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同名3680)_第1页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同名3680)_第2页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同名3680)_第3页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同名3680)_第4页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同名368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同名3680)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络与调节作用。(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病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二)经络生理学。(三)经络病理学。23足。3、排列特征(四肢)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外侧: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4、经气传递特征(流注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5、表里相配特征:6、脏腑属络特征:7、相互衔接特征:肺内→ 手太阴肺经端手阳明大肠经鼻旁足阳明胃经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内眦足太阳膀胱经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端手少阳三焦经外眦足少阳胆经肺内 ←足厥阴肝经

手大指次指内侧足大趾内侧手小指端足小趾外侧手无名指外侧足大趾外侧端二、奇经八脉4(一)奇经八脉的组成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硚脉、阳硚脉、阴维脉、阳维脉。(二)命名«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对经络起统帅、联络和调节作用。三、十二经别(一)定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四、十五络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五、十二经筋(一)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二)命名«说文»:“肉之力也。(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约束骨骼,疏立关节。六、十二皮部(一)定义: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分。(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卫外屏障作用。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5一、经络的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一)经络诊法(二)分经辩证(三)循经取穴(四)药物归经第二章 腧穴概述腧穴定义: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一)经穴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有确的灸治证分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 约160个«针灸甲乙经»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354个«针灸大成»359个«针灸逢源»361个(二)奇穴1.定义: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2.特点(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三)阿是穴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62特点()无具体名称()固位置()分布多在病变附近(以痛为腧()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二、腧穴的命名(一)天象地理类1、以日月星辰命名2、以山谷丘陵命名3、以大小水流命名4、以交通要冲命名(二)人事物象类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日月、上星、天枢等。如承山、合谷、梁丘、大陵等。如曲池、水泉、后溪、照海、经渠等。如水道、太冲、内关、关冲等。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2、以建筑居处命名 如曲垣、天窗、地仓、玉堂、内庭、紫宫、库房、梁门、府舍等。3、以生活用具命名4、以人事活动命名(三)形态功能类

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如人迎、百会、归来等。1、以解剖部位命名 如腕骨、大椎、巨骨等。2、以脏腑功能命名 如魄户、魂门、意舍、心俞等。3、以经络阴阳命名 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陵泉、阳陵泉等。4、以穴位作用命名 如承泣、听会、气海、血海、光明、水分、迎香等。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一)诊断作用: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二)治疗作用1.邻近作用是所有腧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病症的作用。2远道作用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这些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3整体作用是某些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针灸这些腧穴,可起到整体性的调制作用,是远道作用的扩大。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7手三阴经穴主治规律经 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手太阴经 肺、喉病手厥阴经 心、胃病 胸部病神志病手少阴经 心病手三阳经穴主治规律经 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耳病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足三阳经穴主治规律经 名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三经相同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侧头、耳病、项、胁肋、胆病 眼病后头、项、背腰、肛肠病

神志病、热病足三阴经穴主治规律经 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足太阴经 脾胃病足厥阴经 肝病 腹部病前阴病足少阴经 肾、肺、咽喉病(二)分部主治规律任督二脉经穴主治规律8经名 本经主病任脉 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部病

二经相同神志病、脏腑病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分部 主 治前头、侧头区 眼、鼻病后头区 神志项区 神志、咽喉、眼、头项病眼区 眼病鼻区 鼻病颈区 舌、咽喉、气管、颈部病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前 后 主治胸膺部 上背部 肺、心(上焦病)胁腹部 下背部 肝、胆、脾、胃(中焦病)少腹部 腰尻部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第三节特定穴特定穴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一、五腧穴(一、定义: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9五腧穴 比喻“所出为井”喻水之源头“所溜为荥”喻水微流“所注为输”喻水流由浅入深“所行为经”喻水如江河畅通无阻“所入为合”喻百川汇入湖海

经气流注为经气所出部位为经气流过之处为经气灌注之处为经气盛行处为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之处

部位分布于指,趾末端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分布于前臂或胫部分布于肘膝关节附近(二)内容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府少冲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三)五腧穴与五行配属1.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阴经 井(木)肺(金) 少商肾(水) 涌泉

