年,我们这种民族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化关系呢?基本上采取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方式,也就是说你要么A、要么B,你要实现A就必须以否定B作为代价,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双赢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一个国家,比如说我们看看韩国,那么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中国要高得多,但是韩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它不是在否定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而是在充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肯定,比如说韩国的成均馆大学,这所大学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校训还是仁义礼智,那么每年的2月份和8月份韩国人还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文庙去祭祀孔子,为了传承儒家的伦理,韩国人在大、中、小学都设立了关于儒家伦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在韩国还有很多现学书院等等,他们教授孩子的教材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再比如:韩国我们知道2004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然后第一所孔子学院就在韩国建立的,2005年的江陵端午祭关于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我们中国知道了以后,非常震惊,那么最终的结果是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祀申报为自己民族的国家,以自己国家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我们自己拱手相让,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太不重视了,因而把这种节日本来属于我们中国的,我们自己太不重视了,最后又韩国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韩国在很多的西方国家眼里被认为是儒家国家的后话世,典型的儒家国度。那么韩国对自己的江陵端午祭的申报刺激了我们中国人,所以从那以后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学教授们一致呼吁把我们的传统的节假日纳入到法定的假日中,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节日,现在这个我们已经做到了。那么韩国它走的一条是什么样的道路的呢?它走的一条就是不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中,把传统文化与现在社会、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走了这么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路。那么韩国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要高,作为韩国来说,它尚且不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我们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这么一个国度,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呢,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这是一个案例。那么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国家土耳其,如果说韩国秉承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土耳其它的民族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那么它的土耳其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否定自己民族文化,斩断这个民族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根脉。所以从上个世纪20年代土耳其就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比如说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意识形态等等全盘走西化的道路。在阿拉伯妇女不准带自己的头饰,那么更为要命的土耳其要把自己的文字改革掉,不准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土耳其语书写,要用拉丁化、拉丁语来书写,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认为我们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融入到西方的世界中去了,但这恰恰是土耳其悲剧所在。西方社会并没有认同你是我西方大家庭中的一员,土耳其这种既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又不被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社会所接纳,成了一个幽魂式的国家,按亨廷顿的说法就是自我撕裂式的国家。那么在历史上像土耳其、像中国这种曾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斩尽杀绝这么一种做法在世界的各个民族中是少之又少。当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中国政府作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定,在逐步的扭转这种延续了近百年的措施,在重新的评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但是可悲的是仍然还有很多的国人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仍然秉持着鸦片战争以来那种思维观念,特别是四五以来的思维观念,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文化。所以韩国、土耳其这两个正反的两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很鲜明的启示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它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它没有必要以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代价,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社会它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这是第一个大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够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够忽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第二个问题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够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够忽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1938年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逻辑的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以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第二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只有实现了这么两个方面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地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时候传入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并不多,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到中国,马上就会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冲突,相矛盾,比如说佛教是主张出世,而中国的文化是主张入世,比如见到皇帝应不应该磕头的问题,皇帝在中国是天子骄子,万人之上,任何臣民见到了皇帝都要磕头。那么作为佛教认为,我不应该给你磕头,发生了矛盾冲突。