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复习重点_第1页
组织行为学的复习重点_第2页
组织行为学的复习重点_第3页
组织行为学的复习重点_第4页
组织行为学的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组织1、组织的概念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它通过分工合作来协调人们行动的活动过程。2、组织的作用(1)组织能满足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2)组织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3)组织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3、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本身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作用:(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增强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6)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7)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5、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知性6、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1)观察法第一类是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第二类是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2)调查法访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3)心理测验法第一,可以采用心理测验法来研究个体行为的某一层面的个体差异。第二,可以采用心理测验法来研究被试者两种或者多种行为之间的关系。(4)个案分析法(5)数量统计法(6)模型法(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与学科发展1、近代管理理论(1)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念,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2)罗伯特。欧文:欧文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于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人的因素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提出人是“有生命的机器”的观念。(3)查尔斯。巴比奇:1832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得时间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等。他根据对制造程序和工作时间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原理,成为后来“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4)汤恩:1886火苗他指出2、霍桑实验40页四个阶段1年月——1927年4月()福利实验1927-1932)(3)访谈实验1928-1931)(4)观察研究1931-1932)3、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页(三)个体基本心理过程1、知觉的概述:知觉是直接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3、知觉的影响因素)知觉者的因素(1.未满足的需要或动机刺激了个体并能对他们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给被试者以明确的任务,其对事物的感知就比较完整3.兴趣的个别差异往往决定着认知的选择性4.过去经验也同样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力)(2.魅力.印象整饰3.知名度)(3.适应.对比3.化.感受性降低)4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5()选择性知觉(2)首因效应()近因效应(4)刻板效应(5)晕轮效应()对比效应(7)投射()皮革马利翁效应6来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7、归因理论66页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8学习的定义: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9、行为塑造的概念:管理者常常通过逐步指导个体学习的方式来塑造个体,这一过程被称为行为塑造。10、塑造行为的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四)个体心理特征11()血液说型、B型、B型、O型)(32心理特征,即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得行为方.。3)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3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记忆方面、想象方面、思维方面)4、能力的概念: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5(1(2特殊能(是指个体从事某项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能力)(二)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1)心理能力(即从事心理活动所需的能力。如:算术、语言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2)、爆发力、广度灵活性、动态灵活性、躯体协调性、平衡性、耐力)(五)态度与管理1、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2、态度的特征(1)社会性(2)针对性(3)协调性(4)相对稳定性(5)内隐性3、态度的功能(1)态度的认知功能2)态度的情绪功能3)态度的动机功能(调节功能、自我防卫功能、价值表现功能)4、态度的形成主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与服从、同化和内化。5、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1)直接经验(2)社会学习6、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1)态度本身的特征(2)个体特征(3)个人的群体观念。7、于态度的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1.相互协调一致的2.不和谐、相互冲突或矛盾3.无关的)(2参与改变理(态度改变离不开群体只有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才能真正转变一个人的态度)8、作满意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态度,也就是他通过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满足感。9、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心理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同事关系(5)人格和工作的匹配10、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112页)管理者对工作满意度的兴趣,集中在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上。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的生产率、缺勤率和流动率有着较深的影响。(六)激励理论及其应用1、激励的概念:是指利用某种有效手段和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2内容型激励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同这两点联系起来。(三)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友谊需要。(1论的核心。(2喜欢承担责任,努力影响其他人,喜欢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境。与有效的绩效相比,他们更关心威望和获得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友谊需要是指一种希望与人为伴、归属于某些群体的需要。具有高友谊需要的人努力寻求友爱,喜欢合作性的而非竞争性的环境,渴望有高度相互理解的关系。• (四)奥德弗的G理:奥德弗认为职工的需要有三类:生存的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满足,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3、过程型激励理论这是心理学家维克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换言之,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人们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人们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 (二)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8年提出的,后由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及其同事的研究而再次活跃起来。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归因理论侧重于研究个人用以解释其行为原因的认知过程,亦即研究人的行为受到激励是• (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正强化.负强化或回避3.自然消退4.惩罚)(二)波特和劳勒的综和激励理论(包含了员工的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内外奖酬、满足感)5、激励的一般原则)按需激励的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5(6(七)情绪管理1、系统脱敏方法:指针对某一特定情境所引出的超出一般的紧张或恐惧,把情境按照刺激强度由低到高划分等级,然后让当事人用事先已经学会的放松状态与真实的或想象中的紧张情境相对抗,先克服低强度的紧张,而后依次克服更强的紧张,最后直至克服最强烈的紧张,达到身心放松、安定、自在的状态。2系统脱敏的基本程序如下(1熟练掌握放松技术(2建立害怕事件的层次(3)系统脱敏过程(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两种方式)(八)群体概述1、群体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2、个体加入一个群体有以下几个原因(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社会交往需要(4)权力的需要(5)经济的需要3、群体的类型(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2)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3)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4)按群体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松散型群体和紧密型。群体4、群体发展的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5、群体结构:正式领导、角色、群体规模、群体构成。6、非正式群体的特征(1)形成的自发性(2)以情感为纽带(3)有灵感人物的强烈感召力(4)敏感的信息传递渠道(5)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6)相对的不稳定性7、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积极作用(1)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2)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增强正式群体的群体凝聚力消极作用(1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冲突会给正式群体带来不利的影响。(2)非正式群体容易对正式群体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形成正式群体的对立力量。(3)非正式群体容易形成小圈子、小团体、小帮派,不利于正式群体的团结和合作。(九)群体行为1、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1)认识争论阶段(2)趋同阶段(3)接纳阶段2、群体压力的概念: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意见、观念和行为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不一致时,就会感到心理压力,我们就称为群体压力3、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188页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社会抑制作用:即个人和别人一起做一项工作时,做得又慢又差,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低。4、群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5、群体思维概念:是一种重要的群体决策行为和现象,它是指由于从众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念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6、当群体决策过程中出现群体思维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念和意见趋同()决策的完美感(3)决策的合理化趋向()无异议的错觉判断7、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构建群体内部的充分沟通的氛围(2(3(48群体转移9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10、一个士气高昂的群体通常具有以下七个特征:()群体的动力是来自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2((4(5(6(7(十)冲突、沟通与人际关系1、冲突:是由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角色工作角色经常会出现在这类冲突中3、群体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源竞争2任务的相互依赖性3清地位争斗5沟通原因4、沟通:也称“信息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报、传递信息的过程5、有效沟通的障碍术因素⑤信息容量⑥文化背景影响⑦沟通方式㈡主观因素①过滤②选择性知觉③言语和情绪④专业性词汇的应用⑤个人价值观⑥沟通双方的的信任度⑦沟通技巧6、任何实现有效沟通保障信息的有效发送2接收信息时要准确,并进行及时反馈3改善沟通情境7、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心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会制约的关系,常表现为人际心理距离的远近、影响到群体成员的身心健康2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3影响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4影响群体文化和组织文化9、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接近性因素、相似性因素、互补性因素、个人因素、工作情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0 人际关系管理包含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