荥(火) 输(土)鱼际 太渊然谷 太溪

经(金) 合(水)经渠 尺泽复溜 阴谷10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2.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阳经 井(金)大肠金) 商阳膀胱水) 至阴胆(木) 窍阴小肠火) 少泽胃(土) 历兑三焦相火) 关冲

荥(水)输(木)二间 三间通谷 束骨侠溪 足临泣前谷 后溪内庭 陷谷液门 中渚

经(火) 合(土)阳溪 曲池昆仑 委中阳辅 阳陵泉阳谷 小海解溪 足三里支沟 天井(四)临床应用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按季节因时而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神志昏迷荥——热病输——关节痛经—喘咳合—六腑病症二、原穴(一)定义: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十二原穴歌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或胃冲阳气不通,11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内,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二)临床应用1.诊断:“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2.治疗:“五脏有疾也,应取之十二原。”三、络穴(一)定义:络脉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加任脉、督脉络穴及脾之大络,称十五络穴”。十五络穴歌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从,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二)临床应用:主治相应络脉病症;治疗本经病;治疗其相表里经脉病症;原络配穴应用。四、郄穴(一)定义:郄穴是指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及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总称十六郄穴。十六郄穴歌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郄,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心须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金门求,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胆经是外丘,肝经中都立,阳维取阳交,阴维筑宾取,阳蹻系跗阳,阴蹻交信毕。(二)临床应用1.诊断2.治疗(1)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2)治疗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疼痛。五、背俞穴(一)定义: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均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二)临床应用:多用于治疗与其相应脏腑的病证。治疗与五脏相关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12六、募穴(一)定义:募穴是指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近。十二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二)临床应用1.诊断:观察、触扪(俞)募穴的异常变化,协助诊断其相应脏腑疾病。2.治疗:多用于对相关脏腑病证的治疗;俞募配穴应用。七、八会穴(一)定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会聚的八个腧穴。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二)临床应用:主治其有关病证。八、八脉交会穴(一)定义: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分别位于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二)临床应用:治疗其本经病证治其所通的奇经病证。配穴应用:远近配穴(配头身部腧穴)上下配穴(上下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九、下合穴(一)定义: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二)内容: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合穴,而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在膀胱经。(三)临床应用:是治疗六腑病的重要穴位。十、交会穴(一)定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二)临床应用:即能治疗其所属经脉的病证,又能治疗其相交会经脉的病证。13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一、体表标志定位法(一)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取穴的方法。(二)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二、骨度分寸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一)注释天突: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歧骨:胸剑联合。完骨:乳突。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季胁:此指第十一肋端下方。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内辅骨上廉:指股骨内侧髁。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膝中:前平髌骨下缘,后平腘横纹。(二)常用骨度表部位头部胸腹部背腰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直前后发际不明,从18寸 直眉心至大椎 3寸 直眉心至前发际 3寸 直大椎穴至后发际9寸 横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 横耳后两完骨之间天突至歧骨9寸直歧骨至脐中8寸直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直两乳头之间8寸横两肩胛骨内侧缘6寸 横之间 21椎 直14部身侧部上肢部下肢部三、手指比量法

大椎以下至尾骶腋以下至季胁 12寸 直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 直腋前纹头腋前皱9寸 直襞)至肘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直横骨上廉至内辅18寸 直骨上廉 13寸 直内辅骨下廉至内19寸 直踝尖 16寸 直髀枢至膝中 3寸 直膝中至外踝尖外踝尖至足底(一)直指寸(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该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仅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取穴的直量。(二)横指寸1.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2.一夫(横指同身寸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量和背部的横量。第三章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第一节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一《内经》以前文献(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按足六脉、臂五脉的次序排列。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按阳六脉、阴五脉的次序排列。《脉法:主要论述脉法,但多次提及灸法、砭法治疗疾病。其中所载砭灸部位虽无具体的名称,但已具备了腧穴的某些特点。(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载有“十一脉”内容。(三《五十二病方》中有关施灸部位的记载:由一条脉—一个部位——接近腧穴点。