再比如关于神灭、神不灭的问题,佛教认为,我的肉体是一个臭皮囊,我人死了以后精神照样存在,那么作为中国文化来讲,肉体死亡以后精神也随之消亡,就像一个蜡烛,蜡烛点完了火就灭了,那么在这些问题上就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冲突,那么有了矛盾冲突怎么办?有两种解决方式。一个是我不闻不问,我就按我自己的方式走。还有一种就是主动地适应这个社会的现实,适应这个社会的文化,然后走相结合的道路。那么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走的第二条道路,比如说对皇帝是否叩拜的问题,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争论,最后佛教徒是屈服了,见到了中国皇帝是要叩拜的,是要跪拜的,那么你跪拜了,你进入中国的门槛就低了一些,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能接纳你的程度就高了一些。所以佛教在汉代以后遇到隋唐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基本上佛教大发展的时期。那么佛教思想是相对来说处于低缓状态,那么佛教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比如说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唯识宗等等,其中咱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一个宗教,是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民族化的产物,它是把佛教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这儿一个宗教派别,所以我们有很多的观念,佛教有很多的观念和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分的是非常契合的,那么我们并没有觉得它是一种宗教的东西,有很多的概念,比如说世界、吉祥、现在、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等等,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没有认为我们说的是一种佛教语言,是完全中国化的东西。另外我们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担水劈材,皆成佛道等等,这都是非常适合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中国的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这种宗教,它是一种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是完全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东西,所以魏晋南北朝以后,我们如果不了解佛教,我们就很难了解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历史,所以在汉代这么几百年,中国的佛教是一个逐渐大发展的趋势。那么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宗教基督教,那么基督教是在唐朝初年传到中国,基督教在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传播了将近五百年,唐朝传播了两百多年,元朝传播了一百多年,明末清初传播的一百多年,那么基督教在唐朝时候被称为景教,在元朝时候称为耶里可温教,在明末清初称为是天主教,那么明清之际有大批的西方的传教士,比如说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他们这些人来到了中国,他们有感于前两次传教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是力图把基督教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相结合,所以他们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四书五经,穿儒服,戴儒冠,讲汉话,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也有很多高官,甚至一些科学家、思想家都归类了基督教,如果按照他们这次努力那么基督教有可能与中国的文化成功地结合、对接。但是他们这种做法被罗马教廷知道了以后是非常不满,认为你在中国不能够祭祀孔子,不能够注视如五经,要保证它基督教唯一性,基督教的独立性,是当时的康熙大帝对罗马教廷的做法也大为不满,从康熙开始,就开始了驱赶基督教徒,开始对基督教堂进行关闭,那么他的儿子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仍然是奉行了康熙时期的政策,驱赶教士,毁灭教堂不准老百姓入教,所以基督教在明清之际最有可能一次和中国文化对接的这种努力再一次失败了。那么从唐朝、元朝、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了五百余年,最终没有传播成功,那么它对于没有传播成功可能理由很多,可能我想最重要是两条。第一、基督教是它是一神教,它要到中国来,要和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但是中国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你到了中国来不和中国的社会文化相结合,你只仅仅保持你的唯一的独立性,那么这样的话在中国很难的发展下去。第二、基督教信奉道非神不红的教条,也就是说它把传教的希望是寄托在与皇帝身上,寄托在了高官厚禄身上,缺少民间草根基础,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基督教就土崩瓦解了。所以在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传播除了基督教、佛教一个成功的传播,一个失败的传播,那么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就是当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佛教我们说可以同仁耳语,但是它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外来文化,那么既然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就要遵循传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刚才说了逻辑应该包含了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的作风、中国的气派、中国的风格,那么长期以来,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特别是1949年以后,我们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立起来了,同样秉承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体系,你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抛弃马克思主义,你要讲马克思主义就不要讲传统文化,然后人文地对立起来了。那么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对立起来呢?难道马克思主义它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成果吗?我们说它是吸收了,那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关系?能不能融合,有没有融合的条件呢?有,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你比如说在人与自然这个关系到底是谁先谁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儒家思想讲的没有矛盾,你比如说儒家思想就讲了,究竟是先有天,先有自然还是先有人类,《周易》做了很好解答,那么《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上下有所错”,就是说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人是来源于大自然,人是处于大自然,人不可能超越大自然,那么在马克思主义这方面有一举同工之妙,那么马克思主义怎么说?人直接的就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直接的依靠自然界而生存,人不能够超越自然,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传统的文化并没有矛盾的地方。