二《内经》所载15(一)确立了以十二经脉为主的经络系统,及其内属脏腑、外布腧穴、运行气血的理论体系;(二)提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三)对腧穴定名、定位、归经,并提及主治症、刺灸法及禁忌症等;(四)对部分腧穴进行了系统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等。三《内经》以后文献(一《难经》1补充了经络理论阐述了奇经八脉经脉病候及十五络脉等方面的内容。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详细论述了其分布、功能及病候。2、补充了腧穴理论:论述了八会穴、原穴及五腧穴的五行配属和治疗作用等内容。最早提出八会穴的名称,提出原穴是原气留止的部位,补充了心经原穴,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指导针灸临床。(二《针灸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晋·《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书分类整理而成,是现存最早的经穴专著。载穴349个,不仅确立了名称、部位、主治症,并且记载了针灸适宜症及刺灸方法等。对十四经穴进行了整理和归类,把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结合起来。第二节经络腧穴学术发展一、魏、晋及隋、唐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穴已按气血流注次序排列,开创了循经考穴的先河,完善了经络腧穴理论体系。二、宋、元、明、清北宋·王穴4铸“人”经穴模型两座,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很大。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首次记载了八脉交会穴”。宋金时期盛行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穴359个,是一部针灸专书。清代重视分经用药;李学川《针灸逢源:载穴361个,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中篇经络腧穴16各论第四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第一节手太阴经络•一、手太阴经脉•(一)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二)病候• 《灵枢·经脉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三)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面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肺、胸、喉、头面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第二节手太阴腧穴•• 手太阴腧穴共1穴,左右22穴。• 1、中府* 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跟前下中线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2)肩背痛,咽喉痛,腹痛。• (3)呕吐,浮肿。• (4)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刺灸法]向外斜刺0.~.8寸;可灸。• 2、云门[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壁前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下正中线6寸。• 简易取穴:当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17• (2)肩关节内侧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事项]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3、天府 (LU3)• 定位]。肌头下3寸处。• 简易取穴: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面处是穴。• 主治](1)咳嗽,气喘。•(2)瘿气。•(3)鼻衄。• (4)肩及上臂内侧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4、侠白• 定位]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简易取穴:肱二头肌桡侧,当天府穴下1寸处是穴。• 主治](1)咳嗽,气喘。•(2)干呕,烦满。•(3)上臂内侧痛。[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5、尺泽* (LU5)合穴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 (2)咽喉肿痛。• (3)急性腹痛吐泻,小儿惊风。• (4)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6、孔最* (LU6)郄穴• 定位]掌或掌掌当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鼻衄,热病无汗。•(2)痔血。• (3)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7列缺、* (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18•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痛。• (2)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牙痛。• (3)外感头痛,项头痛,项强痛。• (4)腕痛无力。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3.5寸;可灸。8、经渠(LU)经穴• [定位]伸臂仰掌。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主治]()咳嗽,气喘。• (2)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0.5寸,可灸。• 9、太渊* (LU9)输穴原穴八会穴• 定位]伸臂仰掌。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外感,咳嗽,气喘,咯血.• (2)胸痛,咽喉肿痛.• (3)无脉症.• (4)手腕痛。•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10、鱼际* (LU1)荥穴• [定位]侧腕掌心相对,自然半握拳。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1咳嗽,咯血,发热.• (2)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3)乳痈,掌中热,小儿疳疾。•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1、少商* (1)井穴• 定位]伸拇指。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寸(指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鼻衄,高热,中暑,呕吐.• )癫狂,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4指肿、麻木。• 刺灸法]向腕平刺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第五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第一节手阳明经络二、手阳明经脉(一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19,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缺,;交中-之左,上挟鼻孔。(二)病候《灵枢·经脉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粟不复。(三)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四)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第二节手阳明腧穴手阳明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1、商阳* (LI)井穴定位]伸食指。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寸(指寸。•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 (2)热病,昏迷。• (3)手指麻木。• 刺灸法向上斜刺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2、二间 (LI)荥穴• [定位]侧腕对掌,半握拳。在食指本节(每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目痛,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口眼喎斜。•(2)热病。•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3、三间* (LI)输穴•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2)身热,腹满,肠鸣。• (3)手背肿痛。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4、合谷* (LI)原穴20•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1,耳聋,痄腮,咽喉肿痛。(2)热病,多汗,无汗;瘾疹,疟疾。(3)腹痛,便秘;经闭,滞产。(4)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结构。• 5、阳溪* (LI)经穴• 定位]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2)臂腕疼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6、偏历 (LI)络穴• 定位]背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1)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2)臂腕酸痛。• (3)水肿。•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7、温溜 (LI)郄穴• 定位]伸肘面溪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1)头痛,面肿,鼻衄,咽喉肿痛,口舌肿痛,吐舌。•(2)肠鸣腹痛。• (3)肩臂酸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8、下廉 (LI)•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主治](1)头痛,眩晕,目痛。•(2)腹痛,腹胀。• (3)肘臂痛。• (4)上肢不遂。21•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9、上廉 (LI)•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主治](1)头痛。• (2)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 (3)腹痛,肠鸣,腹泻。•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10、手三里* (LI1)•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肘臂疼痛,上肢瘫痪麻木。•(2)腹痛,腹泻,腹胀。• (3)齿痛颊肿,失音。•[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1、曲池* ()合穴• 定位]肘连线中点。• 主治](1)瘾疹。• (2)半身不遂,手臂肿痛无力,瘰疬。• (3)热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 (4)高血压,头痛、眩晕、癫狂。• (5)腹痛吐泻,痢疾,月经不调。•[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1、肘髎 (LI1)• 定位]方1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层有桡侧副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1)肘臂酸痛、麻木、挛急。•(2)嗜卧。•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13、手五里 (L1)• 定位]然在当髃曲上3寸处。• 主治](1)肘臂疼痛、挛急。•(2)瘰疬。• (3)嗜卧身黄。22•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可灸。•14、臂臑* (LI1)• 定位]自臂臂三止当与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主治](1)肩臂疼痛,颈项拘挛。•(2)目疾,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0.8~1.5寸;可灸。• [现代研究](1)临床观察表明,针刺臂臑、内关、合谷等穴,对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等均有良好镇痛效果。(2)针臂臑等穴的镇痛作用在损毁下丘脑外侧区后明显下降,提示其针刺(电针)镇痛作用与下丘脑外侧区有关。• 1、肩髃*(LI5)手阳明、阳蹻交会穴• 定位]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简易取穴: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的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1)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周炎,臂神经痛。•(2)上肢不遂。• (3)瘾疹,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1、巨骨(LI6)手阳明、阳蹻交会穴• 定位]正坐。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主治](1)肩背及上肢疼痛,上肢抬举,伸展不便。• (2)瘰疬,瘿气。• [刺灸法]直刺(微斜外下方0.~1.0腔造成气胸;可灸。• 1、天鼎 (LI1)• 定位]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主治](1)咽喉肿痛,暴喑,梅核气。•(2)瘰疬,瘿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18、扶突 (LI1)• 定位]肌的前、后缘之间。• 主治](1)咳嗽,气喘。(2)咽喉肿痛。(3)暴喑,吞咽困难。23(4)瘿气,瘰疬。•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19、口禾髎 (L1)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解剖]深层有上唇动、静脉和面神经颊支等分布。主治](1)鼻塞,鼽衄。(2)口喎,口噤。刺灸法]平刺或斜刺0.3~1.0寸;可灸。• 2、迎香* (LI2)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1)鼻塞,鼽衄,鼻息肉。• (2)口喎,面痒。(3)胆道蛔虫。•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平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1)本穴为治疗鼻病的首选穴,对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均有较好疗效(2)针迎香对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有效率可达70%~90。第六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第一节足阳明经络一、足阳明经络• (一)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二)病候• 《灵枢·经脉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24• ,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三)主要病候• 、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足阳明腧穴•• 足阳明胃经腧穴共45穴,左右90穴。• 1、承泣* (ST)• [定位]正坐或仰靠,仰卧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1)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瞤动。• (2)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刺灸法]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2、四白* (ST)•定位]面部,直当孔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 主治](1)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2)口眼喎斜。• (3)头面疼痛。• 配伍(1)白主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 (2,角膜炎。