那么再比如:关于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上,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讲共产主义,儒家思想是讲大同社会,大同理想,所以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对未来的描述共产主义说,在共产主义说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的道德水准极大的提高,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那么在儒家的大同理想中我们看看是描述有一举同工之妙呢,那么儒家我们知道,李济描写在这个大同理想社会中是有德、有才的人成了社会的管理者,在这种大同理想社会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为已,人人为人这么一种状态,人的道德水准是极大的提高,人的一切理想、一切美好的理想都能够在大同理想社会中实现,所以在这方面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郭沫若在四五以后写了小品文叫《马克思进文庙》,就把马克思和传统文化它们的结合的一种状态作了一种描述,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接触马克思主义做了一种很形象的描述,那么在这个小品文中,孔夫子就问马克思,请问你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马克思就说了我的理想社会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那么孔夫子说,马克思反过来问孔夫子说,那也谈谈你的理想社会,孔夫子就说我的理想社会就是把产品搞上去,然后均分给大家,让大家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的道德素质有所提高。在这方面和马克思主义没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马克思听了孔夫子的描述对他的大同理想社会的描述以后,非常感慨地说想不到在两千五百年钱的中国有你这么一位老同志,你的学说和我的竟是如此的相似,为什么在你们中国有人说我的思想不能够适应你们中国呢,与你的不相同呢?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反问,意思是说我的理想社会,我的描述和你的理想社会,你的思想是可以相融合的,可以相合拍的,这是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以看出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文化它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那么再举一个例子看看,比如说对这个道德素质这方面,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人的道德素养、道德修养,所以刘少奇同志还专门写一本书叫《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它不是自己自然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个人的一种磨炼才能够形成,是重视道德素养、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是我们共产党所提倡的,那么重视道德修养恰恰是儒家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所以儒家文化就告诫我们,说做官先做人,你做官先做人,你做人先立德,立德先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因此建议修身为本,所以道德修养是第一类,是从事其他一切的基础,修身、修心才能够为政于天下,所以孔夫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自己正了,你自己道德修养好了,别人就会跟着你,所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肢风必偃,你的表率的作用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管是共产党,不管是儒家思想它在这方面所主张并没有很大的差别,重视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正已是正人的基础,你只有把自己的东西做好了,把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好了,你才能去治理别人,所以道德修养不管是共产党,不管是儒家思想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的范围是一样的,没有矛盾。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说你要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够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下根,要在中国与时俱进,也不能够忽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是相聚几年里,相隔数千年,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对立的,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我们讲第二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忽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而在当今的情况我们过多地注重的现实的层面,而忽视了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如果这样下去,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就很难化下去,所以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逻辑包含了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厚此薄彼,仅仅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这是我们讲第二个问题。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知道,滚滚的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我们无法去阻止它,但是传统文化在滚滚的浪潮之下,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是最后一道壁垒,一个国家如果是科技不发达,可能会亡国,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的灵魂,那么这个国家就可能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为可怕。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只要那些既能够适应现代化,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在民族中具有发展潜力这么一种文化,它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它要适应全球化的这种形势,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知道很多原生态的歌舞,原生态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走出地域,走向世界,就在于它具有更多的中国的特色,包括这是我们奥运会的开幕式,它之所以能够让40多亿世界人民了解它,记住它,也在于它有更多的中国元素,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元素,所以我们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在海外的多次演讲中就强调了文化的多元化共生共存问题,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个多元文化并生的时代,当然有一种美好的愿望,说是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是不现实的。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生并存,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应该有多少种文化,那么中国有56个民族,中国也应该有56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朵花。在这个地球上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地上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和理由,我们不能够任意去剥夺它、去消灭它。所以在当今的时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身份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一个是需要有自己的身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同样有自己的身份,如果在滚滚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失去了我们自己的这种民族身份,那么最后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我们是谁的问题,当你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你说我是中国人,你能这么说呢?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是中国人?