• (3)配涌泉、大杼,有滋阴潜阳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常用本穴治疗角膜炎、近视、夜盲、角膜白斑、结膜瘙痒、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副鼻窦炎、头痛目眩、胆道蛔虫等病。本穴也是耳鼻喉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3、巨髎 (ST)• 定位],25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主治](1)口眼喎斜.眼睑瞤动.•(2)鼻衄,齿痛,面痛。•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现代研究],成功率9%,优良率92%,一级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组的镇痛效果明显提高。• 4、地仓* (ST)•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主治](1)口眼喎斜,口角瞤动,唇缓不收.• (2)齿痛,流泪。•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5、大迎 (ST)• 定位]当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1)牙关紧闭,齿痛,颊肿,面肿。•(2)口喎,面瘫,唇吻瞤动。• [刺灸法]直刺0.2~0.3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可灸。•6、颊车* (ST)• 定位]前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1)口眼喎斜,面肌痉挛。•(2)齿痛,颊肿,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0.7寸;可灸。•7、下关* (ST)•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耳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1)牙关紧闭,下颌疼痛,齿痛,面痛。• (2)口眼喎斜。• (3)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8、头维* (ST)•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头侧面,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1)头痛。• (2)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刺灸法]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26• 9、人迎 (ST)• 定位]胸脉搏动处。• 主治](1)咽喉肿痛。•(2)饮食难下。• (3)高血压,头痛眩晕。• (4)胸满喘息。• (5)瘿气。瘰疬。•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不宜灸。•10、水突 (ST1)• [定位]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2)咽喉肿痛。• (3)呃逆。• (4)瘰疬,瘿瘤。•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1、气舍 (1)• 定位]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2)喘息,呃逆。•(3)颈项强痛。(4)瘿气,瘰疬。•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1、缺盆 (ST1)•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 (2)缺盆中痛,咽喉肿痛。• (3)瘰疬。• [刺灸法]直刺0.2~0.4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可灸• 1、气户 (ST1)•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1、库房 (ST1)•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屋翳 (ST1)•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满。27• (2)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3)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膺窗 (ST1)•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流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2)乳痈。• [刺灸法]直刺0.2~0.4寸,或向任脉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1、乳中 (ST1)•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正中线4寸• 刺灸法]不针不灸,只作胸部取穴定位标准。• 1、乳根 (ST1)• 定位]部,第距正中线4寸。• 主治](1)乳痈,乳少。•(2)胸痛。•(3)咳嗽。•(4)呃逆。•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19、不容 (ST1)•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0.5~0.;可灸。•2、承满 (ST2)•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吐血。• (2)腹胀,肠鸣。• (3)胁下坚满。•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21、梁门* (ST2)•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胃痛,呕吐,食欲不振。(2)腹胀,大便溏薄。•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22、关门 (ST2)•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 (2)水肿。28•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23、太乙 (ST2)•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腹胀。•(2)心烦。•(3)癫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24、滑肉门 (S24)•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1)呕吐,腹胀,腹泻。•(2)癫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25、天枢* (ST2)大肠募穴•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2)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8~1.2寸。•2、外陵 (ST2)•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2)疝气。•(3)痛经。•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27、大巨 (ST2)•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小腹胀满,小便不利。• (2)遗精,早泄。• (3)惊悸不眠。• (4)疝气。•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28、水道 (ST2)•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小腹胀满,腹痛。• (2)痛经。• (3)小便不利。29•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29、归来* (ST2)•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1)少腹疼痛。• (2)闭经,痛经,白带,阴挺,茎中痛,小便不利。•[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气冲 (ST3)• 定位]仰卧。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少腹痛,腹股沟疼痛。(2)疝气,外阴肿痛阴痉中痛,阳痿。[刺灸法]直刺0.8~1.2寸《针灸甲乙经》说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不得息。• 3、髀关 (ST3)• 定位]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1)髀股痿痹,下肢不遂。