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是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你无法证明,所以呢在全球化趋同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只有这样在能够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否则中华民族是无法复兴起来的。那么这是讲的第三个问题。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第四是讲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与我们人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是否会成为我们当今人安身立命的一种场所,一种价值导向,我们知道,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许许多多的困惑,社会面临各式各样的矛盾,各式各样的矛盾困惑着我们的社会,困惑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我们人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有太多的不满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等,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诚信的确实,充斥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潜规则的事情大行其道,正常的事情反而成了不正常,社会上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人有增无减。最近一个统计说,中国每年自杀是人是25万人,那么可以算算每天是多少人?有200万人是自杀未遂,太多的心理疾病、太多的精神疾病,那么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印象,就是难道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确实、诚信确实、道德败坏吗?难道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文明、不需要道德来支撑了吗?需要的。那么对这些矛盾冲突,西方文化显然无法解决,那么当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资源可以对我们当今解决社会矛盾提供非常大的思想的支撑。比如说:关于毅力问题,这是先秦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论,也就是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儒家思想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合理的欲望,鱼和熊掌我都可兼得,但是呢我们人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我们人生的唯一追求,如果我们人把人类的、把我们物质利益作为位移的利益追求,那么我们人就像孟子说的“宝珠玉者,殃必及身;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和禽兽没有区别,吃饱了、穿暖了,住的很好,没有教养,和禽兽没有区别,所以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因民之所利而立之”,合理的、正常的欲望我们应该满足,应该追求,但是不能够把它作为唯一的追求,把物质利润作为唯一的追求,要欲而不贪,以利制利;这个非常重要。当然像宋明理学那种讲禁欲,讲“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不道德的。所以正常的来说对人的合理的欲望进行正确的宣导。那么儒家思想在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关系上,我们看看道家,道家也是这样,所以老子就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人,如果你把你的全部的精力放在对民利的追求上,对财富的追求上,那么你一定会遭到灾害,也就是说一切祸害之源就在于你对物质利益的贪得无厌,过多的需求。所以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人应该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合理的截止,要综合适度,而不像脱缰的野马过度地追求它。那么《红楼梦》里面有一句话叫:“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眼前没有路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在当今的世界,当今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凡人有太多的追求,太多的物质利益的需求,太多的放不下,那么越多的放不下,反而失去越多。这百年3600日不在病中记仇中,所以庄子也说世俗之君子,我们这凡人拼的命,不要命了去对物质利益进行追求,岂不悲哉,过多地一味的以前,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却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追求它。这次汶川地震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示,也就是说在生命比金钱,比财富更为重要的还有我们的生命,还有我们的健康,还有我们的亲情,我们的友情,我们的家人,这是汶川地震给我们非常大的启示,一味的向前忘掉了应该有一个终止的地方。所以柳宗元写过一个小品叫《腹板撰》,这个《腹板撰》就把这个腹板这个小动物描述成是一个人人世间最愚蠢的一个小动物,这个动物会把它碰上的、遇到的、所有的没有用的东西都背在身上,然后呢,这个腹板这个小动物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爱爬高,本来就背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还要爬高,最终的结果全是坠地而亡,我们很多人都不这样吗?不知道自己应该除了对财富的追求以外,还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的一生非常的短暂,庄子说过“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是吧,300来天,山珍海味一口饭,高楼大厦一张床,我们能吃多少,我们能喝多少,我们能用多少?很多人不知道回味我自己应该在社会中应该怎么样活着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所以在中国宋朝以后,有这么一段话,就是儒家就“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一个是对治世,一个是修身,一个是对修心,儒释道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社会都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传统文化就告诫我们,对待我们的民利、对待我们的一切财富,我们能够像看床前的花开花落一样平淡,像天上的云卷云舒一样自然,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所以它告诫我们就是在这种利来利往,醉生梦死,整个社会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这么一种情况下,要寻找一块属于我们人生自己的精神港湾,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空间,属于我们自己的孔颜乐处应该去做的事情。那么当代人往往是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好,所以这个传统文化告诫我们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因为大小问题我们也可以来概括它,所谓大呢就是凡是大事不糊涂,就是毛主席评价叶剑英说的“吕端大事不糊涂”,所谓小就是不要对小恩小惠所蒙蔽,我们当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程设计及格多少绩点
- 齿轮转动课程设计
- 研讨课 课程设计
- 运料车plc课程设计
- 牛鞭效应课程设计
- 邮政课程设计
-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货车载
- 艺术赏析课程设计理念
- 支挡课程设计
- 轴心受压构件课程设计
- 上海某建筑基础及上部结构加固工程施工方案砖木结构 砖混结构
- 精神病医院财务后勤总务管理制度
- 停车场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GB/T 37238-2018篡改(污损)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湘教版)
- 河道治理工程监理通知单、回复单范本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高二下学期英语阅读提升练习(一)
- 易制爆化学品合法用途说明
- 【PPT】压力性损伤预防敷料选择和剪裁技巧
- 大气喜庆迎新元旦晚会PPT背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