•(2)腰腿疼痛,腹痛。• (3)筋急拘挛,屈伸不利。•[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32、伏兔* (ST3)• 定位]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1)腰膝冷痛。•(2)下肢麻痹。• (3)疝气,脚气。•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33、阴市 (ST3)• 定位]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主治](1)膝关节痛。• (2)下肢屈伸不利,腰痛,下肢不遂。• (3)寒疝。(4)腹胀,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34、粱丘* (ST3)• 定位]下坐屈大,上与髌底外侧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1)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30• (2)下肢不遂。• (3)胃痛,乳痈。•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35、犊鼻 (ST3)• 定位]正坐屈膝约90°。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1)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2)脚气。• [刺灸法]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2寸;可灸。•36、足三里* (ST4)合穴• 定位]下坐在外犊下3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1)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 (2)中风,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3)癫狂,脚气,水肿。• (4)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5)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刺灸法]直刺0.5~1.5寸;可灸。• 3、上巨虚* (S37)大肠下合穴• 定位]下坐在外犊下6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1)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痈。•(2)中风瘫痪,下肢痿痹。• (3)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38、条口 (ST3)• 定位]下坐在外犊下8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1)下肢痿痹,下肢冷痛。•(2)肩臂不得举。• (3)脘腹疼痛。• (4)跗肿,转筋。•[刺灸法]直刺0.5~0.9寸;可灸。•39、下巨虚(S9)小肠下合穴• 定位]下坐在外犊下9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1)小腹痛,腰背痛引睾丸。•(2)下肢痿痹。31• (3)乳痈。• (4)泄泻,大便脓血。• [刺灸法]直刺0.5~0.9寸;可灸。•40、丰隆* (ST4)络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1)痰多。• (2)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 (3)下肢痿痹。• (4)呕吐,便秘。• (5)癫狂痫证。•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41、解溪* (ST4)经穴• 定位]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1)下肢痿痹,脚背肿痛。•(2)头痛,眩晕,面赤目赤。•(3)癫狂。• (4)腹胀,便秘,胃热谵语。•[刺灸法]直刺0.4~0.6寸;可灸。• 4、冲阳 (ST4)原穴• 定位]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1)口眼喎斜,面肿,齿痛。•(2)癫狂痫。• (3)胃痛。• (4)足痿无力。•刺灸法]避开动脉,• 直刺0.2~0.3寸;可灸。• 4、陷谷 (ST4)输穴• 定位]坐足足第跖部方凹陷处。• 主治](1)面目浮肿,目赤肿痛;热病。•(2)肠鸣腹泻。• (3)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44、内庭* (ST4)荥穴• 定位]方32赤白肉际处。• 主治](1)齿痛,口喎,喉痹,鼻衄。•(2)腹痛,腹胀,痢疾,泄泻。•(3)胃痛吐酸。• (4)足背肿痛。• (5)热病。•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45、厉兑* (ST4)井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1寸(指寸。• 主治](1)面肿,口喎,齿痛,鼻衄。•(2)胸腹胀满。• (3)热病。• (4)多梦,癫狂。•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可灸。•• 第七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一)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三)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足太阴腧穴•33• 足太阴脾经腧穴共21穴,左右42穴•1、隐白* (S1)井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指寸。• 主治](1)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2)狂,多梦惊风,昏厥。(3)胸痛,腹胀。•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2、大都 (S2)荥穴• 定位]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3)心痛,心烦。•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3、太白* (S3)输穴;原穴• 定位],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痢疾,便秘,痔疾.• (2)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2)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公孙* (S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胀。•(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 (3)嗜卧,水肿。• (4)足痛,足肿,脚气。•[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5、商丘(S5)经穴• 定位]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隐神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痔疾。34• (2)黄疸,倦怠嗜卧,咳嗽。• (3)癫狂,小儿癫痫。• (4)足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6、三阴交* (6)• 定位]上3后方。• 解剖]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主治](1)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2)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产后血晕,滞产,不孕。(3)阳痿,遗精,遗尿,疝气,小便不利。(4)下肢痿痹,脚气。• 7、漏谷 (S7)• 定位]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解剖]布有隐神经的小腿皮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1)腹胀、肠鸣。• (2)小便不利,遗精。• (3)下肢痿痹,腿膝厥冷,足踝肿痛。•[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8、地机* (S8)• 定位]陵泉下3寸。• 解剖]肌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1)腹痛,泄泻。• (2)小便不利,水肿。• (3)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1)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2,主治痛经。•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1)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2)有实验资料表明,针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增强,但针足三里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地机等穴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35• 9、阴陵泉* (9)合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下腱肠。隐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分支。深层有膝下内侧动、静脉。• 主治](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黄疸。•(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 (3)膝痛。• 配伍](1)配水分,有利尿行水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2)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冈,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10、血海* (S0)• 定位]仰卧或正坐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解剖]皮、侧层股皮大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股动、静脉的股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2)瘾疹,丹毒,皮肤瘙痒。•(3)小便淋涩。•(4)股内侧痛。• 配伍](1)配带脉,有调经统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2)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有舒筋活络,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疼痛。• (3)配合谷、曲池、三阴交,有疏风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1、箕门 (1)• 定位]海上6寸。• 解剖]布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股动、静脉,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 主治](1)小便不利,遗尿。•(2)腹股沟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1、冲门 (S2)• 定位]仰卧。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肌。浅层有旋髂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36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深层有股神经,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肌支,旋髂深动、静脉。• 主治](1)腹痛。•(2)疝气,痔疾。•(3)崩漏,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13、府舍 (S3)•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下外、、浅布有旋髂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动、静脉。• 主治](1)腹痛,疝气,腹满积聚。•(2)霍乱吐泻。•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14、腹结 (S4)•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1、大横 (S5)•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16、腹哀 (S6)•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主治](1)腹痛,腹泻,大便秘结。• (2)腹哀还可治疗泄泻,痢疾,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0.8~1.2寸;腹哀直刺0.5~0.8寸;可灸。•17、食窦 (S7)•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肌外浅第间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经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 主治](1)胸胁胀痛。• (2)嗳气,反胃,腹胀。• (3)水肿。•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18、天溪 (S8)•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间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胸肩峰动、37静脉的胸肌支和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1)胸痛,咳嗽。• (2)乳痈,乳少。•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19、胸乡 (S9)•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周荣 (S0)•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主治](1)胸胁胀痛。• (2)周荣可治疗咳嗽,气喘。•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侧卧举臂。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解剖]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和胸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1)胸胁胀满,胁肋痛。•(2)咳嗽,气喘。• (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第八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第一节手少阴经络一、 手少阴经脉(一)循行《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二)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三)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四)主治概要38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极泉* (HT)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主治](1)上肢不遂,肩臂疼痛。(2)心痛,胸闷,胁肋胀痛。(3)瘰疬。(4)咽干烦渴。[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2、青灵 (HT)定位]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主治](1)目黄,头痛。(2)振寒,胁痛。(3)肩臂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3、少海* (HT)合穴定位]正坐,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1)肘臂挛痛,手颤。(2)头项痛,腋胁痛。(3)心痛,健忘。(4)暴喑,瘰疬。[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4、灵道 (HT)经穴定位]正坐,仰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主治](1)肘臂挛痛。(2)心痛,心悸怔忡。(3)暴喑,舌强不语。(4)瘈疭。[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5、通里* (HT)络穴定位]正坐仰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主治](1)心悸,怔忡。(2)暴喑,舌强不语。(3)腕臂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6、阴郄* (HT)定位]正坐,仰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39寸。主治](1)心痛,心悸,惊恐。(2)吐血,衄血。(3)暴喑失语,骨蒸盗汗。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7、神门* (HT)定位]陷处。主治](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2)胸胁痛,掌中热。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8、少府 (HT)荥穴定位]正坐,在手掌面,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主治](1)小指拘急疼痛,掌中热。(2)心悸,善惊,胸痛。(3)小便不利,遗尿,阴痒。刺灸法]直刺0.03寸;可灸。9、少冲* (HT)井穴定位]正坐,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1)心悸,心痛,癫狂,中风昏迷。(2)热病。(3)臂内后廉痛,胸胁痛。刺灸法]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第九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第一节手太阳经络一、手太阳经脉(一)循行《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二)病候《灵枢·经发: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三)主要病候40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四)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第二节手太阳腧穴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共9穴,左右38穴1、少泽(SI)井穴定位]俯掌。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甲根角0.1寸。主治](1)肩臂外侧后缘疼痛。(2)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鸣,耳聋。(3)乳痈,乳少。(4)热病,昏迷。刺灸法]斜刺0.1寸;可灸。2、前谷 (SI)荥穴定位]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1)耳鸣,头痛,目痛,咽喉肿痛。(2)癫狂,痫证。(3)乳少。(4)热病汗不出,疟疾。[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3、后溪(SI)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1)腰背痛,头项强痛,手指及肘臂挛痛。(2)目赤,咽喉肿痛,耳聋。(3)癫狂痫。(4)热病,疟疾。[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4、腕骨 (SI)定位]俯掌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主治] (1)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2)热病汗不出,疟疾。(3)黄疸,消渴,胁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415、阳谷 (SI)经穴定位]俯掌。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主治](1)头痛,目眩。(2)耳鸣,耳聋。(3)热病,癫狂痫。(4)腕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6、养老 (SI)郄穴定位]侧腕对掌。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主治](1)急性腰痛。(2)肩、背、肘臂酸痛。(3)目视不明。[刺灸法]掌心向胸时,向肘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7、支正(SI7)络穴定位]或。面阳的腕背横纹上5寸。主治](1)头痛,目眩。(2)项强,肘臂挛痛,手指痛。(3)热病,消渴。(4)癫狂。[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8、小海 (SI)合穴定位]微屈肘。在肘外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主治](1)肘臂疼痛。(2)癫痫。(3)耳鸣,耳聋。[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9、肩贞 (SI)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肘后纹头上1寸(指寸。主治](1)肩胛痛,手臂麻木,上肢不举,肩周炎。(2)缺盆中痛。(3)耳鸣耳聋。[刺灸法]直刺0.4~1寸;可灸。1、臑俞 (SI1)[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主治]()肩臂疼痛。42(2)瘰疬。[刺灸法]直刺0.6~1寸;可灸。1、天宗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主治](1)肩胛疼痛,肩臂外后侧痛。(2)乳痈。(3)气喘。[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1、秉风 (SI1)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主治](1)肩臂疼痛,上肢酸麻、不举。(2)咳嗽。刺灸法]直刺0.3寸;可灸。1、曲垣 (SI1)[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肩背痛、肩胛部拘挛疼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1、肩外俞(SI1)定位]正坐位,或伏俯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肘臂冷痛。[刺灸法]斜刺0.3~0.6寸;可灸。1、肩中俞 (SI1)定位]正坐或伏俯位或俯卧位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1)肩背疼痛。(2)落枕。(3)咳喘。(4)目视不明。[刺灸法]斜刺0.3~0.6寸;可灸。1、天窗 (SI1)定位]正坐。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平。主治](1)颈项强痛。(2)咽喉肿痛,暴喑。(3)耳鸣,耳聋。(4)癫狂。(5)瘾疹。[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1、天容 (SI1)43定位]正坐。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主治](1)咽喉肿痛,颈项肿痛。(2)耳鸣,耳聋。刺灸法]直刺0.08寸;可灸。1、颧髎 (SI1)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1)口眼喎斜,眼睑瞤动。(2)齿痛,唇肿。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1、听宫* (SI1)[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1)耳鸣,耳聋,聤耳。(2)齿痛。(3)癫狂痫。刺灸法]微张口,直刺0.5~1寸;可灸。第十章足太阳经络与腧穴第一节足太阳经络一、足太阳经脉(一)循行《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ª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二)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三)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四)主治概要44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脏腑、神志病。第二节足太阳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共7穴,左右134穴1、晴明(BL)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2)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眩。[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2、攒竹(BL)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1)头痛,目眩,眉棱骨痛,目赤肿痛。(2)目视不明,流泪,眼睑瞤动,近视。(3)口眼喎斜,眼睑下垂。[刺灸法]治疗眼病,可向下斜刺0.3~0.5鱼腰;可灸。3、眉冲 (BL)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主治]()头痛,眩晕。(2)目视不明,鼻塞。(3)癫痫。[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